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 >

第19部分

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第19部分

小说: 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必束缚在尘世!
其九(1)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2)。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3)。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4)。
“■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5)。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6)。”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7)。
纡辔诚可学,违己诅非迷(8)。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9)。”
'注释'
(1)这首诗以对话的方式,表现出诗人不愿违背自己的初衷而随世浮沉,并再一次决心保持高洁
的志向,隐逸避世,远离尘俗,态度十分坚决。
(2)倒裳;颠倒衣裳。形容匆忙中来不及穿好衣服。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
明,颠倒衣裳。”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欤:疑问助词。田父(fū府):年老的农民。好怀:好的情意。
(4)浆:指酒。远见候:谓远道而来,给予问候。疑:怪。乖:违背,不合。
(5)■缕(lán 拦吕):衣服破烂的样子。高栖:居住的雅称。这两句是说,穿着破烂的衣服,
住在茅草屋中,这样的地方不值得您这样高雅出众的人居住。
(6)一世:举世,整个社会。尚同:以与世俗同流为贵。同:指同流合污,盲从附和。《论语?子
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汩(gū古)其泥:谓同流合污,随同流俗。汩:同
“淈”,搅水使浊。《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是说可
与世人同浊,不必独清。渊明意本此。以上四句是田父劝说之语。以下是诗人的回答。
(7)禀气:禀性,天生的气质。谐:合。
(8)纡辔:放松马缰缓行。纡:曲,引申为放松。纡辔缓行,喻作官,即《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作》中“宛辔憩通衢”之意。违己:违背自己的初衷,指归隐躬耕。讵(jù巨):岂。迷:迷惑,糊
涂。
(9)驾:车,喻志向。回:逆转而行。
'译文'
清早就听敲门声,
不及整衣去开门。
请问来者是何人?
善良老农怀好心。
携酒远道来问候,
怪我与世相离分。
“破衣烂衫茅屋下,
不值先生寄贵身。
举世同流以为贵,
愿君随俗莫认真。”
“深深感谢父老言,
无奈天生不合群。
仕途做官诚可学,
违背初衷是迷心。
姑且一同欢饮酒,
决不返车往回奔!”
其十(1)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2)。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3)。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4)。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5)。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6)。
'注释'
(1)这首诗回忆以往曾因生计所迫而涉足仕途,经历了风波艰辛之后,诗人感到自己既不力求功
名富贵,而如此劳心疲力,倒不如归隐闲居以保纯洁的节操。
(2)远游:指宦游于远地。东海隅(yú余):东海附近。这里当指曲阿,在今江苏省丹阳县。陶
渊明曾于四十岁时(晋安帝元兴三年)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赴任途中写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作》诗。
(3)迥(jiōng 窘):远。风波阻中涂:因遇风浪而被阻于中途。涂:同“途”。陶渊明三十六
岁时(晋安帝隆安四年),曾奉桓玄之命由江陵使都,返回途中遇大风被阻,写有《庚子岁五月中从
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诗。
(4)然:如此,这样。为饥所驱:被饥饿所驱使。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
植不足以自给。?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5)倾身:竭尽全身力气;全力以赴。营:谋求。少许:一点点。
(6)非名计:不是求取名誉的良策。息驾:停止车驾,指弃官。
'译文'
往昔出仕远行役,
直到遥遥东海边。
道路漫长无尽头,
途中风浪时阻拦。
谁使我来作远游?
似为饥饿所驱遣。
竭尽全力谋一饱,
稍有即足用不完。
恐怕此行毁名誉,
弃官归隐心悠闲。
其十一(1)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2)。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3)。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4)。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5)。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6)。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7)。
'注释'
(1)这首诗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诗人认为,那种为追求身后的
名声而固穷守节、苦己身心的行为是不值得的;同样,那种为希望能得长寿而认真保养贵体的行为也
是不值得的。人死之后,不但贵体消亡,而且神魂灭寂,一无所知。所以诗人主张人生当称心适意、
逍遥自任,不必有所顾忌,亦不必有所追求。
(2)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称为仁:被称为仁者;以仁
德而著称。《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
孔子称其仁焉。”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见本组诗第二首注(4)。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
《列子?天瑞》:“孔子问(荣启期)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
唯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男为贵,吾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
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
当何优哉!’”
(3)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不获年:不得长寿。指颜回短命早死。《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蚤(早)死。”据《孔子家语》等书记载,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长饥至于老:指荣启期长
期穷困挨饿,直到老死。
(4)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5)称(chèn 趁)心:恰合心愿。固:必。《公羊传?襄公二十七 年:“女(汝)能固纳公乎?”
(6)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人生寄
一世,奄忽若瓤尘。”又《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又《青青陵上柏》:“人
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李善注:“老莱子曰: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列子曰:死人
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韩诗外传》曰: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客。”养:保
养。千金躯:犹贵体,贵如千金的身体。化:指死。宝:指荣名。《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人
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7)裸葬:裸体埋葬。《汉书?杨王孙传》载,杨王孙病危时嘱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恶:不好。意表:言意之外的真
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
'译文'
人称颜回是仁者,
又说荣公有道心。
颜回穷困且短命,
荣公挨饿至终身。
虽然留下身后名,
一生憔悴甚清贫。
人死之后无所知,
称心生前当自任。
短暂人生虽保养,
身死荣名皆不存。
裸葬又有何不好?
返归自然才是真。
其十二(1)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2)。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3)。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4)。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5)?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期(6)。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7)。
'注释'
(1)这首诗通过赞扬张挚和杨伦辞官归隐。不再复出的高风亮节,来比况自己的归隐之志;并劝
说世人不要再受世俗的欺骗,当看破红尘。随他一道归去隐耕。
(2)长公:张挚,字长公,西汉人,曾“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
记?张释之列传》)。壮节:壮烈的气节。失时:指失去了从政的时机。
(3)杜门:谓闭门不出。杜:堵塞,断绝。
(4)仲理:指东汉杨伦。《后汉书?儒林传》:“杨伦,字仲理,为郡文学椽。志乖于时,遂去
职,不复应州郡命。讲授于大泽中,弟子至千余人。”高风;高尚的品格、操守。兹:此,这里。
(5)往:去。指出仕。已:止,停。指辞官归隐。狐疑:犹豫不决。
(6)去去:这里有“且罢”、“罢了”的意思。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去去莫复道,沉
忧令人老。”奚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奚:何。
(7)摆落:摆脱。悠悠谈:指世俗妄议是非的悠谬之谈。《晋书?王导传》:“悠悠之谈,宜绝
智者之口。”余所之:我所去的地方,指隐居。之:往,到。
[译文'
张挚一度入仕途,
壮烈气节不入俗。
决意闭门与世绝,
终身隐遁不再出。
杨伦归去大泽中,
高尚节操在此处。
既一为官便当止,
隐去何需再犹豫?
罢了尚有何话说!
世俗欺我已很久。
摆脱世上荒谬论,
请随我归去隐居。
其十三(1)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2)。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3)。
规规一何愚,兀做差若颖(4)。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5)。
【注释】
(1)这首诗以醉者同醒者设譬,表现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在比较与评价中,诗人愿醉而不
愿醒,以寄托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
(2)同止:在一起,同一处。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取:逯本作”趣”,今从曾本、苏写本、
焦本改。邈异境:境界迎然不同。
(3)领:领会,理解。
(4)规规:浅陋拘泥的样子。《庄子?秋水》:“于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
窥天,用锥指地也。”渊明即用此典,故接下说“一何愚”。兀(wù务)傲:倔强而有锋芒。差(ch
ā叉):比较上,尚,略。颖:才能秀出,聪敏。
(5)酣中客:正在畅饮的人。烛当秉:逯本作”烛当炳”,曾本、焦本皆注一作“烛当秉”,从
后者。秉:握持,拿着。《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按:逯本
从“炳”引曹丕《与吴质书》“古人思炳烛夜游”为据,此语当本胡刻本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二。
李善注云:“古诗曰:‘昼夜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秉或作炳。”则知李善所见《文选》原本当作
“秉”,正文之,“炳”,乃后人刻入。查《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卷四十二即作,“古
人思秉烛夜游”。)
'译文'
两人常常在一起,
志趣心境不同类。
一人每天独昏醉,
一人清醒常年岁。
醒者醉者相视笑,
对话互相不领会。
浅陋拘泥多愚蠢,
自然放纵较聪慧。
转告正在畅饮者,
日落秉烛当欢醉。
其十四(1)
故人赏我趣,挚壶相与至(2)。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3)。
父老杂乱言,筋酌失行次(4)。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5)?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6)。
'注释'
(1)这首诗写与友人畅饮,旨在表现饮酒之中物我皆忘、超然物外的乐趣。
(2)故人:老朋友。挈(qiè切)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3)班荆:铺荆于地。《左传?襄公二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