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年丙辰。(《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威烈王元年。集解:「徐广曰:丙辰。」)
三年,晋大旱,地生盐。(《书钞》一百四十六引《纪年》:「晋幽公七年,大旱,地长生盐。」)
五年,晋丹水出,反击。(《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晋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击。」)
六年,晋大夫秦嬴贼幽公于高寝之上,魏文侯立幽公子止。(《史记/ 六国表》威烈王六年,盗杀幽公。《晋世家》索隐引《纪年》:「
夫人秦嬴贼公于高寝之上。」《晋世家》:「十八年,盗杀幽公。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幽公子止,是为烈公。」案:《史记》幽公在位十八年,此仅十年,盖缩幽公之年以为敬公之年。如「丹水出,相反击」,《水经注》引古《纪年》以为幽公九年事,而《通鉴外纪》系之考王十年,据此,则刘恕所见《纪年》敬公仅得十二年,此以敬公为在位二十二年,乃不得不减幽公以补之矣。)
七年。(原注:壬戌,晋烈公元年。《史记/ 六国表》威烈王七年,晋烈公元年。)
赵献子城泫氏。(《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
韩武子都平阳。(《水经/ 汾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
八年,赵城平邑。(《水经/ 河水注》、《初学记》八引《纪年》:「晋烈公四年,赵城平邑。」)
九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水经/ 丹水注》、《路史/ 国名纪》引《纪年》:「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
十一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烈公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于越灭滕。(《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于粤子朱句三十四年灭滕。」《路史/ 国名纪》引作「朱句三十年」。)
十二年,于越子朱句伐郯,以郯子鸪归。(《水经/ 沂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四年,于越子朱句灭郯,以郯子鸪归。」《史记》索隐引「朱句三十五年,灭郯」。)
十四年,于越子朱句卒,子翳立。(《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引《纪年》:「朱句三十七年卒。」)
十六年,齐田/ 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遂获韩举,取平邑、新城。(《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十年,齐田肸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遂获韩举,取平邑、新城。」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汾阴、合阳。(史记/ 魏世家》:「
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六国表》略同,皆在威烈王十八年。惟《水经/ 河水注》云:「周威烈王之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汾阴、合阳。」此本之。)
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氏救廪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师败逋。(《水经/ 瓠子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布败逋。」)
十八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我师伐齐,入长垣。(《水经/ 汶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翟员伐齐,入长城。」)
二十三年,王命晋卿魏氏、赵氏、韩氏为诸侯。(《史记/ 周本纪》:「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韩、魏、赵为诸侯。」)
二十四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威烈王二十四年崩。」)
安王(《史记/ 周本纪》:「威烈王崩,子安王骄立。」)
元年庚辰。(《史记/ 六国表》安王元年。集解:「徐广曰:庚辰。」)
九年,晋烈公卒,子桓公立。(原注:《韩非子》作「桓侯」。《史记/ 晋世家》:「二十年,烈公卒,子孝公颀立。」索隐:「《纪年》以孝公为桓公,故《韩子》有晋桓侯。」)
十年己丑。(原注:晋桓公顷元年。《史记/ 六国表》安王十年,晋孝侯倾元年。)
十五年,魏文侯卒。(原注:在位五十年。《史记/ 六国表》安王十六年为魏武侯元年,是文侯卒于十五年,计在位三十八年。然古《纪年》载文侯、武侯在位年数,均与《史记》不同。《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云:「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以惠成王元年逆推之,文侯之卒当在安王五年。)
大风,昼昏。(见下。)
晋太子喜出奔。(《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烈公二十二年,国大风,昼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
十六年,(原注:乙未,魏武侯击元年。《史记/ 六国表》安王十六年,魏武侯元年。)
封公子缓。(《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此以为安王二十一年,误。)
二十三年,于越迁于吴。(《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翳三十三年,迁于吴。」)
三十六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安王立二十六年崩。」)
魏城洛阳及安邑、王垣。(《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十一年,城洛阳及安邑、王垣。」)
七月,于越太子诸咎弒其君翳。十月,越人杀诸咎越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翳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弒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
烈王(《史记/ 周本纪》:「安王崩,子烈王喜立。」)
元年丙午。(《史记/ 六国表》烈王元年。集解:「徐广曰:丙午。」)
魏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惠成王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
于越大夫寺区定越乱,立初无余,是为莽安。(《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诗铭案:「索隐」二字原脱。〕「明年,大夫寺区定粤乱,立无余之。」)
二年,秦胡苏帅师伐韩,韩将韩襄败胡苏于酸水。(《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秦胡苏帅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不云何年。)
魏觞诸侯于范台。(《魏策》:「梁主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二十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
六年。(原注:辛亥,梁惠成王元年。《史记/ 六国表》烈王六年,魏惠王元年。)
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原注:以后更无晋事。《史记/ 晋世家》索隐引《纪年》:「桓公二十年,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水经/ 浊漳水注》引「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索隐云:「以后更无晋事。」)
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史记》索隐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年与人地名俱讹。)
七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七年,烈王崩。」)
我师伐赵,围蜀阳。(《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惠成王伐赵,围浊阳。」)
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观降。(《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
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观降。」)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史记/ 魏世家》集解引《纪年》:「惠王二年,魏大夫王错出奔韩。」)
显王(《史记/ 周本纪》:「烈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
元年癸丑。(《史记/ 六国表》显王元年。集解:「徐广曰:癸丑。」)
郑城邢丘。(原注:自此韩改称曰郑。《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年,郑城邢丘。」)
秦子向命为蓝君。(《水经/ 渭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
二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
三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韩,我师败逋。(《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
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
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汉书/ 高帝纪》注引亦作「六年」。《史记/ 魏世家》集解、《孟子》正义引皆作「九年」。)
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汉书/ 地理志》注臣瓒引《纪年》:「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左/ 哀十四年》疏引「发」作「废」。)
于越寺区弟思弒其君莽安,次无颛立。(《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诗铭案:「引纪年」三字原脱。〕「无余之十二年,寺区弟思弒其君莽安,次无颛立。」)
五年,雨碧于郢。(《御览》八百九、《广韵》二十二皆引《纪年》:「惠成王七年,雨碧于郢。」)
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御览》八百八十引《纪年》:「梁惠成王七年,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
六年,我师伐邯郸,取列人;我师伐邯郸,取肥。(《水经/ 浊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伐邯郸,取肥。」)
雨黍于齐。(《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纪》:「梁惠成王八年,雨黍于齐。」)
七年,我与邯郸赵榆次、阳邑。(《水经/ 洞涡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
王会郑厘侯于巫沙。(《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九年,王会郑厘侯于巫沙。」)
八年,入河水于圃田,又为大沟而引圃水。(《水经/ 渠水注》引《
纪年》:「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
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水来归。(《水经/ 青衣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
九年,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不云何年。)
十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
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
郑取屯留、尚子。(《水经/ 浊漳水注》、《御览》一百六十三引《
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
十一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地。我取枳道,与郑鹿。(《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轵道,与郑鹿。」此误为显王十一年事。)
王及郑厘侯盟于巫沙,以释它阳之围,归厘于郑。(《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郑厘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厘于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