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全传-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隙肆袑庮I導的十月革命及「前期蘇聯」,依然否定史太林的獨裁統治的「後期蘇聯」。
筆者訪問現存的中國托派老人,發現他們以此說明陳獨秀最後還是擁護列寧主義,擁護無產階級專政,因此仍是托派的同志。其實,陳獨秀只是講了列寧時期蘇聯的一點好話,肯定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政府的外交政策對被壓迫民族的支持(如當時對中國放棄沙皇時期侵略的特權),也肯定了那時對俄國農奴解放的「三大旗幟」。至於在擁護民主、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問睿希麤'有也不可能作任何修正。
第一,把內容豐富的馬克思主義歸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恰恰是列寧,十月革命後建立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制度的也是列寧。而陳獨秀一年前說過,制度是決定一切的,是這個制度產生了史太林,而不是史太林才產生無產階級專政制度。這個制度不改變,「一個史大林倒了,會有無數史大林在俄國及別國產生出來」。
第二,他對列寧領導時期的「前期蘇聯」根本洠в袑嶋H的瞭解,十月革命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專政對象,雖然列寧宣稱說是「被打倒的、企圖復辟的敵人」,實邸细緵'有也不可能局限在這個範圍內,而且「被打倒的敵人」也並非都是企圖復辟的敵人。例如俄國沙皇家庭數百人,早在二月革命時就被推翻,但在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竟然對這些人(包括無抵抗能力的老人、婦女、兒童和僕人等)不經審判,「不受法律約束」(列寧之語),不分輕重,「一律就地槍決」、至於對新制度還不理解、不適應的如孟什維克派、資本家、富農中農等廣大人民範疇內的人,也多被這樣「專政」了,為史太林的暴政,做出了榜樣。
第三,十月革命是暴力革命,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一切暴力革命的結果都是「以暴易暴」,暴政者必獨裁,在暴政—獨裁體制下,是根本不可能分清甚麼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一切與獨裁者不同意見者都在「專政」之列。所以,陳獨秀不可能重新擁護列寧、托洛斯基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不可能回到托派的隊伍中來。
陳獨秀逝世時,托派朋友對這篇文章很感興趣,並給予高度評價。由於陳在文章中強眨骸钢挥泻腿澜绫粔浩鹊膭趧诱撸粔浩鹊穆溽崦褡褰Y合在一起,推翻帝國主義??」鄭超麟認為他至死也堅持托洛斯基的「世界革命」的原則,說陳還是一個「世界革命的老戰將」;他們與陳之間「有意見分歧」,但仍「視他為領袖」,「最有經驗的、最忠侦陡锩摹⒆罡粍倧娦愿竦念I袖」,並且這樣總結其一生︰
「陳獨秀同志能夠從盧颍髁x,進於雅各賓主義,進於列寧主義、托洛斯基主義。這個繁眩眲〉倪^程,完成於一個人的一生中,而且每個階段的轉變時候,這個人又居於主動的領導地位。」「從盧颍搅_伯斯庇爾和巴貝夫相隔半個世紀;從羅、巴諸人經過傅立葉到馬克思也相隔半個世紀;從馬克思、恩格斯到列寧、托洛斯基又相隔半個世紀。但歐洲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國於半個世紀之間就可以過盡了??但中國這個發展縮在一個人之身,而且相隔不到幾年。」因此,陳獨秀「不愧為法蘭西十八世紀末葉的偉大思想家和偉大人物的同志」,「不愧為俄羅斯二十世紀初葉的偉大思想家和偉大人物的同志,不愧為列寧托洛斯基的同志,不愧為中國布爾什維克————列寧托洛斯基黨的領袖??第四國際中國支部曾以中國這樣一個偉大思想家和偉大人物為領袖,是足以自豪的!」'71'
鄭超麟當時能這樣評價陳獨秀,表現出他有一種豁達的胸懷,因為當時他與陳獨秀在戰爭與革命、民主與專政問睿希制缫廊弧33年以後,即1975年12月,王文元在英國某大學歷史系演講時,進一步發摚鲜鲟嵉挠^點,在時間差距的估計上,比鄭說的更為巨大,他說︰
「先進國從啟蒙邉拥哪甏缴鐣髁x革命的年代,一般要經過幾百年(如英法)。不夠先進的國家(如俄國)也經過了八、九十年。但是在落後的中國卻僅是二十年,而且是反映在甚至實現在一個人身上」,「現代中國思想的躍進清晰地反映在陳獨秀的身上。」「給陳獨秀做一個總評價。照我看來,陳獨秀這個人,雖然政治上是失敗的,理論上有局限,但是他不僅是中國最勇敢的思想家,而且是歷史上偉大的革命家之一。」'72'「假使『天假以年』,陳獨秀獲見中國第三次革命的來臨,那末,不管他今天懷着的思想是多麼錯铡谑伦兊拇碳ぶ拢阅茱@出一個正確而光輝革命家來的。」'73'
以上兩位陳獨秀「晚年民主見解」的反對者,由於排除了陳晚年的「反托時期」,對托派時期的陳獨秀情有獨鐘,基本上是出於私誼的,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把陳獨秀與盧颍新逅够啾龋庠谧摀P,卻是貶低。因為陳獨秀晚年的民主見解,意在否定列寧、托洛斯基、史太林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與盧、托不能相比。雖然在政治上,陳獨秀自己承認︰「我大部分政治生涯之失敗」。「我奔走議會邉樱甲吒锩動,三十餘年,竟未能給貪官汙吏的政治以致命的打擊,說起來實在慚愧而又忿怒。」'74'但評價歷史人物是不能以成敗論英雄的。
自然,還有另一類評價,其中以毛澤枺团硎鲋疄榇怼6说墓餐攸c是,都肯定早期的陳獨秀而否定後期的陳獨秀。毛澤枺哪嵌卧捠窃诒局复颉怪兴1945年中國共產黨「七大」預備會議的內部講話,毛說陳獨秀「是五四邉訒r期的總司令」,「創造了黨,有功勞」。
這一段評價的歷史時期,正是陳提攜青年毛澤枺臅r期,因此雖然明顯地帶有他個人的情感色彩,但也忠於歷史事實,應該說比較公正,評價也是高的。但是,他接着又說,大革命「末尾一段,我們黨搞得不好,出了一個『陳獨秀主義』。後來,陳獨秀反對我們,搞成托陳取消派,走到反革命方面去了。」——這段評價是黨派偏見,毫無意義,而且危害極大,影響了幾代共產黨領導人,使陳至今洠в械玫綇氐住钙椒础埂
彭述之妒嫉陳獨秀的威望,仇恨陳對他的厭惡,所以對陳評價最低,並且多用侮辱、謾罵的文字。他認為陳獨秀「有始無終」,「以一個光耀的民主主義者踏上中國的政治舞台,而以一個最不名譽的民主主義者鑽進他的墳墓裏去」;「從革命的無產階級陣營退到反動的資產階級陣營」;「我們確是無情地批評他,攻擊他,因而在情感上厭惡他,乃至仇視他??為了挽救他免於悲慘的墮落。關於最後一點,我們失敗了。」'75'
以上鄭超麟、王文元、毛澤枺⑴硎鲋畬﹃惇毿愕脑u價,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都從個人好惡的私誼出發;二是都否定陳的晚年見解,特別是「民主見解」。而恰恰在這一點上,大半生與陳獨秀對立的胡適,如前所述,以理智的方式,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且越來越被歷史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在病貧交加中在四川省江津縣石牆院小山村寓所逝世,於6月2日下葬。墓地在江津縣大西門外鼎山山麓之康莊。這裏是鄧蟾秋家的塋地。陳獨秀生前為躲敵機轟炸,曾到此康莊樓屋住過。這裏背依青山,山上萬樹桃花,遍地桔林;面對長江支流几江,江流湍急,日夜奔騰澎湃作雷鳴,風景十分優美。因此之後,陳獨秀每年春秋必偕友人來登山,懀饔^賞,這成了晚年的最大樂趣。好像有先兆似的,這年春天,陳夫婦偕江津白沙鎮聚奎中學校長周光午夫婦到此觀賞桃花,陳俯瞰大江風颍舷拢鬟B不忍離去。主人鄧蟾秋看出了他的心思,出於對他的敬重,就在他逝世後慷慨獻出墓地。如果說,陳獨秀活着時,如詩中自吟的「筆底寒潮撼星斗」,'76'那麼,現在葬於此地,乃是「足下奔雷地底傳,江山風月此長眠」了。
陳獨秀之墓
在當時十分困難的戰爭條件下,下葬儀式可以說相當隆重。據當時楊魯承家傭人吳元珍回憶︰
埋葬陳獨秀那天,來了好幾百人,有當官的,也有大戶紳士。雙石鄉公所還組織了上百個鄉丁來沿途護衛,一路放火炮,點沖天悖氖癄澰旱铰耜惇毿愕摹缚登f」要走30來里路,隊伍拉了好長好長。陳松年端着遺像走在最前頭,後面是八人抬的黑漆棺木,衣衾棺木都是白沙鎮的大紳士鄧蟾秋送的。陳太太一路上哭得死去活來,由楊二太太和吳白林的堂客扶着,我們這些當下人的就打起花圈,跟在後頭走。陳先生活着時我們洠вX得他有啥,死了,才曉得他了不起,連縣長那麼大的官,鞠躬時,還只能站在最後頭。'77'
這個情況與高語罕當時的記述是相符的:參加葬儀者,有朝野名流三、四十人。「左右鄉鄰壯丁不期而會者一、二百人,沿途護衛,且放鞭炮以示景仰惜別之意。」'78'
又經過半年時間,陳獨秀墓落成,從以下墓道奠基時留下的合影可以看出,墓景也相當的堂皇。「獨秀陳先生之墓」的碑文,是由著名書法家葛康俞親自鏨刻,「書刻均具古法,頗有古姿也」。'79'
陳的墓道落成照
許德珩後來成為北大著名的學者。抗戰時期,陳獨秀寓江津時,許曾三次去拜訪。陳去世後,他有次乘輪船過江津幾江時,懀麢谶b望河岸上那座顯眼的新墳,不僅感慨萬千,寫了這樣一首白話詩︰
得知陳獨秀,養病在江津。
船行到白沙,過此都停輪。
便道去探望,拜訪此老人。
別已十餘年,重見百感生。
今非昔所比,白髮老病身。
坐了五年牢,戰起得為民。
今住小山村,僕僕感風塵。
無人與往來。鄧初照顧頻。
曾談文字學,對此興趣真。
獄中有著作,此情實可欽。
拜訪已三次,師友結親情。
誰知三年後,客死在孤村。
陳獨秀在晚年兩篇文章中,承認自己一生差不多是消耗在政治生涯中,而且「失敗」了。但是,另一個著名的學者、與陳獨秀有近30年昆弟交情的程演生得知逝世消息後,給了這樣的評價︰「他是一個爽直坦白有熱情的人,他絲毫洠в泄γ摰乃枷耄且粋愛國者,是一個為中國找出路的人。他痛心中國政治的不良,社會的污濁,學術的不長進,士風的鄙陋,想要一一洗滌之。他現在死了。他一生努力的成績,是存在的。」'80'
陳獨秀的學生及後來成為文字學同好的陳鍾凡寫的挽聯,洋溢着一股悲壯情意︰
生不遭當世罵,不能開一代風氣之先聲;
死不為天下惜,不足見確爾不拔之堅貞。'81'
陳銘樞將軍可能感念陳獨秀在獄中還支持他的「福建事變」壯舉,也寫了挽聯。他請在書法上有很高造詣的佛學大師歐陽竟無書寫此聯,在葬儀上被稱為「雙美雙絕」:
言皆斷制,行絕詭隨,橫樱Ь胖蓿娼≌撸
謗積丘山,志吞江海,下開百劫,世負斯人!
與陳獨秀終身為友的同鄉高語罕,則看得更遠些,他在陳逝世前一年,就看出「老仲之病甚險」,並在致汪孟鄒的信中,預寫的挽聯曰︰
桐棺雖蓋,論定尚須十世後;
彗星既隕,再生已是卅年遲。
(彗星云云,紓傅斯年昔年論彼語)'82'
高的說法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