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大外交 >

第57部分

大外交-第57部分

小说: 大外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的国家提供保证。
斯大林必然知道如此建议一定不可能被接受。首先是东欧各国根
本不要这种保证。其次是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谈判详细的军事公约;
第三点是英国十五年来一直排斥与法国结盟,现在岂会同意与一个被
视为只具供应弹药价值的国家结为盟国。张伯伦说:“我们不能为了
让东欧的小国能获得弹药供应,就装作有必要结这种联盟。”
随后英国领袖一步步放弃他们的保留立场,逐渐接受斯大林的条
件,但斯大林却不断抬高价码。5月间斯大林的亲信莫洛托夫( Vya
cheslav Molotov)取代李维诺夫出任外长,显示斯大林已亲自主导谈
判,而维持谈判代表间良好的私人关系已不再受苏联的重视。莫洛托
夫以其好卖弄却不甚高明的方式,要求由英苏两方担保所有沿苏联西
界的国家,并坚持把这些国家一一列举出来(借此确保其中至少有部
分国家会正式表示反对)。他又坚持扩大解释“侵略”一词,把“间
接侵略”包括在内,指即使并未真正使用武力,只要对德国的威胁有
所让步,也算是侵略。由于苏联保留了对“让步”一词的定义,斯大
林等于是要求对苏联所有欧洲邻国的内政有无限制的干预权。
到7月斯大林已很有把握。他知道英国领袖不论多么不情愿,最
后仍会同意根据接近他所提的条件缔结盟约。7月23日苏联及西方的
谈判代表,就一项显然双方都表满意的草约达成协议。至此斯大林获
得了一张安全网,可以好整以暇地确定希特勒会出什么价。
整个春夏两季,斯大林小心翼翼地放出风声,表示他愿意考虑德
国的提议。但希特勒担心若德国采取主动,斯大林会借此向英法要挟
更好的条件。斯大林也有同样的顾虑。他不愿采取主动是因为一旦消
息曝光,英国可能放弃对东欧的保证,使他必须单独应付希特勒。而
且他并不着急,因为他没有时间压力,而希特勒却有;他的胆子也很
大。于是斯大林按兵不动,使希特勒焦急不已。
  7月26日,希特勒沉不住气了。如果他要在秋天雨季开始前进攻
波兰,最迟在9月1日前就必须知道斯大林究竟意向如何。德国与苏
联谈判新贸易协定的代表团团长施努尔( Karl Schnurre),奉命开始提
出政治议题。他利用两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意拉拢彼此关系,
并向苏方主谈人保证:“自波罗的海以迄黑海,两国间没有解决不了
的问题。”施努尔提议与苏联举行高阶层政治会谈,继续讨论有关问
题。
太热衷的态度很少能加速谈判的进行。凡有经验的政治家决不会
因为对谈者的敦促就轻易点头;反而会利用对方的急切设法争取到更
大的利益。不管怎么说,斯大林是不会受威胁利诱所左右的人。于是
一直到8月中,莫洛托夫才接到指示接见德国大使舒伦堡( von der
Schulenburg),并提出一连串问题以确定施努尔究竟用意何在。是要
向日本施压要日本不得威胁西伯利亚?是要签互不侵犯条约?是要签
有关波罗的海国家的协定?还是要对波兰达成某种协议?
此时希特勒已是迫不及待,虽然极不情愿,但他已打算做任何让
步。8月11日,他告诉但泽高级行政长官:


“我一切的作为都是针对俄罗斯而来。若西方太愚昧、
太昏庸以致看不出这一点,那我只有被迫与俄国人达成某种
谅解,先击溃西方,再集结大军转向苏联。”
希特勒的打算这么说应当很正确:对英国,他希望英国不要插手
欧陆事务;对苏联,他希望保有缓冲空间。而斯大林有多么成功,可
从他如何扭转希特勒的优先目标看出端倪,虽然那只是暂时的。
舒伦堡在回答莫洛托夫的问题时告诉他,希特勒准备立即派外长
里宾特洛甫( Joachimvon Ribbent。rop)到莫斯科来,授权他全权解决
一切两国间未决的问题。斯大林必然注意到,希特勒愿意谈判的层次
一直为英国所回避,因为在双方洽商这段期间,英国始终认为不必派
部长级官员到莫斯科,而有几位英国部长最远只到过华沙。
斯大林在没有确定对方下的赌注前不会摊牌,他在升高对希特勒
的压力。莫洛托夫衔命对里宾特洛甫的热忱表达谢意,但表示必须先
达成原则上的协议,外长来访的意义才能确定。苏方请希特勒拟定明
确的提议,包括处置特定领土问题的秘密议定书。就连迟钝如里宾特
洛甫,想必也领会得到莫洛托夫如此要求的目的为何。若消息外泄,
披露的也是德国的草稿;斯大林必可保持清白,而且可把谈判失败归
之于苏联不愿与德国的穷兵黩武同流合污。
此刻希特勒已急切到饥不择食的地步。因为进攻波兰的决定必得
在几天内就要做出。8月20日他直接写信给斯大林。这封信本身便对
德国礼宾官员是个挑战。因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是斯大林唯一的
头衔,他没有任何政府职位,令官员们不知该如何称呼他。最后这封
信终于送出,收信者只写“莫斯科斯大林先生。”信中表示:“我相信
苏联要求的额外议定书,若由一位能负责的德国政治家亲自前往莫斯
科协商,其内容必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敲定。”
斯大林坚持到最后一刻仍保有所有的选择余地,因此这一场赌局
他必胜无疑。希特勒显然愿意无条件提供给他若与英法结盟须经过与
德国血战才能获得的好处。8月21日,斯大林回信表示,希望“苏德
互不侵犯条约是代表两国政治关系步人坦途的决定性的一步”。里宾
特洛甫应邀在48小时后,8月23日前往莫斯科。
里宾特洛甫抵达莫斯科不到1小时,便被斯大林召见。但这位苏
联领袖却对互不侵犯条约兴趣不大,对里宾特洛甫言谈间提到的两国
友谊更无动于衷。他最重视的是瓜分东欧的秘密协定。里宾特洛甫建
议,依1914年的边界划分在波兰的势力范围,主要的差别在于华沙
会留在德国这一边。至于是否要维持波兰表面上的独立,或德苏会不
会并吞所有征服的领土,暂不决定。在波罗的海方面,他提议芬兰及
爱沙尼亚属苏联势力范围(使斯大林终于获得他多年来希望在列宁格
勒附近建立的缓冲区),立陶宛归德国,拉脱维亚则一分为二。斯大
林要求拉脱维亚的全部,里宾特洛甫便致电向希特勒请示,希特勒让
步,后来他对斯大林要求取得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亦复如此。里宾
特洛甫兴高采烈地回到柏林,希特勒把他喻为“俾斯麦第二”。在希
特勒向斯大林发出第一封信后,短短三天内,便完成一场外交革命。
谁应该为形势如此急转直下负责
事后,当然少不了要检讨谁应该为形势如此急转直下负责。有人
怪罪英国勉为其难的谈判方式。史学家泰勒(A.J.P.Taylor)曾指出,
在英苏交换意见期间,苏方一反常态,对英国的提议比英国对苏联的
信息回应要快得多。泰勒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克里姆林宫比伦敦更热
切想要结盟。笔者对此不以为然,其实这多半是斯大林想要让英国留
在谈判桌上,并不急于得到结论,至少在他确定希特勒的意向之前让
谈判继续进行。
英国内阁明显犯下几个严重的心理错误,不仅没有派部长到莫斯
科,还迟迟不肯加入联合军事计划作业,到8月初才同意。同意之


后,虽然苏联心目中的主要甚至可说唯一的目标在陆战,英国却仍派
海军上将担任首席代表。更有甚者,代表团是乘船前往苏联,5天后
才到达目的地,让人感觉英国是好整以暇。还有一点,不论道德上的
考虑与衡量有多么值得,英国不愿保证波罗的海国家的安全,必会被
性格偏执的斯大林解释成是:为方便希特勒经由波兰进攻苏联。
然而导致德苏协定的不是英国拙劣的外交手法。真正的问题出在
要满足斯大林所有的条件,英国便不可能不放弃自一次大战后坚持至
今的每一个原则。如果苏联也能搭便车享受同样的待遇,就没有必要
为保卫东欧小国不受德国的凌虐而划定界限。英国领导阶层如果更斤
斤计较一点,或许就会把这条线划在苏联边界而非波兰边界,以便大
大增加与苏联谈判的筹码,也会使斯大林认真考虑参与有关保护波兰
的谈判。为了道德信誉,民主国家再也不能姑息新一轮的侵略,即使
涉及本身的安全也不例外。现实政治一定要求,要就英国给予波兰保
证的战略意义深入分析,凡尔赛建立的国际秩序,则要求英国外交方
向须以道德及法律考虑为主。斯大林有策略无原则;民主国家维护原
则,却未能订出策略。
法军消极地躲在马其诺防线之后,苏联红军也在其国界内伺机而
动,在这种情况下波兰根本保不住。1914年时,欧洲各国因军事与政
治计划不相联属而致走上战争。军方参谋人员的各种作战计划固然可
圈可点,政治领袖却对其一无所知,或缺乏可与军事计划之规模相比
拟的政治目标。
1939年时,军事与政治的步伐又不协调,而这一次的情形正好相
反。西方强国具有在道理及道德上无懈可击的政治目标——制止希特
勒。可惜始终未能定出可达成这个目标的军事策略。1914年的战略专
家太过跃跃欲试;1939年的战略专家则太过谦让自制。1914年时,
每一国的军人都蠢蠢欲动;1939年时,军方却有种种顾虑(连德国也
不例外),便把军事判断交到政治领袖手中。1914年是有策略无政策,
1939年是有政策无策略。
俄罗斯在两次大战的爆发上都扮演决定性的角色。1914年,俄国
严守与塞尔维亚的盟约和僵化的动员日程表,因而促成最后的开火;
1939年,斯大林使希特勒免于两面作战的恐惧,当时他必然心知肚明
是他使得全面性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1914年,俄罗斯是为荣誉参
战;1939年,它鼓励战争,目的是在分享希特勒征服的战利品。
不过德国在这两次大战爆发前的行为如出一辙,都缺乏耐心及远
见。1914年它挑起战端是为打破一个联盟,而要不是德国频频施以威
吓,这个联盟原本很难以结合;1939年则是它不愿等候,其实顺其自
然德国必可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要等候就得采取与希特勒完全
相反的策略——暂时休养生息好让慕尼黑会议后的地缘政治现实尘埃
落定。1914年,德皇心理不平衡,对国家利益又认识不清,使他沉不
住气;1939年,有一个不同于常人的疯子决心在实力最高峰时发动战
争,把一切理性的评估置之不理。我们从下面这个事实可以看出,德
国前后两次其实都没有必要发动战争:经过两次重大挫败,又丧失一
次大战前约1/3的领土,德国现在仍是欧洲最强大,或许也算得上是
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至于1939年时的苏联,它的力量有限尚不足以面对即将到来的
战争。然而在大战结束时,它却一跃而成为世界超级强国。20世纪的
斯大林像17世纪的黎塞留一样,善于利用中欧的分裂。美国跃升为
超级强国拜其巨大的工业实力之赐。苏联的崛起则源自于斯大林处心
积虑的巧取豪夺。


第十四章 苏德协定


假战争时期
在1941年前,希特勒与斯大林都以传统的手段追求非传统的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