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年功罪 >

第42部分

百年功罪-第42部分

小说: 百年功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派遣的代表维经斯基抵达北京,五月抵上海,先后找李大钊、陈独秀联系建党。维经斯基的使命,明显地带有“传教”性质。不久,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旅日、旅法等八个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第二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在上海秘密组党。同时出席会议的还有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马林是共产国际的执行委员,曾在荷属东印度组织和建立了印尼共产党。他在会上作长篇发言,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当他谈到在莫斯科与列宁的会见时—
“会场顿时变得热烈起来。列宁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马林说起列宁对中国的关怀,期望著中国建立共产党,期望著世界的东方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代表们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倘不是马林事先关照过不许鼓掌,以免惊动密探,代表们定然会热烈地鼓起掌来。”(叶永烈《红色的起点》)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七十多年前,那个“红色的起点”,看到就是这样一副场景:一位来自共产国际教廷的高级传教士,向新教友们传达教皇的期望。这是一九二一年七月的上海。几乎是同时,北京也有一伙人秘密聚会,另外成立了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者是胡鄂公和邝保汉,主要成员有熊得山、汪剑农、彭泽湘等。他们创办了一个刊物《今日》,故被称为“今日派共产党”。“今日派共产党”曾派彭泽湘等人赴莫斯科,要求得到承认并加入共产国际,却遭到拒绝。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经过教廷委派的代表指导,擅立教门,不是“正统”的共产党。不久,宣布解散。
很明显,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同是秘密帮会,而前者是会党,后者是教门。教门以信仰(迷信)为凝聚力,这是它不同于会党的最关键所在。共产党以共产主义为信仰,从一开始便接受共产国际(教廷)的领导和经济支持,这又使得它有别于一般的民间教门,组织上更为严密。
现存最早(红军时代)的中共入党誓词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与兴中会的入会誓词相比,共产党的誓词更强调纪律性和秘密性,而且要以“牺牲个人”为代价。誓词对党员不仅仅是严格的约束,还有进一步的要求,即无条件的奉献。国共两党的成立,尤其两党经过艰难和复杂的发展道路,先后作为中国最大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当然不是简单的民间帮会形式可以概括的。
“联共”与“容共”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孙中山与苏俄共党及政府取得联系,多次会见维经斯基、马林及苏俄政府全权代表C.A.达林;又与苏俄政府特使越飞密商,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著手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的政策。一九二四年一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代表总数为一九八人,其中有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谭平山、李维汉、夏曦、于树德等。大会选出二十四名中央执行委员,中共党员占了三人;选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十七人,中共党员占七人。这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中共党员以私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是共产国际的意思。起初,遭到包括总书记陈独秀在内的许多党员的激烈反对,终于抗不过“上级机关”的命令,只好服从。于今中共评判这一段历史,仍认为陈独秀犯了左倾错误;不得已加入国民党以后,他多次表现的妥协又被指为犯了右倾错误。真是左右为难。其实陈独秀反对加入国民党并没有错;既入国民党,尽量与之妥协也没有错。如果不能做到尽量妥协,当初一定要加入干什么?陈独秀左也错右也错,无非是共产国际总是有理。
大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造成党内有党的中外奇观。中共方面称孙中山采行“联俄联共”政策,国民党方面则称之为“联俄容共”。想当初,是“联”也用过“容”也用过的,而一字之差,精微大义。“联”是联手,两党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容”是包容,我中有你,你中却没有我。事实上,“容”比“联”要确切。国民党几经沧桑,人多势众,政治上也有相当稳固的地位,所谓“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早已不是第一次,不过是第一次堂而皇之公开亮相罢了。与中共“一大”的鬼祟、偷摸和寒酸,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国民党家大店大,又有过“兼并”其他会党的成功经验,因而把“容共”也只当做小小的一次兼并。殊不知这一次却非同小可。
共产党寄身在国民党之中,并没有被吃掉,而是趁势发展壮大,短短几年,至数万人之众。国共之间愈演愈烈的的矛盾斗争,及日后共产党差点被赶尽杀绝、国民党几遭灭顶之灾,都是由共产国际一手导演的这场“入党”戏开锣的。不能说共产国际早料到有这样的结果,它连自己的结果都未能预料。作为统一指挥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教廷,实际上是苏俄手中的傀儡,它给中国的国共两党从来就没有出过一个好主意,都是些要多糟糕有多糟糕的馊点子。这一点,斯大林后来也不得不当著毛泽东的面承认了。
如果国共合作的方式,真是“联”而不是“容”,彼此为友党而非党中之党,发生日后那样激烈的摩擦和残酷的斗争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俄国共产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工党,该党在正式成立之初就分裂成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和孟什维克(少数派)。共产国际是否教条地照搬俄共的经验,有意要在中国国民党内人为地造成一个“布尔什维克”,恐怕是永远找不到答案了。事实上,国民党内的这些“布尔什维克”只能是“孟什维克”。一旦其继续存在使“纯粹的”国民党人感到如芒在背,它也就难逃血光之灾了。这也是跟俄共学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孟什维克企图组成一个合法的反对党,结果惨遭镇压,许多孟什维克分子被迫逃亡国外。一九二七年,手握重兵的蒋介石“四一二事变”,继而在各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完全破裂。
“宁可错杀一千”开恶例
蒋介石此举,开了一个恶例。无论事后他勉强举出多少理由,如共产党阴谋打倒国民党、打倒三民主义、制造恐怖、引发外交冲突……等等,都没有任何法律及道义上的根据。即使真要打倒某个党、打倒某个主义,无非党派信仰之争,如果据此可以作为杀头的理由,这个党和主义也就合该打倒了。至于恐怖,共产党的确制造了一些,如湖南的农会运动,但比起“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大屠杀,简直如同儿戏。总不能“因为你搞了点恐怖,所以我要对你百倍千倍的恐怖”吧?有人说,以共产党后来的坏,可见当初把它赶尽杀绝是对的。这种“先见之明”更是荒谬。以“未来之坏”预先定罪,请问是哪家的法律?
国共既已合作,就是革命的盟友,至于政见、信仰、策略诸方面的分歧,能容则容,不能容则可以讲清楚,有话好好说。诚如国民党中央主席汪精卫与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在两党关系剑拔弩张、猜忌日深时发表的《汪陈联合声明》所言:“两党合作,本有各种不同的方式、重要之点,是在两党大多数党员,双方以善意的态度,解决此问题,方不违背合作之根本精神。”硬是说不清,问题无法解决,非要分开不可,无妨好合好散,好歹盟友一场,何必同室操戈。而且“容共”方式,共产党是客,国民党是主,如今“革命尚未成功”,哪有翻脸不认人,转过背捉了请来的客人操刀就杀的道理?这种仗势欺人、一阔脸就变的作派,比割据各地的军阀更加等而下之,活脱脱一副黑社会流氓的嘴脸。
蒋介石向共产党开刀,除了直接动用军队,上海帮会的三大头子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出力甚伟,尤其是镇压共产党控制的工人纠察队。这一段史实大量见诸各类文献,本文不再赘述。蒋介石早年曾拜黄金荣为先生,还投了门生帖子。一九二七年以北伐军总司令的身份再到上海,黄金荣退还了帖子,以示不敢收这样显赫的徒弟。二十年后,即一九四七年,当上中华民国总统的蒋介石上门为黄金荣拜寿,仍跪行磕头大礼。当然不能说,此时的蒋介石仍是青洪帮中人,仍受帮会规矩的制约,但他将帮会的那一套习气带进了中国的政治,而且终其一生未曾改变。
海外一些学者,曾讽刺共产党赢了国民党不过是应了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意即共产党崇尚武力,以枪杆子征服天下,缺乏民意和道义的基础。其实这是国民党逼出来的,或者说,向国民党学来的。国民党的政权在先,难道它不是枪杆子打出来的,反倒是民主选举选出来的吗?它先是试图搞过一阵子“民主”的,随著刺杀宋教仁的一声枪响,认定这条道走不通,一咬牙拿起了枪杆子。建立黄埔军校,打军阀,打党内的反对派,打共产党,还迫不得已打了日本人。国民党从掌握政权到退出大陆,就没过过一天不拿枪打仗的日子。共产党以前并没有自己的武装,只是跟著国民党干,在国军中任几个职务而已,忽然有一天被赶了出去,挨了打,还不痛定思痛,拼死也要拉起一支自己的军队来?既然拉起了自己的军队,它又打赢了,活该你国民党拱手交出政权,尽管心里酸溜溜地不好受,也就怨不得人家“玩真家伙”了。这套玩法是你先弄出来的。
无论国民党怎样夸大共产党的力量,它最终还是低估了这个对手。历史证明,共产党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它强大的再生能力,似乎已经远不是某个普通的教门或者会党所能企及。我们应该另外找寻原因。
阿Q心目中的革命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四日,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那一年年底,北京《晨报》副刊开始连载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这篇小说的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不必多说,我们只来看看,阿Q心目中的革命,与中共在农村发动的革命是何其相似—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著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
如果这只是小说,无妨笑笑便罢。然而几年以后,鲁迅笔下的革命果然出现。一九二七年,以轰轰烈烈的北伐为背景,湖南广大乡村闹起农会运动—
“湘乡禁止『蛋糕席』—一种并不丰盛的席面。湘乡二都有一家讨媳妇,用了蛋糕席,农民以他不服从禁令,一群人涌进去,搅得稀烂。”
“前清地方造丁口册,有正册、另册二种,好人入正册,匪盗等坏人入另册。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民便拿了这事吓那些从前反对农会的人:『把他们入另册!』”
“反对农会的土豪劣绅家里,一群人涌进去,杀猪出谷。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动不动捉人戴高帽子游乡,『劣绅!今天认得我们!』为所欲为,一切反常,竟在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