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 >

第20部分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第20部分

小说: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1867年8月4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中,曾说到了清朝的教育:“教育在清国人中普及的程度至少与英国不相上下。那些生活在清国社会最底层的苦力,即被人们蔑称为‘猪仔’的人,尚且能读和写。普通的民办私塾遍及大清国的每个角落,虽然父母送子女到这些学堂就读必须向它缴纳一笔额外的费用。在大清国有些地方现在已经设有公学,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这些学堂对穷人免费。再就是,在每个城市都为富人的孩子们开办有数不清的私立学堂。”

⊙贝思福爵士在他的报告《细述中国》中,说到清末中国的军事状况:“汉阳这个兵工厂由湖广总督管辖,工厂的设备是第一流的各种德制机器。我特别注意到许多现代化的铣床……在厂内我看到到处都是昂贵的重机械,打算用来制造12寸口径50吨重的克虏伯大炮,可是没有一部机器是装设完整的。我又目睹了大量制造火药的机器,也没有装设起来。”

⊙丁韪良说,“恭亲王的命运之星升起在黑暗的暴风雨中”,他靠着“超凡的才智和勇气”,“在皇室危难的关键时刻,不止一次地挺身而出”,“尴尬的局面愈发衬托出恭亲王的尊贵与镇定”。

⊙1872年9月15日,《纽约时报》登载了来自旧金山的一则电讯:“旧金山,9月13日电:昨天到达这里的三十名清国学生都非常年轻。他们都是很勤奋和优秀的小姐和绅士,容貌俊秀,要比任何在这之前曾到美国访问过的清国人都好看得多。有三名身为清国官员的教师陪同着他们。清廷拨出了一百万美元用于这些学生的教育。这批来此地接受教育的清国小姐和绅士受到了人们极大关注。因为先前一批清国学生在美国时曾受到基督教的熏染,所以这次将会在这批学生中严格传授孔子思想,让他们信仰儒教。另外,‘四书五经’和康熙皇帝制定的律令也将是他们常规课程的组成部分。”

⊙1906年4月24日,《纽约时报》刊载了一则来自上海的电讯:“《拉萨条约》已在北京签订。根据此约,英国政府承认大清国政府对西藏拥有主权。英国政府将不干涉西藏内部事务,除非其他列强采取了有碍大清国对藏主权的行动。同时,大清国政府将同意向印度开放西藏部分地区的市场贸易,铺设电报线路,并在将来可能制订的铁路修建计划时,优先考虑大不列颠政府的要求。此外,大清国政府同意向1903年4月抵达拉萨的英国上校扬哈斯本爵士及他率领的探险队赔付125万元探险费用。”

⊙1892年2月4日,《纽约时报》登载了一篇题为《光绪皇帝学英语》的述评。文章说:“今年20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在大清国,人民称他为天子),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而这件事是由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告知全国的。”“光绪皇帝屈尊学习外语,是因为他和他的政治顾问们都认为,死死保住三千年前就形成的‘老规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应付当今列强,必须相应地改变国家制度。”“皇帝陛下周围的一些大臣甚至希望,大清国未来应该在文明国家的行列中占据一个适当的位置。”

⊙《剑桥晚清史》中说:“从1870年随着李鸿章成为北洋通商大臣以来,自强新政的领导权就被这个强有力的人物所掌握。”

⊙1886年8月29日的《纽约时报》,摘登了香港《每日新闻》关于清朝皇帝选妃和侍寝的一些生活趣事:“皇子15岁时必须结婚。如果确定为皇储,还要为他选太子妃。选立正式的太子妃前一年,宗人府要先为他选一位比他长一岁的宫女试用,教他学会怎样做丈夫。清帝就寝时,床边有八名宫女侍候,还有十六名从内务府传来的侍女在旁协助。她们的职责是服侍主子,不能打喷嚏、咳嗽、唾吐和发出任何声音。”“每年春节,皇帝陛下和皇后都要共同主持一场宫内大宴。皇后坐在皇帝陛下的左边。这是一年中唯一一次全体妃嫔会聚的场合,皇帝能见到他所有的爱人,并对她们进行比较。”

⊙1900年8月20日,八国联军基本占领了整个北京城。俄国《新边疆报》记者扬契维茨基描述了他所看见的情景:“傍晚,万籁俱寂,枪声早已停止,我重新登上城墙,眺望城市。在这个古城的上空,曾经从夜里两点到下午两点,到处纷飞着令人生畏的弹药:燃红的铅弹,钢铸的榴弹,甚至还有中国人民用生铁制成的古老的炮弹。在这寂静的古老城墙上和在这神圣京都的城墙下,人们的鲜血一直流淌了十二个小时。”

⊙袁世凯出山后,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这样评价袁世凯:“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充当汉人与满清皇室之间的调停人角色了,他是汉人中最受人信任的代表人物。”

⊙法国人关于《中英北京条约》签约仪式的记载,与英国人的记载有所区别。他们将英国人在仪式上的傲慢无礼作为嘲讽重点,俨然把自己当做大清国的哥们儿:“中国人总是按照他们的方式来理解优先权和礼仪,而且在这方面很小心,也很敏感……(额尔金)对中国亲王表现得傲慢、严厉和过分的放肆,弄得这位中国亲王异常激动不安,并在好几个场合中都流露出来。”

⊙1906年11月18日的《纽约时报》中,有篇《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的文章,说到了清朝的法律:“《大清律法》十分独特,处罚相当重,非同寻常。几个月前,上海郊区一名清国抢劫犯被裁决‘站笼处死’,即把他关进站笼中,头伸出笼外,卡在一个洞中,不能动弹。然后,每天从其站立的石头堆中取走一枚石子,直到其颈项被笼口勒紧,窒息而死。此外,还有一种死刑叫‘凌迟’,就是将犯人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割下,令他痛不欲生。处决强盗的方法一般是斩首。”

⊙1858年10月23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组新闻专稿,其中说到了清朝的骑兵:“这些鞑靼骑兵没有弓箭,但每人肩上都背着一杆火枪。他们的火药显得很粗糙,在他们的弹夹里除了子弹还有一些小小的铅块。每个人的长筒靴内都插着烟斗和扇子。”

⊙1894年8月27日,李鸿章会见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亚历山大。《伦敦每日新闻》记者约瑟夫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他(李鸿章)以最强劲的语言声称,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强烈反对鸦片贸易……李总督最后明确宣称:‘你们也许明白,如果你们停止毒害我的人民,我们就会立即禁止他们获得鸦片。’我(约瑟夫)告诉他,英国议会已经通过投票,将指定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华调查鸦片是否真的像有人指控的那样有害时,他气愤地回答:‘荒谬绝伦!’似乎十分的愤怒和蔑视,缓和了一下语气又说:‘任何人都知道,鸦片是有害的。’当我起身告辞时,他仍很善意地用热情的语言赞扬了英国公民为使中国摆脱鸦片所表现出来的仁慈。”

⊙一位外国记者曾这样回忆戴笠:“一个隐面人,总是藏在房间的暗处,其他人则处于一览无余之下。”另一位记者则说:“从一方面看,二战中没有一个人形象要比他更黑;而从另一方面去看,又没人比他更白。几乎所有的人都被他锐利的目光所震慑。”

⊙法国《费加罗报》记者罗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两个月后来到中国,他在文章中写道:“几个褴褛的乞丐,战栗在蓝色的破衣之下;几条瘦狗,食着死尸,如我们在路上领教过的一样……经炮弹、机关枪光临过的北京,留下的仅有颓垣败瓦而已……一切皆颓坍了,但欧洲人的国旗,飘扬在各处墙上。”在天坛,他写道:“这个往昔庄严肃穆的地方,现在任由野蛮人的马队驰骋。英国人派来的攻打中国的上万名印度兵,在那里扎营。他们的马蹂躏着一切,草地上全是马粪。”

⊙1909年6月4日,《纽约时报》在一篇通讯中说:“1908年,美国从清国进口总价值为10545423美元。其中茶叶1954891美元,生丝超过500万美元。”

⊙美国政治协会首任会长、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曾在理论上支持袁世凯的复辟。他在北京居住了一年半之后,便严肃而肯定地说道:“中国缺乏它要表现的自由民主所应具备的法制、个人权利,甚至连纪律都没有。因此,专制应该继续下去,直到它发展出对政治权威有更大的服从、对社会合作有更大的力量、对私人权利有更大的关注之后再说。”

⊙1911年11月11日,孙中山到达伦敦,结识了生产马克沁机关枪的兵工厂主达尔生。孙要求借款一百万英镑,待革命胜利后,“给英美在华若干优先权利”。这份信函被转给英外相格雷。格雷称孙为“理论性的与喜说大言的政治家”,同时转告孙中山:“英国将保持中立。”并表示:“英国对袁世凯将予尊敬。”

⊙在1868年《纽约时报》对中国政府流程的介绍中,几乎找不到慈禧太后在其中的作用。因此有美国史学家认为:在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的联合政权中,太后的作用是象征性的。

⊙《泰晤士报》驻华记者濮兰德说:“恭亲王的死是一件严重的事……如果他还活着,或许不会有义和团乱事。”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其著作《中国在激变中》认为,恭亲王(奕䜣)的逝世,令中国这架“错综复杂的政府机器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平衡轮”。

⊙关于李鸿章海上旅行用餐,《纽约时报》在报道中这样描写:“李鸿章在他自己的舱房内吃饭,由他带的厨师准备饭菜。这些厨子们在轮船的厨房大舱内自由进出。鱼翅、燕窝是美味佳肴,他从清国带了许多。他的一个儿子与他共同进餐,而其他随从则在轮船的餐厅内分桌用餐。”“他一天要吃好几顿,有四个厨师为他准备饭食。厨师们凌晨两点就得起床,要使他们的主人早晨八点能吃上早饭,他们不到晚上九点或九点半不能歇息,因为总督总是会要一些‘热菜热饭’什么的。”

⊙1894年12月13日,《伦敦每日新闻》在一篇报道中,说到了当时清廷官员购买洋人军火时的腐败现象:“只要外国公司引诱或贿赂他们,再老掉牙的枪支或陈旧的弹药他们都会购买……看看这些枪是什么货色吧:外观上还像那么回事儿,但托盘根本没有加工好,枪口也锉得十分粗糙,螺丝上得敷衍了事,有些螺帽都掉了,以至连接处都松开了。”

⊙1871年12月24日,《纽约时报》发了一篇题为《广州的一天》的新闻专稿,记录了外国记者在大烟馆的见闻:“十到十二个各种年龄的男人在喷云吐雾……有个男人正枕着小木枕,四仰八叉地躺在一张光板床上。他茫然若失地盯着什么,鸦片正把他带向缥缈的远界。旁边有个男人,正用他最大的肺活量深吸着,一团团烟雾从他的鼻孔进进出出,他似乎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奇怪的梦中去了。”

⊙美国外交官何天爵说:“除了身为高官,李鸿章身上带有东方式的架子和仪容外,他非常容易接触。任何一个外国人都可以通过他的幕僚求见这位总督。许多人见过这位看似粗鲁的老总督,都从其身上得出了他知书达礼的印象。我们的一位前州长就受到过李鸿章极其客气的接待。当时这位州长和总督、翻译相距不远。州长事后告诉美国的朋友说:‘好样的,我根本不认为这位总督是那种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