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雨张居正 >

第6部分

风雨张居正-第6部分

小说: 风雨张居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张居正乡试落榜,这种伤害大概在朱宪火节的心里减轻过一些。可等到张居正又以十六岁的年龄成为当地最年轻的举人的时候,这种伤害又加重了。

这时候朱宪火节已经成了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尤其是他这时守孝期满,已经继承了辽王的王位,成了个飞扬跋扈的第七代辽王。因为毛妃越来越管不了朱宪火节了,但看到张居正的中举,又借着这个话题把朱宪火节数落了一顿,所以朱宪火节这个十六岁的逆反少年才会在回到自己屋里后摔桌子、砸板凳地发泄起来。

按道理,这样发泄一下也就完了,可这个朱宪火节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十六岁少年,他现在可是辽王啊,人的身份一旦特殊起来,心理就会相应的膨胀起来。所以他摔完东西之后,突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想出了一个狠招来。

什么狠招呢?

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决定痛下杀手,一泄多年来因张居正而受的恶气。

他以辽王的身份专门摆下一桌酒席,只把正在当班的张镇请来,说是要为他的好朋友张居正的中举庆贺一下。

张镇当然高兴得要命啊,自己的孙子高中举人,自己的老板又摆酒祝贺,所以什么也没想,高高兴兴地去喝这鸿门宴了。

小辽王朱宪火节一杯杯的赐酒,张镇就一杯杯的喝,最后张镇实在喝不下了,可辽王不答应,还是逼着他喝。这一下张镇也懵了,但问题这会儿已经醉得不行了,自己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儿,反正辽王让喝还得喝啊。喝到他自己已经醉得不醒人事,杯子也拿不起来的时候,辽王朱宪火节还要让他喝。张镇自己喝不了,朱宪火节就让人架着张镇把酒给他不停地灌下去,一直灌到灌也灌不下去了,朱宪火节才作罢。

大概这个朱宪火节也并没想过一定要搞出个什么结果,他就是想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报复一下张居正。可现实的结果却是,张镇,这个张居正敬爱的爷爷最后给灌死了。也可以说是醉死了。

这一下,张家从张居正中举的快乐里一下跌落到张镇猝死的悲伤里。但谁也不能说就是朱宪火节害死张镇的,因为张镇是为了庆祝张居正的中举而醉酒死的,这只能说是乐极生悲的偶然事件。你能说是辽王赐酒庆祝是有意谋害吗?不能啊!所以,张家也只能把这事打落了牙齿往肚里咽。

尤其是张居正,他的这个爷爷我们上一讲说过,少年时游手好闲,但也有几分游侠仗义,后来做了辽王府的护卫,多少有点回归了他们张家原来的军事传统。所以我想,张镇的这种性格和尚武习气对张居生幼年的影响一定更大,要不然成年后的张居正也不会跟戚继光等人结成莫逆之交了。所以,少年时候的张居正对这个爷爷一定很敬爱。辽王朱宪火节灌死了他爷爷,他心里应该跟明镜似的,可这件事儿之后他还是跟辽王一如既往地作好朋友,并没有因这件事儿跟辽王有什么不愉快,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就要说到张居正的性格和我们称他为天才的地方了。





天才


我们知道当时人称张居正为天才,主要是因为他的早慧。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话语权完全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所谓天才的标准主要就是诗词文章的文学天赋要比较突出。

比如说王安石那篇有名的论天才的文章《伤仲永》,其中的主人公方仲永少年时之所以被认为是天才,就是因为他五岁时就会写诗了,而且写得还很有文采。按王安石的说法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也就是说当时人认为方仲永是天才的标准就两条:一是五岁就会写诗,二是诗写得还特有文采。

其实方仲永的例子还是很典型的,你去看中国古代典籍记载的神童,他们神奇的地方几乎都是很小就能认字,然后很小就能写一手好诗、好文章。要不,就不能算是神童。至于像张衡小时候躺在奶奶怀里数星星的天文学天赋,那是算不上什么的。

而张居正之所以被称为神童,在当时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两岁就能认字,五岁就能写诗,十岁上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了。也就是说,少年张居正的文学天赋非常突出,所以,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他确实应该算是一个天才。

但如果说张居正是因为他的文学天赋才被湖广巡抚顾璘、荆州知府李士翱这些见惯了大世面的人识为天才的话,我觉得还有三个疑问。

一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张居正少年时的作品呢?

从张居正的后人后来为张居正的刊刻的《张太岳集》里,我们能看到张居正最早的作品是他十三岁赴乡试的时候做的两首诗,之后就是他二十多岁进入仕途后的作品了。前面那些五岁成诗、十岁成文的杰作,更是一点影子都见不着。

就那两首可以看到的十三岁的应试之作,说实话,写的水平也不咋的。一首《题竹》,我们上一次提到过,虽然有气象,但也不能说是特别有文采。另一首也是考试的时候写的一首四言诗,题目叫《题吕仙口号》,也就是写吕洞宾的,诗云:

“这个道人,黄服蓝巾。分明认得,却记不真。呵呵,原来是醉岳阳、飞洞庭、姓吕的先生。”

呵呵,它里面居然用到了“呵呵”这两个字,我觉得倒挺像现在的网络语言。说老实话,我觉得称之为诗都有些勉强,虽然这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也算是难能可贵了,但要说有文采,我觉得实在是有些牵强。

第二个疑问是,不仅从他小时候我们看不出什么文采来,就是他成年后,虽然他的诗文作品大多都被保存在《张太岳集》里了,但从《张太岳集》所辑录的作品表现来看,他在明代文学史上也算不上是大家。

和张居正同年考上进士的王世贞在后来成为文坛盟主,在张居正的时代,文学运动的开展也如火如荼,但张居正始终都没有名列明代著名文学家之列,《张太岳集》序言里也说他“不刻意为文”,也就是说他的文学成就在明代并不显眼,这样的话,又怎么对得起他少年时文学天才的称号呢?

除非有一种情况,就是他的“少年天才”并不是指文学天才。

还有一个疑问,就是顾璘劝乡试的主考官不要录取十三岁的张居正的理由就是,这么小的张居正此时中了举,不过多一个吟弄风月的文人而已,却会少了一个治国的良才。如果张居正的天才就是表现在文学领域,那么多一个吟诗作赋的杰出文人不正是一种最好的结果吗?顾璘为什么又要阻挠这一结果的出现呢?

所以我觉得,这鲜明地表明了顾璘他所认为张居正具有天份的地方绝不是指他的文学天赋。

总结以上三个疑问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当时人大多因为张居正的两岁识字、五岁能诗、十岁能文从而识其为天才,但像顾璘、李士翱这些有识之士,他们认定张居正是天才的原因恐怕并不在这一方面。

那么,他们认定张居正是天才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张居正十二岁考秀才的时候,荆州知府李士翱一看他的文章就很喜欢,等到见了面,喜欢得当即就给这个原来名叫张白圭的小朋友取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张居正。等到李士翱把自己发现了一个天才的消息告诉了湖广学政,也就是当时的省教育厅厅长田顼的时候,田顼把张居正叫来,当面考了他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南郡奇童赋》,结果这个奇童不负重望,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交上来,田顼看了之后说,果然是奇童。那意思也就肯定了张居正是个天才的说法了。

李士翱和田顼欣赏张居正的原因都是因为读了这个十二岁小孩儿的文章。

我们知道,一篇好文章主要是好在两个方面,要么好在文采,要么好在思想,像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那就是以文采见长,像西汉贾谊的《过秦论》那就是以思想深度见长。我们前面说了,张居正本人的文采并不见得有多么突出,那么能让荆州知府李士翱和湖广学政田顼都欣赏的地方,大概就应该是在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凡见识与思考能力上。

这里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最欣赏张居正的顾璘,在与张居正初次见面中的评价。史载顾璘遇张居正,“一见即许以国士”。

这个“国士”可是很有讲究的。《战国策》里侠士豫让对赵襄子说:“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战国策·赵策一》)这个“国士”就是一国之内最杰出的人才,而这种人才可不只是舞文弄墨的人才,他们往往是有报国之雄心、治国之能力的良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初顾璘看重张居正的地方恐怕也是从他的文章、他的言谈举止里看出了这个天才儿童具有不凡的思考能力与眼光。

另外,我觉得张居正成年之前的人生经历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一个证明就是他能理解顾璘对他的期望,并正确地对待了人生中第一次“高考落榜”,这证明他具有独特的理解力与眼光,这一点,我们上一讲已经讲过,不用多说。

第二个证明就是他的第二次落榜。

张居正在十三岁第一次乡试落榜后,一直到十六岁才等到三年一次的乡试考试,这一次,他顺利过关,也就是中举了。中举之后,他去拜访顾璘,顾璘把自己的官二品佩带的犀带解下来送给他,而且对他说,是自己不好,耽误了他三年的时光,但如今中举后,顾璘说希望张居正能继续努力,以天下为己任,不要只做一名年少成名的文士,而要做古代伊尹那样的千古名相。

从顾璘对张居正的激励里,我们也不难看出来他当年所说的“国士”指的是哪一方面。

在顾璘的鼓励下,张居正潜心治学,并在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参加了会试考试。

在明代,乡试就相当于是高考,而会试则相当于是研究生考试,最高级别的是殿试,考上的人叫进士,那就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考试了。在张居正第一次参加会试考试的时候,和他第一次参加乡试考试一样,他又意外地落榜了。

这次是不是又有一个顾璘式的人物从中做梗呢?

事实上并没有。

那么,是什么让这位有天才之称的张居正又落榜了呢?

张居正后来在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信中曾坦诚地分析过这一次落榜的原因。他说:“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因为“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所以导致了“甲辰下第”。(《张太岳集·卷三五·示季子懋修》)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时科学考试的考察重点是文章的写法,而张居正当时的兴趣却转向了古代的一些典籍,以至于在文章写法的训练上荒疏了,这样就导致了他的会试落榜。

那么,他当时兴趣转向了哪些古籍呢?

从他后来的一些文章可以看出来,他当时的兴趣转向了西汉的一些政论文,比如他中进士后第一篇主动的上书就是模仿西汉贾谊的《陈政事疏》而写的《论时政疏》。像西汉贾谊的这类文章都属于国家大政方针的探讨,你不要看贾谊在西汉并不得志,其实后来汉武帝开创大汉帝国的思想基础与大政方针都是在贾谊的政论文里最早提出来的。

因为沉醉于对汉代政论文治国之道的研究,所以疏忽了对八股文形式上的训练,这就是张居正第二次落榜的真正原因。

这也证明了思考力与政治眼光的训练才是这个天才成长过程中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