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雨张居正 >

第29部分

风雨张居正-第29部分

小说: 风雨张居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安石面对这个难题,他怎么办的呢?

他喊了一句惊天动地的口号。他说:“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宋史王安石传》)

这个“三不足”论在当时那真可谓是惊天动地了,尤其是这句“祖宗之法不足守”使得王安石在当时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毫无疑问,我们要是从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观来看,王安石的这句话无疑是真知灼见。但问题是当时的人并没有我们这种高级而科学的历史发展观啊!所以王安石口号喊完,自己爽口爽心了,但变法的阻力就更大了。

连司马光、苏东坡这些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都极力反对他。这些人哪一个是坏人呢?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殚精竭虑、为国为民呢?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有着绝大而超人的智慧呢?

但由于根本观念上的抵触,整个社会的精英互相成为了仇敌,大家由争论到争执,由争执到争吵,由争吵最终发展到争斗,所谓精英们的政治智慧最后都在无聊的争斗中彻底消耗掉了。

所以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认为,宋代不是没有杰出的人才,但宋代之所以一直积弱以至于灭亡,根源都是王安石这场内耗式的变法争斗上。

张居正在这一点上就非常聪明,他也要变法,但他不想喊个口号,说“我要变法了”,从而引来这些无聊的内耗式的争斗。况且,他深知中国文人政治的特点,这些文官们就喜欢咬文嚼字,为了吵架,死都不怕。你要变“祖宗之法”,给他个话柄,他能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跟你争上几百年——自己死了,“子子孙孙,无究尽也”,反正得跟你争下去。张居正哪有工夫扯这些闲话?可他又确实是在变法,那他又该怎么绕过这个变法的观念性争执的问题呢?

这就要说到我们这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的成效了,回想一下,我觉得当初那句“摸着石头过河”、“不讨论姓社、姓资的问题”的断语真是太有远见,甚至是太伟大了。正是少了观念之争,实践才真正成了检验改革真理的唯一标准。

回头看,张居正变法的成功起点也在这里。他不仅通过“京察”来裁减言官,封了这些好议论的家伙的嘴;还想了一个绝招,一下就堵住了所有反对变法的那些文官的嘴。

什么绝招呢?

就是这个“考成法”。





考成


说起来这个“考成法”是张居正的创新,但他自己却不承认。为什么呢?因为他说他这是引经据典想出来的办法。

在实施万历新政之初,张居正有一篇著名的上疏,叫《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张太岳集奏疏三》),这名字有点长,意思就是请皇上颁布实行考成法的上疏。

在这篇上疏里,张居正首先表露了要进行官僚体制改革的决心,认为这才是解决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危机的关键所在。但他话锋一转,却说起了本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说我这个看法其实太祖皇帝早有远见卓识地分析过了,并提出过相应的解决办法。我因此去查了《大明会典》,发现太祖皇帝亲自定下过这样的行政工作规则:

“凡各衙门题奏过本状,俱附写文簿,后五日,各衙门具发落日期,赴科注销,过期稽缓者,参奏。”

又说:

“凡在外司、府衙门,每年将完销过两京六科行移勘合,填写底簿,送各科收贮,以备查考,钦此。”

《大明会典》是大明朝最权威的法律文本,这两段话说的是什么呢?是说行政部门的工作应该有个备案,这其中尤其是上奏给朝廷的表章,就更得有个核查与备案了。

其实这虽然是以朱元璋的名义签发的,但当时法律条文以皇帝名义签发那只是一个形式,可能就是哪个司法部门的提议。但张居正可不管这个,有“钦此”两个字,那就说明这是太祖皇帝定的规矩,虽然这规矩后来没怎么执行,但不能说没有啊?

于是,他以“祖宗成法”坚起了官僚体制改革的旗号。这个旗号他自己给取了个名字,就叫“考成法”。

具体内容上,他全方面丰富了《大明会典》里这几句话的原始构想。

他规定六部所有工作必须以实事登记。

就是计划要干什么事,要达到什么目标,目标的具体数据、具体时间都要登记清楚,而你干了什么事儿,也必须登记清楚。这样一个登记成册的本子,六部作为国家行政部门当然自己得有一个,另外,还得同样再抄录两本。一本交监察系统,也就是与六部相对应的六科;另一本则交内阁。这叫登记备案。这个登记备案的本子就叫考成簿。

比登记备案更重要的是考核与核查。

六科别整天在那儿放空炮议论朝政,以后你主要的工作就是按考成簿按月核查六部的工作,按工作完成的情况提出对六部官员的奖惩意见。这样六部必须要向六科负责。而六科监察系统则要向内阁负责,内阁可以根据三份相同的考成簿来分别考核六部与六科的工作情况。内阁是半年一次小考,一年一次大考。最后,严格根据考核情况,决定官员的升迁、降职,以及去留。

大家的标准完全一样,谁也没什么好说的。

这就叫量化工作程序,逼出工作效率!从中央到地方完全按统一的考成法方式执行。

然后张居正还振振有词地说:“稽查章奏,自是祖宗成宪,第岁久因循,视为故事耳。请自今伊始,申明旧章。”(《张太岳集奏疏三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这话也就是说,这是我们大明朝的老祖宗早就定好的规矩,只是因为日子旧了,大家给忘了,我现在重新提出来“旧章”,并按章执行,那就是要体现我们老祖宗太祖皇帝的智慧啊!

你看这招多厉害,既打着祖宗之名,又严刑峻法,有了官僚制度改革之实。

这一下官场上下是上下噤声,谁也不敢议论这个考成法的是非。为什么呢?那是太祖皇帝定下来的规矩,这是《大明会典》里有据可查的,你要敢瞎议论,那就不是议论张居正,而是议论本朝太祖皇帝啊,这个罪名谁担得起啊?谁敢议论朱元璋啊?所以张居正打着这个“祖宗成宪”的旗号,一点没阻碍地就彻底施行了这个看似简单却又非常有效的考成法。

因此,连《明神宗实录》里都称赞张居正“沉深机警多智,时常替求国家典故及政务之切时者剖衷之。”(《明神宗实录》卷一二五)就是说他太聪明、太有才了,从故纸堆里就找出了让人无法反驳的改革依据。

关键是,这看似简单的一招考成法,还就顺顺当当地施行起来了。《明神宗实录》说:“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明神宗实录》卷七一)《明史》则评价说,官场上下“自是不敢饬非,政体为肃。”(《明史张居正传》)

我个人也经常会“遥想居正当年”,他怎么会这么聪明地想到了这个办法呢?既简单,又实用;既避开了变法观念上的争论,也真的能根治官僚主义作风这种弊病。看来啊,很多事不是没有办法,而关键是你想不想得到,而想到了你又敢不敢于去真的去执行。

这主意说起来也确实是从朱元璋那儿起源的,可张居正稍加变化,就成了真正的治国良方。

所以,虽然时光流逝已经四百多年了,但作为一个四百多年后的后人,我都想对张居正说一声:“你真是太有才了!”





成效


张居正的考成法出人意料地实施了,也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吏治的成效。

考成法本来就是奔着官僚体制改革去的,所以吏治的问题首当其冲。

首先,就是改变了官场上只能上不能下仕途潜规则。这能上能下才叫“通则不痛”嘛。

举个例子,据《国榷》记载,在考成法深入执行的万历九年(1581),光中央裁减官员就达到了419人,而地方则裁减902人,这在当时真是叫大手笔了。而张居正当政的十年里,依据工作业绩、依据考成法被降职和被提升的官员更是无数。这就等于是给官僚队伍大换血,而且是能时时保证新鲜血液补充进来。你说,这样的官僚队伍,它能不表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来吗?

其次,就是改变了官场上官僚主义的作风。

这就更容易理解了,以前人浮于事,动手干事的不如动嘴皮子说话的,动嘴皮子说话的不如动脚丫子跑官的,大家都不干事儿,那能不官僚主义吗?现在好了,别扯什么嘴皮子,也别扯什么关系,实打实的看你干了多少具体工作。连张居正的同乡不干事也被他撤了职,别人谁还敢不干事啊?所以《明史张居正传》说,自从考成法实施之后,朝廷政令上令下达,极为通畅,就算是边疆地区,“虽万里外,朝令而夕奉行”。就是早晨北京才下的命令,到晚上就算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地区,都能照令执行。你说说这工作效率,都赶得上办公自动化的时代了。

第二,经济上的意外成效。

张居正执政之初,不论是他稳固上层权力关系也好,还是他要整治官僚队伍也好,其实他最揪心的还是钱的问题。

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那是万万不能的。对于个人来说,虽然这还不能算是个绝对真理;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绝对真理了。

那怎么来钱呢?我们前面反复说过,张居正接高拱留下来的那可是个烂摊子,尤其在钱这一块,国库空虚到了极点,户部连国家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每年财政赤字就有两百到三百万两。张居正再有本事也“巧妇难为无米炊”啊。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张居正也没别的办法,只有埋头苦干,狠抓两件事:一是开源,一是节流。没想到的是,考成法的实施,在开源和节流上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果。

我们先说这个节流。

张居正面对一上台的经济困难,可以说把能想尽的办法都想了。他不仅自己很节俭,还号召从李太后到小皇帝再到群臣都要节俭。后来国家财政大大改善了之后,万历三年的时候,有一次,小万历跟户部要十万两银子,说是为了“备光禄寺御膳之用”,也就是为了改善皇家伙食。可张居正还是上疏据理力争,说国家还不富裕,皇宫的伙食已经不错了,哪还需要什么改善?况且现在马上要面临春耕,北部边防也不安定,农业上、军事上都要花大钱。皇帝你能省点儿就省点儿吧。

结果不仅这十万两没给,还顺带把马上要到的元宵节的花灯费也给取消了。

为了尽量节省,他甚至把给小万历上课的时间从晚上也改到了早上,为什么呢?可以节约灯火之用。

可这样省,毕竟只是省的小头,不是省的大头。考成法实施之后,突然有一个大头省出来了。

什么“大头”呢?

驿传费!

用现代的话翻译就是公款吃喝兼公款旅游兼公款购车的经费。

古代设有驿站,这个我们都知道,它主要是各地招待官员的招待所,不仅要提供免费吃住,还得提供免费旅行的帮助,这样就得向地方上征车、征马、征徭夫。有的人会说,就算出差人员的衣食住行全免费,那才能多少钱啊?

事实上,本来这一块的免费是面向政府出差的官员的,而且还得有几品以上的品级才能有资格来享受。所以,原来要到驿站享受免费的,都得有相关部门颁发的“堪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