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 >

第168部分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第168部分

小说: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绛呼叫道:“陛下以铁券诏臣,恕之以不死。今以微罪一旦见杀,千古之下且彰陛下之无信!”

赵匡胤说:“朕为龚慎仪杀贼而已,何负于卿!”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说法,枢密使曹彬曾上言极力保奏卢绛,说此人骁勇,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可以赦免他不死。但是赵匡胤说:“卢绛状貌酷类侯霸荣,安可留也!”

两种说法有异。但前说有“丹书铁券”,自不当杀;后说就因为长得像投降大宋又背叛大宋的北汉将军侯霸荣,就杀人,更属不当。卢绛冤。

七、庇护亲族法不公

赵匡胤的太太孝明王皇后,有个胞弟名王继勋。最初为内殿供奉官,后来做到虎捷左右厢都虞候,领彭州防御使。王皇后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但这个兄弟是一个带有精神病性质的恶人。他在西京(洛阳)做官时,曾强行购买民家子女做奴仆。这倒也罢了,更可恶的是,这些女仆稍稍有点让他不满意,就被杀掉。杀掉也罢了,尤为可恶的是,被他杀掉的人,还会被他吃掉!吃人,也罢了,还要“脔割”了吃,也就是一块一块割下肉来吃!吃人后,他倒是吐骨头,然后用小棺材装上死人骸骨,抛在野外。被他买来的女仆实在是比屠宰场的牛羊下场还要糟。史称这样的女仆,被他杀了一百多人,以至于到他门下来买卖女仆的中间人和棺材铺的老板,要频繁出入于他的府邸。他住在深宅大院之内,外人不晓他的酷虐残忍。直到有一天,他府邸的围墙坍塌,侥幸没有死的奴婢纷纷逃出,跑到宫中来告状,赵匡胤这才知道有这么一个罪恶滔天的小舅子。

赵匡胤很爱他的王夫人,但这一年王夫人年纪轻轻就病死了。小舅子又惹了这么大的祸事。老赵对他的处罚是:削夺官爵,勒归私第,令甲士看守软禁。不久,又下诏将其流放登州。但是还没等他到达登州,又下诏赦免,改右监门率府副率。右监门是宫禁亲兵十二卫之一,率府率是侍卫军中负责山泽土产的官员。王继勋那么大的罪恶,不但没有正法,还给官做,虽然降级使用,但那一百多冤魂如何安息?

这个王继勋又被分到西京做官,而且再次犯法,史称太祖还是因为王皇后的缘故,只是对他给予了“薄责”。

王继勋故实,是圣君管理下的经典案例。这个案例证明了:无论多么优秀的圣君,如果没有司法的独立和公正,都将无可避免地存在漏洞。圣明如赵匡胤,也不例外。赞美圣君,必须看到圣君治理的有限性。

这个叫王继勋的凶妄罪犯,直到太宗赵光义时代才被正法。赵光义将王继勋捉来,同时还逮捕了从事女仆买卖的中间人,甚至还有一个跟王继勋来往,也曾吃过人肉的和尚。

王继勋仗着与皇后的戚族关系,还经常挟势凌蔑将帅。一般人都躲开他,不与他争。但有个大将马仁瑀不吃他这一套。逢到他倨傲待人时,就与他奋争对抗,甚至急眼了还捋胳膊挽袖子要揍他。王继勋因为害怕他的勇猛,只好略微屈让,但是过节越来越深。有一次,老赵要到郊外“讲武”(军事演习),两人都受诏到郊外。他们觉得这也许是个机会,各自命令自己的部下,到时候借机灭了对方。俩人还做了准备,到市上私自买了白蜡杆,准备械斗。老赵得到这个情报,下诏“讲武”取消,还将马仁瑀出放为外官,对王继勋则不做任何处理。

马仁瑀做瀛州防御使时,他的侄子因为醉酒而误杀平民,按律当死。但是苦主爱戴马将军,也知道此案是醉酒误杀,于是来为马仁瑀侄子求情,说是“误杀”可以“过失伤人”论罪即可。马仁瑀说:“我为长吏而侄子杀人,这是他恃势恣横,不是什么过失。我岂敢以己之亲而乱国法哉!”于是令有司“论如律”,按照律法处理。对被杀的民家,还给以布帛,由他出资为之棺敛。

在处理王继勋的公正方面,赵匡胤做得还不如马仁瑀。





《太祖誓碑》


老赵有千错万错,却有一项亘古未见之德政,令大宋在本质上脱略了五代乃至历史上的种种野蛮军政,进入了文明世界,为中国历史提供了了不起的政治和思想的增量贡献,给大宋带来了恒久的光荣。这就是《太祖誓碑》。

按宋陆游《避暑漫抄》,关于“誓碑”的来龙去脉大略是:

赵匡胤践祚第三年,秘密镌刻了一个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夹壁室内,谓之“誓碑”。“誓碑”用销金黄幔遮蔽,夹壁室门钥封闭甚严。并诏敕有司:从此以后,天子岁时祭祀,及新天子即位,到太庙礼毕后,要由有司奏请恭读“誓碑”上的誓词。届时,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小黄门侍者跟从,其余的侍从一律站在远处,不得窥见。这时,皇上要到“誓碑”前,拜跪、瞻仰、默诵,完毕,再拜,出。群臣近侍,皆不知皇上在此有何誓言。从此以后,历代帝王都要按此行事。

一百多年,没有人知道“誓碑”的内容。直到靖康之变,兵乱中,太庙各门皆洞开,才有人得以窥见“誓碑”。

据说,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誓词三行:

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南宋高宗赵构因为起于仓促,没有见过这个“誓碑”。《宋史·曹勋传》说,靖康末(1126)金灭北宋,武义大夫曹勋随徽宗北迁,徽宗还嘱托曹勋,日后若有可能回南方,可转告高宗:“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也说徽宗“又言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王明清《挥麈后录》也说“太祖誓言,得之曹勋”。曹勋终于有机会从金国回来,他见到赵构,带来了徽宗的帛书和寄语,告诉赵构关于“誓碑”的内容。所以,自赵构开始的南宋,也继续了太庙的盟誓。大宋十八帝,都受到了“誓碑”的绝对制衡。

但这三条内容,有不同说法,清王夫之《宋论》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

一、保全柴氏子孙;

二、不杀士大夫;

三、不加农田之赋。

大宋立国,非贵族上位(这方面与大汉很像,刘邦也不是贵族),但它依然造就了前所未见的政治文明。我倾向于认为: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也造时势。大宋的“文明时势”,即由赵匡胤“英雄人物”所造就,其中至大之功,是“誓碑”。没有“誓碑”,就没有大宋三百二十年的“文明时势”;就像没有杰斐逊,没有《独立宣言》,就没有美国的大格局,没有孙中山,没有《建国大纲》,就没有中国的新格局一样,没有赵匡胤,没有“誓碑”,就没有大宋的“文明时势”。制度之建构,源于种种合力,在很多历史时刻,是圣人、大贤、智者、英雄个人的作为,推动了制度的建构。





保全柴氏子孙


为何“保全柴氏子孙”?

因为柴氏“无罪”,老赵得到的大宋乃是由“逊周”而来。但历史上那么多杀戮前朝元首,以便斩草除根的故事,老赵为何不去做?此即去往代戾气,养天下和气。老赵有“天下目标”。他听闻、看到、亲历的梁唐晋汉周,戾气太深重了。培育国脉,养成一点祥和之气,“胜残去杀”,须有“英雄手段”。这是真的“强者”的“宽容”。

而历届宋帝也确实待周氏后人不薄。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有一条专说“宋待周后之厚”。

宋太祖迁周恭帝及符太后到西宫,易其帝号曰郑王,太后曰周太后。但同时为后周在洛阳建六庙,派出官员迁移神主牌位,命后周过去的宗正(管理皇室和太庙事宜的官员)按时祭享。又派遣工部侍郎按礼数到后周太祖和世宗的陵墓拜谒。开宝六年,郑王柴宗训病逝,老赵穿了素服为之治丧,辍朝十日,谥号曰恭帝,将陵墓放在世宗的陵墓之旁。

宋仁宗嘉祐四年,下诏取《柴氏谱系》,在柴氏诸房中推年纪最长一人,要他按岁时奉祭周祀。还录用周世宗的从孙柴元亨在宫中供职。又下诏:以后每次郊祀,都要录取周世宗后裔子孙一人为官。至和四年,封柴氏后人柴咏为崇义公,给田十顷,奉周室祭祀,并给西京洛阳的周庙祭享器服。

神宗时,录取周世宗的从曾孙柴思恭等人给予公职。熙宁四年,崇义公柴咏致仕,子柴若讷袭封。

徽宗时,再一次给后周恭帝的后人赐官,为宣教郎,监周陵庙,并规定世世代代“为三恪”。所谓“三恪”,就是本朝奉前代三朝的子孙为王侯,表示他们是本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恪”,有“敬”的意思。这是古来“兴灭国,继绝世”的礼制规定。三千年前的西周王朝成立后,以周之前的舜后陈国、夏后杞国、殷后宋国为“三恪”;后周则以后唐、后晋、后汉的后人为“三恪”;大宋曾封隋、唐、五代后裔,并吴越、荆南、蜀汉等国后裔为官,主宗庙祭祀,也是“三恪”的礼制延续。这类做法体现本朝“宽容”之义,同时显现视前朝为正朔,从而本朝也为正朔的意思。宋徽宗的做法,就是承认后周为正朔,这对在世的柴氏后人是极大安慰。从历史文化有机性考察,这也是将本朝纳入历史长河的一种法统安排,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一种历史连续性。历朝历代,无论优劣,皆在这种连续性中。是光荣是丑陋,都在时间的流动中,不可分割,不必截断。历史,很早就开始了,因此,不必“历史从我开始”。就这个意义言,“三恪”之礼,意义重大。

大宋南渡后,高宗也不忘柴氏后人,还特意选柴家的长者袭封崇义公。

南宋理宗时,又诏周世宗八世孙、承务郎柴彦颖袭封崇义公。

赵翼对此评论道:“此皆见于《本纪》及《续通鉴长编》者。盖柴氏之赏延直与宋相终始,其待亡国之后,可谓厚矣!”这些都是见诸《宋史》中的《本纪》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录。于此可见,对柴氏的恩赏一直与大宋帝国相终始,大宋对待亡国者的后人,可以说是很优厚了。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五代以来的诸帝亡国之后,几乎都没有后代;只有大帝柴荣的后代,历宋三百余年,世袭不断,与五代诸帝比较,应该是最幸运的,因为,逊帝柴宗训,遇到了千古一帝赵匡胤。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由柴氏后人,推及其他亡国者的后人,也给予了很优厚的待遇。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宋初降王子弟布满中外”,说大宋与诸国“角力而灭其国”,从不“猜防疑忌而至于杀戮”,这是大宋独有的特色。

湖南周保权投降,授千牛卫上将军;

荆南高继冲纳土,仍令镇守其地;

南汉刘鋹被擒,仍封恩赦侯;

孟昶既降,赐第京师,封秦国公;

南唐李煜城破始降,封违命侯;

……

赵翼对此评论道:

统计诸降王及诸降臣,无一不保全者!此等僭伪窃据之徒,归降本非素志,况新造之邦,民志未定,国势易摇,岂能一无顾虑?乃其主皆赐第京师,居肘腋之地,其子弟臣僚又皆分职州郡,掌兵民之权,而庙堂之上不闻操切猜防,入仕新朝者,亦帖然各效其勤,无反侧不靖之意。于此见宋太祖、太宗并包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