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刀绞,泪如泉涌。他挣扎着坐起来冲正在挥舞棍杖的太监大声喊道:“住手,快住手!”话刚说完,一口紫红色的鲜血喷进而出,接着身子往后一仰,昏死过去。
慈禧见儿子口吐鲜血,入事不知,觉得非同小可,连忙让太监赶快扔掉棍杖去请御医。太监们呼啦啦奔出宫外,皇后从地上爬起来,见同治已昏死过去,不禁大坳,跪爬着来到御榻前嚎陶大哭。红了眼的慈禧又急又怒,照准皇后的头部、腰部、臀部猛请三脚,然后又抓住头发呼喊太监将其拖了出去。
御医赶到,同治一直昏迷不醒,尽管慈禧强制御医开了处方,并让太监给同治灌了一剂猛药,但终无回天之力。同治的病日趋恶化,没等他再睁开眼看一看这个世界,便撒手人寰。这一日是同治十三年(1875 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年仅19 岁。同治驾崩后,由于无嗣继位,便由慈禧作主,将慈禧胞妹的儿于、同治的堂弟兼表弟、年仅3 岁半的载淞接入宫中,并很快让其
118 /日替东陵
继承大位,年号光绪,第二年(1876 年)改元光绪元年。
光绪继位后,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因慈禧的专横暴虐而深感自己以后处境危艰,前程渺茫,遂于同治去世之后的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在宫中吞金自杀,卒年21 岁。皇后自杀,举朝皆惊,无不为之扼腕痛惜。
帝后先后崩亡,理应尽快归葬,但由于慈禧的专权,直到此时同治的陵寝尚未建造,帝后的梓宫只好移奉隆福寺暂安。由子此前的咸丰帝已葬于东陵,按照清廷祖制,作为儿子的同治理应葬于西陵。但这时权柄在握的慈禧却偏偏不理祖宗那一套规制,反而大行逆道,断然决定在东陵的双山峪为同怡建陵。光绪元年八月,同治的惠陇开始在双山峪动工兴建,到光绪四年九月建成,建造工程仅用了三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在整个清东陵的皇帝阵寝中,这座陵寝不仅建造时间最短,就其整体规格和质量而言,也是最为低下和次劣的。清东陵五座皇帝陵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就这样匆匆收场了。
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后的梓宫在停放了5 年之后,被一同葬入东陇界的惠陵地宫。就在这次葬礼中,吏部主事吴可读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想起帝后生前的不平,死后的不公,禁不住潜然泪下。返京途中,夜宿蓟州,辗转而不能寐。他挑灯取笔,疾书遗疏一份。遗疏谈到慈禧不应该只给咸丰帝立子嗣,而不为同治帝立嗣子。应明确规定,如果光绪帝有了儿子,应为同治帝嗣于。更可怜皇后为皇帝殉节而死,不表彰无以安亡灵,不加封不足以安民心,应给皇后加封谧号,等等。当这份遗疏写完后,昊可读服毒自尽。临终前,于三义庙题壁绝命诗以明心志:
第三章从正午到黄昏/11 ;
回头六十八年中,竟往空谈爱与志。杯土已封皇帝顶,前星欲祝紫徽宫。相逢老辈寥寥甚.到处先生好好同。如同孤魂忍恋所,五更风雨蓟门东。
和同治帝后的死亡一样,吴可读的自杀和尸谏,在朝野内外引起了很大震动,反响甚为强烈。但慈禧将遗疏阅毕后,却不以为然地掷在一边,再也没有理睬,吴可读的一番苦心自然是付之东流。更为惨绝的是,六十年后的1945 年,同治帝后的惠凌被盗掘,皇帝的尸骨被捣毁,而完好如初,身体仍富弹性的皇后阿鲁特氏,衣服被剥光,腹部被剖开,肠子流淌了一地。盗墓者如此惨无人道的做法,竟是为了要得到当年皇后吞于腹中并被致于死命的一点点黄金。上帝无眼,苍天不公,一对生前境遇悲惨的男女,又突遭催难,实在让后来者欲恨不能,欲哭无泪,为人世竟有这么多的不幸而悲天长悯!
东西两宫亲选陵址
去则去矣。虽未彻底万事皆休,但总算得到了暂短的安息。而作为继任的光绪皇帝,此时正受着比同治还要凄惨、还要痛苦不堪的煎熬。在光绪登基直至驾崩的34 年中,专横跋息的慈禧从未提起过给光绪建造陵寝一事,慑于慈禧的淫威,满朝文武,未有一人敢提及此事。与比相反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慈禧对自己的陵寝建造却一刻未忘,同时做出了令人骇怪的举动。
早在同治五年(1866 年); 32 岁的慈禧就命臣僚、术士赴清东陵陵区为自己和慈安选择陵址。在初选的过程中,有的因水位不
120 /日暮东陵
良,有的因山势不佳,有的因隔河修御路困难,均未选中。几年后,由熟悉勘舆的内务府员外郎宽惠、刑部主事高士龙等人,相定了一处穴基,并上奏称:“谨看得定陵一脉,逸东附近内普陀山山势尊严,由昌瑞山来至凤台山过峡起,金星圆顶开面落脉,结咽束气,顿挫而下,结成突穴。左右护砂环绕,界水分明,堂局严密,唇气纤徐,内水宜出于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面平安岭为玉几案,案外金水大山为芙蓉帐上吉之地”。与此同时,“又谨看得定陵一脉普陀山逸平顶山,山势秀丽,由菩陀山分支,过峡顶起土星平顶,开面落脉,结咽束气,曲折而下,结成窝穴。左右护砂回环,界水分明,堂局整齐,唇毡平坦,内水宜出于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面平安岭为天财案,案外金水大山为芙蓉帐,实上吉之地也。”
慈禧兔慈安闻奏后,又派恭亲王奕诉带领大臣周祖培、全庆、英元等人,几次赴东陵勘舆,共同相度,以便选择。
到了同治十二年,同治与皇后行完大婚仪式并相继在太和殿举行亲政大典后,于三月初恭渴东陵。就在这次恭渴中,同治奉慈禧的旨意,率领臣僚、术士为东西两宫太后在东陵界内选择的万年吉壤作最后勘舆。经过几日的勘察,认为此前所选吉壤确是“地势雄秀,山川环抱,实乃万古上吉之地。”同治返京后,遂呈陵址蓝图请两宫太后阅示,慈安、慈禧两太后亲率臣僚来东陵勘察,甚是满意。此处有两座后山,原来一座名为平顶山,一座名菩陀山,尊奉慈禧和慈安两太后的旨堂,同治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同治以朱笔改平顶山为普祥峪,改菩陀山为菩陀峪。随后打桩立记,拟在普祥峪修建慈安陵,在菩陀峪修建慈禧陵。
清宫历代皇后,慈禧作为最热衷权势,也最显赫的一位皇后(尽管咸丰驾崩后才得到这个虚位)当属无疑,这个女人在实际统治大清王朝近半个世纪里,曾闹出了许多违背祖制的事情,让后人
第三章从正午到黄昏/121
为之揣度猜测,争论不休。但是,在单独建造陵寝这一点上,慈禧却并非首创。
开皇后单独建陵之先河的,是康熙五十六年奠逝的顺治帝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即孝惠章皇后。
孝惠章皇后14 岁入宫,被封为妃,继之被册立为中宫皇后,因不久入宫董妃的董鄂氏艳丽聪慧,颇受顺治的宠爱,孝惠章皇后曾一度遭到冷遇,并差点将皇后的位子让董鄂氏取而代之。但她入宫不到七年,董鄂氏撒手入寰,顺治帝也驾崩归天。年仅21 岁的孝惠章皇后自此开始了寡居的生活。
由于康熙的生母于康熙二年就早早地莞逝,年仅10 岁的康熙便由孝庄太皇太后、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提携看视,母子之情极为深厚.康熙对这位年轻的皇太后也倍加孝敬。在后来的数十年间,康熙多次陪伴皇太后去热河行宫避暑、五台山进香、拜渴祖陵、外出巡视,母子感情不断地加深。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酉刻,皇太后病逝于宁寿宫,享年”岁。康熙得知皇太后的死讯后,悲拗万分,亲自带病守灵,并降旨要隆重治丧,还坚持为皇太后上溢号为孝惠章皇后。
在此之前,按照清王朝的祖制,无论皇后死于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应葬于皇帝陵内。康熙二十六年,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顺治的生母、康熙朝的孝庄太皇太后芫逝。死前留下遗嘱:“太宗文皇帝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 ,并希望将其葬于东陵,以和儿孙们长期为伴。对于这份遗嘱,康熙极其为难。由于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远在盛京(沈阳),奉运的确不便,康熙又不愿违背太皇太后的遗愿,只好降旨将灵枢暂安奉于清东陵风水墙外的“暂安奉殿”。但最终葬于何处,直到康熙驾崩时这个令人头痛的难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按照祖制,这次孝惠章皇后理应葬入顺治的孝陵地宫,与先皇创J 。 ? 1 囚,; r 石白目曰‘曰店.、J … 叨丙j 叫H 脚吕泊叫口口户-
‘产二曰‘叨月,州明‘毕.臼明口曰口月凡d 月切门d 目曰卜毛肠七目目‘,内.J 臼肠~〃 '
122 /日暮东陵
共安息。但康熙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打破祖制,在孝陵东侧为孝惠章皇后单独修建了一座陵寝,名为孝东陵。康熙为什么要如此安排,一直成为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据清东陵研究者、历史学家徐广源先生推断,康熙的做法可能出子下面两个原因:其一是受孝庄太皇太后遗嘱中“卑不动尊”等语的影响和启示,认为先皇的梓宫已入葬半个多世纪,孝惠章皇后不宜重开已封闭的地宫,葬入孝陵,以卑动尊;其二是数十年来,康熙与孝惠章皇后之间的母子深情,促使他单独为其修建陵寝以示孝敬和报答提携看视之恩。当然,徐广源先生的推断只能算作一家之言,到底真情是否如此,尚需进一步考证。但不管作何推断,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还是兴建了起来,并于康熙五十七年入葬地宫。自此,孝东陵作为清王朝兴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寝,开创了历代王朝为皇后单独建凌之制。至雍正五年,雍正帝将康熙二十年在东陵建成的专葬缤妃的“妃衙门”,正式尊奉为妃园寝。整个清东陵形成了皇帝、皇后,妃缤等各自不同的陵寝,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慈禧掌权的时代,作为名正言顺的皇太后,为自己建造陵寝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当两宫太后的陵址选定之后,慈禧仍不放心,又派通晓风水的钦天监官员及江湖术士赶赴东陵,将两处志桩再次勘测。官员们经反复测量之后,果然发现普样峪、菩陀峪两处志桩未能平准的问题。待撒过灰线后再以仪器测量,普祥峪志桩须下移一丈五尺二寸,西移四尺七寸五分。普陀峪专桩须上移七尺四寸,东移八寸,两穴始平。慈据、慈安两太后闻奏后,于同治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降旨,将两处志桩据平,不得有丝毫差异。巨僚们接旨后,很快将事情办妥。同治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定东陵两陵在大臣奕谅、荣禄、明善等人的主持、监督下,同时破土动工。
由于清王朝自嘉庆之后,国力大衰.财政屡屡出现赤字,故素以“节俭”为名的道光帝屡次谕示:“以后历代皇主,万年吉地地宫、~一曰‘弓甲.一~呼.' ,洲弓护目电门.' ”目目..如目.山,闷~' .一阮
第三章从正午到黄昏/123
尺丈规模,著遵照慕陵规制。”但慈禧却不管先祖的那一套.她指示一建陵的大臣,除了采用慕陵规制外,还要采取众陵之长,臣僚们自是心神领会。后来的事实证明,定东陵访照慕陵、昭西陵(孝庄皇太后陵,雍正朝建成)之外,还吸收了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定陵的长处,其中在地宫的房殿蓑衣顶用新样城砖灰砌,就显然来自裕、定二陵。清初所建的第一座皇后陵― 孝东陵,没有下马牌、神道、碑亭,以后在清西陵陆续建成的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等三座皇后陵,也只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