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女性档案-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教医师都是很有名的专家教授,为刘御打下了极好的学医的基础。凭借这个本事,在当地谋个职业不成问题。
卫生院转移不久,刘御的父亲病情加重,去世了。刘御留在家里陪母亲,照料两个妹妹。然而,很快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了邹平城。刘御在家呆不住了,她主动约同学田荣轩,参加了邹平抗敌动员委员会。文气瘦弱的刘御走进城关和乡村,宣传“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起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由于她工作积极踏实,地下党刘迈群秘密介绍她参加了抗日民族先锋队。
虽然参加了“民先”,却不能像游击队那样面对面打鬼子,刘御心里很着急。
1938年的八月十五日快到了,刘御帮着母亲做了一整天的家务,她显得特别温柔,对母亲说,“妈,有件事要跟您商量一下,人家安排我去学习……”
“上哪儿啊?”未等女儿说完,母亲凝视着家中最能干的女儿。
“我也不清楚,反正让我去学习。”刘御眼神躲闪着母亲。
母亲叹了一口气,说:“去吧,闺女你做什么我都支持。”
这天晚上,刘御和田荣轩俩人悄悄换上男装,在地下党的指引下,找游击队去了。她们找到了廖容标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三支队,并且被分配到“战地服务团”工作。到部队后不久,刘御和田荣轩听说有个抗日军政干校,她们就找到政治部主任,要求去学习。她们的要求得到了答复,而且,三支队专门派人送她们前往沂水县的抗日军政干校。
到沂水要路过一个集镇垛庄。这天正是集市,刘氏家族是人们谈论的热点。原来,刘家正在发生一件大事。抗日军政干校的三大队就住在刘家的“八卦宅”里,他们住了一段时间后,决定要彻底拆掉刘家的房屋。因为这些懂军事的学生娃说,刘家的房屋虽然被国民党的大炮轰过,也被日本人烧过两次,但墙围仍然厚而牢固,万一日本鬼子再次把刘家当了据点,八路军攻打起来很艰难,那就牺牲大了。所以,这批学生娃和刘家几兄弟商谈后,终于取得他们的同意,把房子拆了。
这些话在刘御耳边只是一阵风刮过去了。她没想过,刘家的兴衰与她到抗日军政干校有什么关联,她只知道,如果日本人不到中国,卫生院就不会搬迁到重庆去,她就还在卫生院当护士,每月拿着17块大洋,孝敬父母,说不定再过几年自己就荣升医生了,那时薪水就翻了一番。她想不通日本鬼子为什么非得跑到中国来,所以她得到干校学军事知识,把日本鬼子打跑。
这一天,两个女生背着背包足足走了90里路,脚上都磨起了水泡,到了晚上,双腿疼得都抬不起来了,她们初次感到行军的艰难。
教会学校女生刘峰宜义办抗日小学(1)
沂蒙山境内的沂水县。1922年刘峰宜就出生在这个地方。
“七七事变”这年,沂水县教会学校的校长张华福48岁,办教育是他一生的追求。然而,现在他什么也不能做了,日本人进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学生还能上课吗?悲愤和绝望之情紧紧包裹着这位中年知识分子。他走上讲台,给学生们讲最后一课,他说:“我本想等你们初三毕业拿到文凭,将来在社会上能谋份职业,可是你们没法再继续上课了。同学们,先回家去吧,你们要好自为之。”
校长流了泪,女学生刘峰宜也流了泪。她把这一天的重大变故写进日记本里。从上初中开始,她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只是三年来,从未像这一年发生的事情那么重大那么多。
校长让学生们解散回家,几位外国教师也都先后回国。但是学校里涌进来的学生更多了,他们都是操着北平口音和青岛口音的流亡学生,他们从北平一路走到青岛,抗议韩复榘把青岛拱手出让给日本人。流亡学生到济南府没有找到韩复榘,又联合了济南市的学生一起到南京政府去找蒋介石请愿抗日。流亡学生路过沂水时,集体在教会学校歇脚,恰逢这时,不断有负伤的士兵从抗日前线下来,于是,流亡学生们,在教会学校里成立了临时“抗日救亡室”。
17岁的刘峰宜已经收拾好背包,却没有马上离开,她被请愿的流亡学生们一遍遍唱起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所打动,被头上渗着血迹的前线抗战士兵所打动。她从未见过这种激烈而悲壮的场面,从未见过这么多悲愤而关心中国社会的大学生们。从未离开过教会学校大门的她,突然间被复杂多变的社会弄得兴奋了。这个骨子里多愁善感的女学生,和她的二姐一起,本能地加入了抗日救亡室的义务工作。
刘峰宜长得娇小玲珑,皮肤白皙透明,猛然一看,有点像江南女子。那些日子,她穿着教会学校发给的下摆开叉的蓝布长袍,剪着齐耳的短发,不知疲倦地为那些负伤的战士包扎,还跟着学生们到沂水城拿着小旗子到处宣传抗日。
流亡的学生走了,他们群情激昂地到南京请愿去了。
刘峰宜和二姐回到家中。母亲让她俩在家读“四书五经”,但是刘峰宜怎么也读不下去。春节过后,日本人打到沂水县,母亲担心峰宜偷偷去当兵,便打发她到开药房的大哥家躲藏起来。大哥的大儿子刘秉高比峰宜还大一岁,刚高小毕业,这两个读过书的人,热烈地商讨如何参加抗日。
就在这时,张华福校长被杀害了。
日本人占领了教会学校。不甘屈服的校长以跳楼的壮举,表达他誓与学校共存亡的决心。然而,校长当场没有摔死,被嚣张的日本人抓到后,坚决不容忍中国人有如此的血性,于是,校长被日本人当众枪杀了。
校长为什么舍下这一百多名学生跳楼?见到日本人后,校长都跟日本人说了什么?被枪毙时,校长是怎样的表现,刘峰宜都没看见,但是校长的那种死法却深深影响着她。
峰宜在家里呆不住了。她向母亲表示,想跟二姐一起办个抗日小学。取得母亲支持后,姐妹俩到处游说,最后有个老百姓愿意腾出一间房子,她们又四处搜罗了一些桌椅板凳,动员了三十多个小孩子,义务办学。二姐教语文,峰宜教数学、讲历史故事、教学生唱歌,那些歌就是流亡学生们唱过的。
因为峰宜的抗日热情高涨,被沂水人民选为议员,第二年,又被选为乡里的妇救会主任,峰宜更加卖力工作了。得知日本人准备在秋后抢粮,她跑到老百姓家里动员他们藏粮,还让他们躲开日军。那时老百姓还不知道日本鬼子有多坏,认为日本人打来,中国军队应该会处理,跟老百姓没有关系,所以都不愿意藏粮,也不愿意躲避。刘峰宜就一个村一个村的开会,不愿去开会的人家,她就上门宣传。
峰宜的执著和独有的个性,引起许多人的关注。沂水县的一名地下党,想争取峰宜入党,他给峰宜送来一张入党申请表;峰宜的同学参加了东北抗联队伍,也动员她参加抗联,并且让她尽快填报名表。虽然峰宜做着抗日的工作,对共产党的认识并不多。她谁也未做答复。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教会学校女生刘峰宜义办抗日小学(2)
1940年春天,峰宜家来了一名特殊的客人。他的年龄也就是十###岁,乌黑的头发,笔直的鼻梁上方是一对醒目的剑眉,厚厚的嘴唇抿着,透着十足的阳刚之气。他说的是山西口音的普通话:“恕我冒昧,我是抗大一分校###队的队长刘建国,在区里开会时,我们见过面。”
“好像是见过面吧。”也许与教会学校的教育有关,峰宜对男性总是用淡淡的口吻。这时,她上下打量着这个穿灰色八路军服,腰上系着皮带,打着裹腿,英气逼人的小伙子,眉头一蹙问:“找我有什么事?非得到家里来谈吗?”
小伙子立刻堆着笑,直来直去地说:“我想动员你参加八路军。”
刘建国随着抗大一分校从晋东南来到山东沂水区还不到两个月,他的任务主要是建立地方政权和各种群众组织,为八路军筹粮筹款筹枪支,扩大抗日队伍。
“反正我做的是抗日的工作,为什么非得加入八路军?你回去吧,我这样抗日也挺好的。”峰宜不客气地回绝了热情洋溢的小八路军干部。
“你再想想,你一定要参加八路军。”刘建国立刻显得有点笨嘴拙舌了。他从未见过如此白皙端庄的女孩,他特想跟她多说几句话,但他忍住了,走出她的家。
送走八路军的说客,峰宜问母亲:“我该怎么办呢?我该参加哪个队伍呢?”母亲阐释了她的观点,“现在是抗战时期,咱的目标就是打走日本鬼子,等抗战胜利了,咱还是念咱的书,什么党啊、团啊、派啊,可千万别参加,参加以后你就回不来了。”
峰宜觉得母亲的话有道理,就把两张表都退还了。地下党和抗联的同学未能争取到峰宜都觉着遗憾,两方面甚至产生了误会,抗联的认为她参加了共产党;共产党这方面认为她参加了抗联。
。。
张令仪不辞而别投身八路军
“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
……
到前线去吧,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
这首歌,张令仪是在山西汾阳的教会学校——铭义中学里学会的。抗战爆发后,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有人唱这首歌。
这歌声像一支动员参战的号角,激荡着张令仪的爱国心。那时,汾阳医院里住满了前线负伤的将士,张令仪和姐姐张令德离开课堂,参加了救治伤员的义务护理。
1937年10月,日军逼近太原,阎锡山的部队溃不成军。败军到汾阳后,汾阳城处于极度混乱之中。张令仪的父亲张锡九和母亲刘清香在汾阳城开办的第一家西药房“永年西药房”遭到败兵打劫,张家不得不关闭药房。
此时,铭义中学被迫迁往黄河边的稷山县继续办学,姐姐令德因身体有病不能外出,她进入汾阳医院的护士学校学习,令仪和弟弟则随着学校南下。
姐弟俩乘坐一辆邮政汽车,追赶铭义中学。整整一天,16岁的令仪和13岁的弟弟世杰趴在车窗上不眨眼地往外看,他们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对外面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这晚,姐弟俩借宿在一个乡亲家里。
“嗒嘀……嗒嗒”,清脆的号音在寒冷的清晨吹响,令仪从未听过这种号声,不知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她一骨碌从被窝里爬起来,摇醒还在睡梦中的弟弟。姐弟俩到外面一看,原来是一队驻在附近的队伍正在出早操,他们衣着整齐,行动敏捷,他们就是传说中打日本最勇敢的八路军。令仪羡慕极了,她真想跑到队伍中去,也当一名威武的八路军。但司机过来催促姐弟俩赶紧吃饭赶路。
姐弟俩来到南迁后的铭义中学,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议论着抗日救亡之事,学校里到处都能听到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吼声。学生们三三两两地离校投奔抗日团体,或去敢死队,或去延安,或去民族革命大学,或去临汾八路军学兵队。
自从那天早晨被起床号唤醒,张令仪就再也忘不了那支八路军队伍。她未征求父母的意见,自作主张与同班的两个同学悄然整理行装,与学校不辞而别,踏上了抗日的征途。
三个学生乘火车直奔临汾河西帽儿刘村,因为这里有个名声在外的八路军学兵队,是以中共北方局驻晋办事处的名义开办的。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