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家族-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防不测,还放出舆论,一旦形势需要时,英国将出兵占领江阴炮台、江南制造局以及整个吴淞地区。
盛宣怀再也坐不住了,他不断地致电长江沿线的总督大员张之洞、刘坤一及山东巡抚袁世凯,互通情报,献计献策,同时与宁、汉、沪东各国领事也频频接触,酝酿中东南地区实行“互保”,与朝廷的“抚团灭洋”政策来了个分庭抗礼。这就是说,你朝廷若弄得战火南下,对不起,我们南边要“格杀勿论”。你们要“灭洋”,由你们灭去,我们南边却要联合一起,实行“互为保护”。因为凭他的聪明,他知道清廷并无与洋人打到底的决心与实力,弄到最后,少不了又要与洋人讲和,说不定今天是“借团灭洋”,明天还会“借洋灭团”呢!后来的事实表明,盛宣怀不愧为一大战略家,他把后来的事情全预料到了。
南方的督抚思想基本统一了,可以实行“互保”,而北方的战火何时能灭?盛宣怀这时寄希望于他的老上级李鸿章。李鸿章自甲午战败后已经失势,此时在天涯海角当两广总督。他致电李鸿章,劝他在国家危难的关头出来主持和局。而李老夫子却说:“国事太乱,政出多门,鄙人何能为力!”他又去游说张之洞,对他说:“傅相(指李鸿章)督直二十五年,深得民心,若调回北洋,内乱外衅,或可渐弥。”同一天他又致电刘坤一,希望张、刘二人以封疆重臣的资格,向朝廷推荐李鸿章回镇直隶,拯救万一。
盛宣怀这时还直接向握有兵权的荣禄直接进言,也是建议调李鸿章回京平乱:“李鸿章督直二十五年,久得民心,威名素著,即调令督直,限十日到津,于平内乱及劝阻洋兵进京,必能做到。”
平心而论,荣禄对时局是看得很清楚的。他对老佛爷的“抚团”政策虽不敢公开抗旨,但对于“灭洋”一条,却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做法。在董福祥的甘军攻打东交民巷的间隙,他想法设法暗中接济外国使馆,送去西瓜、蔬菜和武器,不敢把事做绝,使得双方在谈谈打打中相持了五十多天而使馆始终未被攻下,而围攻使馆的甘军和义和团却死伤千余。当他的部下,中军分统张怀芝来到他的府邸请示,到底要不要听从端王的命令,向东交民巷里发起炮击时,他支吾其辞。张怀芝见此状更不敢自作主张了,便赖在荣府里不走,非等个准信不行。最后荣禄来个个春秋妙语:“横竖炮声一响,里边(指宫里边)也是听得见到。”张怀芝大悟,匆匆赶回城墙上,把进口的德国大炮,对准东交民巷使馆区后面的空地,重炮齐发……
第四章 力挽中国(3)
这说明在此危难之际,荣禄与盛宣怀也是英雄见英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于是同意了盛宣怀的建议,也力主调李鸿章回京。朝廷遂于7月8日,重新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以全权大臣的资格与列强谈判。
盛宣怀赶紧电告还在广州的李鸿章:“洋兵到京尚需一月,顷商各领事,如各使尚存,除德国外,似可先议停战之法,或送中堂进大沽,或送外使到上海,彼此可商。事极急迫,务请师速到上海再筹进止。愈迟遇难,此正不待驾而行之时也!”
他仅仅一商界领袖而已,此时却在指挥李鸿章了。
“东南互保”中隔江灭火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终于发疯了,居然不顾后果,正式下诏与十一国列强同时宣战,并命各省督抚,召集“义民成团,籍御外侮”,在此之前还命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限他们二十四小时之内立即离京,否则就不负保护之责……
令下的当天,张之洞等就表示不服。李鸿章则致电盛宣怀:“乱命不可从之!”公然唱起了反调。盛宣怀则更有甚之,他驰电各地,称朝廷的这个命令是假的,因为朝廷已经被义和团所把持,要大家不要执行。同时又密呈各督抚,劝他们勿声张,勿执行,勿转发,否则酿成巨变。这时的盛宣怀真是斗胆包天,他竟敢指使各地官员抗拒朝廷的命令!
事关重大,事不宜迟,北方已乱,现在必须保住江南的稳定。盛宣怀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东南一带的督抚大员取得了一致意见,成了串联“东南互保”的中心人物,在他的洋幕僚福开森的帮助下,还草拟了与上海各国领事的“互保”条款八条。6月24日(即慈禧下令开战的第三天),张、刘二人接到了约款八条的电文,表示同意,并称赞他思虑周密。于是,才有两江总督刘坤一,命令上海道台余联沅,在此八条的基础上,紧急与在上海的各国领事会商,从速订约。
于是,6月26日,长江南北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局面,北京城里火光冲天,杀气腾腾,而上海却是一派和谈景象:以上海道余联沅为首的中国方面代表团,在未经朝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与列强各国驻沪的领事,举行了一次有历史意义的会谈,签订了关于“东南互保”的条约(草约),地点在上海浙江北路的会审公堂,就是沪上老百姓讲的“新衙门”。盛宣怀以特殊身份——既非上海道,亦非长江各地督抚,更非朝廷特使,然而却是这个“东南互保”的幕后策划者,堂而皇之地也入座谈判桌旁。
经过商谈,当即通过了《东南保护条约》(即《中外互保章程》)九条,主要内容是: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等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长江及苏杭各地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坤一、两湖督宪张之洞允认切实加以保护,严拿匪徒……根据这一条约,又制定了《中西官议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十条,主要内容是:上海租界由各国巡防保护;上海道添募巡捕,严拿流氓土棍;请各国银行照常支持钱庄业拆转输,以免钱庄倒闭,市面破坏;钞票照常使用,中外双方加以支持等等。
这些条款自然符合各国在华的利益,当然也符合中国的当前利益,而且事先都已经密议过来了,所以到了谈判桌上,事情就好办多了,但是还是出现了非常惊险的一幕。
第四章 力挽中国(4)
据当天也参加会谈,并为此“互保”出过很大力气的赵凤昌(常州人,张之洞的幕僚,晚年居沪)在他的《惜阴堂笔记》中记载说,那天会谈为排座位的问题,也是颇费考虑的。会谈既然是以上海道牵头,自然由上海道余联沅主持会议,并代表中国方面发言。而盛宣怀是幕后人,不属于签约人,按说位子是不便往前排的。但是,余联沅这位道台大人一向“拙于应付”,临时遇到“突发事件”是拿不出主意的。没办法,只好把盛宣怀以太常寺卿的名义硬安排在余联沅的身边,其次才是各省派来的道员。会前又与余联沅讲好,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可以及时与身边的盛宣怀商量后再作答复。
果然,会谈一开始,“突发事件”就来了。外国领事团中的领袖领事、美国人古纳率先发问:“今日各督抚与各国订立互保之约,倘若贵国大皇帝又下旨来杀洋人,你们遵办否?”的确,一周前朝廷已经下令与各国宣战了,你们南方各省难道不听吗?此语颇难应付。只见“余道即转盛踟蹰。盛告余:‘即答以今日订约系奏明办理’。‘奏明办理’四字本公牍恒言,古领向亦解之,意为已获谕允,即诺诺,而两方签约散会。盛回来,深服予之先见,预与余道有约,幸渡危境。予亦极称其迅答四字之圆妙”(赵凤昌《惜阴堂笔记》)。如今看来,盛宣怀的确身手不凡,到了关键时候,该撒谎时就撒谎!
为了贯彻“东南互保”的精神,盛宣怀、张之洞和刘坤一又分别致电其他地方官员,说明这是一个委曲求全之策,要求他们务必顾全大局,一律照办。结果各地聪明的长官一致响应,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均表示全力支持,这么一来,“互保”的范围就从原来的长江一线,扩展到了苏、赣、鄂、粤、湘等十多个省。而在这个时候,北京城内主和的五位大臣都被砍了头,他们是:前驻俄公使、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兵部尚书徐用仪、内阁学士联元、前户部尚书立山。所谓旬日之间连诛五大臣,即是指此。
“若非汝等,安有今日!”
果然,北京的主战派“战”了没多久就打不下去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话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下一败涂地。7月14日天津失守,一个月后北京城被攻破,慈禧太后没了咒念,方寸大乱,急忙挟天子赶紧逃命,同时一道道紧急命令发往广东,令李鸿章立马“入都议和”。
但是,洋人被砍了那么多人头,被烧了那么多洋楼,仇尚未报,气尚未消,怎么可能坐下来跟你讲和?清廷原先的牛气一时全无,只顾一道道“金牌”催李北上。李鸿章7月21日到达上海,与盛宣怀密议了两天,然后由盛宣怀电告张之洞和刘坤一,眼下只能在上海静观时局变化,北京一时还进不去。
8月24日,逃亡中的清廷生怕李鸿章搭架子不肯进京,大拍李鸿章马屁,在“全权大臣”之上又加了“便宜行事”的特权。此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已有十天,其“忿”已大泄,朝野“惩治祸首”的呼声正高,形势到了这个份上,盛宣怀乃安排李鸿章北上,认为和谈的时机差不多了。
而李鸿章要拉盛宣怀一起北上。老李毕竟年近八十,又是要面对十一国列强,他实在需要有盛宣怀这样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从中相助,何况与此同时,与李鸿章一起被委为“议和大臣”的庆亲王奕劻,也专电奏调盛宣怀进京“襄办和约”。然而,南方的几员大将不同意。两江总督刘坤一以盛宣怀“内与疆吏联络奏事,外与各领事传达意见,商量止兵,斡旋危机”,无出盛宣怀右者为由,驰电坚请“请毋北辕”。张之洞也来电:“北可无公,南不可无公!”,也反对盛宣怀北上,希望他仍留在南方暗中主持一切。
盛宣怀成了香饽饽,南北都抢。他分身无术,灵机一动,就去请示他老爸盛康,请老爸为其决断。此时盛康虽在苏州留园养老,但对局势看得一清二楚,他对儿子说:“时局如斯,宜退不宜进。”OK,盛宣怀在老上级面前也好交账了:我老爸不容我去。
李鸿章只好独自北上,临行留给盛宣怀一句话:“和议成,我必死。”果真是这样,辛丑条约一签订,“西狩”的慈禧和朝廷尚未回到北京,李鸿章就在北京东城的贤良寺咯血西去了。这也证明了盛康的英明,卖国贼的千古骂名让李鸿章一个人去背了,盛宣怀倒是躲过了一劫。
关于在整个庚子之乱中的种种策划,盛宣怀的儿子盛同颐等在其父的《行状》中还有不少精彩的记叙,与史实查对起来,并不为过溢之词。其中说道:“方事之殷,外馆被围之际,其国人疑其使臣已尽亡,益合力致死于我,设谋之酷,有不忍言者。府君(指盛宣怀)独密呈荣相(荣禄),请允许各使馆通讯本国,先平其愤,而释其疑。不数日,美使康格首有密电至华盛顿(当时北京与外界的通讯联络早已中断,官方通讯全仗荣禄与济南山东巡抚衙门内的“八百里快骑”跑旧驿道,即是荣禄准许他们往本国发电文,概亦是动用了这条渠道——笔者注),美国人大悦,始创保全中国之议。列邦虽不一致,卒皆相率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