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上下五千年4 >

第4部分

上下五千年4-第4部分

小说: 上下五千年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平定叛乱之后,还是听你自由。”那时候,郭子仪也已经到了灵武。朝廷 
要指挥全国的战事,军务十分繁忙。四面八方送来的文书,从早到晚没有间 
歇的时刻。唐肃宗命令把收到的文书,一律先送给李泌拆看,有特别紧要的, 
才送给肃宗。宫门的钥匙,由太子李俶(音chù)和李泌两人掌管。李泌 
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觉也没能好好睡。 
    唐肃宗一心想回长安,问李泌说:“敌人这样强大,我们怎么办?”李 
泌说:“安禄山发动叛乱,真心帮他出力的是少数,其余都是被迫参加的。 
照我的估计,不出两年,就可以把他们消灭。”接着,他又给肃宗定了一个 
军事计划,暂缓收复长安,派郭子仪、李光弼分两路进军河北,攻打叛军老 
巢范阳,叫叛军进退两难,再发动各路官军围攻,把叛军消灭。 
    第二年春天,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安禄山,自己 
称帝。要消灭叛军,这本来是个好机会。但是肃宗急于回长安,不听李泌的 
计划,把郭子仪的人马从河东调回,强攻长安,结果打了一个败仗。后来, 
郭子仪借了回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纥音hé)的精兵,集中了十五 
万人马,才把长安攻了下来。接着,又收复了洛阳,叛乱头目安庆绪逃到河 
北,史思明也被迫投降。 
    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唐肃宗觉得心满意足,用骏马把李泌接到长 
安。 
    唐肃宗的宠妃张良娣和宦官李辅国,嫌李泌权大,早就互相勾结,想 
把李泌除掉。 
    太子李俶发现张良娣他们想害李泌,就告诉了李泌。李泌说:“不打紧。 
我和皇上有约在先,等收复京城,我就归山,就没有事了。”这回,李泌见 
唐军收复两京,算是了却一个心愿,决心离开朝廷。 
    有一天晚上,唐肃宗请李泌喝酒,并且留他一起睡。李泌趁机会就对 
肃宗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请让我回家再做个闲人吧!”唐肃宗说:“哎, 
我和先生共了几年患难,现在正想跟您一起享受安乐,怎么您倒要走了呢?” 
李泌恳切地说:“我和陛下结交太早;陛下太重用我,信任我。就是因为这 
些缘故,我不能不走。”唐肃宗说:“今天先睡吧,隔天再说。”李泌说:“今 
天我跟陛下坐在一个榻上谈话,你不答应我。将来到了公堂上面,就没有我 
说话的余地了。如果你不让走,那就等于杀我了。”唐肃宗虽然不愿让李泌 
离开,但是经不住李泌一再请求,只好同意。 
    李泌到了衡山(在今湖南省),在山上造个屋子,重新过他的隐居生活。 
    李泌走了以后,唐肃宗身边少了一个正直的大臣,李辅国等一批宦官 
的权力就大起来了。 



                    162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唐王朝收复两京以后,安庆绪逃到河北,占领六十座城,继续顽抗。 
唐肃宗决定派大军进剿安庆绪。这一次进军,唐军一共集中了九个节度使带 
领的六十万兵力。这九路大军归谁统率呢,论地位和威望,应该是郭子仪和 
李光弼,但是猜忌心很重的唐肃宗,怕郭、李两人权力太大,故意不设主帅, 
却派了一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宦官鱼朝恩作观军容使(监视出征将帅的军事长 
官),九个节度使都得听他指挥。 
    唐军攻打邺城的时候,史思明又举兵反唐,从范阳带兵救援安庆绪。 
六十万唐军,准备跟版军决战,还没来得及摆开阵势,忽然刮起一阵狂风, 
吹得沙尘弥漫,天昏地暗。九路大军没有统一指挥,就都像受惊的马群一样 
逃散了。 
    唐军打了败仗,鱼朝恩把失败的责任一古脑儿推给郭子仪。唐肃宗听 
信鱼朝恩的话,把郭子仪朔方节度使的职务撤了,让李光弼接替郭子仪的职 
务。 
    这时候,叛军又发生内讧。史思明在邺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 
帝,整顿人马,向洛阳方面进攻。 
    李光弼到了洛阳,洛阳的官员听到史思明的兵势猛,有点害怕,有人 
主张退到潼关。李光弼说:“现在双方势均力敌,我们退了,敌人更加猖獗, 
不如把我军转移到河阳(今河南孟县),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李光弼下令 
把官员和老百姓全部撤出洛阳,带兵到了河阳,等史思明进洛阳的时候,洛 
阳已成了一座空城。史思明要人没人,要粮没粮,又怕李光弼偷袭,只好带 
兵出城,在河阳南面筑好阵地,和李光弼的唐军对峙。 
    李光弼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知道眼前的兵力不如叛军,只好智取, 
不好力攻。他听说史思明从河北带来一千多匹战马,每天放在河边沙洲洗澡 
吃草,就命令部下把母马集中起来,又把小马拴在马厩里,等叛军的战马一 
到沙洲,就把母马放出来和敌人的战马混在一起。过了一会,母马想起小马, 
嘶叫着奔了回来,敌人的战马也跟着到唐军阵地来了。 
    史思明一下子丢了上千匹战马,气得要命,立刻命令部下集中几百条 
战船,从水路进攻。前面用一条火船开路,准备把唐军的浮桥烧掉。 
    李光弼探听到这个消息,准备好几百枝粗大的长竹竿,用铁甲裹扎竿 
头。等叛军火船驶来,几百名兵士站在浮桥上,用竹竿顶住火船。火船没法 
前进,被烧得樯倒舷裂,一下子就沉没了。唐军又在浮桥上发射石头炮向敌 
人的战船攻击,把船上的敌兵打得头破血流。有的连人带船都沉入水底;有 
的挣扎着爬上岸,没命地逃跑了。 
    史思明几次三番派部将进矿河阳,都被李光弼用计打退。 
    最后,史思明发了狠心,集中了强大兵力,派叛将周挚进攻河阳的北 
城,自己领了一支精兵攻打南城。 
    早上,李光弼带领部将一起登上北城,观察敌军军情,只见敌军黑压 
压的一大片,正一队一队向北城逼近。唐军将领嘴上不说,心里先慌了。李 
光弼看出大伙儿的心情,镇静地说:“别怕,叛军虽然多,但是队伍不整齐, 
看得出他们有点骄傲。你们放心,不到中午,保险能击败他们!”接着,李 
光弼就命令将士分头出击。将士们虽然打得勇猛,但是敌人退了一阵,又来 
了后续部队。太阳已经到了头顶上,双方还不分胜败。 

    李光弼又召集部将商量,说:“你们观察敌军的阵势,哪个方向的战斗 
力最强?”部将们回答说:“西北角和东南角。”李光弼点点头,马上拨出五 
百名骑兵,派两名将领率领,分路攻打西北角和东南角。 
    李光弼把留下的将士都集中起来,严肃地宣布军令,说:“将士们看我 
的旗帜行动:我缓慢地挥旗,你们可以各自行动;如果急速挥旗着地,就是 
总攻的信号。将士们看到这个信号,必须奋勇向前,不准临阵退却。”说到 
这里,他拿了一把短刀插在靴子里,说:“打仗本来是拼死活的事儿。我是 
国家的大臣,决不死在敌人手里。你们如果战死在前线,我就在这儿自杀。” 
将士们听了李光弼一番激励的话,都勇气百倍地杀上阵去。没有多久,部将 
郝廷玉从阵前转身奔回来,李光弼立刻派兵士带着他的剑迎上去,要把郝廷 
玉就地斩首。 
    郝廷玉见传令的兵士要杀他,大声叫嚷起来:“我的马中了箭,并不是 
退却。”传令的兵士报告李光弼,李光弼立刻命令给郝廷玉换上战马,重新 
上阵指挥作战。 
    李光弼看到唐军士气旺盛,就急速挥动旗帜着地,下令总攻,各路将 
士看到城头旗号,争先恐后地冲进敌阵,喊杀声震天动地。叛军受到猛烈的 
攻击,再也抵挡不住,纷纷溃退,被唐军杀死、俘虏了一千多,还有一千多 
兵士被挤到水里淹死,攻北城的叛将周挚逃走了。 
    史思明正在继续进攻南城。李光弼把北城俘虏来的叛军赶到河边,史 
思明知道周挚已经全军崩溃,不敢再战,连忙下令撤退,逃回洛阳。 
    李光弼连续打退史思明的进攻,双方相持了将近两年。唐肃宗听信鱼 
朝恩的话,命令李光弼攻打洛阳,李光弼认为敌人兵力还很强,不该轻易攻 
城。唐肃宗接二连三派了宦官逼他进攻,李光弼冒险进攻,果然打了个败仗, 
李光弼也被撤了主帅的职。 
    史思明去了一个强大对手,就乘胜进攻长安。幸亏在这个时候叛军发 
生了第三次内讧,史思明被他儿子史朝义杀死。 
    叛军内部四分五裂,公元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 
    从安禄山发动叛乱,一直到史朝义失败。中原地区打了八年的内战,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安史之乱”。 



                      163 杜甫写“诗史”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 
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 
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 
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 
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 
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 
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 

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 
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 
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 
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 
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 
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 
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 
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 
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 
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 
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 
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 
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 
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 
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 
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