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吴三桂发迹史 >

第19部分

吴三桂发迹史-第19部分

小说: 吴三桂发迹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R蛭踔莸笔币廊槐蛔约旱木游ё牛灰约耗芄磺卸厦骶脑踔萁还プ云啤S谑牵侍卤谒缮胶托由街洌紫惹卸厦骶傅溃靼芩交ち该骶岬妹骶始苌降牧覆荨�
  吴三桂当时率部驻扎在乳峰山,见明军粮草被皇太极所夺,真是心急火燎。明军将士更是人心惶惶。吴三桂进退维谷不知所措,进攻清兵吧,此时人心不稳,军心不齐。况且自己并非大军统帅,一切行动得听洪承畴的。撤退吧更糟,士气低落的明军将会溃不成军!
  吴三桂已经意识到这场战斗所带来的后果,便急招杨天、陈三强等人来商量。为了慎重起见,吴三桂并没有将自己的兵士倾巢而出,而大部分兵士仍然驻扎在宁远。
  吴三桂问杨天怎么办?杨天说现在我军军心动摇人心不稳,其责在于洪承畴延误战机。我看是败局已定,公子得为自己保存实力!吴三桂说我也是这样想的,不过战局未定,形势尚未分明,我们只可见机而作。
  正在此时,洪承畴命令乳峰山的明军撤到松山。吴三桂暗自叹气,此时撤退,无异自毁其巢。他对杨天、陈三强说,等下撤退,你们与我一道只管突围,能逃得性命便行。
  可是,当他们的兵力刚到达乳峰山和松山的中间,便遇到清军的伏击。本来已经是军心动摇的明军此时见清兵铺天盖地而来,早已吓破了胆,溃不成军地往海边退缩。刚好碰上大海涨潮,明军淹死不计其数。
  吴三桂率兵也在其中,见海滩上都是明军的尸体,悲痛欲绝。再环顾左右,却已不见杨天和陈三强。心里一急,眼泪就流出来了。他大声疾呼杨天和陈三强的名字,除了大海的潮水一阵一阵地拍打着海岸之外,四周再无人声。
  吴三桂抑制住悲痛,率领数十名兵士奔往杏山。到达杏山之后,吴三桂仍无良策,如果战,自己兵力有限,且无法再与洪承畴汇合。不战,自己舅父又被围困在锦州之中。想起舅父平时对自己的爱护和教诲,吴三桂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吴三桂思前想后,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解救锦州。因为他明白,自己此时如果不能给锦州解围,让锦州沦陷的话,那宁远势必成为一座孤城,失去犄角之势,自己凭什么守城?于是他打算奔往宁远,再倾全部兵力而来作孤注一掷。
  然而皇太极像早已估计到龟缩在杏山的吴三桂一定会逃往宁远,又在松山和杏山之间的高桥设下埋伏,等待明军。
  吴三桂率部逃往宁远之时,在高桥中了清兵埋伏。明军接二连三的败退,早已如惊弓之鸟。现在又遭清兵伏击,更是闻风丧胆。吴三桂奋力杀敌,拼命突围,才只身逃回宁远。
  吴三桂回到宁远后,想重整旗鼓,再救锦州,无奈伤亡太大。如果要解救锦州,宁远也很危险。
  此后,洪承畴只剩下残兵败将一万多人,被清军围困在松山城内。洪承畴组织五次突围,皆未成功,明朝发来的救兵又逡巡不前,洪承畴见进无门,退无路,只好困守在松山城内。到一六四二年三月,松山城内粮尽援绝,副将夏承德降清为内应,引清兵入城,洪承畴被俘。
  被围困已久的锦州城内更是人困马乏,城中早已无颗粮充饥,士兵们杀百姓煮熟填腹,搞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祖大寿之所以苦苦支撑,是在等待朝廷的援军到来。但他见到松山杏山的明军失败之后,心中再无一丝希望。又见城中百姓面无人色,倒地不起,心中的斗志便再无半分。于是,祖大寿率众投降。
  吴三桂得知舅父举城投降,知他是迫于无奈。吴三桂大哭三日,此后便闷闷不乐。郭云龙和孙文焕见吴三桂如此,知他因受打击太大,便竭力地帮他管理军队,以待他恢复元气。后来又得知是因为救援洪承畴的明军逡巡不前致使洪承畴被俘,而洪承畴的被俘致使自己舅舅投降,吴三桂心中便对朝廷有了些许失望。
  皇太极降伏了祖大寿,便劝祖大寿去信劝吴三桂投降。祖大寿婉言拒绝,因为他知道自己外甥的性格,不想落个人鬼不是。皇太极便亲笔执书,令张存仁去招降吴三桂,吴三桂不肯。
  吴三桂虽然对朝廷有些失望,但没有投降之意。何况此时的父亲还在北京,被崇祯皇帝抓捏在手中。他知道自己投降的后果,他不想做个不忠不孝之人。
  而此时的农民起义军已成气候,在李自成有力的攻击下,明朝许多城镇沦陷。崇祯皇帝内外交困惊恐已极,暗使兵部尚书陈新甲、马绍前去与皇太极谈判。但事情败露,全朝哗然。崇祯皇帝为了推卸责任,处死了陈新甲。
  皇太极见议和不成,又派贝勒阿巴泰率领清兵入关,攻陷蓟州,深入畿南,转至山东,连破八十余城,杀明宗室鲁王。
  宁远便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城。
  一六四三年皇太极因脑溢血突然死去,皇太极儿子福临即位,改元顺治。
  而此时的福临只有六岁,由两个叔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此时清朝主要是休养生息,疏理朝政。
  这恰恰也给了吴三桂一个发展的机会。
  吴三桂见明朝摇摇欲坠,农民军气势汹汹,而清军又虎视眈眈,便知来日之局不可逆料。因此,趁此机会迅速休整、扩充自己的队伍。
  吴三桂踌躇满志地对郭云龙和孙文焕说:“休生养息,以待来日。”
  第五章 惊闻艳名
  一、出身于穷苦货郎家的陈圆圆被卖进了苏州梨园
  奔牛镇是江苏武进的一个小镇。
  镇虽小,却依山傍水,房舍错落有致,渔舟小巧,阁楼玲珑,如诗如画,更具东南水乡的风味和神韵。
  陈圆圆就出生在这个小镇上。
  陈圆圆父亲姓邢,是个走街串巷叫卖为生的小货郎。父亲见圆圆小小年纪生得聪明伶俐,人又长得目清眉秀的,心中大为欢喜。因此,在外出叫卖时,总要带着她一起去。
  于是,奔牛镇石板铺就的街街巷巷里不时有个清脆动听的童声在流响。
  “针线橡皮指甲红啰……”
  随着圆圆的这一声软呼,老婆婆,小女孩,大姑娘,小媳妇便会从各色各样的门框里走出来,向圆圆爹的货担涌去。
  大家一见圆圆长得清清秀秀人见人爱,忍不住用手在她的脸上轻轻一捏地说:“小姑娘的嘴真甜!”
  圆圆睁着好看的眼迷惑不解地看着女人们又向各个方向离去之后,便问爹爹:“阿姨说我的嘴巴很甜,我怎么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啊?”
  父亲笑了笑,看着一脸天真满脸稚气的女儿,他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快乐,忍不住弓下身把女儿搂在怀里拼命地亲了几下才说:“阿姨是说你的话好听呢!”
  圆圆更加痴迷不解,傻乎乎地问:“说话好听就是嘴巴甜么?爹,那你嘴巴甜不甜?”
  父亲哈哈大笑,然后说:“爹的嘴巴才不甜呢!爹说话粗声粗气的,难听死了!”
  圆圆说:“那你就不会吃颗糖么?吃了糖,嘴就甜,嘴一甜,说话不就好听了么?”
  父亲看着女儿,一股爱怜之情更浓,忍不住朝女儿亲了几下。圆圆说:“爹爹放下我,你还得卖东西呢。”父亲立刻放下圆圆说:“爹爹放下圆圆,多卖东西多赚钱,好买糖给我圆圆吃,圆圆吃了,说话就会更甜。”
  圆圆说:“我不吃糖呢!我要爹赚了钱给妈买银簪子。”
  父亲问:“为何要给妈妈买银簪子呢?”
  圆圆说:“妈妈每次从河里洗完头来,都没有簪子拢头发。”
  父亲听后一阵感动,连连说:“好,好,爹爹给圆圆妈买银簪子。”说完,又挑起担子走,圆圆跟在后面走着。
  走着走着,圆圆看到许多女人又在河边洗头发,便问:“爹,她们为什么总要到河边来洗头发呢?妈妈也是这样!”
  父亲反问:“你知道这河叫什么名字么?”
  圆圆摇摇头,认真地想着,之后还是摇头。
  父亲说:“它叫梳妆啊!”
  圆圆说:“在梳妆河里洗头有什么好?”
  父亲说:“传说女人在梳妆河里梳洗,越洗越漂亮!”
  圆圆又问:“漂亮有什么?”
  父亲说:“漂亮的女人就能嫁个好男人。”
  圆圆像是想不明白其中的关关节节,认真地思索一阵之后又问:“漂亮就是好看么?”
  父亲说:“是的!”
  圆圆便欢喜雀跃,拍着小巴掌说:“那我以后也天天来洗。”
  圆圆后来天天到梳妆河里来梳洗。可是,就是在这个夏日里,圆圆正在梳妆河里梳洗之时,邻居慌慌张张来叫她。
  圆圆随着邻居风风火火地来到家里,只见父亲已经面色苍白的躺在床榻上,圆圆吓呆了,远远地站着,不敢向面色苍白的父亲靠拢。
  父亲见圆圆来了,挣扎着要起来,圆圆妈立刻扶起他靠在墙上。父亲伸出露着青筋的手招圆圆过去,脸艰难地露着笑容。那是一种苍白的笑容,圆圆看到好害怕。邻居推着圆圆磨磨蹭蹭向父亲靠拢去。
  父亲用冰凉的手抓住圆圆,圆圆下意识地挣了挣,没有挣脱。父亲说:“圆圆,我要走了。”
  圆圆说:“爹,你别走!你不看圆圆梳洗了么?”
  父亲说:“我是想看圆圆梳洗啊!我的圆圆肯定会越洗越漂亮的!”
  妈妈悲恸地哭起来,圆圆六神无主起来,扑在妈妈怀里说:“妈,爹要到哪里去?你怎么不留住他!我要爹呢!”
  父亲死了,圆圆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妈妈见自己无力抚养圆圆,便把圆圆寄养到圆圆姨父家里。圆圆妈改嫁了。
  姨父姓陈,圆圆便改姓陈。
  姨父见圆圆生得聪明伶俐,长得漂亮好看,也是满心欢喜,并不让她做事,还经常抽空教她一些唐诗宋词什么的。圆圆记性极好,几乎过目不忘。悟性又高,经常一点即通。尤其是当圆圆奶声奶气地读着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时,她总是泪流满目不能自持。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由于战事频繁,天灾不断,江南大部分地区闹饥荒。圆圆姨父家自然也不能幸免。
  姨父看着年幼体弱的圆圆不知怎么办才好。因为自己此时已经是无力再抚养她。如果硬要把她继续放在家里,那便只有饿死一途了。然而,她这么年幼,又能将她放到何处去呢?别说她还不能赚钱,就是连自理的能力也缺乏啊!思来想去,姨父觉得只有一个地方可试试,那就是戏班子。姨父认为圆圆是块演戏的好料。
  姨父带着圆圆到处找戏班子。可是那些戏班子不是嫌她太小就是因为自己戏班子人太多难以容纳她。
  姨父带圆圆东游西荡一圈,仍没有找到愿意收留圆圆的人,心中绝望极了。他想,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到苏州梨园去试试了。一想到苏州梨园这几个字,姨父心中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
  因为苏州梨园可不是一般的江湖戏班子,而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大梨园。唐玄宗李隆基为皇室歌舞团体建成一座花园,广种梨树,并赐名梨园,从此天下便有把歌舞戏曲班子称之为梨园之说。唐朝末年,苏州梨园便成立了,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梨园之内高手云集人才济济,就是一般熟手它也不一定会容纳,更何况一个黄毛丫头。
  然而,姨父却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