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

第127部分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127部分

小说: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会学堂的教材。更多的只是偏向于“识字”,完全切断中国之文化。

    心间感叹着教材编写的难道,辜鸿铭的心底却浮现出另一个念头来。

    “若不然,就自己编写文章?”

    心下浮现这个念头的瞬间,辜鸿铭便对身边原本正与其畅谈朝鲜诸事的宋杰启抱个歉,便匆忙返回了舱室。于舱室中坐下后,他先是闭上眼睛,尽可能的回忆着自己幼时第一次踏入学堂的那一刻。

    在那一刻,样的教材更能适合那些初入学堂的小孩呢?闭目思索良久之后,再次睁开双目时。辜鸿铭拿起沾水笔,于纸上写道。

    “先生早!”

    这一行是孩子们的口吻;而下一行则是“小朋友早!”。这一次却是老师的口吻。两句话都很短,但差不多却用了辜鸿铭近二十分钟的时间,方才写出这七个字。

    初学的听一遍就会了,而且七个字中有一个是重复的,论生字只有六个,笔画都不多,字的间架又清楚,容易识认,比着写也很方便。把这两句话放在第一册开头,还有辜鸿铭的一些讲究。开学的那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无不是是头一回跨进学校,对学校里的一切觉得都既新鲜又陌生。见着老师,他们自然会上前去鞠了躬。问了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来到学校。等到上第一堂课,也就是国文课的时候,老师发下课本,他们翻开一看,方才那温馨的一刹那原来已经写上课本了,

    待到编写完第一课之后,辜鸿铭却又是一发不可收拾似的,继续编写着这本国文教材,更多的是那种白话,半白半文的言语,更宜于小孩学习,而在其编写课文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通过课文的创作,或者有根据的创作过程中,加入了对于国人而言极为陌生的“公民”、“国民”的概念,这是他于英德留学时的经验,在他看来,一个国家是培养公民,还是打造“顺民”,这是评价国家品质的一个重要考量。而经历了数千年专制统治的中国,又谈何公民、国民,国不知有其民,而民亦不知有其国,而公民以及国民的概念却又唯独能通过教育加以灌输。

    船舱内的电灯点亮着,而在课文创作中一发不可收拾辜鸿铭却是停不下笔来,偶尔的他会闭目沉思片刻,在国学的典籍中寻找依据,偶尔亦会于西洋文化中寻思灵感,甚至于没有注意到舱外的夜色已深。在他的笔下,中华文明与西洋文明似乎在这本书上融汇起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辜鸿铭编写完第一册的课文之后,已经感觉有些筋疲力尽的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透过舷窗望外看去,此时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居然明了?”

    轻语一声,辜鸿铭拿起桌上厚厚的一叠书稿,再一次翻看着这书稿时,虽说这书稿是凝聚着其心血,可他却还是感觉有些不尽人意之处,到底是地方不尽人意?

    凝视着书稿,细细审阅时,辜鸿铭终于发现了是地方让自己不满意。

    “标点!”

    对!

    就是标点!

    在书稿中没有标准,想到国学文章中无标点符号带来的诸多的弊病,辜鸿铭又一次审视着自己的书稿,心底暗自思量道。

    “也许,应该趁着这个机会把标点符号引入教材!”

    辜鸿铭倒不觉得唐浩然会反对,毕竟他同样曾留学西洋,自然知道国学文章中无标点符号带来的诸多的弊病,如果能在小学中引入标点符合,必能推广标点符号的应用,进而令标点符号通行全国,一改国学文章中无标点符号的弊病。

    编写教材,借鉴西方标点符号设计出适合中国的标点符号,在从事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辜鸿铭碰到了太多的问题,比如在解决了西方标点符号的问题后,又碰到了生字问题,中国的读书的传统是生字教,学生面对生字,在老师教授之前,自己全不认识,为此他又想到了外国人初时用于拼写中国姓名以及地名,后又用于学习汉语的威氏拼音,在英国与德国时,他曾见过两国学习汉语者,以威氏拼音注音加以学习。

    于是他立即想到为汉字注音,若是小学生能先学拼音,生字直接拼其音,自然不再生字之困,若是能出一本带拼音的字典,即便是幼童亦可借字典查字而通读万卷。

    教材的编写远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于这个从未有过小学教育的国家而言,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新开始的,尽管有所借鉴,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从零开始,甚至就是连同威氏拼音亦不能让辜鸿铭,本身凭着记忆力好,而极具语言天赋的辜鸿铭自然很快便发现威氏拼音的不足之处,其在音符上面或右上角的那些小符号;如表送气的那一撇;类似英语的撇号,有两套不一致的表舌尖元音的音标符号,加上还有一符多用的现象。这些标识符都极易造成混乱和不便,显然不适合小学生学习。

    在意识到英国人制定的威氏拼音的不足后,精通九国语言且又说得一口流利官话辜鸿铭自然便想到了重新拼写拼音,不过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威氏拼音的创作者威妥玛的说法,其用了7年的时间方才编写出威氏拼音,而辜鸿铭知道自己并没有七年的时间。

    就在其开始尝试着编写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拼音时,在海上航行了六天的“中华号”已经缓缓驶入了仁川港,

 第51章 “行家”(第二更,求月票!)

    踏上陆地的瞬间,和船上的每一个少年一样,小新用好奇而又警惕的眼光打量着这座……嗯,是港口,也许是因为在上海“见过世面”的关系,使得在他看来,仁川全不是一座城市,除去港口处的几座小楼房外,似乎再也没有了建筑,相比于上海,刚过重阳的仁川显得有些寒冷,以至于那些穿着单衣的少年,无不是冻的浑身瑟缩颤抖着。

    “小新哥,这,这是啥地方?”

    只有五岁的小三依然和过去一样,站在小新的身边,冷冷的海风吹来只让他浑身不住的颤抖着,若非不是身上披着的那一块洋毛毯,不定会冻成模样。

    而与小三一样,大力、山子、谷子,无不是围站在小新的身边,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年龄最大,更多的是在过去的七八年间,小新一直保护着他们,如此这般少则五六人,多则二十几人的“小帮派”分散于整个码头上,也许会有几个“小团体”或是因为过去认识,或是在船上结交的关系,结成了一体,更多的却是泾渭分明的分散着。

    一千六百五十个从四岁至十四五岁的小孩,如此站在码头上,冷冷的海风吹抚着他们的身体,一双双充满好奇与警惕眼睛打量着这座不是城市的特区时,码头上的工人以及警察,同样打量着这些小孩,他们的目光中同样疑色,这里怎么来了这么多小孩?

    小孩!

    看着这群小孩,唐浩然的内心却是一时无法平静,眼前的这些小孩是模样?如果脱去衣裳的话。唐浩然相信他们绝不比照片上那些看起来触目惊心瘦骨嶙峋非洲难民强上多少。

    “……”

    沉吟着。默不作声的唐浩然走到这些小孩的根前。看着这一个个瘦骨嶙峋的小孩,瞧着他们干瘦、干瘦的模样,挨个的地个,从左边看到右边,从前边看到后边,看了足足有十几分钟,而越看,脸色便是越沉。尤其是瞧着他们竟然还穿着单衣,那脸色更是难看起来。

    “杰启,天气这么冷,怎么没给他们厚衣裳?”

    他们身上穿着的并不是新衣裳,亦不是流浪时的破衣,而是旧衣,显然是从当铺或者地方弄来的旧衣裳,大都不甚合身。

    “大人,能凑着这么多衣裳已经不容易了,当时没想到会这么冷。这不,这些毛毯。是从上海弄来的洋船上的旧毯,暂时先披在身上挡一下寒!”

    对于宋玉新的解释,唐浩然只是无奈的皱下眉,现在可不是百年之后,随时都可以买到衣裳,现代成衣业即便是于欧洲不过刚刚起步罢了,而且只是军用,就像设于仁川的警察被服厂一样,所谓的现代成衣业实际上还是军服业,或者说制服业。

    又把这些孩子看了一遍,唐浩然对负责这群孩子纪律培训的苏跃扬说道。

    “这些孩子个个干黄蜡瘦的,瘦得只剩下排骨了,身体不行肯定不能学习,也不能训练,你去通知朝鲜地方官厅,让他们一个星期再增送3000斤粮食,300斤肉,3000斤菜,以后每个星期都是如此,让他们好好吃上几个月,先把身体吃壮实了,再分到学校去……”

    中华学校表面上是由统监府办的,但实际上其后勤却是由朝鲜地方官府提供,虽说并没有尽可能的“压榨”朝鲜,但适当的压榨却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这“中华学校”是善事,是仁政,朝鲜官员受儒学教育,又岂能不行“仁政”,不过这仁却是针对中国人的“仁”。

    在这位极为年青的大人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小新就站在他的身边,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所听到的,大人说的是让他们好好吃吗?吃壮实了再到学校?学校?学校是?难不成是上学堂?

    这,这是真的吗?就在小新内心翻腾着的时候,却看到那个大人转过脸来,冲着大家大声说道。

    “你们都听好了,从今天开始,就给我往死里吃,每人身上多长些肉,这是命令,那种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再也没有了,不过你们要记住了,在营里头,除了吃,还要表现好!”

    瞧着眼前这嘈杂的完全不知列队为何的千余个孩子,唐浩然神情严肃的说道。

    “这表现好,就是服从长官的命令,学会排队,要团结如一人,这些道理长官们会教你们,在这地方,白米饭随便吃,每天都能吃着肉,可我唐浩然的饭不是那么好吃的,最起码的规矩就是纪律,既然我能把你们从国内带来,就能把你们送回去!”

    是威胁也好,是说教也罢,总之对于这些群孩子,唐浩然可以说是充满了期待,可这些孩子平素过的并非仅仅只是饥肠辘辘的日子,不仅仅只是瘦,也不是脸色的气色不好,这些一看就知道,

    按照后世的说法,这些流浪儿童总存在着太多的心理问题,比如这些幼小的心灵长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为了生存,他们养成了撒谎、自闭、暴力等不良习性,以致心理和人格发生了扭曲。以后世的观点来说,就是他们的心理问题是非常突出的,他们普遍存在不信任别人、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脾气、习惯暴力等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上的问题,正是唐浩然头痛的,毕竟这些少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味着中国的未来。

    “你们要记住,从现在开始,你们之间,不再有过去的矛盾和仇恨,我唐浩然能做的就是给你们一张床、一本书、一碗饭,这看着像是个家,可这个家的家人是谁?看看你们的左右就知道了,”

    一番半威胁式的训话之后,又是委婉的劝说。而在这个劝说中。唐浩然则提到了家。大学时做志愿者的经历,使得他深知流浪儿童最深层的渴望是,是家,是家人,这也是为流浪儿童之间甚至愿意为彼此牺牲一切的根本原因,对家人的付出从来都是不计代价的。

    而这个家中的家人是他们彼此,但谁是家长呢?唐浩然知道答案,这些孩子们同样也知道答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