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出轨的纸币 >

第21部分

出轨的纸币-第21部分

小说: 出轨的纸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幸的是,货币性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重很大,是中国金融资产的主体,并成为此次中国抵御金融危机的屏障之一。30年来,我国的货币化指标(M2/GDP)由1978年的32%上升到1994年的974%和2007年的1617%。同时,中国的直接融资较银行信贷发展缓慢,致使金融资产结构以货币资产为主。尽管近年来直接融资发展迅速,但证券化资产在整体中比重仍然偏低,而且在证券化资产中企业债比重较低、股票市值低于国债和金融债。这种金融资产格局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金融总量及其结构告诉我们两大问题:
  第一,金融资产占GDP的比重已处在合理水平的高点,不宜继续加速经济的金融化进程,不宜继续提高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对过度金融化倾向必须坚决地纠偏。自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到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提醒人们必须重新审视经济金融化理论在新形势下的有效性问题。经济金融化是一柄“双刃剑”,我们不能只要积极面,不要消极面。两次危机证明,经济金融化消极面对国别和全球的震荡与影响非常强烈,简直是惊心动魄。我们既要从国内实业发展的角度,更要从全球性的角度,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某些前瞻性对策,切实防止对经济过度金融化。
  第二,金融结构尚不合理,储蓄“一股独大”的格局始终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截至2005年底,在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存款持有量仍占72%,现金持有量占98%,货币化资产高达818%。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资产占比太低,这确实是个问题。2006年后,一轮牛市行情提高了证券资产占比,但2008年后的大熊市,又让中国人对储蓄再度重视。居民储蓄占比依然居高不下。当然,企业储蓄增长更快。
  增加居民消费和实物资产是当务之急

1 纸币屯集金融本部(5)
化解高储蓄率有两个出路:
  一是货币资产证券化。这是此次危机前几年来走的道路,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金融资产结构,但也积聚了巨大的资源和资本泡沫。
  二是货币资产消费化。这是此次危机后要走的道路,需要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将储蓄引向消费,发展民生和实业。
  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2006年、2007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调整的速度明显加快,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减缓,股票和债券在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快速上升。有人说,目前开始的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调整才刚刚开启序幕,其过程至少要延续半个世纪以上,之后才会达到相对平稳阶段。和国外相比,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在证券资产方面潜力十分巨大。其实,说全部资产结构调整才刚刚开启序幕或许更妥当些。货币化资产未必一定要转化成其他金融资产,直接消费应该更有意义,因为消费转向实物资产,增加实物资产储备。增加多样性的金融资产固然重要,但增加实物资产更加重要。
  增加多样性的金融资产固然重要,但增加实物资产更加重要。这些年,中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货币资产向其他金融资产转移加快,结果是消费占GDP的比重在迅速地下降,从10年前60%左右降到了现在的50%左右。这与经济现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任何现代化的经济都是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的经济。此次危机后,外需大幅下降,我们再次看到了内需和消费的重要性。现在,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特别是家电下乡的大规模实施,正是储蓄向实物资产转化的具体措施。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居民资产结构的调整总是分两个方向:一是证券化方向。比如美国道琼斯指数从1932年的40多点一直涨到1万多点,这期间正是美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二是消费化方向。人们的储蓄偏好一旦变成消费偏好,在宏观经济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其趋势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逆转。例如,美国储蓄率长期低于10%,即使奥巴马希望回到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率最高点也仅为82%。在此期间,实物消费成为美国经济最重要的发动机。
  我们会得“美国病”吗?
  在经济上,特别是资本市场上,“美国病”的显著特点是:资金大批进入资本市场,特别是资源金融市场,靠资本市场的升值刺激和扩大消费,这种“击鼓传花”消费模式的最终买家是国际投资者。此次危机的原因在于这种模式,此次危机的结果是检讨和努力终结这种模式。
  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呈现“美国病”的初级症状。目前,我们的A股市场主要被金融、石油、煤炭三大行业主宰,这三个行业市值约占50%,利润占比在70%上下,但是,在对GDP的贡献中,这三个行业占比仅为15%左右。这组数字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金融化已经相当明显。以“炒地”为核心的房地产业也应归为资源业,加上房地产,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金融化更加严重。
  为改变这一不合理现象,必须做两件事情:一是改变股市市值结构,努力发展实业类企业上市,当前要重点发展创业板,这是最典型的实业;二是努力防止资本市场泡沫,避免金融过度资本化,特别要避免过度资源金融化。 。。

1 纸币屯集金融本部(6)
多年来,严防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一直是央行、银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此类问题总是成为问题。2009年年中,在信贷资金创了天量暴增后,在股市经过了长达半年的大幅反弹后,这一问题似乎再次成了大问题。
  2009年5月13日,央行、银监会在京联合召开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这是完全对的,但又是完全不够的,必须明确强调要确保信贷资金主要进入实体经济中的实业部分,而不是再次进入资源部分和资源金融。
  1个月后,银监会向各地银监局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紧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强调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前面讲过,中国的资本市场总体上是资源金融市场,银监会此举完全可以理解为对抗资源金融泡沫。目前,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实质是大力发展实业,国家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领域都在实业,特别是新兴实业,因此必须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的“两高一资”行业的新增授信,将信贷资源有效配置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除了严防信贷资金违规入市,银监会还应明确限制银行理财产品进入资本市场。银行理财产品是储蓄证券化的重要渠道。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总销售额仅为90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08年底,这一数字达到惊人的37000亿元人民币,一年时间暴增到四倍多。目前情况下,银行储蓄有稳定收益,老百姓没有本金风险,只有通胀带来的贬值风险,而银行理财产品则有本金风险。2008年4月集中爆发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和负收益风波,已经不利于银行业形象,并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风险。银行理财产品流入股市,或者贷给有偿付风险的企业,都是把最后的风险留给老百姓,留给社会。
  银行不是券商,不是基金,也不是信托公司,银行应该是金融风险的最后闸门。银行不是券商,不是基金,也不是信托公司,银行应该是金融风险的最后闸门。当然,银行资金也可以进入资本市场。并购贷款就是个好途径。
  2008年末,《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出台,银行资金开始有计划、有节制、有重点地进入资本市场。中国式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与一般意义上的杠杆贷款虽形式相似但目的不同,我们首先强调并购的战略动机是做大做强实业而非单纯资本运作,要求并购方与目标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产业相关度或战略相关性。与此同时,开展此项业务的商业银行必须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除了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专项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和一般准备不低于同期贷款余额1%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有效的内控机制,以及有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此外,重视限额控制,在并购贷款起步阶段,全部并购贷款余额以及对同一借款人的并购贷款余额占银行同期核心资本净额比例不超过50%和5%,并购贷款在并购交易资金中占比不超过50%。
  2009年1月6日,工商银行、首创股份及北京产权交易所共同举行水处理项目并购贷款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这是在银监会解除长达12年的并购贷款禁令之后,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国内并购贷款第一单。水处理项目并购贷款清晰地表达了并购贷款的支持方向——同行业横向并购,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或者生产上下游要素纵向并购,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据统计,截至2009年5月31日,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已签订合同的并购贷款规模达人民币136亿元。这些并购贷款所支持的并购交易中,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优化产业布局的大型并购、地方重大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权并购,以及中央企业战略投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企业;有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也有民营企业之间的并购。
  总之,银行资金沿并购贷款道路进入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是实业和实业金融,我们不会得“美国病”;银行资金沿理财产品道路进入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是资源和资源金融,我们很容易得“美国病”。前者136亿,后者37000亿,巨大的差距,让人们很担心。
  

2 将来玩什么最赚钱(1)
在去杠杆化的要求下,纸币确实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束缚住手脚,但绝不是被死死拴住手脚。至少在三大金融市场,纸币依然可以放手一搏。
  第一金矿:民间金融与“地下钱庄”
  民间金融包括民间借贷、典当等。这里以民间借贷为例进行说明。
  目前,民间借贷阳光化正在金融危机大形势下加速叩响中国金融体系的大门。有关方面正加快制定《放贷人条例》,将明确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主体的法律地位,通过规范民间金融,使其尽快浮出水面,创造条件引导民间金融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竞争主体。
  据了解,《放贷人条例》的最大突破将是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和企业,以自有资金注册成立只贷不存的放贷机构,从而打破被银行垄断的信贷市场。这将是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后更重大的一次金融突破。
  民间借贷又称民间信用或个人信用,指居民个人向集体及其互相间提供的信用,一般采取利息面议、直接成交的方式。民间借贷存在已久,近年来,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以及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的影响更趋活跃。但它处于半地下状态,不受法律保护,多属于私人拆借,被称作地下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中的“草根”。
  正因为民间借贷的模糊性和重要性,《放贷人条例》引起种种争论。
  目前,金融界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此举估计可盘活数万亿资金,完善多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