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大形势 >

第22部分

中国大形势-第22部分

小说: 中国大形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润,还导致环境污染,剥削劳工等问题,其他利润全被欧美国家拿走,所以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6+1”理论:“中国企业在应对外部竞争中仅仅占据了生产这个“1”的环节,利润少得可怜。”整个产业链的“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以及终端销售,这6大块能创造的价值是90%。 因此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中国经济发展不好等一系列现象都由此产生,笔者虽然赞同郎教授的产业链扩展理论,但笔者还是有些不同意见。

  产业链理论评析

  第一、笔者一直认为三流的教授看不懂金融,二流的教授鼓吹金融,只有一流的教授才会提醒我们金融业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教授绝对是一流的教授。郎教授是世界级的金融专家,也曾在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之一沃顿商学院教书,他的学生大部分大部分在华尔街发财,他却一直呼吁中国重视制造业,与极个别盲目鼓吹金融万能论的学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金融学教授却将强国之路放到发展制造业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二、笔者认为郎教授的产业链理论比“产业升级”的说法更加准确,因为现在中国大部分产业都有,只是产业链不完善而已。世界分工以前是按行业进行分工,那时提出产业升级是非常正确的,而现在的世界分工已经不是按行业进行分工,而是按产业链进行分工,因此提出产业链整合更加合适。

  第三,郎教授提出的产业链理论主要在对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外贸企业进行总结提出的,首先中国确实是个出口大国,但是在中国的总产出中,出口也就占到20%多,中国的主要产出还是在国内销售,因此对于那些在国内销售的企业来说,郎教授的国际产业链理论也就是失去了效用。对于那些在国内销售的产品,中国以上七个环节除了产品设计环节中国比较欠缺外,其他环节中国基本上都基本上掌握,实际情况也并没有郎教授说的那么严重。

  第四、对于那些外贸型企业,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中国人要想掌控非常的困难,并且必要性也不大,对于那些销售到国外的产品我们即使不掌握也是情有可原的,我们的商品销售到美国,在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环节我们就是不掌握也没什么,毕竟我们对销售地的情况不了解,如果中国的玩具厂商如果在美国建立自己的渠道,再由中国人去进行管理,这根本就不现实。笔者认为现在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就是研发和核心零部件,在这点上中国早就提出了自主创新的问题。

  2、时寒冰的强国之策: 扩大内需建议 

  代表作品 《中国怎么办》

  扩大内需理论内容

  时寒冰在其《中国怎么办》一书中指出,要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启动内需,对于影响中国启动内需的因素时寒冰列出了三个,分别是:第一,在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中,财富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公众收入较低,第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共产品的市场化倾向蚕食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第三,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挤压了公共产品领域的财政投入。

  在此基础上时寒冰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增加民众的可支配收入,他主张要实现民富,就应该减税方面做文章,而减税本身就可以促进社会投资,增加就业机会。 第二,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机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面向贫困或低收入阶层的各种社会救助制度;二是面向劳动者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三是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第三,削减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为社会保障节约出更多的资金,另外时寒冰还提出来用惩罚性损害赔偿为内需护航的建议。

  扩大内需理论评析

  第一、笔者认为中国内需不足就是个十足的伪命题。中国不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90%都是靠内需拉动的。怎么能说中国内需不足呢,有人喜欢用产能过剩来反证中国的内需不足,笔者早已指出,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而非整体性过剩,比如中国生产的鞋、玩具,无论如何扩大内需也是消耗不掉的,而在资源、能源、高科技产品方面中国产能严重不足,需要大量进口,因此中国内需不足的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

  第二、关于削减政府行政支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削减政府支出不能光靠硬性压缩,而应该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比如在北欧总统出门都不用带保镖,在其他国家怎么可以做的到?中国只要实现了民生有保障,行政管理费用就会大大降低,现在幼儿园、小学都开始配备警察,这是多大的开支,以前这都没必要的,中国极端事件增多都是民生艰难所致。

  第三、时寒冰的强国之策有一个矛盾那就是减税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就必须加大税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与减税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美国的里根和小布什减税也是以削减公共支出为代价的,比如美国的次债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小布什削减政府在公共住房方面的开支造成的,因此完善社保制度非常必要,但减税在中国不可行。

  3、叶檀的强国之策 :内生市场化建议

  代表作品《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

  内生性的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

  叶檀在其《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一书中,指出中国应该将内生性的市场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与其一直以“坚定的市场主义者”自居是一致的,在中国与叶檀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张维迎、许小年等,张维迎在其《把脉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一文中也表示,未来中国能不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取决于是不是把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所谓市场化改革,就是价格自由化、企业民营化、地方分权化、开放和全球化。与这些口碑不好的极端市场主义者相比,叶檀属于温和派,因此她也素有民间威望。

  叶檀的内生性市场化建议包括:

  1、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叶檀在书中指出:建立内需市场,畅通而公平的物流是重中之重,国内统一的市场需要统一的制度,需要改变内销产品的小规模零售渠道,需要快捷的司法救济,需要能够破除地方利益的至高权力。

  2、将“非公经济三十六条”落到实处,在各个行业真正对民营经济进行市场准入;其次,把政府的财税收入压缩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提高居民与企业的收入,使民间投资与收入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3、加强劳工保障和限制高管薪酬。

  叶檀内生性市场化建议评析

  第一、笔者一直对民营经济进入垄断领域持谨慎态度,因为垄断领域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这些从本质上说,就不应该成为盈利性部门,而应该成为公益性部门,而民营部分进入这些领域无非是为了追求高盈利,国有企业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自身其效率的高低,而是他们的存在能够使全社会更有效率。华尔街金融危机显示的是国家重要经济部门被私人控制的危险,山西煤老板在促进山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太多的生态灾难和人员伤亡,这些都是教训。

  第二、这些部门的垄断性是天然造成的,而非人为造成的,比如铁路、城市供水等,无论是实行国营还是民营都不能改变其垄断性质,民营的进入只是由原来的国家垄断变成了私人垄断,比如很多地方在引入外资水务企业后,不但自来水价格没有降低,反而升高,民营企业同外资企业一样要求的是*裸的盈利,如果让民营经济进入后,只能分享高利润,无非是中国多诞生几个电信大亨、传媒大亨、石油大亨罢了。

  第三,中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秩序,笔者没有异议,但笔者认为这不能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太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销售市场总有游戏规则的适应者,中国的总需求并不会因为市场销售模式而有所减少,决定总需求的只是民众的收入水平,而决定民众收入水平的是劳动生存率,没有劳动生存率的根本改善,中国的总需求也就不可能扩大,因此完善市场秩序,改变商品销售模式对于从根本上提高国内需求是没有意义的。

  4、陈志武的强国之策  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和大力发展金融的建议  

  代表作品《金融的逻辑》

  1、通过发展金融实现民众的信贷消费;

  2、通过政治改革实现赤字财政;

  陈志武的发展金融建议分析

  第一:关于信贷消费,陈志武在书中没有任何理论性论述,而是盲目的将美国的成功看做是信贷消费的成功,但陈志武回避的是美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次大的危机都是信贷消费有关。

  第二,在政治上,陈志武将发行国债看做国家富强的原因,而陈志武不是在鼓吹发展金融,而是在鼓吹政治改革,最后图穷匕首现还是政治改革,其他人提出政治改革会找一些自由、*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陈志武竟然为了让政府实行赤字财政进行改革。简直荒唐之极。为了实现一个小的错误,去犯更大的错误。

  5、笔者的强国之策

  1、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民众收入。

  2、严打“新五蠹”,堵住财富非正常转移的渠道。

  3、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降低民众的生存压力。

  4、完善征税制度,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如果要问,在中国的舆论界哪个词最火,最容易博得掌声,笔者认为是“藏富于民”,大部分学者,各个派别都在用这个词,笔者不认同这个词,藏富于民只是将国家财富分给民众,中国现在富吗?中国的人均GDP在世界上仍然排在100多位,仍然属于穷国,中国更应该“创富于民”和“均富于民”,“创富于民”就是通过提高劳动生存率从根本上提高民众的收入,而“均富于民”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就是通过对“新五蠹”的打击,堵住财富非常转移的渠道,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最好的txt下载网

本书之见(1)
1、针对中西文明的交流问题,笔者指出中华文明影响西方文明是历史的主流,而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反影响则是历史的回流,中国先是西方的老师,后是西方的学生。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主要为四个方面:人文社会的形成、民族国家结构的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制定和西方经济思想的产生,这四方面帮助西方国家走出了中世纪的阴霾,构成了现代思想文明的基石。

  2、针对中国的近现代历史,笔者提出了根据发展战略的不同将中国的近现代分成“洋务运动时代”、“革命与战乱时代”、“毛泽东时代”“比较优势战略时代”和“自主创新时代”五个阶段的看法。

  3、针对中国发展道路问题,笔者指出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的战乱让中国错过了第二次世界科技革命的良机,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又使中国错失了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良机。如果我国错过第二次世界工业革命是迫不得已的话,那么我国对于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则是主动放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