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露自己的爱意,就是因为先表达了爱的一方,同时也暴露出自己对对方的需求,从而使自己处于可能被竞底的地位。
竞底法则二:一个竞底组织中,只有一个最高竞底者。
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山不容二虎”。任何竞底组织都是一条严密的竞底链,每个成员按照严格的等级,排列在链条上,越接近底层,受到的竞底越多,而顶层位置只有一个。中国人为何在组织中不热爱自己擅长的岗位,而特别热衷于往上爬,就是因为越到高层,受到的竞底越小,而对下属竞底的机会越多。
竞底法则三:竞底者为了追求显性指标,倾向于牺牲隐性指标。
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是显性指标,而他们的快乐和创造力是隐性指标,所以学校为了追求前者,不惜放弃后者。产品的价格相对品质而言,更为显性,所以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不惜使用质量凑合的器件。追求显性指标可以快速、显效地增加竞底实力,学校的升学率高,企业的产品价格低,都会给相关领导带来莫大的好处,因此竞底者乐此不疲。
第一章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10)
竞底法则四:每个竞底者同时也是被竞底者。
竞底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盘根错节的网络,每个人都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他们都会受到不同来源、不同形式的竞底。如小学生受到父母的望子成龙式竞底,但他们也可以用挑食、不听话等对爷爷奶奶竞底,而爷爷奶奶则用孝道对小学生的父母竞底。
中国式的生意经常常是:销售者千方百计,找到对采购决策者“说话管用”的关系人,然后通过利益使该关系人能为己所用,最终拿到订单。这种方式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法则的存在:只要找对了人,用对了手段,任何采购决策者都可能被销售者竞底。
竞底法则五:竞底不可持续,任何竞底者最终将被他人竞底。
中国常常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就是对法则五的直观描述。竞底者“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很容易击穿底线而导致失败。即使小心维持在底线之内,曾经强势的竞底者终将老去,被后来的竞底者所取代,这既是逝去者的悲剧,也是未来者的福音。但正是这种频繁的更替,使中国没有百年的企业,社会财富缺少良好的积累,中国人勤劳而不富裕。
竞底法则六:九斤老太法则——竞底者的接班人,一定比前辈缺乏竞底精神。
竞底实力=竞底精神×资源,只有竞底实力强大,才能对弱小者竞底。由于后辈没有机会培养出坚韧的竞底精神,因此组织的竞底实力将一代代地趋于萎缩,第二、三代竞底者通常会被其他第一代竞底者所竞底,这就是中国普遍的“富不过三代”现象,这也印证了法则五:竞底者终将被他人竞底。
竞底法则七:中国消防通道法则——平时用于防范风险的备用资源,一定会被逐渐占用,不到引发重大后果,不肯回头。
这个逐渐占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向底线滑动的竞底过程,只有击穿底线,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或警醒,让问题得以解决。但这种解决,又可能是另一次竞底的开始。
富士康和华为,是深圳乃至世界华人圈子里最优秀的两家企业,这两家企业的定位有天壤之别:华为是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高科技新兴企业;富士康是不打品牌、研发不重要的加工性企业。但无独有偶,郭台铭的“血尿哲学”和任正非的“拧毛巾哲学”,却有着极为惊人的共同点。
我们不得不再次重申,竞底的本质,就是打到底线。
在郭台铭的理念中,有了“血尿”,人的拼搏才到达底线,而没有“血尿”,就说明还有潜力可挖;
在任正非的眼里,毛巾被拧出最后一滴水,还正好没有被拧断,那就是他的底线:如果还剩下一滴水没有拧出来,那就算不上好的打到底线,就不是竞底高手。
中国的企业界曾一度热衷于向狼学习,海尔的张瑞敏推崇狼,联想的杨元庆强调如狼似虎,这股炽热的“向狼学习”的风气,据说也源于华为的任正非,他认为做企业就需要狼的精神,因为狼有让自己活下去的三大特性:
一是敏锐的嗅觉;
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
三是群体性格。
任正非手下的研发大将李一男,曾凭着敏锐的嗅觉离开华为,创办了港湾公司,并成为华为的强大竞争对手,但华为显然不喜欢中国通信行业这种群体奋斗的局面,它本着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竞底精神,终于将港湾打垮、收编。。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11)
姑且不论任正非是否真的认同狼性精神,但显然相对于人性而言,狼性是一种更为原始、更富于动物性的生存底线。企业界推崇从人到狼的退化,正说明了中国社会的竞底本质:谁能退化得越彻底,谁越接近底线,谁就更有生存竞争力。
案例:华为的竞底
中国最闪亮的高科技明星企业——华为,从其创办开始,就充满了竞底色彩。
华为的主要创办人任正非是复转军人,在部队曾是学《毛选》积极分子,《毛选》和中国军队中的竞底精神深深地沉淀在任正非的血液中,他很善于用“运动”、“打绞杀战”等方式管理华为、争夺市场。
任正非早年十分艰辛,忍饥挨饿是家常便饭,和肉体上的磨砺相当,部队里的“洗脑”模式,更是让任正非经历了精神上的锻炼。从部队出来后,在深圳经商被骗,40多岁被迫失业,屡遇困境。正是这些常人未曾遭遇的逆境,培养了任正非超常的竞底精神,当他找到通信制造业这个竞底方向后,终于激情迸发,全力要对跨国公司竞底,争做世界通信制造前三名。
华为拥有竞底组织最典型的特点:采用鲜明的色彩做标记(红色),喜欢动员口号,热爱雄浑激昂的歌曲,拥有堪称一流的洗脑文化,频繁地进行运动(如2007万人大辞职)。作为华为的标志性人物,任正非也常常直抒胸臆,自豪地放言“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地狱”、“人生是美好的,但过程确实充满了痛苦”,以及他广为人知的“狼性文化”、“压强原则”、“拧毛巾”,等等。
华为的竞底事例也让人惊心动魄。1992年任正非在巨龙、中兴之后,不惜借30%年息的高利贷,斥巨资研发万门程控。在五楼的研发动员会上,任正非悲壮地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一个有头脑、有一定财富的中国人,主动选择这样一条决绝的道路,极为少见。即使在成功后,华为的势头依然不减当年,2008年,华为在*CDMA网络百亿招标中,报价竟低至亿元,再次让世人为其“狼性”大跌眼镜。
华为的竞底在中国无人可比,自然在世界也无人可比,它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同样,竞底给华为带来的恶果,也常常被公众放在聚光灯下研究:
一是华为频发的横死事件(横死,包括自杀和猝死),由于华为内部激烈竞底,时有年轻人被打到底线;
二是全行业的利润微薄,任正非常常感慨:高科技像萝卜、白菜一样没钱赚,这就是竞底之祸,而始作俑者却是华为自身;
三是华为18年来没有原创产品发明,因为竞底战略强调决策专制、思想统一,本质上不支持思想开放,自然很难产生有价值的原创思想和产品。
竞底能让华为在通信制造业领袖群伦吗?当然不能,因为领袖型的企业是靠竞优造成的,如IBM、微软、*,等等。
华为未来的道路在哪里?我们将在第七章探讨。但可以简单地说,如果华为没有成功地从竞底转为竞优,总有一天,人们会对着一个华丽的庞大废墟感叹道:华为“成也竞底,败也竞底”。
案例: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竞底实质
中国人并不擅长系统思维和抽象思维,因此很少形成较有影响的理论。台湾学者曾仕强总结出一套“中国式管理”,名噪一时,他说这种管理有三个核心,在此一一剖析如下:
1。“修己——洞悉人性,即洞悉人性动态变化,掌控变数,有效沟通,拥有丰沛能耐。”
“修已”,实际上就是对内竞底。而为何要“洞悉人性”呢?由于人性的动态变化,会导致底线的变化,因此,竞底者必须加以洞悉。如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竞底,往往比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企业文化”的色彩。
高明的竞底者常常观察手下的被竞底者,离底线还有多远,以便掌握适当的竞底强度,以免击穿底线。如任正非在运转华为时,就得不断地观察:这块“毛巾”拧到什么程度?还能不能再“拧”紧一点?或者是否拧得太紧了,该适当地松一点。这就是“掌控变数”。
2。“安人——知人善任,即掌握识人读心的领导能力,栽培能干得力的左右手。”
安人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让被竞底者安于被竞底的状态,同时栽培左右手,以便更好地控制下层被竞底者,以保持竞底组织的长期稳定运行。中国企业目前“安人”的较好办法,就是柳传志倡议的“入模子”,也就是员工比较痛恨的“洗脑”。
3。“治世——运筹帷幄,轻松愉快,宁静致远,日理万机而不失策。”
竞底战略运行的理想状态,是“不失策”,也即任正非所说的“只有毛巾拧干了,毛巾还不断,这才是最佳状态”。而所谓的“失策”,就是击穿了底线,“毛巾拧断了,企业也完了”,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
从对“中国式管理”的三个核心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竞底理论的部分运用而已。
为何这种“中国式管理”不能流行于欧美呢?因为他们的主流文化已经升级为竞优,竞底文化受到了法律的限制。如明基收购西门子的手机部门后,想让欧洲员工像大陆或台湾员工一样加班(竞底),最终因员工依法抵制,最后明基不得不认赔8亿多欧元。
。 想看书来
第一章三、中国竞底的普遍性(1)
竞底在中国社会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如果说它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之一,恐怕一点也不为过。从古代的“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到现代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公而忘私”、“活着干,死了算”、“没有任何借口”等风靡一时的口号,无一不浸透着竞底的精神。
无独有偶,在华为发生众多横死事件后,任正非在公众训话中,对此也有一句类似的名言:“人生是美好的,但过程充满了痛苦。”在讲话中,任正非没有反省,唯有对“艰难奋斗”的再提倡、再强调。
“头悬梁,锥刺股”压榨的是人的生理资源,这当然是不可持续的;而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口号中,“人上人”是没有止境的,“苦中苦”也是没有限度的,但人生苦短,人们对苦难的承受底线,也不是可以持续地开掘下去的。
以提高人们对痛苦、对丑恶的承受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绝不是提升人的价值的有效途径。正因为中国人实施的竞底战略,才出现了经济快速腾飞三十年,而人均收入只有美国人的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