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干好前3年,从职场新人到公司核心 >

第2部分

干好前3年,从职场新人到公司核心-第2部分

小说: 干好前3年,从职场新人到公司核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O君从化学系毕业之后进了化学研究所,这是非常好的开端,但是游戏公司的第二份工作把这个趋势打乱了。
  在高速公路行驶时要注意看路标。一不小心看错路标而错过的话,得往前走几十公里到了收费站再调头。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增加燃油费。如果心疼时间和费用要倒车,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
  这不算太糟,因为只要投入时间和金钱还能到达原先的目的地。但问题是,如果履历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就很难挽回。要成功扭转局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费用,而且还不能保证肯定能扭转这个局面,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恢复受损经历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走上了和自己的目标方向完全不同的道路,或者只剩一条自己创业的道路。
  因此在选择第二份工作的时候要特别慎重。考虑到第一份工作和第二份工作决定你一生的工作生涯,更要慎重选择第二份工作。
  

工作如同配偶,挑选时要放眼终生
大龄青年重新来过,只为一份“终身职业”
  …1998年金融危机后,人们对职场和职业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寻求一份终身职业。
  正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P先生,在去英国之前是韩国某大报社编辑部部长,是韩国新闻界的中坚人物,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会成为编辑部更高的领导或成为评论委员,并且会一直在报社干到退休,但出乎众人意料,他选择了远渡英国学习,在40岁过半的时候试图改变自己的现状。
  等到学成归来,他将年届五十,虽然有能力,还会有“海归”身份,但是鉴于最近韩国的状况,这种年龄的人回国后是很难找到合适工作的,即使是在英国或欧美其他地方,同样不可能找到好工作,更遑论他的英语不太熟练又不熟悉国外的生活。但是他却成功地说服了家人,毅然决然地登上了飞往英国的飞机,因为他觉得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性,日后肯定可以做一名教授或者研究员、专栏作家。
  他认为即便自己继续在报社工作,也不会干到60岁退休,假如能干到退休年龄他也想象不到退休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因此他萌生了加强专业性、培养个人品牌进而找到一份终身职业的想法,并开始了大胆的“冒险旅程”。
  K先生最近忙着准备高考,每天披星戴月地穿梭在比自己小十五岁以上的复读生中间,准备报考中医大学。在这家补习学校里,除了K先生以外还有很多三十五六岁的大龄高考复读生,和他一样认真备战高考。
  不久前K先生还是韩国一家大型通信公司的财务会计,但是时间长了,他厌倦了自己的工作,萌生了换个工作的想法。最近公司进行了机构调整,看着前辈们先后离去,他暗暗地下定了决心,要找一份自己感兴趣并且能够做到老的工作。
  为了说服妻子,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他认为“只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做起来才能有激情,才会取得成就”,最终妻子同意了他的这个想法。
  韩国传统的观念认为,换工作或改行不是好事情。“始终如一”、“矢志不渝”或“坚持到底”之类的话,已经成为了工作和职场中的褒义词;相反“变化”被认为是善变无常的贬义词。但是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对公司和工作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终身职场”的概念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不觉中“终身职业”已成为大势所趋。
  现在寻找终身职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了。四十多岁时放弃工作留学海外的人或像K先生一样上了年纪还在认真准备高考的人大大增加;去公共图书馆的话,会经常发现很多三四十岁准备高考、插班旁听或留学海外的人,他们放弃了过去十年以上的工作,正在努力寻求着新的出路,他们宁愿放弃别人羡慕的工作而留学海外,或在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准备高考,有些人考虑到“学习”和“资格证书”的局限性,干脆选择了创业。
  人们放弃十余年的工作或者抛弃积累十余年的个人品牌而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是因为工作的稳定性消失。1998年金融危机前,大学毕业服完兵役就可以在25岁左右进入职场,工作30~40年。那个时候,企业就是工作一辈子的地方,与同事们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还长,所以当时找工作就像结婚一样需要非常慎重。
  可是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情况完全不同了。大企业、国有企业和金融公司等人们向往的工作机会迅速减少,据劳动研究院推测,在1997年外汇危机之后的五年内减少了20%(约33万个)的就业岗位。简单重复的业务逐步变成外包形式,同时积极推进了办公自动化。尤其是随着企业开始推行以业绩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出现了人才的高端化趋势。
  近来大学应届毕业生对国有企业的青睐度相对提高。最近几年公务员和国有企业的工资水平在不断提高,和大企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提高了人们对公务员和国有企业的喜爱度。部分国有企业的工资甚至已经达到一流公司的水平,一些国有企业还会提供子女学费等工资性福利优惠,使大学生们觉得国有企业与大型私营企业没什么差别了。
  人们对公务员或国有企业的喜爱度提高,其最主要原因还在于人们开始将稳定性当成择业的核心衡量标准。众所周知教师的工资水平无法和民营企业相提并论,甚至不及国有企业的水平。但最近教师却成了大学生最喜欢的职业之一,甚至有很多企业职员也开始准备报考教师资格证。可以干到退休,加上工资和福利标准也在逐步提高,工作压力也没有在私营企业大,所以公务员或国有企业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
  与职业的稳定性不断降低相反,人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增加。平均寿命的延长虽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为当今社会无法保证工作的长久性。平均寿命的增加意味着退休后经济负担增大,即使是在有退休保障的年代,也很难维持退休之后20多年稳定的生计,何况现在工作的稳定性在逐步降低,要随时随地面临失业或被解雇的危险,人们的想法自然也会更多。
  很多准备高考的人,想法都和K先生差不多:“按照现在的形势,在现在的公司坚持到40多岁就要面对离职的压力,如果干得好可能做到50岁,运气好的话能做到55岁以后,也许在这之前就该辞职了。但是如果花8~9年的时间,就能够拥有一份稳定的终身职业,就不用再为失业和生活费担心,还可以干到70甚至80岁。所以我要挑战一下。”
  当然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能不能考上医科大学?大学期间的学费、孩子们的教育费和家里的生活费怎么办?现在这个行业竞争已经很激烈了,人气也在逐渐降低,等到毕业后医生还会有人气吗?这些问题会让你的脑子混乱。
  但是不管怎么样,1998年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冒险实施这样的计划,因为他们不想以后被叫做“大垃圾”或“靠窗族”。这两个词源于日本,用来指代那些名义上退休却不得已仍然在公司忍受白眼的人。“大垃圾”指的是过时的或出了故障不能再用的电视机、洗衣机等处理起来很令人头疼的垃圾;所谓“靠窗族”,指的是虽然上班,但是没什么事情可做,成天守着空桌子的中层小领导,因为他们的办公桌一般会被摆在不妨碍别人工作的窗户边上。
   。 想看书来

确保专业性才是出路
…专业性才是拥有终身职业的最关键的资格条件,它是区分职业结构上层和下层的标准。
  近来,猎头公司收到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的简历,其中大部分人曾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任职或者曾在大企业工作过,之后辞职远赴美国攻读了MBA课程。有的还是国有企业、公共机关的公务员,在国外获得了博士学位的人也不在少数。
  很多人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找到工作,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处于失业状态的人不计其数,有几位甚至已经在家待了一年多。此前他们靠退职补偿金维持生活,但是这些钱马上就要见底了,这才慌忙敲开猎头公司的大门。
  他们找不到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性。比如,你是金融行业的人,但是缺乏专业性,那么你很难找到工作。因为在很多金融企业,除了部分特殊岗位之外,一般性岗位会录用应届毕业生。前几年大部分银行都实行岗位轮换制,在策划部工作一段时间后,被调到柜台窗口工作,工作杂乱,专业性较低,一般的企业不太欢迎这样的人。与之前的业务最类似的工作可能就是财务会计了,可是他们又根本比不上专业财务会计。
  他们是不是可以去中小企业呢?遗憾的是中小企业也不欢迎他们。在中小企业里一般每个人要负责好几项业务,这些人当然有能力去做,可是中小企业却没有理由浪费时间等他们适应工作,而且即使他们想学也不会有人教。正因为这样,虽然这些人放低标准决心屈身于小企业做财务会计或策划,还是没有人要。
  要求到猎头公司面谈、进行求职咨询的人大部分都因缺乏专业性而饱经挫折。其中有些人会在电话或电子邮件中发泄内心的愤恨:“岂有此理,公司怎么能解雇我呢?!我一直兢兢业业,主动放弃周末,像奴隶一样工作,我辛苦换来的就是这些吗?”对于赶走自己的公司,他们表示出强烈的不满。
  通过这些电话或电子邮件可以看出,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很多人对此仍旧无动于衷。有些人甚至趾高气扬地说“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没有我,公司一天也经营不下去”。这样的想法太过幼稚。
  前面已经提到过,公司和员工之间不再是家人那样的亲密关系,已经变成了合同关系,这和公司管理者的道德或处世哲学并无太大关系。就像买东西,公司是购买优秀员工业务能力的一方,而员工只是把自己的能力卖给公司。这不仅适用于普通职员,对于部长、理事甚至社长也同样适用,社长把自己的能力卖给股东,股东则购买社长的经营管理能力。在职场中职责、职位和职务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随时都有交换、更替和再利用。
  日本某咨询管理公司的代表濠里耕一,每次给新入职的职员做演讲时都会力劝他们“赶快成长为一名有能力辞职的员工”,其实他是在叮嘱员工,希望员工能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实力、不再畏惧被解雇。濠里耕一认为“与其不断培养员工的忠诚和热爱公司的感情,还不如诱导他们成为懂得觊觎其他公司的人,这样反倒对公司更有好处”。
  只有这样公司才会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和年薪,防止竞争对手抢走他们的人才,公司员工才会不断开发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价值。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希望自己成为“专家”,而现实生活也在逼迫我们努力成为专家。“专家时代”已然来临。
  LG信息通信技术研究所的金昌民博士强调,在职业大变革的时代,只有能够独立创造知识的专业人员,才会被认可为专家。他预言:“未来职业结构的两极化现象会日益加剧,有一部分人会成为失业者或沦落为单纯劳动力,另一部分独立创造信息的脑力劳动阶层则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