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中国:中外名人解读北京奥运-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具体卖什么产品,也要事先向奥组委申报、经过严格审批。截至2006年8月底,在茶叶与饮料方面,可口可乐公司已捷足先登。也就是说,这条路走不通了。
当然,绝大多数茶企业与其他领域的企业一样,也拿不到奥运会独家供应商及供应商资格,因为供应商的起点价格是1600万元人民币,中国茶企业大多分散,规模、资金无法达到。但也不意味着无所作为。除了争取成为奥运会指定消费场所等外,非奥运标识产品的营销与服务市场空间非常大。”比如,我们老舍茶馆主动与奥运会某相关供应商合作,在店内设立奥运产品专柜,代销奥运标识产品,苦干加巧干,效果也不错。”说到这里,尹智君显得有些无奈。其他著名茶企业,如更香、御茶园、茶枕工坊、绿雪芽、碧露轩、五福、碧水丹山、圣淘沙、###茶院、茗都、茗香、清香林等也可适当借鉴。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尹智君:京味儿 中国茶(2)
二、“国饮”与中国独特的茶馆文化
泱泱华夏,炎黄子孙,国人与茶有着五千年的情缘。茶圣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出神农。”从唐宋遗风,到明清兴盛,茶文化已悄然铭上深深的民族烙印。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就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陪伴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但今天,一亩茶园都没有的英国在茶业方面收入最多;日本在唐宋时代是中国茶的学生,而在当代,日本学生超过了中国先生。中国茶产业能不能围绕北京奥运会做一番事业,能不能培育出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中国著名茶业品牌,能不能培养出优秀的茶艺形象代言人,能不能多创造一些奥运茶艺的服务金牌、销售金牌。这一切,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整合好中国茶业资源,能不能把握好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机遇。
自明清起,北京城就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北京茶馆之多,北京人爱喝茶都是出了名的,因此茶文化成了京味文化的一部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点燃了京城茶界的“奥运情结”,他们希望古老的中国茶艺能为奥运增光添彩,同时借助奥运东风重振雄威。
一个令尹智君受到启发的事例是: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让更多人认识了日本寿司,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让韩国的泡菜扬名天下。那么2008北京奥运会,也隐含着一种可能,中国茶变得有更多的“世界味”。
“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宣传、推广中国茶文化的最好机会。”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付磊博士建议北京奥组委,希望将闻名世界的中国茶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许商品。在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举行的一份奥运特许商品调查报告中,食品和茶叶排第一,纪念品和工艺品排第二,服装和丝绸排第三,瓷器和陶器排第四。可见,茶在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热力。利用奥运推广中国的茶文化,是再合适不过的。
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就有一个巧妙营销的案例。当时,生产相机的柯达公司是东京奥运会的赞助商,而富士公司则没有入围,但该公司却抓住奥运的大好时机,在奥运期间举办送一次性富士相机的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茶研究所陆尧秘书长认为,我国的茶企也可以准备一些以茶文化为主题,带有企业品牌标识的礼品,送给各参赛国的领队,由其分发给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另外,还有中华茶艺、茶食品、紫砂壶等都可以另辟蹊径,达到推广品牌的效果。
尹智君说:“茶文化的核心与人文奥运的灵魂天然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搭乘人文奥运的列车,将茶叶品牌的树立和推广做好,做实,做强。”
北京奥运商机的确诱人,但中国茶与其他行业的多数企业一样难以成为赞助商,而中国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对外国朋友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关键是,中国的茶企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
埃里克:奥运将会改变中国(1)
埃里克,曾任《世界报》主编,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专栏作家。现任法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
我们能否看见这样一条路径:奥运会将改变中国,中国将改变世界?
中国属于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在不断地改变,这种改变本身就是在改变世界,所以说,中国一直在改变世界。从逻辑上讲是这样,而我们要关注的是,中国在多大程度上,中国在影响别的地方。
《当中国改变世界》的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引用了帕斯卡尔的一句话:“中国使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但依然有光明可寻,去寻找吧。”《当中国改变世界》就是他“寻找中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坦言:“虽说我不是中国问题的专家,但我不可能不观察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我注意到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就是中国经济的崛起。”
中国将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一个法国人,凭他对中国30年的追踪观察,写出了一本畅销书,引起了世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经济学博士、法国《回声报》副主编、法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这本书就是《当中国改变世界》,2005年2月在法国出版,短短一个月内即登上法国畅销书排行榜,5个月后其中文版在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亮相。
一、“不懂政治”的中国问题专家
2005年12月19日,圣诞节前夕,京城商场店铺已经有了浓郁的圣诞和新年氛围。来北京为新书做宣传的埃里克博士住在东三环京广中心,这里曾是京城第一高楼,很方便俯瞰“皇城根”的全貌。在一楼大厅,埃里克博士西装革履,很悠闲地泡上一杯咖啡,操着熟练的英语,一边跟我漫无边际地聊中国经济,聊即将到来的奥运会,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该回家过圣诞节啦。”
和埃里克谈话是很轻松,这个中年法国人具有幽默的气质。
记者:“您曾经是一名记者,从事新闻报道27年,而且主要是经济报道,为什么对中国这么有兴趣呢?”
埃里克:“在人类的经济史中,还从来没有过一个如此巨大的国家(13亿人口),在一个如此短的时期里(25年),有过如此迅速的增长(每年8%)。这一成功理应使人欢欣。在过去1/4世纪的时间里,世界曾改变了中国。今天,中国就要改变世界。正因为如此,才使当今最有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不得不断言‘中国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好的发展成功的案例。’如果用动物打比喻的话,今天的中国就像一头闯进世界经济瓷器店的大象,为了给大象腾出地方,人们需要对瓷器店进行重新改造。为了使大象找到自己的位置,还需要对它进行驯化。任何操之过急都是危险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这种举足轻重的大国地位,不得不令每个中国人感到光荣和自豪。”
“我不是汉学家,不懂政治,也不想教育什么人,我甚至不会说汉语。我只是一个经济记者。……我每年至少来一次中国,每次都目睹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中国经济腾飞已经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我不能不关注中国,任何研究经济、报道经济的人不能不关注中国,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不能不关注中国。”
记者:“感谢您对中国的关注。注意到您在《当中国改变世界》这本书中用了相当的篇幅论述了申奥成功带给中国的变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请您谈谈北京2008年奥运会带给我们的新变化?”
埃里克:“‘从现在起到2008年,我们将为奥运会做好一切准备。首都的全部居民都将会讲英语!’这是北京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我们解释2008年奥运会准备工作的进展。现在,首都的基础工程进展得非常顺利:十多个场馆正在建设中。到处都在平整土地、重建,紫禁城也被粉饰一新,城市将变得很干净。有关官员保证说,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是国家大事,他们会很好地完成,完全可以令人放心。”
“奥运会将改变中国。当然,我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的。综观这些年来各国举办的奥运会,特别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只要操作得当,一般都会带给举办国经济腾飞发展的契机。”
“1964年,全世界惊奇地发现飞来了一只新的稀有大鸟——正在起飞中的经济大国日本。国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很快动员起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在世界经济增长的竞赛中已摘到了金牌(年增长率为8%—10%)。当年的东京奥运会成了首次展示日本新生工业经济的橱窗,其运作极为成功。然而,运动会还是有个缺陷:所有外国人都曾迷路,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道路没有标志牌,奥运场馆只有日语指向牌,当地居民也难以给外国人提供帮助,他们能讲的外语太有限了。”
埃里克:奥运将会改变中国(2)
“北京不会重复东京的错误,所有的北京人都在学英语。对于中国来说,2008奥运会也是向世界展示它的新面孔的机会。”
记者:“作为一名记者、经济学家,有机会发现经济发展中的新趋势,您是怎样从不同的方式来解读中国自身的变化及其带给世界的影响?”
埃里克:“我发现中国是新兴的经济力量,而且是独特的。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她的发展变化给世界带来了很多不同,中国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所有方方面面,它的影响力很大。而相比之下,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影响力的。”
“1990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遍及中国各地的旅程。我收集了很多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同时我也与很多不同的人见面、交流。”
“记者的身份使人有一个很好的位置,成为很好的观察者。尤其是对于财经记者来说,他们有机会看到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告诉读者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就我自己而言,我努力看到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而当我发现中国经济的发展时,我意识到这是对于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
二、中国将改变世界
今天,生活在急剧变化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更多的时候是在享受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实惠,而对中国的这种变化带给世界的影响,显然就没有外国人的感受那么深、那么直接而清晰了。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作为法国排名第一的专业财经报纸《回声报》的副主编和法国国家经济委员会的成员,与欧洲和世界许多重要企业的高层人士有着密切的往来与合作。因此,他对中国今天及未来发展实力的分析,就更加引人注目。在他看来,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只是自家的事情。“在过去1/4的世纪里,世界改变了中国,今天中国要改变世界。明天,中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