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影抄-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在这个世界上由成功而变得踌躇满志的资产阶级。看看《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中对于电影段落的分割吧——“对肛门的迷恋”、“对粪便的迷恋”、“对血的迷恋”,这样的词语,简直不堪入目。不仅如此,这部影片竟然是按照但丁 《神曲》中的结构来进行的——4位主导虐恋的权势人物被叫做主教、法官、总统和公爵,分别象征着支撑西方政体的4根支柱:神权、法权、政权和封建势力。帕索里尼开始攻击了,在电影中制造一片混乱:道德的混乱、人性的混乱、滥交、鞭打、摧残……混乱总是酣畅淋漓的,也是惊天动地的。它的表面,呈现出的是戏谑和无羁;而在骨子里,全是痛苦和绝望。
有一段时间我读余华的小说,突然就悟出了余华小说的底质——其实余华的小说就像是帕索里尼 《生命三部曲》的风格。余华小说所呈现出的基调,如帕索里尼一样,都是那种智慧的单纯,还有沉郁和悲悯。比如说《活着》,比如说 《许三观卖血记》,又比如说 《兄弟》。小说的视角一直是凝视,对人类大起大落命运的凝视。我不知道余华是否看过帕索里尼的作品,但他在作品当中所呈现出的面貌和风格,的确与帕索里尼暗合,这样的凝视是有巨大力量的,那是一种油然于上苍的悲悯,也是一种油然于人内心的悲怆。
……还是喜欢帕索里尼的早期作品,不喜欢他后来的疯狂。疯狂,其实也是因为一种虚弱吧,是一种绝望的虚弱。我一直在想的是,也许对于帕索里尼来说,年轻时的过于沉静,已经耗尽了他最后的元气,所以当绝望来临时,他唯一所想要的,就是变成一只苍蝇,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飞来飞去,让人们感到惊恐和恶心。在人们的恶心中,帕索里尼找到了自己的快感,因为,对于这个世界,他是如此的绝望,并且,绝不苟且。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梦中的女人
法国天才导演雷奥·卡拉克斯一直恪守与每一部影片女主角热恋的原则。这一点,他与前辈特吕弗颇为相像:只有与女主角恋爱,他才拍得出电影。“我的电影都是拍摄生命中的女人,直到今天,这样的方式仍未改变。我的电影总是为一个女演员去构思的”。
拍《男孩遇见女孩》时,女主角米埃勒·皮埃尔是他的恋人;拍《坏血》(也译为《坏痞子》),是因为卡拉克斯迷上朱丽叶·比诺什,要让她担当女主角;《新桥恋人》拍完的时候,卡拉克斯与比诺什5年热恋行将结束,电影结尾处,有卡拉克斯的手书:“给朱丽叶的爱——亚历山大”。到了《波拉X》,卡拉克斯的爱人则变成女演员叶卡特琳娜·格鲁贝娃。
爱情,对卡拉克斯的一生来说,就像一把镶着珠宝闪着寒光的匕首,只不过,刀锋一直对着的,是自己的心口。
——写卡拉克斯,是因为最近淘碟,看到新出的卡拉克斯的《爱情三部曲》,也即《男孩遇见女孩》、《坏血》、《新桥恋人》,于是心念一动,买回重看。看完之后,便有了写写这个男人的冲动。
才气就像熠熠燃烧的火焰,仿佛蜡烛点燃暗夜,也仿佛从窗帘的缝隙处射进来的光。卡拉克斯电影的画面真是好,每一幅都像完美的摄影作品;还有色彩、音乐、基调……都能在第一时间让人叹为观止。这样的电影跟平庸从不沾边,也从不妥协。一看这样的画面,就会知道,这个家伙是为电影所生的。也难怪卡拉克斯仅仅拍了3部电影,就被法国《电影手册》评为上世纪80年代法国电影的“金色少年”,同时获得这一美誉的,还有执导《巴黎野玫瑰》的让-雅克·贝内,以及《碧海情天》的导演卢克·贝松。
当然,卡拉克斯是为爱情所生的。卡拉克斯电影的永恒主题便是爱情,而且,还是那种疯狂的、非理性的、几近于怪戾和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从燃烧的那一刹那起,便有决斗的性质,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爱你,就要爱得粉身碎骨——— 在《男孩遇见女孩》中,男孩阿莱克斯失恋;他的邻居,一个漂亮的女孩也遭到了另一个男孩的抛弃。这一对同病相怜的人当中,并没有爱情燃烧,只有死亡,像夜色一样降临。在《坏血》中,爱情的主题似乎更深一层,同样是叫阿莱克斯的男孩,远离自己漂亮的女友,爱上了另一个女孩,而这一个女孩,却疯狂地爱上一个老头。爱情就这样阴差阳错。到了《新桥恋人》,卡拉克斯的爱情观更加偏激,一个年轻漂亮的富家千金,偏执地爱上了一个流浪汉,喜欢上自我放逐的流浪生活。
卡拉克斯的爱情与他电影的画面构图一样,绝不平庸,也绝不妥协,它一直闪着凛凛的寒光,危险而疯狂,嗜血而贪婪;既可歌可泣,也毛骨悚然。
看看卡拉克斯自己是怎样描述爱情的——“爱情很伟大,它可以驱使我做出不符合游戏规则和法律要求的事,而不按常规出牌就会有麻烦,会走向不可逆转的境遇,比如死亡。我的四部影片,主题都可归结为‘当男孩遇见女孩’,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存在——从男孩遇见女孩开始,他就将自己的内心关系打开,但却又因为外部原因,比如占有欲、嫉妒而将敞开的心扉迅速封闭。我的电影里放入了我很多的感情、噩梦和恐惧、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以及绝望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坏血》中的朱丽叶·比诺什和朱莉·德培,那时候的她们真年轻,看起来就像是两只漂亮的小猫似的,气质游离,柔弱单纯。那时候她们还是白纸,身上还带有白纸的清香,仿佛仔细嗅,都可以从电影中嗅出淡淡的味道来。也正是从那时起,她们进入了电影,进入了人生,先是光鲜透亮,而后身心疲惫,最终变成一幅颓唐的油画。
看得出来,卡拉克斯一直都在与爱情较劲。他想拍的,或者说,他努力在用摄影机寻找的,是绝无仅有的爱情,像礼花一样开放在空中的爱情。这样的爱情终于在《新桥恋人》中喷薄而出了,电影结束时,比诺什在塞纳河畔滑水穿过瀑布般的焰火,绚烂豪放、绝望又狂喜,那是爱情的高潮了。但高潮过后,往往是沮丧。也难怪卡拉克斯与比诺什的爱情到了头。即使再浓烈的爱情,也架不住如此挥霍啊!爱情就像烟花,如果一点燃,斑斓之后,便是长时间的沉寂和黑暗。
恣意的爱情挥霍对于卡拉克斯的打击是巨大的。拍《新桥恋人》之后很长时间里,卡拉克斯一直笼罩在爱情的阴影中。他无所事事,什么也做不成。一直到7年之后,卡拉克斯才开始拍《波拉X》,这更是一个畸形的故事:成功的小说家皮埃尔与母亲住在郊区的别墅里,并且即将与美丽的女友结婚。但此时,一张苍白的女人的面孔闯入了他的世界,那是皮埃尔的私生姐姐。皮埃尔仿佛中邪了,他抛弃一切,与她生活在一起,不顾伦理爱上了她。最终,等待他们的,还是死亡。
《波拉X》的阵容真是庞大,卡拉克斯请来了老牌女星凯特琳娜·德纳芙和纪尧姆·德帕迪约(杰拉尔·德帕迪约之子),当然,主角肯定是他的新任女友叶卡特琳娜·格鲁贝娃。这样的电影让我看得心惊肉跳一片茫然。后来,在拍完这部电影之后,卡拉克斯同样与她分道扬镳。
现在,这个瘦小干枯的法国男人,正在找一个不可思议的女人来拍他的第五部电影:这个女人要有一张梦幻般迷人的面孔;她得年轻,25岁左右;她必须来自相对闭塞的国家;她身上保留着质朴的东西,又有走向外部世界的欲望……当然,最重要的是,卡拉克斯必须要爱上她。“如果我不在恋爱中,或者没有找到一个我喜欢的女人,我就没有感觉去拍电影。”这是雷奥·卡拉克斯很著名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他同样也是这样做的。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没有从有关报纸和网站得到他新片的消息。想必,卡拉克斯还在寻找那个与自己有缘分的美丽绝伦的女主角。
这样的女人,一直游荡在卡拉克斯的梦里。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没见过这么耍流氓的
亨利·米勒是我了解的文化人中,最具流氓气的一个作家。
亨利·米勒活生生地就是一个流氓,也可以说是一个天才的小说家。在写作上,亨利是一个将流氓气和天才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人,这使得他的小说从一开始就没有规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成形的人物,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只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的想象,像爬山虎一样把触须伸得到处都是。亨利·米勒的书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所到之处,尽是杂花生树、蝇蝶乱舞。
我记得第一次阅读亨利·米勒的文字,那时天下着雨,我打开书,亨利·米勒在我面前像一个醉汉一样舞蹈。这样的舞蹈,既疯狂无比,又性感恐怖。他的文字充满着张力,风驰电掣,像吃了摇头丸在迪厅里拼命HIGH的青年。或者说,在他的字里行间,明显地可以嗅到一股浓烈的酒精味,激荡,回旋。有时候嗅得久了,甚至可以在亨利·米勒的文字里,闻到一股马粪的臊气……这样的流氓,仿佛天生地就是为文字而生,就是为了颠覆古典,就是为了在文字中掺杂着速度的力量。
有人曾评价亨利·米勒说:亨利·米勒的文字就像做爱的男人,会有高潮;还有高潮后的筋疲力尽、疲倦以及困惑。一个人创造力真是天生的,在亨利·米勒面前,本来虚幻的文字变得更为虚幻,就像一支支风中的蜡烛。亨利·米勒就是这样以他的粗鲁和狂妄构建自己的堕落世界。
在电影上,同样也是有着“亨利·米勒”的。比如说保罗·帕索里尼、彼德·格林纳威、加斯帕·诺等。帕索里尼我已经写过;至于格林纳威,这个家伙一直与亨利·米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根本不愿走前人走过的路,甚至不想借用别人的拐杖,只想撒开蹄子乱跑一气。格林纳威是有才华的;甚至说,他才华横溢。他的电影,无论是《枕边禁书》,还是《情欲色香味》、《八又二分之一女人》、《圣婴》等,都可以说是杂花生树,活色生香。至于加斯帕·诺,最著名的就是那部意大利美女莫里卡·贝鲁奇主演的电影《不可撤销》,在那部摄影机把人晃得头晕的电影中,竟有一段长达9分钟的强奸镜头——流氓,就是以这样极端的方式,吸引眼球,迎接挑战,把世界搅成一团浑水。
其实这样的流氓气,与那种不羁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创造力是相同的。流氓气是一种普通的现象,它渗透各个领域,不仅仅在写作上,在政治、商业、艺术、学术等领域,都有这种从不按规矩出牌的人。想想刘邦、朱仅在写作上,在政治、商业、艺术、学术等领域,都有这种从不按规矩出牌的人。想想刘邦、朱元璋以及希特勒吧,他们从来就是法无定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他们是成功者,但在骨子里,他们同样是流氓。流氓与成功者,从来就不自相矛盾。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前一段时间,合肥曾举办了好几项行为艺术展,因为平日里这类活动很多,每次展出都比较红火。对于行为艺术,我一向是不以为然,因为它空有理念,缺乏手段,门槛较低,鱼龙混杂,极容易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