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语文-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看《美国语文》
我看《美国语文》
——谢玺璋 源自《语文报&;#8226;高中版》2009年第14期
很多年来,语文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提出了种种方案,希望能对语文教育的改善有所帮助。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也出了不少,体现着不同的关于语文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但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很多人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文篇目的选择上,一篇课文的取舍有时就能吸引众多媒体的眼球。这没有什么不好,过去的教材中的确有一些不合时宜、应该淘汰的文章。但语文教育的根本改善不是靠剔除一些旧的课文,增补一些新的课文就能奏效的,关键是对其理念、方式、目的以及教程的编排、习题的设计、训练的办法等等的检讨和改进。关于这些我们谈论的就比较少。有些从外面回来的人,说起国外的语文教育,总是赞赏有加,以为是很好的,应该借鉴的。我们却因为其语焉不详,又看不到实例,有一头雾水之感。
这套《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使我们有了一个近距离观摩美国语文教学的机会。说是课文精选,然而,更有价值的却不是书中精选的课文,而是该书所体现的语文教学的编排方式。所以,与其说它是“中国学生的最佳课外读物”,不如说它为中国教师、语文教材编选者、语文教育研究者、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所有关心语文教育改革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物。换句话说,这块“他山之石”,是可以攻中国语文教育之玉的。
按照惯例,中国语文的课文设置和编排顺序是根据文体来分类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杂文、%D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美国人怎样教语文?
美国人怎样教语文?
——蒋泥
一
2004年8月,同心出版社新出三册一套“中英文对照”的《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细细看过后,我大吃一惊,惊叹于人家的编排、传授之充满想象力,在“学什么、怎样学”上,程度之高,的确是我们这边望尘莫及的。
从1998年开始,我就参与批评过中国大学、中学的语文教育,它的选文的过时落伍,它的讲解的教条僵化,它的作文题目的空乏高调,它的习题设置的封闭刁钻,它的知识点介绍时的独大武断,以及满纸的意识形态用语、错乱的历史意识、有害的思想情调等等,问题几乎是全方位的。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今日国文教育的悲惨处境,竟至于20世纪下半叶,很难像它的上半叶那样,一下子涌现出那么多的大师名家了。
不久,我又以《语文教育的尴尬和危机》为题,在《博览群书》1999年第7期头条发表,批评语文教育的困境,引起过反响与回应。
但这些都是属于“破”的那一面的工作,挖掘问题本身只是希望找到症结所在,它是第一步的,并不构成终极目的,关键还得看我们在此基础上,怎样来“建树”一些新的范本。
一两年后,我的师友,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曹文轩、孔庆东,学者、作家孙郁、许医农、吴福辉、摩罗、任不寐、*等人,又牵头组织,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做出一套《新语文》读本,一版再版。2003年1月,我们还在展览馆会议大厅,对这套教材进行过研讨。
由于缺少参照,我记得那次会上大家说的都是这套书和纵向的、过去的教材比,怎么怎么好,范文都是新活的、新鲜的,讲解也侧重作品的艺术特色,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热诚欢迎等。没有听见批评的声音。
现在有了同心社的《美国语文》后,我想是可以进行横向对照,找出一些差距来了。
二
读《美国语文》,最打眼之处在于,它同时让我们了解了整个美国文明与文化,是怎样成形、发展与壮阔起来的。
读本按“编年体”形式,先概要介绍这片大陆在各个阶段的历史,那些普通人的历史,真正推进了文明、文化进程的人物的历史,民族、宗教、思想、生活方式产生的摩擦、撞击、交融等。角度是独立的、民间的,突出了这一时期社会的核心问题,包含着大量的知识与信息。
譬如,第一课选取的哥伦布的航海日记,说这位民族的“伟大”英雄,探险的动力来自于西班牙国王夫妇提供的有利条件:除了获得他们的资助外,还被授权“统治他征服的所有陆地,并且拥有这些陆地上财富的十分之一”(18页)。
在16到19世纪之间,也有很多人为了寻求财富来到美洲新大陆,又为了开发财富而把大约“1500万非洲人”捕捉,用船只运来西半球。
这些黑奴的家庭被拆散,男女被分开,挤在甲板下。“那里的高度有时候都不到5英尺”,需要航行“6到10个月”。在这么局促、苛刻的条件下,“历史学家们估计大约有200万奴隶在抵达目的地之前丧命”(57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部分,则介绍刚刚出现的电视“改变了美国人的休闲习惯”。由于市区拥挤、上下班不方便,不少大企业开始在郊区建立总部。新技术出现后,人们又可以“远程工作”了,在家里办公,“靠因特网、电话和传真与外界保持联系”(725页)。
这些新技术、新思维,以及随之而变、与之适应的新机制等等,对文学、对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实体到形式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似乎不如变化本身那么富有戏剧性”(723页)。
就在这些不动声色的描述背后,我们留意到的是“人”为本位的自由理念。
一切“进步”应以“个人”的便利、安全、自由、愉快和社会资源的低消耗与更加有效、更为优化的配置为准则。
推进它们的因素,则是完全自由的市场背后之利润的最大化。
中国人通常有一个误区,以为只有大河满了,才有小河的满,其实这是一种“忘恩负义”、颠倒本末的看法。
想想看:为大河输送水流的是谁?
是千千万万条小河。
所以,应该是先有小河的满,才有大河的满。
也就是说,大河的满不满,要以这些小河河水的多少、深浅为依托。
这方面,历史对我们的教训恰恰是最为深刻的。三年困难时期以及后来的“*”时期,中国的老百姓连吃的都没有,市民生活必需品实现定量、票额配给制,农民则是集体分配制。有限的供应即使在风调雨顺、政治宁息的年代,也只能使广大民众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
原因在哪里呢?它缺少了什么呢?
我认为,它最大的缺席正是作为自由个体的“人”的缺席,正是想堵死所有小河积水,而试图集中全部力量,挖一条亘古以来、全球最大的河,以为先让这条大河满了,才能济救分岔纵横的亿万条小河里流水的不足或干涸状态。
孰料事与愿违,在一条大河里共吃“大锅饭”的日子,调动不了“个人”创造力、积极性,缺乏利益上的动力,那条河怎么也挖不大,储蓄的水量怎么都高不上去,弄得平民百姓苦不堪言、穷困潦倒。
现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谁都不是超人,社会大众绝大多数都是俗人,驱动他们迸发智慧、才华、力量的最佳要素,是个人利益,我们不应鄙薄这种利益力量,相反,应该正视它,为它制定公正、公平、透明的规则,并把它向着优化人类文明福祉的方向,作良性的引导。
政府的要务不在别的,就在于从赛场上退出,只当裁判,制定规则,维护规则的公正、公平与透明。
美国人的历史显示,它的政府在这方面是称职的。
《美国语文》里所选范文,愈是早期,愈是突显了这些方面的思想内容,以说明公正、公平、透明之人道、文明的“和平法则”,来之不易,那是一代又一代美国人杰出而智慧的头脑,和牺牲与奋争精神,在特殊条件下有机化合,得到多数民众理解、支持的结果,最终也赢得了全世界文明人的共同仰重,纷纷效仿。
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都应记住这些光辉的名字:既是政治家又是启蒙人物的本杰明&;#8226;富兰克林(《国家的诞生》第一、第三课、第四课》)、托马斯&;#8226;潘恩(《国家的诞生》第二课)、托马斯&;#8226;杰弗逊(《国家的诞生》第二课)、亚伯拉罕&;#8226;林肯(《分裂、和解与扩展》第二课),政治家华盛顿(123页)、亚当斯(123页)、帕特里克&;#8226;亨利(《国家的诞生》第三课),哲学家爱默生(《国家的发展》第一课、第五课)、梭罗(《国家的发展》第六课),神学家爱德华兹(《文明的交会》第五课),军事家罗伯特&;#8226;E&;#8226;李(《分裂、和解与扩展》第二课),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马克&;#8226;吐温(《分裂、和解与扩展》第四课)等。
文学史之成为文学史,在美国人眼里,不仅应该包括上述这些著名人物,还应包括那些民族传说(《文明的交会》第二课)、普通奴隶自传(《文明的交会》第三课)、期刊通告(《国家的发展》第一课)、探险家日记(《国家的发展》第三课)、普通战士或妇女信件日记(《分裂、和解与扩展》第一课、第三课)等。
它们为我们描述了“大历史”进程里的许多微末细节,后来人读到这些,就有了一种“大历史”的在场感。而各式各样文体的“写作”方式,都是应该为我们所掌握的。
三
《美国语文》对各位作者、各种文学常识点的介绍,也是言简意赅的,比较真切的,见不到一个意识形态的话语标签。
例如在介绍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时,它对“现代主义”这个知识点说明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使很多人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和幻灭感。人们不再相信产生了这场战争的思想和价值观,而是转而寻找更加适合20世纪生活的新思想。一个被称作“现代主义”的重要文*动诞生了。现代主义作家们对各种新方法和新技巧进行实验,创作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多样的文学作品。然而,现代主义作家拥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他们努力在自己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中捕捉现代生活的精髓。为了反映现代世界的分裂破碎感,现代主义作家用破碎的片段作为作品的结构,而省去了传统文学中使用的说明、过渡、结局和解释。他们作品的主题通常是暗含在作品中,而不是直接陈述出来的,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从而强迫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565页)。
介绍“意识流”这个知识点时,编者又说道: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段时间里,美国和欧洲的作家们都对新的文学领域进行了探索。受到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作家们开始使用意识流技巧,试图再现人物思想的自然流程。意识流技巧得名于一位心理学家威廉&;#8226;詹姆斯,这种技巧表现了一系列的想法、记忆和突然的领悟,它们之间只是由人物的自然联想联结起来。意识流的里程碑之作就是詹姆斯&;#8226;乔伊斯发表于1922年的《尤利西斯》。很多美国小说家很快采用了这种手法,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