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那些事儿-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侯小南问:“怎么说?”
苏辉兴奋地说:“考古学报要发我的论文了!”
侯小南惊喜地说:“是吗?祝贺你!写的什么内容?”
苏辉说:“《论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
侯小南有些担心:“这不是和东方先生意见不一致吗?”
苏辉说:“正因为不一致才有发表的必要啊。”
侯小南说:“学生和老师唱反调是不是不太好啊?”
苏辉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句名言。”
侯小南说:“你真了不起!”
苏辉说:“我算什么,东方先生才了不起呢!”
东方白家。东方白在认真地读着新到的一期《考古学报》。他的目光停留在署名“苏辉”的那篇论文上。东方白自语:“唔,不错,有道理。”
东方白的妻子问:“你在说什么?什么不错?”
东方白说:“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刚刚大学二年级,就能写出反驳我的文章,有才气!”
东方白的妻子说:“这叫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嘛。” 。 想看书来
工地
山西夏县东下冯。
周旭生手持一根洛阳铲走在遗址上。东方白及苏辉、侯小南、赵哲等跟在他身后。周旭生一下一下用力把铲子插到地里,又拔出来,观察着土样。
侯小南问:“周老师,您拿的是什么东西啊?”
周旭生回答:“这是洛阳铲。”
侯小南又问:“为什么叫洛阳铲?是洛阳生产的吗?”
周旭生说:“这得问你们东方先生。”
东方白笑着说:“这是你们周老师在考我呢。”
周旭生说:“学生怎么敢班门弄斧?”
东方白说:“既然周老师出题了,我就来回答一下。这种铲子最初是在洛阳生产出来的,所以考古学上习惯叫它‘洛阳铲’。不过,这种洛阳铲的配方和火候我们至今都还没有掌握。”
侯小南问:“那这个铲子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东方白说:“这个,你们周老师最清楚。”
周旭生笑着说:“好啊,你们东方先生又把皮球踢回来了。”
东方白说:“哪里,这叫人贵有自知之明。”
周旭生说:“这是由过去的盗墓贼发明的,现在我们的考古队里就有不少老师傅就是以前的盗墓贼,这些铲子也是他们作的。我们曾经分析过铲子的化学成分,仿制过这种铲子,但是我们生产的铲子就是带不上土来,你们说怪不怪?”
侯小南问:“周老师,您怎么知道哪里有遗址呢?”
周旭生把铲子用力向地里一插,然后拔出来,从铲子前端的凹槽里倒出一段土样,指给学生们看,说:“你们看,如果带上来的只有黄土,就说明下面没有遗址,但如果带上来的土里有火烧过的痕迹,或者有遗物的碎片的话,就说明下面有遗址。”
侯小南说:“原来是这样啊。”
东方白带着学生们拉皮尺,撒石灰,划出一个个5米乘5米的方格。
赵哲问:“东方先生,这是干什么?”
东方白说:“这叫探方,又叫‘惠勒的方格’。”
赵哲问:“为什么叫‘惠勒的方格’呢?”
东方白说:“因为这是英国考古学家惠勒发明的发掘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地记录遗迹和遗物在地下所处的位置。”
赵哲“嗷”了一声。
苏辉、侯小南、赵哲等每人负责一个探方,每个探方里分配了一个民工,因为民工老的老,小的小,同学们也要自己动手挖土方。苏辉挖着挖着,把铁锹一扔,叹了口气。民工也停住手里的活,问:“还挖吗?”苏辉没好气地说:“随便。”民工不知所措,站在那里不动。
在旁边探方里工作的侯小南问:“苏辉,怎么了?累了?”
苏辉说:“咱们是学考古的,什么时候变成挖土方的了?”
旁边探方的赵哲说:“这算什么?比起我们在东北兵团插队那会儿干的活来,这活儿算最轻的。”
侯小南说:“行了,就别炫耀你的光荣历史了,苏辉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哪干过这么重的活呢?”
赵哲说:“我不也是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吗?只怪我命苦,比你们早生了几年,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侯小南说:“我倒是没赶上上山下乡,不也从小被送到农村,跟我奶奶一起生活,直到上中学才被接回来吗。”
赵哲问:“你爸你妈呢?”
侯小南说:“他们都上五七干校了啊。”
赵哲说:“那你也算吃过点苦,不过比我还是差远了。”
侯小南反唇相讥:“行了老大哥,没人让你在这儿忆苦思甜。苏辉,要不我帮你干会儿吧?”
苏辉站起来,说:“不用,我就是想歇会儿,画一下地层图。”
侯小南说:“一会儿我也得清理一下地面,画张图。”
农家院里。角落里堆满了一个个装化肥用的塑料编织袋,袋上写着T1(1)等编号,表示第一号探方第一层,里面都是从遗址里发掘出的陶片。苏辉、赵哲、侯小南都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放着一盆水,用鞋刷子刷洗着一块块陶片,然后铺在席子上晾干,再用毛笔蘸上墨汁,给每块陶片编号。
苏辉干着干着,又发起了牢骚:“这不是浪费青春吗?”
赵哲说:“我们去兵团插队才叫浪费青春呢。”
侯小南说:“也不能这么说,东方先生不是说过吗?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区别就在于它以田野发掘为主要手段,是用手铲从地下挖天书,这些基础性工作总要有人做呀。”
苏辉说:“那也不应该让我们这些大学生来做啊。”
侯小南说:“这不是实习吗?对发掘整理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对将来搞研究是有好处的。”
苏辉说:“把大量时间都消耗在这些简单劳动上,太不值得了!”
侯小南说:“可你想过没有,你写论文用的那些材料都是别人消耗大量时间换来的呀!”
苏辉沉默了。
这时,东方白和周旭生走了过来,周旭生说:“同学们洗洗手,准备吃饭。”
侯小南问:“有什么好吃的?”
周旭生说:“水煮茄子、窝窝头。”
苏辉喊起来:“我们都快成劳改犯了。”
东方白说:“你们现在的生活比我们那时候好多了,60年我发掘二里头遗址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饿得腿都肿了,一按一个坑。”
周旭生说:“没办法,这是农村,将就将就吧,等发掘完了,回到县城,我请你们吃刀削面。”
1983年,华夏大学。侯小南和苏辉在湖边散步。
侯小南问苏辉:“快毕业了,你有什么打算?”
苏辉说:“当然是考研究生了。”
侯小南说:“那你一定是考东方先生的研究生了?”
苏辉说:“不,我不打算再干考古了。”
侯小南惊讶地问:“为什么?”
苏辉说:“我对田野发掘没有兴趣。”
侯小南说:“你太自私了。”
苏辉说:“不干考古怎么能叫自私呢?”
侯小南说:“东方先生那么欣赏你,你不干考古,他该多失望啊。”
苏辉说:“人各有志。我如果干考古的话,只不过是个一般水平,而如果我搞文献研究,又有考古学的知识背景,就比那些专搞文献研究的多了一重独特的视角,就能显示出我的优势来。”
侯小南说:“你说的也有道理。”
苏辉问:“那你打算考东方先生的研究生了?”
侯小南说:“我想试试。”
苏辉说:“你的专业课学得挺扎实的,一定能考上。”
侯小南说:“那你打算考谁的研究生呢?”
苏辉说:“我还没想好,反正是考中国古代史专业的研究生,跟考古还有联系。”
侯小南说:“那我们都好好准备吧,等考完了研究生,你去我们家一趟吧,我爸爸妈妈都想见见你。”
苏辉说:“好吧。” 。。
上门
公共汽车站。侯小南在东张西望,直到看到苏辉下了车,才喜笑颜开地迎了上去。苏辉手里拎着一大兜香蕉、苹果、鸭梨等水果。
侯小南说:“人来了就行了,还买这么多东西干吗?”
苏辉说:“第一次见老丈人,怎么能空着手去呢?”
侯小南打了苏辉一拳,说:“不害臊,人家还没嫁给你呢,就认上老丈人了。”
苏辉说:“那还不是早晚的事。”
侯小南羞涩地一笑,挽起了苏辉的胳膊;领着苏辉走在一条僻静的胡同里。
苏辉问:“你们家住胡同里啊?”
侯小南说:“我们家是个老四合院。”
苏辉说:“我喜欢古建筑。”
侯小南说:“不过,你要有个思想准备,别到时候后悔。”
苏辉说:“放心吧,我苏辉不是嫌贫爱富之人。”
侯小南不说话了。又走了一段路,来到一扇红漆大门口,侯小南停下脚步,按响了门铃。不一会儿,大铁门上开了个小窗户,露出一张戴着军帽的年轻战士的脸。
侯小南说:“小吴,开门。”
小吴说:“小南,是你呀。”说着打开了大铁门上的一扇小铁门。
苏辉跟着侯小南迈进小铁门,见里面是个很大的院落。钻过一道月亮门,又走进一重院落,苏辉看到院子的甬道两侧是一副爬满绿叶的葡萄架。
苏辉问:“你爸爸是当兵的吗?”
侯小南说:“以前当过兵,早转业到地方了。”
苏辉问:“那怎么还住在部队院里啊?”
侯小南没有回答。
苏辉跟着侯小南又走进一重院落,才高声喊叫:“爸,妈,来客人了!”
一个富态的中年妇女从屋里推门走了出来,说:“快请客人进屋。”
侯小南向苏辉介绍:“这是我妈。妈,这是我同学苏辉。”
苏辉恭恭敬敬地叫了声:“伯母。”
小南妈说:“早就听小南说你要来,快进屋吧。”
侯小南边进屋边问:“妈,我爸在家吗?”
小南妈说:“在书房看文件呢。”
苏辉一愣。
侯小南说:“苏辉,进来吧,这就是我家。”
小南妈招呼着:“刘嫂,来客人了,沏壶龙井。”
刘嫂答应着,一会儿就端着茶壶、茶杯从里屋走出来。苏辉站在那儿,左顾右盼。侯小南从苏辉手里接过水果,递给妈妈,说:“这是苏辉带来的水果。”
小南妈接过水果,说:“干吗这么客气,以后空着手来就行。”
侯小南说:“苏辉,你坐吧。”
苏辉像个木偶一样动作僵硬地坐到沙发上。刘妈把茶壶、茶杯放到茶几上,说:“这茶刚沏,还得泡一会儿。”
小南妈把水果递给刘妈,说:“你去洗两个苹果,给客人削了吃。”
刘妈答应着,接过苹果,又进了里屋。
小南妈对苏辉说:“你先坐,我去叫小南他爸出来。”
苏辉赶紧站起身,说:“不着急。”
小南妈笑着用手示意,让苏辉坐,然后进了另一侧的书房。
侯小南把苏辉按在沙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