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远古那些事儿 >

第21部分

远古那些事儿-第21部分

小说: 远古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证。

诗经
在传世的青铜器中,有两件簋和一件盘分别与召伯虎和兮伯吉甫有关。簋原名召伯簋,因其中提到了召伯,也有人以器主的名字重新命名为“王周生簋”。盘名兮甲盘。

  两件簋上的铭文原来是被分割开来解读的,后来由吉林大学的古文字学家林云先生合并为一篇完整的铭文,那位北大学子当年写作那篇论文时,就是采用了林先生的释文。因为铭文诘屈聱牙,非一般读者所能读懂,所以从略。

  除了金文中的证据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诗经〉中的诗篇中,了解到另外一些情况。

  《大雅。江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余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嫠尔圭瓒,巨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尔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这首诗详细记载了周宣王命召伯虎征伐淮夷,得胜后赏赐他土地及宝器佳酿,召伯虎专门铸造了一个青铜簋,以纪念这件事。

  《大雅。黍苗》:凡凡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这首诗是说周宣王封他的舅舅于申国,命召伯虎领兵先去经营,建筑谢邑,以为国都。而《大雅。嵩高》说的也是同一件事。

  《大雅。嵩高》:伟伟申伯,王赞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叔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赐申伯。四牡乔乔,钩膺濯濯。

  。。。。。。

  申伯信迈,王饯于眉。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粮,式遄其行。

  。。。。。。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这里的吉甫就是兮伯吉甫。“吉甫作诵”,标明《嵩高》这首诗是兮伯吉甫所作,可见其文才。《大雅。蒸民》诗中也有“吉甫作诵”四字,说明那首诗也是他写的。

  兮伯吉甫除有文才之外,还有武功,《小雅。六月》是说他奉周宣王命,北伐严狁,得胜还朝的情景。其中的“文武吉甫”也说明了这一点。

  《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吉,既吉且闲。薄伐严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包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以上诗句,说明了召伯虎与兮伯吉甫在周宣王朝的地位,他们征严狁、伐淮夷、筑谢邑,哪一项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被征服、征调者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对他们两人恨之入骨,把他们视为仇敌,所以那首童谣也应该出自这些人之手。

  不过,灭亡周国的责任又确实与褒姒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导火索是周幽王宠爱褒姒,立褒姒为王后,又立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为太子,而废黜了申后及与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的太子名分,因而激怒了申侯,联合缯侯和犬戎,打进了镐京,杀掉了周幽王,掳走了褒姒,并且把周王室的宝物席卷一空。但是,直接责任却是因为周幽王为求褒姒欢心,屡次“烽火戏诸侯”,又任用“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遭到了国人的反对,最终亡国。至于将童谣的原意歪曲,嫁祸褒姒的养父母,却只能说是有人有意为之,而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周宣王。

  读了以上两节,读者不难发现这两人的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是周宣王的重臣。“树大招风”,自然会有很多的政敌,想置他们于死地,因而出现那样的童谣也就不足为怪了。

揭秘
这么浅显的道理,连二千多年后的一个普通大学生都能看得出来,难道处于当时环境下的周宣王就看不出来吗?非也。周宣王之所以要那样做,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转移公众的视线,以保护他的两位重臣,尤其是要保护召伯虎,因为召伯虎是他的救命恩人。

  事情是这样子的:由于宣王的父亲厉王的倒行逆施,把山林统统“收归国有”,严重损害了国人的利益。而且,为了防止国人的反抗,还在街头巷尾,密布了自己的眼线,一旦发现国人中有发泄不满情绪的,立即抓起来杀掉。所以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发动*,把厉王的王宫围了个水泄不通,一定要杀了厉王,以平民愤。厉王见势不妙,匆忙翻墙而逃,躲到了彘这个偏远的地方。国人不依不饶,还要斩草除根,把厉王的太子姬静也杀掉。太子慌忙躲进了召伯虎的家中。国人又把召伯虎的宅邸围了起来,要召伯虎交出太子。没办法,召伯虎只好大义灭亲,把自己与太子年龄相当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了国人,眼睁睁看着国人把自己的亲生儿子砍了头。

  十四年后,厉王在彘这个地方病死了,国人的情绪也渐渐平息下来。于是,召伯虎把太子姬静抬了出来,立为宣王。您说,像这样的大恩大德,宣王能不报吗?

  基于这样一种知恩图报的念头,宣王亲手制造了这桩冤案。现在,沉冤总算得到昭雪,那对以制造弓箭为生的夫妇应该能够含笑九泉了吧? 。。

敖包
黄钺很幸运,赶上了一次祭敖包的活动。

  这是他从事记者工作十几年来第一次赶上这样的活动。因为他不是专门采访民族风俗的记者,以前当他采访别的事情时不是这类活动刚刚举行过,就是还要等很多天以后才能举行,而他的工作性质又不允许他无限期地等下去,因此总是遇不上。这次终于让他碰上了,他感到很新奇,也很兴奋。

  在内蒙古自治区内所祭的敖包分许多种,有氏族敖包、纪念敖包、全旗敖包等。这次祭敖包是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贺日斯台苏木舒日根台嘎查举行的。主办者是来自本旗的额鲁特蒙古人。

  盟、旗、苏木、嘎查分别相当于汉族的地区、县、乡、村。正蓝是八旗之一,八旗的排序是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老舍先生写过《正红旗下》这部小说,北京也有叫“西三旗”和“蓝旗营”的地方,就是指的这八旗。

  祭敖包都要在太阳刚刚跳出地平线的时候举行,古文中管这个时刻叫“平旦”,而甲骨文的“旦”字就像一轮红日刚刚跃出地平线的样子。因此,凡是参加祭敖包的人都要起个大早,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赶到现场,黄钺也是睡得正香的时候被专门陪同他采访的旗委宣传部的蒙族少女其其格(蒙语“花”的意思)打电话叫醒的。因为正蓝旗所在的上都镇距舒日根台嘎查有100多公里,所以他们昨晚住在了距嘎查只有20多公里的贺日斯台苏木。起床后,黄钺匆匆洗漱完毕,也没顾上吃早饭就坐上苏木的吉普车往嘎查赶。

  通往嘎查的路还没有铺沥青,因而吉普车仿佛一叶扁舟行驶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一样,颠簸前行,尽管黄钺用手紧紧抓住车窗上方的吊环,仍然免不了像一枚在竹筛里上下翻飞的汤圆一样,前仰后合、横冲直撞。有时候,天灵盖还要被重重地撞在车顶蓬上。每撞一下,其其格都要不安地向黄钺道歉,好象这一切是由她造成的,让黄钺感到很好玩。

  等他们赶到这里时,天已经亮了还很黑,可敖包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牧民。有像他们一样开吉普车来的,也有坐拖拉机来的,还有骑马来的。人们似乎都有些紧张,所以见了面只是轻声地打个招呼,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嘻笑打闹。

  从吉普车上下来,黄钺才注意观察了一下这座敖包。只见敖包四面都是高低不平的沙丘,敖包就坐落在一块略为平缓的沙丘上面。敖包外面有一道铁丝围栏,当黄钺邀请其其格和他一起走进围栏时,其其格连忙摆手说,你进去吧,我不能进去。黄钺很诧异,问她为什么,她有些难为情地说,因为我是女的呀!黄钺更加诧异,问:现在都什么年代了,男女平等,为什么女的不能进呢?其其格为难地说,我们这里祭敖包都不让女人进去的。黄钺这才注意到围栏外虽然站了不少女人,但围栏里确实一个女人也没有,他也只好作罢,向其其格挥挥手,自己走进围栏里。

  进到围栏里,黄钺看到这座敖包是上下两层的圆塔式结构,基座是用红砖砌成的,上层塔身中间树立着一根高大的松木杆,顶部装饰着一个葫芦状的雕刻品,木杆周围插满了新鲜的沙柳枝。这根木杆与敖包外面相距四五米的地方树立的另外两根高大的木杆形成了一个三角形,那两根木杆上也装饰着葫芦状的雕刻品,三根木杆均刷着朱红色的油漆,顶端用绳索相互连接,绳索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彩旗。

  不一会儿,祭祀活动开始了。一位蒙古族老人神情肃穆地念着经文,每位参加祭祀的男人都手持一根柳枝,拿着白酒、砖茶、奶豆腐、哈达等贡品,走近敖包,插上柳枝,献上贡品,然后跪下,双手合十,低头默语,许下心愿。黄钺没有带贡品,只能态度谦恭地站在敖包前合掌许愿。正在沉思默想之际,录音机里突然传出藏语经文的诵读声,黄钺回头一看,只见围栏外的妇女们也都双手合十,低头许愿,连其其格的嘴唇也在微微蠕动,不知道在念些什么。在诵经的过程中还不时响起海螺的法号声以及众人齐声欢呼“呼来”的声音。

  大约半小时左右,活动结束。围栏里的男人们开始绕着敖包顺时针转动。骑马来的牧民也迅速跳上马背,围着敖包顺时针走动起来。“沙沙”的脚步声和着“得得”的马蹄声在清晨的空气中回响,显得格外虔诚。黄钺跟着男人们转了三圈后走出围栏,看到围栏外的妇女们有的还跪在地上向着敖包磕头祷告,心头不由一阵酸楚。

  这时,其其格向他走过来,问:感觉怎么样?好玩吗?黄钺说,我就是觉得这样的活动不让女人参加,有点儿没道理。其其格没有说什么,只是有些自卑地低下了头。 txt小说上传分享

春会
回到北京以后,黄钺对这一点仍然不能释怀,他的眼前总是晃动着其其格有些自卑的表情。

  参加完祭敖包活动,黄钺还采访了当地的一位老人,得知这座敖包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沙日林敖包”,蒙语的意思是“陵寝敖包”,据说在敖包旁安葬着一位蒙古族女英雄的遗体。这位女英雄就是卫拉特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夫人,名叫札那达喇。

  相传公元1696年,清朝曾派遣50万大军在一个叫宗毛都的地方围剿噶尔丹。噶尔丹和他的夫人札那达喇一起下马,并肩作战。最后,札那达喇战死,噶尔丹逃离战场。卫拉特人将夫人的骨灰装进一个金丝袋,又珍藏在一个金盒中,交给夫人生前的6个使女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