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的马太效应-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薪水为好。
总是依赖他人,完全靠薪水维持生活的人最容易削弱自己潜在的才能。因为这样的人处处得受老板管束,不能全面地发展自己,而只有在行动上、事业上、言论上、思想上都获得自由的人,才有进步的可能。其实,经商是一种最伟大的教育,惟有经营商业,才最能训练出一个头脑清晰、目光敏锐、能够完全自立自助的人。
受雇于人、受人管束,就像是一种木偶式的生活:不大用自己的脑子,也无需自己去考虑问题,去设计方案,去研究对策,每天只要按规定时间坐在办公室里欺上瞒下就可以了。这种人根本无法全面发挥自己的才能,他所应用的能力只是他身体里很少的一部分。他无需考虑自己企业的业务情况,更不需要设想如何投入自己的精力和资本,也用不着时时考虑把握好的商机,所以很难谈得上什么发展。
你也许已经明白:独立创业,并非希望去赚多少利润,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独立经营多学些实用的知识,并把人的各种潜能大大地开发出来。当你的资源扩充到一定规模时,利润和成功也就如瓜熟蒂落般的到来了。
4突破马太效应的瓶颈(5)
修剪你的愿望
如今,知识的分科越来越细。如果你学的是医科的内分泌系统疾病,那么你完全可能对如何做心脏病手术一无所知。
社会科学领域也是如此。当一位研究古代史的历史学家同另一位专攻现代史的历史学家坐到一起时,也可能会无话可说,因为他们的研究范围各不相同。
从某个角度看来,这种现象令人忧虑,因为这表示在知识界甚至全社会中,没有谁能够综合不同范围里的知识层面,并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意思。但从另一角度来说,知识分科,代表知识需要专业化。
美国经济学者盖里?瑞奇,把美国的劳动力分为四个族群,最高的族群是“符号分析师”,包括财务分析师、顾问、建筑师、律师、医生和新闻记者,他们处理的是数目、想法、问题和文字。这群人的智力和知识,是力量和影响力的来源。瑞奇称这一族群为“幸运的1/5”,他们的酬劳占据了所有劳动力酬劳的80%。
尽管时势所趋,酬劳集中在顶尖人物身上,但对于个人来说,知识的分科专门化使事情大有可为。如果成为专业人士,也许你不会是下一个爱因斯坦或比尔?盖茨,但少说你眼前也有数十有利的位置可供选择。
拥有一种专门的技能要比拥有十种心思更有价值。有专门技能的人随时随地都在这方面下苦功求进步,时时刻刻都在设法弥补自己的缺陷和弱点,总是想方设法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而有十种心思的人就不同了,他可能会忙不过来,要顾及这一点又要考虑那一点,由于精力和心思分散,事事只能做到“尚可”为止,结果当然是一事无成。
富有经验的园丁往往习惯于把树木上许多能开花结果的枝条剪去,一般人会觉得很可惜,但是园丁们知道,为了使树木能更快地茁壮成长,为了让以后的果实结得更饱满,就必须忍痛将这些旁枝剪去。否则,若要保留这些枝条,那么将来的总收成肯定要减少无数倍。
富有经验的花匠也习惯于把许多快要绽开的花蕾剪去。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花蕾不是同样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吗?花匠们知道,剪去其中的大部分花蕾后,可以使所有的养分都集中在其余的少数花蕾上。等到这少数花蕾绽开时,一定可以成为那种罕见、珍贵、硕大无比的奇葩。
做人就像培植花木一样,与其把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看准一项适合自己的重要事业,集中所有的精力,全力以赴、埋头苦干,肯定可以取得杰出成绩。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众人叹服的领袖,成为一个才识过人、无人可及的人物,就一定要排除大脑中那些杂乱无章的念头。如果你想在某一重要的方面取得伟大的成就,那么就要大胆地举起剪刀,把所有微不足道的、平凡无奇的、毫无把握的愿望完全“剪去”,在一件重要的事情面前,那些旁枝末节必须忍痛“剪掉”。
世界上无数的失败者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才干不够,而是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使自己的大好精力东浪费一点、西消耗一些,而自己竟然从未察觉。所以,一个人如果过多分散精力于非本职领域,就可能一直无所作为或者一直走下坡路。
如果他们把心中的那些杂念一一剪掉,使生命中的所有养料都集中到一个方面,那么他们将来一定会惊讶,自己的事业竟然能够结出那么美丽丰硕的果实! 。。
4突破马太效应的瓶颈(6)
在生物界里,每一个物种都在寻找新的生态位置并发展新的特征,这是生命本身的演化方式。趋向专业化,是全世界的生活通则——没有专业能力的小公司将会无法生存,没有专业能力的个人只能一辈子拿固定的薪水。
在自然界,究竟有多少物种无人确知,但数目肯定大得惊人。而在商业世界里,在某个领域遥遥领先的企业的数目也远大于一般人的了解。许多看来是在广大市场中竞争的小公司,实际上都已经避开与大公司的直接竞争,而只在自己的有利位置上遥遥领先。
个人也一样,与其在许多事情上都只有浅薄的认识,不如充分、深入地了解一些事情,最好是专攻一件事。
为什么你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赢家?因为在这个领域内,你比别人做得更好。
如果你能够比别人更专业,就会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并利用优势取得发展机会,从而使优势不断扩大。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专业化的进程。越来越专业化的发展,造就出越来越高的生活品质。
电脑是从电子业的专业化演变而来的;而后,进一步的专业化带来个人电脑。而个人电脑的软件越来越好用,也是专业化的结果。至于可以带来食品业革命的生化科技,也是如此演变而来,每一项新的进步都促进下一步的专业化。
在职场中,有一项非常显著的趋势:技术人员的力量与地位正在持续提升。以前是蓝领阶层的工人,借着更专业化的信息科技与专业知识,已经成为了一些领域内的专家。现在,像这样的专家所得到的酬劳,有的已经比经理人更高,其地位也更重要。
能不能开创一番事业,关键在于知识。你应该比别人更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然后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商品,创造一片市场,赢得顾客和利润。
如果无法全面超过别人,你至少应该在某些事情上知道得比别人更多。努力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要停,一直到你比你的同业知道的更多、做得更好。然后,借着经常练习和不歇的好奇心,强化你的专业领导地位。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所以,我们必须专心一致,对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取得出色的业绩。
成为专家的艺术
如何才能很快地在你所从事的行业中受到注意,占有地位呢?有两种办法:
第一,赚很多钱,只要你有钱,人人都会对你另眼相看。可是年轻人不大可能一踏入社会就赚大钱,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要工作七八年,到了一定的年龄,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积累足够的资金。因此想靠“赚很多钱”来受到注意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第二,尽快使自己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一个人能不能赚大钱和能力固然有很大关系,但也要机来运转,换句话说,虽然你想赚大钱,但却不一定赚得到,但只要你肯下功夫,就极有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几乎所有的专业人员都在扩大某项专长的知名度。
某个律师事务所可能擅长企业法,而另一家事务所可能专门处理离婚案。医生也分专业,一个内科专家绝不会去做外科手术。一个聪明的饭店老板会竭尽全力以一道特制菜肴——如烤牛肉使自己出名;另一个店主可能以独特的凉拌菜吸引一些常客,或许以别有风味的自酿酒引人注目。
同样,一个保险业务员可能成为从意外事故保险到养老金计划中各项保险业务的专家。房地产经纪人可能擅长不同业务,例如廉价房屋、庞大的工业区改造和经营综合购物中心。上述种种独特形象的树立,不见得非要成立一家大公司。
4突破马太效应的瓶颈(7)
无疑,你经常会听到人们讲他们可以一眼认出某个建筑物是由某某建筑师建造、某某室内装饰师装饰或某某承包者承包,他的“独特风格”一望而知,而且总是与某个街区的优雅住宅融为一体。一些迎合富有顾客的行业很快就会成为上流社会的同义词,雇用他们的服务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对你的事业和专业而言,努力获得独特形象至关重要,但是你必须选择希望成为自己“专长”的某—专项服务和产品。请记住,你不可能拥有适用于所有人的东西,而只能选择一两项产品和服务,竭力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样有利于使人们相信,你的产品和服务是本地最好的。
所以,只要你入了行,就不可懈怠,你应尽全力将所从事行业的情况弄清楚,并成为行业领导者。如果你能这么做,那么你很快就可以超越其他人。
你的竞争者都是和你一样的年轻人,心理还不是十分稳定,有的忙于游乐,有的忙于寻找配偶,真正把心思放在工作上的不是很多,想成为专家的则更少了。他们在起跑点上的延误,正是你的好时机。几年下来,他们再也追不上来,而这也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重大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地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呢?以下几点可以供你参考:
首先,要选定你的行业。你可以根据所学来选,如果没有机会“学以致用”,“学非所用”也没有关系。很多人取得的成就和在学校学的知识并没有太大关系。不过,与其根据所学来选,不如根据兴趣来选。只要选定了一个行业,最好不要轻易转行,因为这会让你的学习中断,减低效果。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苦和乐,因此你不必想得太多,你要做的就是:把精力放在你的工作上!
选定行业后,就要像海绵一样,拼命地吸收这一行业中的各种知识。你可以向同事、主管、前辈请教,义务加班也没关系,这是向内学习。向外学习则是指吸收各种报章、杂志的信息。此外,专业补习班、讲座、同行间的切磋也都可以参加。也就是在你的本行里,你要“全面地、全时间地”学习!
你可以把自己的学习分成几个阶段,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是一种压迫式学习,可以逼迫自己向前迈进,也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性,训练自己的意志。然后,你可以开始展现你学习的成果,你不必急着“功成名就”,但一段时间过后,假若你学有所成,必然会受到他人的注意。当你成为专家,你的身价必然水涨船高,而这也是你“赚大钱”的基本条件。当然,你可以不必当老板,但以“专家”的条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还是不成问题的。
不过,成了“专家”之后,你还必须注意社会的潮流,不时自我进修,如果总在原地踏步,“专家”也会褪色的。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
在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