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门-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硬地背诵,如果背得不好,还会挨打,是近几年业内才注重总结规律,所以,现在的学生学起来比以前容易些。
学习相声的最佳年龄应该是小时候,我是从7岁开始学的,因为小孩不知道什么叫害怕。相声只有在台上练习,和观众见面才能出成果,只是单纯的背诵不可能说得好,如果年龄大了再学,在台上就可能有点畏惧的心理。
学生和老师学习期间都是由老师带着演出,有的是老师带着上台,有的是让学生自己上台,老师在后面看着。具体达到什么程度才能上台演出,也不确定,好点的学生练习三四个月就有上台表演的。而出师的时间也不一定,以前学生和师父学习是吃住在师父家,现在是自己回家练习,等储备了一定数量的节目和段子后,就可以出师了,这个时间一般是“三年零一节”(节就是指节日,比如春节、五月节、中秋节等)。并且,还要给师父效力一年,这一年当中不拿任何酬劳,和师父学习的时候,师父也不收取学费,现在也是如此,但是现在没有效力一年的说法了。其实一旦确立了师徒关系,就是所谓的师徒如父子,和一家人一样。
“偷活”的“偷”字是一个中性词,是指去别的场子看相声或者学习别的曲艺形式。我认为这都很正常,因为相声不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它无章可循,如果只是学习一个老师的,等学出来和这个老师一模一样的,这个学生也就完了,相声应该借鉴其他的曲艺形式。虽然相声界讲究师承关系,但是相声界是一家人,各个师承间都可以交流,虽然我们拜师是一个人,但是会有很多老师来教我们。
相声讲究“学说逗唱”四门功课,其实,“逗”是不能学的,它是融合在节目之中的,要靠演员的表演,“逗”的能力的高低和天赋有关系,很多人也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学好的。
中国相声的百年传承(1)
相声是说学逗唱的艺术,是讽刺艺术,是群众当中一种智慧人对生活态度的表达。相声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来自市井和民间,主要功能是通过笑来为底层群众解意、开心,表达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相声艺术如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历史,旧时的相声通过岔曲说唱、喜剧小段,民间笑话,延伸出一种独立形式,从单口到对口再到群口,呈现出固定的表演模式。
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是朱少文(又作朱绍文,艺名“穷不怕”),而对相声发展贡献最大的则是张寿臣。中国相声自从有了张寿臣先生,格调升高了,地位提高了,用句时髦的话说,开始和文化接轨了。但说到历史,就不得不提起三位大师——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
马三立是平民艺术家,他的相声带有强烈的市民性,嘲弄神圣,启发明志。因为生活在天津市井俚俗的环境中,所以他的表演从不装腔作势,没有过于依附政治。主要作品充满了小人物的矫捷、幽默和遇到尴尬时的自我解脱、自我嘲弄。马三立知名的相声,比如传统相声《开粥场》,幻想自己很富有,要开粥场,周济穷人,通过理想幻觉的破灭,引起人们的哄笑。再比如嘲弄神圣的作品《吃元宵》讲孔子在周游列国遇到尴尬的时候也做出了常人不齿的事情,元宵一文一个,孔子改为一文十个。通过调侃孔子造成反差,博得会心的一笑。这都是经典作品,艺术家通过相声反映了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相对于马三立,侯宝林的相声更讲求文化品位,唤醒人们认识社会,以人为本。是他把相声从市井艺术的格调中拔高,去伪取精,让相声登上大雅之堂,他的作品带有中华民族的机智和文化。比如侯宝林的代表作《关公战秦琼》,这个作品在非常特别的环境下违背常规的合理性,由大军阀操纵,让不是一个年代(汉、唐)的两个人打仗,荒唐对荒唐,于是演出了一场闹剧。“我在唐朝你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让你打来你就打,你若不打他不管饭”。原来,在一定的时候,为了吃饭,原则是可以改变的,这才是经典的相声,既有娱乐作用,又有笑后引人思索的作用。
而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与前两位大师又有不同,他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的劲敌。他的作品以描述人情世态和社会不合理现象居多,除了劝解人们遵守传统道德,也有反讽的意味。比如《贾行家》,讲贾行家急于开药铺,找的合作伙伴是满不懂,由于不了解内部结构,没有科学态度而简单对待生意,结果把老婆孩子都作为商品卖了,最后贾行家一当家,倾家荡产。这个简单的段子告诉我们必须讲求科学发展观,如果像贾行家这样,只能使社会倒退,家庭破裂。
经典相声的价值就是多少年后总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影子,找到生活的真谛。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艺术家在自己演出、培养学生、继承传统中做了努力,比较典型的就是相声改进小组。这是相声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老艺术家开始意识到仅仅是民间艺人不能拯救相声。他们非常明智地拜师求教,侯宝林、高凤山等向老舍等请教,从那时起,相声作品更加注重提高品位。当时包括老舍都参与了相声创作,作品体现了对新生活新思想的歌颂,比如,常宝华早年的相声《水兵破迷信》。
不久后,常宝华、马季等新一代相声人脱颖而出,他们经历过新旧社会的演变,对相声形式从小耳濡目染。而在他们成为艺术家之前又受到新中国的政治教育和培养,于是他们发现旧社会讽刺黑暗落后、追求美好生活的相声,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需要转变传统技法,融进时代精神。
马季年轻时是新华书店非常优秀的青年先进生产者,业余喜爱相声,1958年左右,他参加全国汇演,被侯宝林发现后脱颖而出。因为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新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多以歌颂登山英雄、劳动模范、解放军等为主。上世纪60年代,他的代表作《女队长》,反映当时的女强人破除旧社会封建迷信,产生了很大反差,后来又创作《画像》,说的是画家去山东为劳动模范画像,但总也画不完,因为劳动模范太忙了。他的另一篇《找舅舅》,则反映了新旧社会的变化。
马季热爱生活,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制造健康明朗的笑声。他的讽刺锋芒也很厉害,比如《多层饭店》,讽刺了改革开放中繁琐的社会管理弊端;《打电话》,反射当时许多人打电话不讲求社会公德的社会现象,在当时的影响都非常大;《吹牛》反映了当时的浮躁和社会妄谈的弊端;《五官争功》反映出整体合作的必要性。类似这些题材,过去也有,别的艺术品种也有,但都没有能像马季那样能把社会生活巧妙融在这种形式里。
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思想解放了,相声也得到了解放,于是当时的相声新人和相声作品层出不穷。就在当年,姜昆的《如此照相》、《迎春花开》脱颖而出,由于其作品的宣传力度和舞台张力在同辈中遥遥领先,于是很快成为同时代相声演员中的佼佼者。
当时还有许多经典作品,对四人帮进行了形象的批判,比如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狗头军师张》、马季的《舞台风雷》,相声艺术一跃成为当时的主流娱乐方式,到了1978年,听相声已经成为全民娱乐的方式。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相声开始批判社会不良现象,爱情观婚姻观,后来又有建设新农村、发财致富的主题思考,向新的社会时弊进行抨击。相声界出现了许多主题专场,如社会道德专场、精神文明专场、理想道德情操专场等,李金斗、侯耀文、师胜杰、高英培也在当时脱颖而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相声的百年传承(2)
在电视还没进入千家万户之前,收音机便是相声的传播渠道,为了听相声,收音机一度成为脱销产品。进入80年代,艺术家开始创作新作品抨击社会不良现象。比如侯耀文的《财迷丈人》、李金斗的《武松打虎》,王谦祥、李增瑞的《驯马专家》,在当时,都赢得了一片叫好声。尤其是姜昆和李文华的《诗歌与爱情》、《霸王别姬》、牛群的《威胁》,都反映了80年代的创作主流。1982年,姜昆演出了牛群和崔喜跃创作的《祖爷爷的烦恼》,通过祖爷爷对人口泛滥的担忧,倡导计划生育问题;《威胁》倡导家长提高文化素养,当孩子的合格爸爸。这个时期,相声艺术家通过经典作品,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发扬了相声一贯的优良传统。
相声演出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小剧场、大剧场、体育场、广播、电视、网络。而电视对于相声而言,它既是相声的催生婆,又是催命鬼。催生婆是因为它让相声人在传媒的惯性之下必须去思考创作新作品;催命鬼,是说很多需要雕琢的作品没有足够的时间达到精益求精,这也让一些没有成功的艺术家一蹶不振。
80年代以后,电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的娱乐消费产品。也就在那段时期,中央电视台意识到了相声的作用。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长胡民生的倡导下,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相声大赛,这对于相声力量的整合,团结队伍,推出新人新作,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前面所说的李金斗的《武松打虎》,王谦祥、李增瑞的《驯马专家》都在那次大赛中一炮而红。过了一年多,在大连举办的“星海杯业余相声大赛”中,冯巩脱颖而出,获得当年捧哏一等奖。第二年,中央台第二届相声大赛再次举办。
1988年,吉林省曲艺家协会进行了十大笑星评选,发动全国人民投票,马季首当其冲成为十大笑星之首,接下来有姜昆、唐杰忠、李文华、侯耀文、李金斗、常宝华等等。同时期,马志明的《纠纷》、《笑星传奇》也在全国走红。牛群和冯巩第一次搭档讲了《老鼠尾巴的故事》,讲的是弄虚作假,讽刺了不正之风。这个阶段,相声仍呈现出繁盛的局面。
虽然80年代的新人新作再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1985年,姜昆的一篇文章反映出当时这群相声工作者的烦恼。姜昆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一篇《忧与虑》的文章,阐述了当时的危机感,“我过去创作一段相声,深入生活,搜集素材,构思命笔,排练演出,反复修改,最后录音录像。《如此照相》写了半年,《诗歌与爱情》写了八个月。现在演出倒一天比一天多,一年中居然分不出‘热季’和‘淡季’了。我担心自己能不能适应人们对相声热切要求的形势。”
姜昆他们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流行歌曲、卡拉OK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对相声产生了更大的冲击。90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人们的价值观、金钱观、人生观再一次发生了变化。而此时,相声表面上轰轰烈烈,主流队伍却也出现了异化,开始朝贵族化发展。这是个值得思索的历史阶段。
1985年,姜昆当选了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和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的职务。中央电视台的大赛启发了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于是他们举办了“禹王亭杯相声征文大赛”。在这次征文活动中,李金斗的第二个代表作品《老鼠夜话》被选拔出来,此外,还有一个人也脱颖而出,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