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美食中国 >

第24部分

美食中国-第24部分

小说: 美食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香飘海外的武陟油茶(图)



  “武陟油茶不用夸,黄河两岸第一家。”这是豫西、豫北一带人们对这种油茶的称颂。这种油茶创自清雍正年间。相传当年为治黄河水患,雍正曾亲临武陟县,地方官为巴结皇帝,千方百计送各种名食。武陟县令吴世禄也煞费苦心,让人以精粉、花生、芝麻、桃仁、香油等为原料,制作出这种油茶献给雍正,皇帝食后果然称好,并赏赐了吴县令。吴见有机可乘,就势开了家油茶店,大量加工油茶。他将上好的制品进贡给皇宫,其余的高价出售,竟也发了笔不大不小的财。后来,这种油茶也流传到民间,成了当地特产名食。还曾随留学国外的学子传到欧洲,如在巴黎的华人餐馆里即有此汤食。

  


煎扒青鱼头尾(图)



  河南传统名肴,曾令清末大学士康有为赞叹不已。1923年,康有为来开封游学,清朝的遗老遗少在又一新饭庄设宴款待康有为。长垣籍名厨师黄润生等精心烹制了煎扒青鱼头尾等开封特色名菜,康有为品尝后连连称好,即以后汉五侯烹食青鱼为典故,挥毫题赠“味烹侯鲭”四个大字。康越吃越高兴,又在一把折扇上题写“海内存知己,小弟康有为”,赠给黄润生先生。从此以后,这道菜被人们称为“奇味”,久负盛名。



陕西:秦菜辉映三秦胜迹(图)



  陕西菜源于黄河中游、渭河流域,历史悠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陕西一直是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对西北地区的饮食有较大影响。
  秦菜主要是由关中风味、陕南风味和陕北风味三大地方风味构成。
  西安为西北重镇,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品尝西安菜点也很惬意。西安的饼食唐代时已颇有名,如大诗人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诗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其中的“辅兴”即当时长安的坊名。

  陕南地区为陕西的富庶之乡,名菜点很多。汉中的代表性菜肴有金钱海参、干烧汉江鲤、虎皮鹌鹑蛋、酿金钱发菜、烧鹌鹑、枸杞银耳、锅烧鸡、伞把排骨、麻辣鳝鱼丝、烧鱼梅、天麻鸡、鱿鱼里脊丝、蓬蓬鸡、白雪团鱼、汉桂鸡片、白玉金鱼汤、翡翠鳝鱼等等。
  


优雅的羊肉泡馍(图)



  羊肉泡馍,我对它的喜欢可谓久矣;甚至早在我真正见过和品尝到之前,便喜欢上了。在我的想像里,吃羊肉泡馍是一件相当优雅的事情:食客们跷着二郎腿坐在二楼的木桌前,一边慢条斯理地掰着馍,一面隔着栏杆眺望街景,一副悠然自得、舒坦闲适的样子。很奇怪,我的想像给予吃泡馍以二楼的高度,也许因为坐得高吃得顺畅吧。
  羊肉泡馍有其久远的文化背景,确是如此。汉唐时期,西域人民经由丝绸之路来到秦地,将他们喜食的烤饼与当地的羊羹合而为一烹制,创造出为回汉民族共同喜爱的羊肉泡馍。羊肉泡馍的产生源于民族的交流,它的烹制也同样体现了融合的精妙义理。它是将去了膻气的羊肉与碎馍及粉丝、木耳、黄花等;倒入盛有羊骨头汤的勺中;厨师持勺于火上加热;通过一番起落勾扬的动作;并不断加入各种作料烹制而成。勺中的物质在火的作用下充分融合,各种滋味互相渗透浸润,最终汇聚成一种美味。一个“泡”字,用来解释儒家的中庸之道倒合适得很。

  “陇馔有熊腊,秦烹惟羊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对羊肉泡馍的赞美可谓极矣。西安为周秦汉唐十三朝代的古都;从古至今美馔佳肴数不胜数;而苏轼独对羊肉泡馍推崇备至;可见羊肉泡馍的魅力非比寻常了。苏轼身为大文豪,为羊肉泡馍不吝挥毫,并非他有独特的认识,不过是因为他与普通人一样,有一副好胃肠罢了。其实羊肉泡馍作为美味;还有科学上的解释。据分析,羊肉泡馍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热能量,而且能够使各种营养素和人体所需的多种物质保持平衡,符合现代营养学理论。正因为如此,往往使人有“吃一顿,饱一天”的感受。
  羊肉泡馍实际上可细分为单做、水围城、口汤、干泡四种,食客根据自己的胃口可做不同的选择。吃哪一种并不见得非要和厨师打招呼,有经验的厨师只要看看客人的馍就知道了,如果碗中无馍便是单做;馍掰碎如花生米,是水围城;状如玉米是口汤;状如松仁便是干泡。通过掰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无疑加强了厨师与食客的感情交流,吃起来想必别有一番风味了。
  要吃正宗的羊肉泡馍,还得去西安号称“天下第一碗”的老孙家,据说老孙家的特大号海碗可以盛十二个小馍。当然吃的时候可要量力而行,能装十二个并不等于你能吃十二个。去过老孙家的大人物多了:老舍、周恩来、杨虎城、张学良、于右任等,不胜枚举。我不是名人,不过总有一天我也要去尝尝,而且,如果有二层楼的话,我还准备坐到二层楼上品尝呢。


西安名贵细点金线油塔(图)



  金线油塔是古城西安独有的一种名贵细点。样子看似松塔,丝层层盘绕,提起来呈一条金线,放下复成塔状。吃的时候,将两个油塔叠罗为一合,佐以杏仁甜浆、白甜面浆等配合调味,特别软绵香润,别具风味,深受当地人喜爱。
  金线油塔原名“油塌”,后因其工艺改进,制作更加精细,金丝盘绕如塔,遂改称金线油塔。该甜点据传始于唐代,至清末,为三原县城悦丰和和永丰亭两家食店所善制,彭占魁和杨丁海两位店主经过不断选料、创新,增加油饼层次,并改饼状为塔状,改烙为蒸,金线油塔遂成为今日所见之形制。20世纪30年代,金线油塔由三原县城传入西安,南院门第一市场福记饭馆的马振贤师傅先得真传;20世纪50年代迁至西大街迎祥观巷,店名改为同福楼,金线油塔一直作为其看家名点延续至今。西安老人一般都知道,马师傅制作的金线油塔松、软、绵、腴、润、香等特色俱备,因加有脂肪油,吃的时候必须刚出笼的为好。据说马师傅的金线油塔一出笼香气四溢,立刻引来众多食客。
  《朝野鉴载》记载了唐代的一个有趣的故事,主人公就因为喜食“油塌”而生出是非来。周武天授年间,有位令史张衡,其时已是位居四品的官员,因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即将晋升三品。一回,他刚从大明宫出来,经过街市时,受到扑鼻的香气吸引,停下马来一看,原来路边有卖刚出笼的“油塌”,张衡平日即好此味,这时忍不住买了一个,骑在马上,边行边偷偷地吃。也是运气不佳,他吃“油塌”时正好被御史碰上,致使被殿前弹奏。武则天大为恼怒,立刻将张衡贬敕,流放外地,不但不许入三品,还失去了原先的官职。一个小小的“油塌”竟使一位令史官职、名誉尽失。此物之味美,真可以“闻香下马”来形容了。

  吃在中国确实是一件意味深长、充满奥妙玄机的事情。张衡吃“油塌”遭贬,也许是因为武则天认为其有损国体吧。不过张衡的遭遇还不是最坏的,三国时的杨修下场更糟,因为看破曹操的“鸡肋”军令,曹操恼羞成怒,以“造言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斩首。当代作家吴祖光也曾因在文章中说“有一天我发了财,我一定要拉朋友吃遍天下”,招致1957年被批判。看来,吃饭时以不言谈为礼仪,是有其深刻道理的。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吃能生祸亦能生福,历史上也有因吃而化险为夷、飞黄腾达的例子。苏轼因食做诗而得免牢狱之苦;明人陈嶷因赋《豆芽菜赋》而在朝廷选贤考试中得了第一。
  得福固可喜,遭灾亦可悲。但如果没有这么多复杂内容,还“吃”以自然本质,大家岂不吃得快活自在。
  


廉明的带把肘子(图)



  曾经有个时期,我们家乡逢到岁尾,便忙忙碌碌准备过节的吃物,称年货。大家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渠道往自己家收揽,仿佛战前储备。采购完备,再连夜将年货烹制成菜。接下来,在春节短短的十几天中,像完成任务一样,将所有这些统统吃光。食量之大,每个人都可以自夸是一头大象。在人们的采购品中,有一样不可或缺,就是猪肘。一方面,能不能买到猪肘可以考验自家的采购能力;另一方面,猪肘浑然有形,烹制成菜色泽喜人,满满一盘显得菜桌分外丰盛。
  肘肉瘦肉多,富胶质,蒸、炖、焖、酱、烧、扒各种做法皆好吃,调制得法,可达到肉酥皮糯,用筷子便可以切割,简直和豆腐一般嫩软。我喜欢连皮带肉一起吃,味道更加香浓醇厚,有时富含胶质的皮简直要把嘴巴粘住了。肘肉还有一样好处:特别垫肚,饱用之后,说话也有底气,走路四平八稳。
  以“肘子”名之的菜肴,一般是用猪后肘为原料,如酱肘子、清炖肘子等。陕西有道风味名菜带把肘子却是以前肘为原料,风味独特。说到带把肘子的起源,在当地还有一个传说。明朝弘治年间,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知府贪赃枉法,百姓敢怒不敢言。城里有位叫李玉山的厨师,烹调技艺精湛。一年8月,知府过五十大寿,派人请李玉山到府上做菜。李玉山痛恨知府平日欺压百姓,搜刮民财,借口生病回绝了。
  时隔不久,陕西巡抚郑时来同州府视察,知府为了讨好郑时,又派人请李玉山到府做菜,李玉山正准备再次回绝时,被一个叫尉能的人拦住了。尉能对李玉山耳语道:“巡抚大人一向秉公办事,你何不前去?”李玉山听后连连点头,痛痛快快跟着差人去了同州衙府。

  知府的管家因为上次被李玉山拒绝,一直心怀怨恨,这次见李玉山来了,就想难为难为他,故意买回一些带骨头的肉,要他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好。李玉山心中有数,不慌不忙进了厨房,刀勺起落,不大一会儿做出菜来。菜端上去,巡抚一看,上面是肉,下面盖着几根骨头。巡抚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明白此菜隐指知府贪婪——吃尽皮肉还要敲骨吸髓。巡抚不等知府发问便赏了李玉山十两银子,放其回去。第二天,巡抚亲自到李玉山的酒馆查访知府的劣迹,回去后严惩了知府,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后来巡抚询问李玉山那道菜的名字,李玉山回答说:“带把肘子。”因猪腿骨露出的那截似节把,故名。从此带把肘子便成了席间的一道菜肴,经各代厨师不断改进更加精美。
  巡抚郑时明察秋毫,整治了贪官,使带把肘子得到世人美誉。看来,并非每个人吃了肘肉走路都四平八稳。平日作恶多端、欺压百姓的人,吃了说不定会栽个跟头。


独特而奇异的乾州锅盔(图)



  黄土高原孕育了粗犷的陕北汉子,也孕育了粗犷的食风。在那里,你会见到粗瓷的大海碗(俯视碗底让人头晕),也可以见到形态超常的吃物,外地人往往引以为怪,所以才会有“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等顺口溜。陕西的乾州锅盔与其他地方的锅盔不同,其大者有四斤重,直径半米,四边薄而中间厚,形状好像一朵大菊花,不但外形美观,吃起来也酥脆喷香,人们常常将其作为礼物馈赠亲朋,颇负美名。
  乾州锅盔有一个来历,据说当年唐高宗李治修建他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时,用八卦图测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