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读山海经 >

第6部分

读山海经-第6部分

小说: 读山海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食人”的程度。

  读者是聪明的,一定想到了浮玉人就是千年前柜人的后代。柜人是浮玉人千年前的祖先。在柜山,“英水向南流注于赤水,”是说六盘山是渭河和洮河的分水岭,“东望长右”,是说六盘山的东坡,“北望诸此”,已经在山脚下,而“无草木,多金玉”是在山下的平地。这是一条始族人迁徙的路线。柜人源自六盘山山里,逐渐向东,随着渭河道的形成,来到了渭河边。在浮玉,描述了渭河道的一个弯曲。

  (从柜山到浮玉山,这一经给出了详细的位置,能不能在今天的地图上找到?能够。打开地图,渭河的源头,沿河有:渭源,陇西,武山,秦安,天水,宝鸡几个市镇,柜山在渭源,浮玉山应当在武山附近。(秦安距武山七○公里,在秦安出土了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座大型建筑,时间是公元前三千年,这座大型建筑的主人应当是柜人的后代,秦人的祖先。)

  “成山”:突兀孤立,是地下火留下的地貌。

  “会稽”:是一片山地,在武山东,宝鸡南。这片山地发源了嘉陵江和汉水。以下几山也在这个地区。会稽也是禹治水神话的一个名字。羽山与会稽相距不远,是鲧神话起源的地区。

  咸字在书中频繁出现,是秦岭的古名。咸阴,秦岭北。秦岭的名字有咸,华,秦以后称秦岭。

  ――阏之泽――从全文看,柜山和浮玉山都是伸进水域的坡地,这洵山也同样是。

  从第八山到第十三山离开了渭河,在渭河南,出现了虖勺,勺水,溴水,列涂,洵水几条水,这是坡,沟交错的地貌,柜人的村落散布在坡地上。

  ――虖勺,滂水――大约是嘉陵江(或汉水)的源头。嘉陵江在宝鸡南。以上从第八山到第十五山是在从武山到宝鸡的一段山地。

  “吴”:似“昊”字。少昊是秦人的重要崇拜。在这一经,吴字出现了三次。从始族时代到今天五,六千年,能够流传下来的信息不是很多。而且,这些信息呈“碎片”状,需要我们细心的“并合”。在后来的古书中,少昊是崇拜,是神,在这里显然是巫祠的名字。

  ――蛊雕――状如雕,像婴儿哭,又吃人,鹿吴山怎么会有吃人的水兽?分明是山地间和大湖的猛禽。

  ――是惟日次――日次就是日出,从宝鸡向东是大湖,叫做东海。“望丘山”,是说有土地露出水面,太阳从湖中升起。

  这是一篇始族史诗的片断。文中说到了多水,无草木的地貌,说到了东海日次,这是渭河平原形成以前的地貌,柜山和浮玉山是范围不大的山间平地,这里水草茂盛,始族汇集,多种方言融合。柜人的分支走出了秦安地区向东迁徙,在嘉陵江的源头东望大湖的日出。史诗到此结束。

  这一篇史诗向我们传递了宝贵的信息。

  万年的中华古人汇合起来了4支著名的古汉语氏族。这4支氏族是夏(伏羲)人,商人,周人和秦人。夏祖先在山西,商祖先在太行山,周祖先在豫西山地(丹),秦祖先呢?柜人是秦人的祖先。随着渭河大湖的消失,秦人的祖先在8百里秦川繁育生息。

  秦人是古汉语氏族,说古汉语。秦祖先说秦方言。渭河不是古汉语地区。秦祖先怎么放弃自己的方言接受了古汉语,走出这关键的一步?资料实在是太少了,无法知道细节。柜人的一支后代进入了黄淮平原。黄淮平原是古汉语地区。这是一条传播古汉语的通道。在古河道地区流传少昊崇拜,少昊是秦崇拜。少昊崇拜经由这一条通道在古汉语地区流传。从古汉语角度,对于来自西方的人口称作昊,称伏羲人太昊,称来自渭河的人口少昊。

  柜人的起源人口能够找到。据考古,距今万年(和几万年)黄河土地的情况是:今天的渭河是一片大湖,黄河是一条海沟,渭河和黄河南北不沟通。在海沟北面有芮城人,芮城人的起源地区在山西南部。到了万年前,芮城人向西到达了今天的镇原,环县地带。柜人即是芮城人的分支后代。柜人应当是秦安地区的土著。一支芮城人的分支,在几十万年的时间里,先是向西,经过了今天的陕北高原,走进六盘山。这一篇的柜人即是从六盘山走出来。          

丹始族
(请读者参照山海经原文)

  在黄淮地区保留下来3部史诗,已经读过了鹊人和柜人的迁徙经历。这一篇读丹人的经历。

  丹始族从天虞地区走出来。天虞在今天的汉水支流丹江地区,因此就叫作丹人。丹人是荆人的祖先,荆人是楚人的祖先。这一篇史诗是讲述丹人的一支分支向东迁徙的经历。读者知道古书常常荆楚并称,以为是两个地名。其实,从丹到荆,从荆到楚,楚人的祖先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

  天虞地处高山深谷,流水湍急,生存环境很艰险,不可以当做住地。著名的天虞巫祠在这里,是主持祭祀的地方。收集资料的时候巫祠消失了,天虞是说一座山峰。

  天虞在什么地方?在秦岭的东坡,丹江的源头。山海经记录了周人的祖先,周人的一支祖先也是来自丹江的源头。原来,在丹江源头生存的古人(叫作丹人)分出来两个分支。向北迁徙的分支是周人的一支祖先。向南迁徙的一支分支是楚人的祖先。好了,周楚祖先的关系清楚了。这一篇讲述楚人的祖先,一支丹人向黄淮迁徙的经历。

  丹人来到祷过。祷过这个地方有犀,兕,象栖息。兕就是犀,因为不同方言汇合,保留下来两个词语。有一种鸟叫作瞿如。传说瞿如鸟三足,人面,是由人表演的鸟神。这是从巫祠的壁画得到的资料。在祷过有一条水,叫作浪水。浪水和下面的丹水在丹江山地的南坡。浪水里有虎蛟(娃娃鱼)栖息。

  丹江的古名叫作丹水。丹水从丹穴山发源,向南流注于渤海。丹水边栖息孔雀。渤海与今天的渤海重名。渤海其实是今天的江汉平原。汉水曾经是一片宽阔的水域,通向长江海沟。这一支丹人的分支后代向东迁徙,在黄淮平原定居下来。这一篇史诗也在黄淮地区流传。在黄淮,这一支后代接受了古汉语,方言也带进了古汉语。可知,渤字是方言。可知这一支丹人的后代分支叫作渤人。

  犀,兕,象,虎蛟,孔雀,从动物分布看,属于热带丛林气候。孔雀也适宜在温暖气候生存。

  从丹江向东是一片山地,从位置看,就是秦岭的余脉大别山。

  在发爽,汎水急流而下。白猿在山间栖息。有一条山谷叫作育遗,多怪鸟,凯风吹。凯风就是南风。可知是南北走向。

  旄山,无水,多金玉,多蛇。

  阳夹,无草木,多水。

  灌湘,上多木,无草,多怪鸟。

  鸡山,是黑水的发源地。黑水和赤水,两条古水的方言名,在古书中多次出现,用今天的话说是两条母亲河。黑水在黄淮南部,是后来楚人的领地。赤水在六盘山以西,是后来匈奴人的领地。

  令丘,有一条山谷,叫作中谷。中谷的风叫作条风。凯风,条风,可知这一片山地的山谷是沟通南北气候的通道。

  昆者之山,多金玉,多染料。有一种植物叫作白咎jiu。白咎长得象树,有红色斑纹,汁液很甜,可以吃,又可以为玉石着色。白咎,南方特征的植物。还有大蛇就是蟒,也是南方动物。这一经的动物和植物与一经,二经明显不同。

  禺稿,多怪兽,多大蛇。

  南禺,这个地方有凤凰。凤凰就是孔雀。有佐水向南流入海。

  上面的这些地名从位置看是在秦岭与大别山交界的山地里。史诗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是什么时间的事情?不晚于公元前4千年。这是因为以后的年代始族人走向平地长时间在大别山南坡的淮河平原生存。后来,这一支丹人的后代是怎么到黄淮呢?春秋时有一个“桔生南为桔,生北为枳”的小故事,可知,淮河的楚祖先和山东的齐鲁的祖先各自独立生存,直到周以后还保持地域的独立。

  这一篇史诗记录了渤人向东迁徙,但是没有走出山地,史诗结束。这是因为江汉平原形成得晚。渤人没有进入江汉平原。

  这一份资料实在是太珍贵了。它显示出来楚祖先的轮廓:

  这是一片海边的山地,条风,凯风阵阵,热带动物栖息,宛如西双版纳风光。渤人在这片山地采集,游走,留下了分支始族的名字。丹人的分支渤人接受了古汉语。

  这一片山地哺育了一支著名氏族,但是,我们看到的资料却是:

  1山是高山深谷,2山有犀,象,娃娃鱼,是亚热带森林地貌。3山有孔雀。这三山是秦岭南的山地和林地。4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5山,谷出凯风,6山,多金玉,无水,多腹虫,7山,无草木多水,8山,无草,(与柜山的记录极相似),以上五山,是高山与平地的边缘地带,说明南山经人从山地走向了平地。9山,鸡山,出现旱情,10山,多火,11山,有南方树,12山,有蟒,13山,水夏出东闭。

  以上五山,描绘了严重的干旱气候。这是因为渤人的时代结束于公元前4千年。收集资料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3千年。收集资料的时候,长江海沟消失,渤人的领地也不再是西双版纳风光 。

  原文

  第一山,天虞山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第二山,祷过山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鸟焉,其状如交(鸟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名自号也。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第三山,丹穴山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以下是后人的话,混入了正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ying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第四山,发爽山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第五山,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第六山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腹虫,

  第七山,阳夹山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第八山,灌湘山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第九山,鸡山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鲭鱼,其状如鲋而彘zhi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第十山,令丘山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禺(鸟旁),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第十一山,仓者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仓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