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的传奇人生:抗倭英雄戚继光-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部主事的推荐表里更说戚继光是“才猷虎变,当收儒将之功;意气鹰扬,可望干城之寄。”(《戚少保年谱耆编》)那意思就是说,这人将来一定是大明朝不可多得的将才!可见,是金子就会发光,哪怕你只是块年轻的金子!
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差点儿要了大明王朝的命,但有一弊也必有一利,这场危机也造就了张居正与戚继光,虽然他们俩这会儿还互不相识,但终有一天,这两位不世出的奇才是要相遇的,到那时候,他们碰撞出的火花就会燃亮大明历史的天空。
。。
巡边
被兵部当作重点后备人才培养的戚继光,虽然最终没拿到会试的成绩,但此后的仕途应该看起来会很光明。
这一点当时很多人都这样以为,连戚继光自己都这样以为。所以当戚继光回到山东老家之后,当兵部一纸调他去蓟辽前线的调令来到之后,他第一时间就兴高采烈地带着自己统辖的山东六府的民兵出发了。
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之后算起,到嘉靖三十一年的三年时间里,按戚继光自己的说法是“臣束发从征,三历边境”(《止止堂集·横槊稿》)。就是说这三年里,他每年都要带着山东的民兵到北方的蓟辽前线去帮助戍守边境。
别人对这种苦差事是避之惟恐不及,但戚继光却是受之惟恐不及,就是说他乐此不疲,因为他太想在战争第一线一展身手,建功立业了。
按道理,他有本事,有头脑,又有兵部撑腰,而且又真的到了面对蒙古人的第一线,戚继光应该崭露头角才对,可事实却是,在他蓟门戍边的三年里,他根本就没什么露脸的机会。
大家可能会奇怪,戚继光作为一个武举的考生都能一鸣惊人,怎么真的带兵上前线了,反倒沉默无声了?这不太可能吧!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俗话叫“枪打出头鸟”,他的风头太强劲了,自然就会有很多人看不顺眼。戚继光年轻啊,在“庚戌之变”中一鸣惊人,又斗志昂扬地带着兵部的重视和期望来到边防前线,前线的那帮兵痞子、兵油子自然谁看他也不顺眼。再加上戚继光年轻,又是一副耿直的性格,不会处关系,所以上上下下就有人故意为难他。戚继光不是想打仗、想打大仗吗?就故意让他没仗打,让他没表现的机会。所以戚继光郁闷的是,虽然每天他都辛辛苦苦、勤勤劳劳的巡边,但到底也没遇着和敌人交手、表现的机会。
就这么耗了三年。好在年轻的戚继光是一个快乐地坚守自己理想的人,现实让人沮丧,但他一点也不气馁。在这三年的时光里,戚继光扎扎实实地做了两门功课,对他以后的军事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是批读《孙子兵法》。
原来读兵书是坐在家里读,现在读兵书是在战斗最前沿读,这种读书的效果自然不一样。而且戚继光对《孙子兵法》的学习还特别具有创新性的学习精神,他总是一边读,一边对《孙子兵法》所提出的战争原则与理论进行创新性的颠覆与超越。也就是说他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活学活用。这就叫批判性的继承。做任何学问,只有具有这种精神,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风格。所以戚继光看的那本《孙子兵法》上,字里行间和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他的批注和心得体会,这对他后来形成个人的军事理论,以及写成《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这些伟大的军事著作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是研究针对蒙古人的作战策略。
戚继光虽然捞不着仗打,但他毕竟是在蓟门巡边,这是可以面对蒙古人的第一线。戚继光利用巡边的机会,充分了解当地的山川地形,以及蒙古人的作战风格,渐渐形成了对当地作战思路的清醒认识,这对他将来平定南方倭寇之后,转战北方,力克蒙古铁骑也算是埋下了伏笔。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戚继光这样的人不仅有理想,而且能坚守理想,而且能在现实的打击面前快乐地坚守理想,我以为,这就是戚继光最终能成为一个常胜将军的关键的性格因素。有一次,他在巡边的时候路过一座古寺,他进去一看,一帮人正在坐而论道,在谈长生之道。大家天地玄黄地扯了半天,突然一个道士问戚继光,说:“这位将军,你怎么看长生之道啊?”
戚继光淡然一笑说:“身在司命,义在死绥,方求致身殉国,以帅士志……鞠躬尽瘁,夕死何憾?此将门长生之术也。”(《戚少保年谱耆编》)
那意思是说,大丈夫征战沙场,马革裹尸,若能为国捐躯,那才是死得其所,这种死对于我们来说,那就是长生不老了。这话说得很俏皮,以死为生,甚至有点脑筋急转弯儿的智慧。之所以很俏皮,是因为戚继光本人的心态就是这么视死如归且轻松达观。
所以他这时候写过一首诗:
歧路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辛辛苦苦地巡边,但戚继光还是能从容地“江花边月笑平生”,这是什么精神?用现在的话说,这就叫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人就讲究个精、气、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才会有那个后来能排除万难、彪炳千秋的戚继光。
备倭
到了嘉靖三十二年,东南沿海多年沉积下来的倭寇之乱终于呈现出规模化爆发的趋势。这时候,作为沿海省份的山东,抗倭形势也突然严峻起来。因为这时候北方的俺答多少消停了点,所以戚继光结束了蓟门巡边之旅,被兵部委以重任,重新回到山东,肩负起了在山东沿海抵御倭寇的重任。
因为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原来做过山东的都指挥佥事,所以兵部让戚继光子承父业,晋升他为山东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沿海三营二十四卫所所有兵马,以备倭海上。
戚继光欣然领命,可一上任,心就凉了一大半儿。因为花名册上按理应该有六万三千人的正规军归他指挥,但事实上,由于多年兵备荒弛,明朝的政府军已经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和空摊子。各级将领编造士兵名额只为吃空饷,这是明代军队最突出的贪污形式。所以戚继光名义上有六万多人的部队,可一清查下来,只有五千人不到。
从六万三千到五千,换了谁都要撂挑子不干了。可戚继光居然没皱一下眉。
虽然只有五千人,而且要守整个山东近三千公里的海岸线,戚继光居然并不为难,信心十足地上任了。
那么,戚继光哪来的信心呢?难道这剩下的五千人都是浓缩的精华吗?
其实剩下的这五千人也大多是油子兵,都是混日子混惯的人,怎么可能是精华呢?
但戚继光就是有信心,而他的信心就是——练兵。他要把这五千兵油子,练成浓缩的精华。
戚继光为了练兵,为了申明军纪,甚至对自己的亲舅舅也绝不手软。戚继光的亲舅舅也是登州卫的将领,因为大家混日子混惯了,他的舅舅在戚继光整军的过程中倚老卖老,不服从命令,戚继光查实之后,当众把舅舅捆起来,痛打二十军棍。
当天晚上,他脱下军装,换上便装,亲自到舅舅家登门谢罪。戚继光一见到躺在床上的舅舅就扑通跪倒,说:“白天我让人打了您,这是军纪;现在我磕头向您赔罪,这是家礼。希望舅舅能公私分明,明白外甥我一片苦心。”
听了这话,窝了一肚子火的舅舅终于被感动了,他也扑通一下从床上翻到了地上,也跪在戚继光的面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明态度,认为戚继光这样做是对的,他绝不会再做戚继光整顿军纪的绊脚石了。
这一下,戚继光痛惩亲舅的事一下子就在军中传开了,大家心说,这小子连亲舅都下得了狠手,更何况跟他没沾亲带故的人呢?
所以这叫杀鸡给猴看,戚继光一通杀威棒给这五千人马来了个当头棒喝,这一下他再整军、练兵就变得容易多了。所以虽然戚继光手下不过五千人马,但整个山东沿海军纪整肃,壁垒森严,倭寇看着架势觉得在这儿讨不了什么便宜,所以也就不往戚继光的防地凑合,所以山东的倭寇之乱也就没成什么气候。
换句话说,在年轻的戚继光的领导下,山东的抗倭形势,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大好。这一下戚继光的表现更加受到了兵部的重视与嘉奖,并打算把他当作一颗重要的棋子放到更有挑战性的地方去。
戚继光对此就更加期待了,虽然现在他的名声已经开始响亮了,但实际上他还没怎么真刀真枪地打过仗。作为一个军人,不打仗,再怎么说都是纸上谈兵,都是空话,所以戚继光自己也渴望着更艰巨的任务。
嘉靖三十四年七月,也就是27岁的戚继光从军十年之后,这个更艰巨的任务终于来了,他被派到了已经渐渐失控了的浙江战场。历史似乎在给戚继光一个契机,戚继光也满怀信心地相信属于自己的时代终于来了。
可毕竟只靠信心不能横扫天下,毕竟理想与现实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在戚继光充满信心要施展身手的时候,一盆冷水突然从头浇下来,把年轻的戚继光浇了个透心凉。
那么,这是一盆怎样的冷水呢?
而在浙江,等待着戚继光的,又会是一批怎样出人意料的敌人
。 想看书来
二战雁门岭
戚家军登台亮相,一上来就是个*出场,在台州大战的揭幕战里,在宁海一线阻击倭寇前锋,结果一战之下,毙敌三百,而自己却无一伤亡。
但就在创造了这一奇迹的同时,作为主帅的戚继光却不由得担心起来,他看宁海之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就开始怀疑倭寇另有偷袭的线路。
果不其然,这边第一场遭遇战才打完,那边探马来报,说新河方向出现大批倭寇。要知道新河城是卫所所在地,也就相当于军分区行政机关的所在地,戚家军的很多家属都住在新河城里。而且现在的新河守备空虚,基本没什么作战部队,那基本上就是一座空城。倭寇偷袭新河,真是再毒不过的毒计。
原来的义乌县令,现在的监军赵大河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就紧张坏了,其实不止是他,所有将领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紧张,大家都望着主帅戚继光,以为他会立刻下令,全军回撤,紧急驰援新河。
可戚继光却不由得笑了,在听到倭寇偷袭新河的消息后竟然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
他分出一千五百人,让把总楼楠和胡守仁带队,让他们赶到新河后要如此这般、这般,务必要痛歼倭寇。
楼楠听了直皱眉头,问道:“等我赶到,要是倭寇已经打下新河城该怎么办?”
戚继光笑着摇了摇头,说:“倭寇必不敢攻城,你们只需在其迟疑之际,突出奇兵即可。”
说完,戚继光命楼楠立刻出发,而自己率领剩下的一千五百人去追赶宁海逃窜的倭寇。
这一追,一直追到了雁门岭。当初戚继光二战龙山所的时候,与各路联军也是把倭寇一直追到了这个地方,哪知道倭寇也很贼,居然在雁门岭设下了伏兵,趁天黑返身杀回。当时两万明军对两千倭寇,居然在雁门岭被打了个由胜转败。要不是戚继光、谭纶、俞大猷三路人马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时恐怕就要败得很惨。
抗倭英雄戚继光 现在只有戚继光的一部,而且还分走了一半人马,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