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祠时代-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利品。可知,这一篇诗写了部落(氏族)时代。从语言看,称爹为爷,称姐为阿姊。留下了古汉语痕迹。这一篇诗将我们带向氏族时代的渤海岸。渤海岸的始族人是红山文化人。这一支人口使用自己的方言创造了辉煌的红山文化。渤海岸人直到东汉三国以后南北朝方才接受汉语。因此,渤海岸人的史诗没有被古汉语流传下来。这一篇是唯一的一篇。
(历史传记还是史诗):
对木兰辞探索到这里,可能有读者说,说什么史诗,说什么始族起源,说什么祖先歌,木兰辞分明是一篇历史传记,歌颂一位历史英雄。
是传记呢?还是史诗呢?
“史诗经过了演变,在内容上增添了,丰富了,故事完整了。在地区上,流传的范围扩大了,转移了。在语言上,可能从一种方言传播到另一种方言,甚至史诗的母语方言消失了,不能为今天知道”。 我们将木兰辞放回它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来看木兰这个名字。木兰的原义既不是木也不是兰,这个汉语化的词语只是对外来语的翻译词。回到木兰辞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只有神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没有人的崇拜,当然也没有什么历史英雄。如果这篇辞从母始族,母氏族,母民族的语言流传下来一定不是今天这样的情节。
匈奴史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上面是1篇优美史诗,从中学课本能够看到。风吹吹低见牛羊,可是今天的北方草原,连小腿也难遮盖。读这1篇史诗就自然想到1支伟大的北方氏族。这支氏族叫作匈奴。匈奴是秦汉时名字。匈奴祖先在商时的名字是荤粥hunyu。荤粥的祖先来自六盘山洮河。那里出土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的远祖来自山西芮城人后代。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禹治水 禹氏族
禹治水
我们民族唯一一部情节完整,延续到今天的史诗是禹治水的故事。禹治水的故事跨越了长时间,跨越了大地区,因此,寻找禹治水的起源地区,起源始族以及探索故事情节的时代背景就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禹治水的故事中有一个情节说,龟负泥,龙曳尾。这是动物崇拜时代的情节,可知治水史诗之早。龙就是蛇。对这种动物,渭河方言翻译成古汉语叫作腹虫,汉语叫作蛇。龙呢?是黄淮地区的方言。在古书墨子中明白说到龙就是蛇。墨子在春秋时的宋,宋在今天的黄淮平原。
神农祠讲述禹治水的故事,在巫宣讲的流传中增加了禹的情节:在禹的时代,没有工具,禹就发动龙和龟来挖泥,开沟,龟将泥负在背上,龙就用尾巴拖了龟爬行,终于开出了沟渠,排除了积水,从大水滔天到干爽的土地,是龟神和蛇神治理出来的。显然,禹就是蛇神和龟神。
(请读者注意,在动物崇拜时代没有对于人的描绘,在巫祠崇拜(帝)时代也没有对于人的描绘。将禹描绘为人,这是后人的认识,一个不存在的人去发动龟蛇治水是不可能的。禹自然是动物神。商氏族,周氏族和秦氏族对祖先描绘。但是,就是他们的祖先的名字也不是人名,当然也不是首领名,而是氏族名。赫赫有名的商汤并不是首领而是汤氏族。商人从汤这一支分支兴起。周人的先祖叫作后稷。后稷是从一片水泽叫起。周人的一支祖先在稷泽边,于是以稷为氏族名。秦人的兴起较晚,秦人传说自己的祖先辅助禹治水,在夏朝为官。这个传说实际上是说,是一支来自伊洛的氏族将古汉语传播到秦人地区,为秦人接受。)
说到这里,不必作更多的考证:在动物崇拜时代(公元前4千年),成千上万个始族林立,使用着成千上万种方言,动物崇拜的名字也是成千上万个。动物,或者叫作动物神:农,禹,龙,蛇,其实是1,2种动物的不同方言的名字。到了动物崇拜的后期,神农崇拜发展成了巫祠。或者说,一个以农为名字的巫祠建立起来。很自然的,神农巫祠宣讲动物崇拜的内容,禹治水成为了神农巫祠的重要崇拜和宣讲内容。反过来,禹史诗的中心内容是治水,在水湿的土地上建设起居住的家园来。这个主题具有普遍性,广泛流传。禹治水被多个巫祠普遍宣讲。
女娲史诗讲述补天的故事,在陕西。禹史诗讲述治水的故事,在东方的水湿地。两部史诗都表达了始族人与自然相抗争的主题。关于治水主题的神话一定很多,在黄淮平原形成时期,治水是最受关注的事情。始族人没有改造山河的能力,治水的愿望从巫讲述的神话表达出来。
早期的治水史诗是“龙曳尾,龟负泥”,本文这样来确定禹的起源时间和起源地区:开始于动物崇拜,流传于黄淮地区。
在今天,禹字只是大禹专用的名字。在禹的故事中出现了鲧,鲧的情节出现了帝,是在帝崇拜时期,表明了禹神话从史诗阶段进入帝崇拜阶段。帝崇拜开始于公元前3千年。在以后的流传中被吸收为巫祠故事,增加了尧的情节。
鲧是又一个治水的神话,流传在渭河地区。故事说,鲧盗了天帝的息壤,这件事被帝知道了,帝就杀死了鲧。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在鲧的故事中,没有黄帝。鲧和黄帝都是渭河崇拜。但是,鲧崇拜在大湖西流传。黄帝崇拜在大湖东流传。从禹到鲧,这个时期已经是动物崇拜即将结束,帝崇拜已经开始的过渡时期。一方面是动物曳土,一方面是鲧盗窃帝的息壤。在这个过渡时期,黄熊,龟,蛇难以胜任治水的重担,不能不求助于帝。禹和鲧各自在东方和西方流传。公元前3千年以后,两个史诗传播到伊洛,融合为一个史诗。至此,大禹治水的故事最后完成。
据古书,在尧时期,发生了二件事,一件事是舜继承了尧的帝位,又一件事就是尧组织了从鲧到禹的治水工程。在尧巫祠时期,许多治水的神话合并,禹与鲧合并在了一起。“尧舜禹”这段历史就是围绕禹治水的故事制作出来,将禹治水说成是巫祠的“政府行为”。
禹用动物治水,鲧用息壤治水,因为宣讲治水神话,尧巫祠发展成了巫祠中心。在以后的演变中,有了尧任命禹治水和尧杀死鲧的情节。在早期,禹是一只三足龟。是三足龟曳泥,又说禹是一头黄熊。这是动物崇拜时期的情节,始族人将愿望寄托于动物。到了帝崇拜以后,有了人形的大禹。在后来的情节中,禹的形象是:身高九尺,虎鼻,骈齿,鸟嘴,耳有三洞,保留了动物崇拜的痕迹。尧也逐渐上升到巫师(帝)的地位。
将禹治水与女娲补天比较一下,女娲补天在自然斗争的早期,平平和和地补了天,整了地。到了自然斗争的晚期,在禹治水的故事中,出现了社会斗争的影子,不但有相柳的破坏,有帝对鲧的处置,而且又出现了一个尧,古帝王组织和派遣了禹治水。禹和女娲二个史诗的主题相同,通过创业的事迹,歌颂了为社会献身的精神,歌颂了为公的精神。这是始族史诗的共同特征。禹的故事产生在自然斗争的时期,流传在社会斗争的时期,在流传中加进了社会斗争的情节。这就使禹治水跨越了很长的时间,直到将禹塑造为一个氏族的首领。
禹史诗广泛传播,传播到江浙的会稽,在会稽出现了富丽堂皇的禹庙。庙中有大禹用过的工具,供奉着大禹妻涂山氏女的神象,(有意思的是)没有大禹的神象。大禹和涂山氏女是不同始族的崇拜,被制作成了一对神话夫妻。想像禹庙实际上是涂山氏族的宗庙,供奉涂山氏的祖先涂山氏女(这是典型的母系制文化)。这是母系时代的事情:崇拜禹的始族人离开了黄淮地区,来到了涂山氏族的地区,涂山氏族接受了禹崇拜,实际上两个氏族汇合起来。禹治水的故事便成了涂山人祖先的业绩,这样,就出现了涂山为主,大禹为副的格局。涂山氏是母系氏族,禹是“走婚”到了涂山氏地区。他不属于涂山氏的成员,禹庙留下了母系氏族的痕迹。从这一段可以知道,早在母系时代就有了比较完整的情节。
鲧听了鸱鸮和乌龟的建议,以高地的土垫低地,河水不能畅通,水位不断上涨。这是在动物崇拜时代产生出来的情节。鸱鸮和乌龟又是一个故事,想像故事的初始是鸱鸮和乌龟有神奇的本事,能够用息壤治水,鸱鸮和乌龟曾经是两种崇拜动物。可是,鲧怎么能听鸱鸮和乌龟的建议呢?可知,鲧也是一种动物。
鲧去天上盗了帝的息壤,这是帝崇拜的时代,帝派祝融将鲧杀死在羽山之野,可知祝融史诗在渭河流传。鲧死后三年不腐烂。人们用“吴”刀剖开鲧的肚子,禹就这样出生。吴刀,可知涂山氏是春秋吴国的祖先。(据史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越地在考古上是良渚文化。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2千年。良渚文化十分发达。遗址1百多处,分布20多个县。出土玉器数万件。大型墓长3米,宽2米。有绢片,丝片,麻布,文字符号,石犁。良渚文化的起源有河姆渡,马家浜,松泽,时间在公元前5千年到公元前3千年。)
禹娶了涂山女,第四天离开家门,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没有进门。这一段情节最为古人津津乐道。禹在黄河上用巨斧劈了3下,把山劈为三道门,分别叫鬼门,神门,人门。从黄龙曳尾,玄龟负青泥到斧劈三门,不少于2千年的时间跨度。
禹在嵩山治水,变成一头熊开凿河道。送饭的涂山氏女看见。涂山氏女又羞又惭,朝嵩山跑去。待禹赶上来,她已经变作了石人。禹说,还我儿子,石头便裂开一道缝,启生了下来。嵩山有启母庙。这一段,仍然保留母系制时代的痕迹,增加了现代的艺术手法。
老年的禹指甲脱落,腿上毫毛磨尽,二股流血,颜面黑瘦,嘴尖脖细,二脚拖着走路,叫做禹步。巫师做法时,模仿这种步法,以为神异。在今天,仍然立庙祭祀禹,每当开河治水,必到禹庙祭祀。
禹神话的又一个流传地区在四川北部,据史记(注解):禹兴于西羌。
禹氏族
禹崇拜是古中华的大崇拜,流传的地区很广,超出了古汉语的地区。
在桑干河有水薄空桑的传说,在伊洛地区有尧的传说,在渭河地区有鲧的传说,在西汉水“巴”有夏后启的传说,再向西,四川北部有禹兴于西羌的传说,从古河道向南有越会稽的传说。禹神话的流传范围这么广,时间跨度这么长。我们就不能不想到有一个“禹氏族”存在,我们就不能不想到禹氏族经历了大范围的迁徙,我们就不能不想到氏族迁徙与古中华的关系。
前面说到公元前4千年以后是氏族形成时期,氏族分作始族氏族,崇拜氏族,巫祠氏族和生产氏族4种类型。禹氏族属于崇拜氏族,集合起来众多的人口,扩散在广大的地区。在以后的几千年的时间里,禹史诗的“古迹”,“古说”传遍了广大的地区,创造了中华史上的奇迹。禹氏族保留着采集的方式和迁徙的习俗,成为一支独具特色的古氏族。禹史诗被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