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大智慧-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鲜兜贾录峁痰募怨勰睿谷嗣俏薹ㄍ殉鲎灾募敫浚晌涨磕鸦闹谏U庋娜耍挥小坝杏钡娜鲜锻ǖ溃蚨仓荒堋笆丁薄暗乐保荒苤暗乐尽保视搿案薄ⅰ熬病薄ⅰ俺!薄ⅰ懊鳌钡挠钪姹咎逦拊怠Jフ苊枪睦按笳煞颉币毓槟娣担绞ぷ晕遥嘀笆丁蔽幌嘀爸恰薄!按笳煞颉币腊闳舨廾鄱啵罢占逶蹋ㄉ⑹堋⑾搿⑿小⑹叮┙钥铡薄!按笳煞颉币靶奈薰野保拔抻锌植溃独氲叩姑蜗耄烤鼓鶚劇!薄按笳煞颉薄按ζ涫担ā抻燮涿睢搿ⅰ病ⅰⅰ!ⅰ鳌常痪悠浠ú磺炕坝杏鲜丁蓖ǖ溃话簿佑凇琛蝗匣梦担蝗霞傥妫嗜ケ耍ㄈチ郑ゼ裕ナ缎氖赌睿槐弧琛裕槐卉寇客蛳笏螅┤〈耍ㄈ∥奚掀刑幔ぞ烤鼓鶚劊楦疵巴醮笏场保跚寰槐救弧⒊W∶蠲髦常薄!
8、返朴归真
“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复归于朴。”(《二十八章》)雄雌、白黑、荣辱等代表了极性世界的一切极性属性。吾人失道、失德后,进入了极性的世界状态,故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是极性观念,无不是极性的作为,真可谓处在极性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除了满脑子的极性对待观念,别无他有。因而只得在“反者道之动”的极性运动中周转循环,自觉不自觉地受极性规律的驱使,导致无穷无尽的生老病死的烦恼和痛苦。而这,都是由二相的极性分别带来的。
故此老子要人们“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婴儿”喻无分别的至诚之直心。直心是妙明真心的自然流露。婴儿无有极性的分别识念,无善恶美丑之情,无雄雌黑白之分,无荣辱安危之虑,无上下大小之别,无远近久暂之忧……。可见,吾人只要没有任何极性心识的干扰,自然如婴儿之憨直。俗言道:“小儿口中讨真言”。有爷爷问小孩:“想爷爷吗?”“想!”“想爷爷的什么?”“想爷爷的罐头。”这里没有虚伪诡诈,没有矫揉造作,婴儿直露心扉,可谓无知、无聪、无识,但这正是难能可贵的道德属性。所以,老子反复用婴儿之憨、之愚、之直、之昏、之朴、之敦来表示大道所具的状态和属性。如“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敦兮其若朴”,“我独昏昏”,“我独闷闷”,“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常使民无知无欲”,“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婴儿之愚,是纯朴善良的至善之心,至诚之态。因不具有识心分别的极性认识,才显得真诚可爱,天真无邪。这是大道所具有的无私、无欲、无为、自然之美!所以,老子要人们脱离“察察”机灵之识心、“昭昭”聪明之分别,“非以明民(不坚固百姓的极性观念,而是要淡化其分别识心,非强化‘有欲认识’而聪明),将以愚之(使之回归婴儿之纯朴,转识成智,不狡猾诡诈,成就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道德属性)”。
三、识与智
1、坏识之“愚”
现在的人不能理解大智慧老子“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慈悲之心,也不能理解老子的近虑远忧。你看,从广播、电视、广告、光盘、音响、图书等一系列现代化手段,极尽“明民”之能事,导致争贪夺抢之“明”,唯利是图之“明”,毫无公德之“明”。从鲜廉寡耻到无廉无耻,从不顾他人到极端自私自利,从投机取巧到损人利己,都是违背老子的教导而“明民”的结果。于是,世风日下,人心浇漓,社会动荡,世界不宁。人们若能体悟到老子的本意,才能理解老子“复归于婴儿”、“将以愚之”的超人大智慧!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和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同一道理。“使由之”是指要解脱百姓的二相极性观念之束缚,要教化百姓认识“有欲认识”方法不对,放纵感官享乐不对,不要极化人们的“有欲”之本能,“使民心不乱”。人们不能解脱自在,在内因而不在外因,是自己作茧自缚,非他人与之。典型的公案就是禅宗二祖的悟道过程。慧可用断臂的代价来求达摩安心。达摩说,拿心来,让我给你安。慧可觅心了不可得,找不着这个不安的心。正因为找不着不安的心,达摩说,我已经给你安好了。慧可言下大悟,成为禅宗二祖。可见束缚吾人的是我们自己没有“解脱知见”。故圣人教化天下,是给天下人以解脱方法与智慧,而不是俗解的要愚民,要百姓听话。不极化二相分别的心识,不坚固“有欲”的认识通道,不放纵六根趋外攀缘,百姓才能解脱自在(由也),才可脱离由“知”和“明”的(识心也,极化也,二相坚固也)的“有欲认识”而造成的烦恼和痛苦。
再看,当今有不少人虽富有贵达,但内心的烦恼痛苦却解除不了,甚至比百姓还苦恼。有的富翁、歌星、政要,就是不能“使由之”、“愚之”而自杀寻短。所以,圣人化民,将百姓从有欲中解救出来,入无欲的自由解脱,庄子称为“逍遥游”。孔子讲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还是同一精神。君子内求,破除趣外奔逸的二相执取和根尘相对的攀缘心,不被外物所转。“内求诸己”,达到能转外物,这就是孟子讲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小人”者,极化“有欲认识”者也。小人二相坚固,随外境而转,“心本无生因境有”,外境怎么变,其心就怎么转,故不得自在。所以,圣人悯之,大声疾呼“求诸己”,莫“求诸人”。“求诸己”“使由之”,“求诸人”“使知(识心极化)之”。
《列子·周穆王》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列子》讲的是极性观念和二相识心分别,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乱吾心如此也)。想要须臾不受“有欲”识念的干扰,从二相(识)转为一相(智),都难以办到!因此,“知雄守雌”、“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从极性识心复归于非极性“婴儿”的直心之“愚”,都体现着“有欲认识”向“无欲认识”的转变。
2、有限必有极
“复归于无极”,是从有限复归于无限。因为,只要有限,就必然有内外主客之分。吾人是有限的物质身量(佛法称为有限的四大假合之身,五蕴幻化之体)。有限就会有量;有量就会有界、有相;有内外、有限、有量、有界、有相,就有交流交感;有交流交感,就有运动变化,就有摄弃取舍;有运动变化,就会有生灭、始终;有生灭、始终,就会有变化过程;有过程,就必然有其生长成亡的程序。于是,有限的无常变化,导致不能无量寿而具有消亡之苦;有相的形体界定,导致不能无边身而有阻隔之苦。故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无有限之身),吾有何患。”有限不能周遍,有限不能“不动周圆”,有限不能无量光,有限不能无量寿,有限就有运行程序的极限,有限是烦恼痛苦的根源(佛家称“诸行无常”,“行苦”),有限亦是极性“有欲认识”的基础。所以,老子提出“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无极”,就消除了极性心识,就泯灭了极性的观念,最终就能周遍法界,常住妙明。
孟子讲“夫道一而已矣”。道原本就是非极性一,而修道也只是复归于一而已!这和老子讲的“复归于无极”是一个意思。因为“一”无极性,“一”而不一,一相无相,故“复归于无极”就是“一而已矣”。《庄子·则阳》曰:“道物之极,言默不是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道无形无状,物是有形有状。无形无状是有形有状之极也。可知物是有极,道是无极。无极者,言与不言皆不可及道,无法语道,无法形容道。言是极性事物,“不言”是以言而成立,故言与不言皆属极性属性。故言默有极限,道无极限。这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知其“恒德不贰(甲本),复归于无极”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庄子·刻意》)这里庄子讲的“静”、“虚”、“惔”、“粹”,亦可说明“复归于无极”的属性。
3、“朴”——菩提自性
“复归于朴”,“朴”者,本来面目也;“朴”者,如来、真如也。“复归于朴”,就是开显本具的状态与属性(如来智慧德相)。“朴散为器”,“朴”是未经雕琢的原本不缺的自性本有,惠能叫“菩提自性”。他说:“菩提自性(人皆有之),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个“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老子讲的“朴”。“复归于朴”,就是“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惠能还讲:“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正是老子讲的“朴(自性)散为器(万法)”。惠能彻悟后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可见“朴”具有“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的状态和属性。“复归于朴”,就是要开显我们这些本具的状态和属性,这仍是二相(识)归一相(智)的认识而体现出的回归效应。
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本心也,朴也)而已”。“放心”之“心”,就是老子“朴散为器”的“朴”。“朴”就是吾人的本心,此心久已埋没。故孟子提出,一切学问之道,无非是要找回早已丢失的自心自性。这与老子讲的只有“复归于朴”,才能“常德乃足”,是一个道理。
孟子又讲:“返身而诚,乐莫大焉,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就是“复归于朴”的修持。“乐莫大焉”,就是“复归于朴”的法喜。“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唯“朴”(本心)为真,其余皆是“朴”散之器(万物)。此“朴”(自性)具足一切,能生万法。故“返身而诚”,反闻自性,就是孟子讲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破除识心妄意,才可诚,诚则见性)才能知性,知性才能知天(天者,儒家讲的“朴”也)。故存心养性,破识显智,二相归一相,才“复归于朴”。《庄子·天道》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万物之本”者“朴”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朴”之属性也。
老子曰:“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章》)凡是“抱一”、“得一”,都是从极性到非极性,从二相到一相,从“有欲认识”到“无欲认识”的过程。“一”者,负阴抱阳之态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