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调查三农 >

第6部分

调查三农-第6部分

小说: 调查三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不管怎么穷;怎么苦;一家人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决定给他治病。半年下来;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没办法,只好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牛卖了,猪卖了,粮食卖了,能卖的几乎都卖了,家里已经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蒋成来哽咽着说。
  据蒋成来的姐姐介绍;家里没钱了;看病只能四处借,到现在已经借了2万多元了。看着一堆堆收费单子,蒋成来的媳妇感伤地说:“如今有病真是看不起!”
  再也没地方借钱治病
  中午了,江苏省灌南县李集乡新杨村农民王老汉下楼给住院的儿子买饭,由于医院提供的饭菜价格太高,只好去医院外边买点吃的。
  王老汉叫王增山;是江苏省灌南县李集乡新杨村农民。儿子得的是尿毒症,在老家县医院里治了一段时间;钱花了不少;效果不明显。没办法,他只好带着儿子来省人民医院,“来5天了,花了4000多元,一天800多元。”看着医院的收费票据,王老汉茫然地告诉记者。
  儿子的病把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压得喘不过气来。儿子的病又不能不治,没办法,只有卖家里的东西,可是家里又没有值钱的东西,无奈之下,只有卖家里的粮食。
  可是卖粮食的那点钱,对于昂贵的医药费来讲不过是杯水车薪。粮食卖了,钱仍然不够,只有向亲戚朋友借钱,邻近的亲戚朋友借遍了,就去市里的亲戚那里借。“以前借钱还好借点,现在都知道咱们借了钱也还不起,人家根本就不借。”人情的冷暖,让王老汉欷殻Р灰选�
  因为没有那么多钱,他们决定不治了,可儿子不想回家,回家疼得受不了。但他说:“如果我要是再坚持活下去的话,我不敢想以后家人的生活会怎样,借这么多钱怎么还啊。所以一想到这,我就不想活了。”在夫妻俩的老家,记者体会到了他们的绝望。因为病,家里倾家荡产;只有一张旧床;其他啥家具都没有。别人家吃的是大米干饭;他家只能熬稀粥喝。他父亲说;家里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了,如今实在是没钱治了,再也没地方借。最近;医院方面告诉已找到了合适的肾源,但需要近20万元;他们能到哪里去弄这些钱啊。
  王增山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地,老伴常年疾病缠身,如今儿子又得了尿毒症,无疑让这个生活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知道这种病难治,早就有心理准备,能挺多久算多久,直到家里实在没辙为止,这是无奈中的选择。”王增山低哑地说。
  唯一能卖的只有房子
  初次见到宜兴市刘贤镇村民庄富强,他并没有记者想象中的农民模样,相反倒像一个白面书生,由于他现在对妻子隐瞒了她的病情,所以记者并没有到他的家,那个据说是他们村子里最破旧的房子。采访是在宜兴市一个小吃店里进行的,满脸悲伤的小庄告诉记者:他的妻子是6月6日在市人民医院查出患胸腺肿瘤的,随后转到了省人民医院,但是更令小庄感到五雷轰顶的是,妻子在治疗期间又被查出患有白血病,直到8月1日办理出院手续时,一共花费5万余元,这对于他们本来就入不敷出的家庭来说是毁灭性的。
  小庄本来有个清贫但幸福的家庭,小两口凭借自己的努力,日子过得倒也美满,而在8个月前出生的女儿更是为这个家庭带来了不少欢笑。今年1月,小庄四处借钱买来了汽车,跑起了出租。眼看着这个家庭生活日渐好转时,不幸发生了。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因为妻子的病情,花钱就像流水一样,亲戚朋友已经借遍了,妻子病重的那几天,光输液就花掉了一万多元。家里卖掉了汽车,但是还是不够治病,小庄不得不带着妻子于8月1日办理了出院手续。医生说,妻子现在的免疫力非常低,一个普通的感冒就能致命。但是,即使是每天几十元的床位费;他们也已经负担不起,更不用说那每天需要的2000余元的治疗费用了。现在唯一能卖的就是房子了,由于房屋太破旧,只能靠那点地皮卖点钱。
  而他们只有8个月大的女儿现在则是吃着百家饭,靠着亲戚、朋友、邻居的接济养活着。小庄说,他不敢想象,以后的日子会是什么样。
  

现状篇:群众看病贵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近年来,我国价格主管部门先后17次出台降价措施,降低了1100多种药品零售价格,降价总金额达到350多亿元。但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介绍;首先是政府定价的部分药品价格没有降到位。近年来,虽然一大批药品的零售价格陆续降低,但部分政府定价的药品价格仍然偏高。
  其次是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药品价格上涨。目前一些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药品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势头,有些甚至是成倍上涨,价格虚高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医疗服务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医疗机构自立项目违规收费、分解项目重复收费的问题还时有发生,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医药费负担,也腐蚀了医务人员。
  

现状篇:临终病人日均开支近3000元
84岁的老人张志明老人走了,3天的抢救,花费共计864562元,平均每天2880元。其中药费559146元,治疗费46034元,化验费934元。还包括几项特殊费用——呼吸机使用费,每天200元的急诊观察费、心电图费等。在对老人的抢救中,医院总共用了5种抗生素: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盐酸万古霉素、罗氏芬、头孢他啶。除了庆大霉素每支仅038元外,其他4种单价均在100元以上。其中亚胺培南和盐酸万古霉素都是目前最昂贵的抗生素,占到张志明用药总额的一半左右。而起到主要作用的抢救药品有12种、270支,总价值仅为191元。
  相关链接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课题组对25个省市的114个县的118个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3%的农民不愿意住院治疗是因为费用太高,负担不起。29%的农民负债理由是因为看病。409%的劳动力缺乏是因为疾病损伤。
  ◆河北省城调队曾就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过专项调查;数据显示:从1984年至2004年,20年间,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5倍,但人均年医疗费用却增长了183倍。
  ◆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其中,医疗收入增长占医院总收入增加额的498%,药品收入增长占医院总收入增加额的387%。
  江苏某地诊治10种常见病在县乡医院所花医药费的差距
  (单位:元)
  序号疾病名称乡镇医院县医院
  1上呼吸道感染(感冒)100—150300—400
  2肠炎150—200350—500
  3菌痢120—150200—300
  4甲肝1000—15002500—3000
  5分娩
  (自然生产)5001200
  6分娩(手术生产)15002500—3000
  7阑尾炎(手术)10001800
  8疝气(手术)9001500
  9白内障(手术)8002000
  10胃癌(手术)10003000
  江苏某地医院16种常用药品医院购入价与售出价
  (单位:元)
  药品名称参考规格医院购入价售出价
  羟氨苄青霉素胶囊025g*20粒/盒36121
  氨苄西林胶囊025g*24粒/盒365
  琥乙红霉素片0125g*12片*2板/盒238635
  头孢拉定胶囊025g*24粒/盒41126
  头孢氨苄胶囊0125g*12粒/盒49
  环丙沙星胶囊025g*12粒/盒1245
  氧氟沙星胶囊01g*12粒/盒187
  尼群地平片10mg*100片/瓶926
  丁胺卡那粉针02g/2ml*10支/盒0845
  头孢拉定针(先锋6号)05g/支0844
  头孢噻肟钠针1g/支2438
  头孢他定针1g/支2939
  阿奇霉素针025g/瓶23513
  氧氟沙星针02g*10支/盒125
  柴胡针2ml*10支/盒0731
  克林霉素针03g/支4193
  各方评说
  无锡市惠山区政府符志刚:时下,农民“看病贵”主要原因:一是药价太高。有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出的处方药品金额较大,有的药品进销差价高达3~4倍甚至更多。二是检查费用偏多。门诊检查费太高,最多的要几百元,有的检查对病情诊断用处不大。三是住院费偏高。有的大病、重病特别是癌症患者住院费用要高达几万元到数十万元。
  灌南县人民医院王冠群:解决农民“看病贵”,首先要实行“阳光购药”,凡纳入农村合作医疗用药目录的全部药品,均要列入招标范围,统一配送。其次要建立以县市为单位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药品招标采购配送的平台,并逐步向省一级过渡。第三,严格控制农村合作医疗机构门诊及住院费用增长,将药品费用控制在医疗费用的一定比例之内。
  宜兴市郊海镇农民陈进堂:眼下到医院看病,先给你七检查八检查,药还没有拿到手,钱已花掉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所以;不少农民能不去看病尽量不去看,能不吃药尽量不吃,能不动手术尽量不动。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舍得投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现状篇:去医院没病也得累出病(1)
看个小病也要去县城
  在陕西省延安市采访时,众多农民反映当地缺医少药,看病实在是很艰难。
  在安塞县,记者颇费了番周折才来到了关仙嘴杨庄村,在村委会主任安书英家,他妻子告诉记者,几年前村里是有一名村医的,3年前村医去县城自己开诊所去了,村子就一直没有村医。“无论大小病,我们都是去县城呀。真是非常不方便。”她告诉记者,村子离县城10公里左右,由于交通不是很便利,每天只有一趟通往县城的车在此经过,因此大部分村民看病都是骑摩托车去的。“可是人病了,又要坐摩托车,有的时候一受风,病反倒加重了。”
  在安书英家的桌子上,记者看到“易蒙停”“丁桂儿脐贴”和一些感冒药,“没有办法呀,冬天的时候,从村子里去县城不方便,有了病就自己吃点药。”
  “附近村庄没有村医吗?”记者问。
  “有,前面的桥台村就有,但是他是刚刚毕业的,经验不多,所以大伙还是去县城医院看病。”
  出门在外的日子难求医的日子更难
  2005年11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附近的一间小房子里。
  一大早,王红芬就早早起来到附近的一个超市,“天气冷了,租的房子里又没有暖气,没有办法,先买两个暖水袋,这样两个老人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暖和点,看病太难了。”王红芬感叹到。
  王红芬来自河北省吴桥县,为了给母亲看病,她从今年6月份至今几乎成了北京的“常客”。“出门在外的日子难,出门在外求医的日子更难呀。”她这样评述陪母亲在北京看病的日子。
  “其实,我母亲的病是十多年以前就有的。”王红芬说,1992年的时候,母亲感到憋气、胸闷,由于吴桥离济南较近,就到济南某医院诊治,当时只是治疗却没有根治。而到了去年,母亲的肚子突然鼓胀起来,吃不下饭,家里人才感觉到事情的紧迫,又到附近的医院诊治,医生告知可能是癌症,就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