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调查三农 >

第32部分

调查三农-第32部分

小说: 调查三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典型距新农村还有多远
  当年:深山走出了两个全国劳模
  张植弟是泉口精神的缔造者,1959年,他担任泉口公社党委书记,成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在中共“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当年,湖北省巴东县泉口公社被形象地描绘为“风吹石头滚下河,老鸦歇脚土就梭,三个月亮晒死苗,一场暴雨现岩壳。”当地农民吃饭靠供应粮,用钱靠救济款。
  1965年国庆节,张植弟到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在北京,他结识了当时山西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大寨改坡地为梯田,努力改善生产条件的经验和成果,大大启发和激励了张植弟。观礼后,他专程到大寨参观学习,访问了30多家农户。回去后,张植弟自掏腰包为20多个生产队每队买了一本《毛泽东著作选读》和若干根钢钎。很快,一场“向山要粮、改坡为梯”的“人民战争”打响了。
  张植弟带领全社群众,经过3年艰苦奋斗,用钢钎和大锤改造良田2262亩,发展梯形茶园800亩,种植桐子等经济作物2000余亩,全社3个村30多个组都办起了集体企业,不仅改变了泉口人吃粮靠救济的境遇,还为群众新辟增收途经。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张植弟从公社党委书记调任巴东县委书记,后来又出任了恩施地委副书记。
  舒显桂是从泉口走出来的第二个全国劳模。1957年,舒显桂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69年,52岁的舒显桂担任了坡改梯第八专班队队长,这个柔弱女子,与男人们一道挖山放炮,打锤扛石,她患了肿瘤也不休息,“死也要死在工地上”,因此,她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女愚公”。
  1980年冬,舒显桂病情加重,卧床不起,11月24日病逝。当地群众尊重她的遗愿,“死后不占良田”,将她“埋在了山头”,让她能“看到泉口的变化”。公社上千名群众自发为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神农架下女愚公舒显桂永垂不朽”。
  后来:泉口精神未被遗忘
  初春的泉口,依然是残雪一片,来到泉口,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村头矗立的那个写着“泉口精神永放光芒”的石碑。在村里,记者找到了农业学大寨时期涌现出来的“老黄牛”,今年87岁的陈宏才老人。
  令陈宏才老人最为欣喜的是“泉口精神至今未被遗忘”,他告诉记者,1978年,时任湖北省第一书记的陈丕显视察泉口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泉口树立为全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号召全省农村向泉口学习。1986年,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的钱运录视察泉口时提出,在新时期要继续弘扬泉口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造福子孙的奉献精神。1992年7月,巴东县委、县政府在泉口公社原党委书记张植弟的故居前,竖起了“泉口精神永放光芒”的石碑。
  如今:争取跟上新农村建设步伐
  到泉口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出行之困难。记者早上8点从巴东县城出发,吉普车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不足100公里的路程走了足足5个小时。
  记者看到,这里的农民仍然依靠当年开垦的梯田以种粮为生,大部分农民依然住在陈旧的泥瓦房里,绝大部分村民小组不通公路。关庙垭村,原泉口公社以及后来的堆子乡政府、泉口管理区所在地,也是当年泉口开发的“主战场”,到2005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654元。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靠种粮、养猪和外出打工。
  关庙垭村支部书记王显凤向记者介绍全村的经济状况时表示,村里除了一个年收入万余元的小型茶场和与之配套的茶叶加工厂外,再没有什么集体企业了,“因为我们这里的村民素质差,心不齐,办不起来。”2005年以前,村民吃水大都要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地方去背。直到2005年下半年,巴东县人民法院对口扶持该村后,才捐资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管线,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公路也是县法院扶持我们修的,已经通了两个组了。”王显凤说,他还非常惋惜地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原泉口公社的3个自然村,唯有农民刘俊注册了“泉口”茶叶商标。对此,王显凤表示:“建设新农村,不把经济搞上去,咋建呀?”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原首富村”与时代同步(4)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很多农民这样说,“如今的泉口是名存实亡了。”泉口原来是一个公社,管辖3个自然村。随着巴东县行政体制改革,泉口公社先被改名叫堆子乡,后来又改为沿渡河镇泉口管理区。几年前,管理区也被撤销了,3个村直接归沿渡河镇管辖,如此一来,昔日的泉口不复存在了。沿渡河镇党委书记徐鹏告诉记者,“我们考虑过把3个村合并,统一叫泉口村,保住这个牌子并设想在泉口开办一个小型展览馆,利用泉口这个品牌搞旅游,争取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采访札记
  老典型还是有价值
  平心而论,泉口,这个当年的“湖北大寨”,如今已风光不再了,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当地乡村干部没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灵活地运用老典型的品牌价值发展当地特色经济。
  当年,泉口公社党委书记张植弟,利用在北京参加国庆典礼的机会认识了当时的山西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并且专程到大寨考察学习,把大寨的精神及先进经验都学了去,这才有了当年湖北全省“学大寨、赶泉口”的高潮。如今,大寨人发掘并灵活利用“大寨”这个金字招牌,生产出了驰名中外的“大寨核桃露”等系列产品。泉口却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当地农民至今还依靠当年劳模们改造的梯田以种庄稼为生。
  如今的泉口发展迟滞,除了交通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恐怕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干部的思想落后,思路不够开阔。如果是真正有利于发展经济、打品牌的话,把3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泉口村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只要村干部有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决心,真正想创办集体企业的话,就是“群众再不齐心”也能办成。
  以记者之见,沿渡河镇是湖北省的旅游明星乡镇,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旅游。沿渡河镇不妨也学学河北的沙石峪,建立一个村史馆,开辟一条旅游支线,发展旅游经济。可惜,泉口的干部却没有这个意识。
  当地的农民非常惋惜地告诉记者:“在原来的泉口公社招待所里,保存了大量的资料。如今房子给拆了不说,那些资料也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记者在采访当年的劳模时得知,他们手里还保存着当年的一些历史资料,如果不及时收集整理的话,等这些老人百年之后,恐怕再想收集起来就难了。
  泉口当地的茶叶品质极佳,农民刘俊的泉口牌茶叶很受商家青睐,政府为何不能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呢?总而言之,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得靠地方领导转换思路,真正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编辑点评
  老典型变新农村拓宽思路最重要
  曾是老典型的泉口公社,以学大寨而出名,成为湖北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但如今,它的发展速度却慢了下来,当地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归结其原因,一句话——当地领导缺乏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开阔思路。换句话说,如何拓宽发展思路,发展品牌经济,是把老典型变成新农村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年,泉口公社群众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切忌靠典型吃典型,也就是俗话说的“吃老本”,思想老套就只能落伍。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需要地方领导多动脑筋,灵活运用老典型的品牌优势,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品牌经济。具体到泉口的实际,当地既可以打着老典型的品牌发展旅游经济,也可以老品牌注册商标规模化生产相应产品。总之一句话,要学会利用品牌,经营品牌。只有这样,老典型才会长盛不衰,成为新典型。
   txt小说上传分享

昔日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今天要脚踏实地建设新农村(1)
1958年毛主席一句“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办得好”,拉开了“人民公社”运动的帷幕。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人曾经以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在历史上写下了灿烂篇章。如今,记者走进嵖岈山,亲身感受着嵖岈山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奋发前行的激情。
  嵖岈山名片
  人口:13个行政村265万人
  耕地:39万亩
  人均年收入:3000元
  第一产业:种植业(小麦、玉米、花生、烟叶、芝麻等);林果业(杨、椿、楸、楝、柏、橡、松、国槐、刺槐、桂柳等十余种用材林;苹果、雪梨、板栗、山楂、红枣、柿子、石榴、香椿等经济林);畜牧业(畜牧养殖专业达到6个,各类养殖专业户达到860户)
  第二产业:造纸业(无污染再生纸业);矿产资源(储量24亿立方米的碳石,36亿立方米的花岗岩,270万立方米大理石)
  第三产业:旅游业(大型人工湖下宋水库)
  荣誉:市级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市级林业建设先进单位
  好像已经看到了“共产主义”
  “那时候,人们打着红旗,敲着锣鼓,拿着决心书,急火火地赶到杨店中心乡,向乡党委表决心要求合并大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74岁的孟秀枝老人提起当年的情形仍然激动不已。
  在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展览馆,孟秀枝老人指着挂在墙上的照片告诉记者:“那就是当年的我。当时吃饭在集体食堂,下地劳动实行军事化管理,社员干劲大,每月发工资,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我领工资时的情景。”
  据孟秀枝老人介绍,当年,她是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妇女队长。“那会儿,高级社合并,人多力量大,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上面号召办工厂,人们用小车推着各种工具,一天时间办起了上百家工厂;一说搞绿化,几万人齐上山,半月时间,把荒山都栽上了树苗;一说下地锄草,一天消灭3000亩杂草。当时大家好像已经看到我们国家马上就要进入共产主义了。”
  孟秀枝老人接着说,“人们啊,也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儿,也不怕苦,不怕累。饿了,就啃几口玉米饼;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晚上,下面垫着就地割晒的软草,上面展开自己带的铺盖卷儿,就地一躺,一觉睡到大天亮。你看,我的身体到现在还这么硬邦邦,干活还顶呱呱呢。”说到这些,老人很爽朗地笑了起来。
  排头兵付出沉重代价
  1958年4月20日,嵖岈山的土山、杨店、鲍庄、槐书等4个中心乡的27个高级社合并,成立了中国农业第一个集体农庄——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同年5月中旬,农庄正式改名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陈丙寅为第一任公社党委书记,全国农业劳模钟清德为第一任社长。
  嵖岈山人民公社的诞生,犹如一声炸雷,惊动了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听到汇报后,亲临遂平,接见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第一任书记陈丙寅,向他详细询问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情况,问豆芽菜多少钱一斤,肉多少钱一斤,吃上了白面馍没有,陈丙寅都一一作答。这次接见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