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三农-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堑褪辗眩虼宋颐且Х桨偌频亟档褪辗驯曜迹跎偈辗严钅浚跚崤┟竦母旱!!�
“前几年我们走了一段弯路,对经济效益强调得多了一些。只要有关部门给我们减压,不再给我们下达经济指标,我们的服务会更好,农民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庄丽明说。
各方评说
河北阜平县魏家峪村杨振梅:如今,医院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公益性越来越淡了。在我们心目中,医护人员已经不再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了。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医院公益性的淡化,受害的并不只是患者一方。好像医院拼命创收,是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但实际上最终还是少数人占有了更多的资源。
农民就医有三盼
本报透视农民看病难系列报道发表后,在河北省定兴县和涿州市农民中引起了极大反响。他们在称赞本报报道的同时,也吐露了心中的三盼。
一盼:药费能否再降低
在定兴县内章村,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表示,现在看病费用太高了。不少村民认为现在比10年前要高出几十倍。70多岁的张大爷说:“村里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靠家里那几亩地生活,辛辛苦苦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年初我老伴儿得了肠炎,去县医院看病不到两天就花了1000多元。这怎么看得起呀,现在只能买药回家吃。”最后老人叹了口气说:“我们这些农民啊,就盼着党和政府想法把药费再降些,以保证我们有病能看得起。”
二盼:村里医生能否增加点
内章村有个卫生室,大夫人好、医术好。不但头痛脑热的能治,而且一些大的病也看,附近两个村的人有病也到这里看。可村里卫生室就他一人,看病、拿药、打针什么都是一个人干。人一多,看病就得等很长时间。村民李大姐说:“就盼着村里卫生室能多几个大夫,让我们看病更容易些。”
三盼:政策宣传能否再多些
在涿州市东河村,问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村民都表示不知道。一旁的村干部稍加提示,村民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年初交的那10块钱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他们说:“对国家政策方面的事,还是要多宣传,让村民知道得更多一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探讨篇:药房托管能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吗?(1)
目前药品收入是医院主要经费来源,有些医院的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60%以上。为此,一些医院谋求高利润,开大处方,导致病人负担沉重。
将医院药房以托管的形式交给医药公司经营,所有药品都由医药公司来配送,收益按比例分配给医院
家住石家庄市的陈女士因患急性阑尾炎住进一家大医院,住院12天花费15万元,其中各种抗生素费用就达8500多元。后来当医生的儿子发现,陈女士住院期间使用了很多高档抗生素,而以当时陈女士的情况来看,完全没必要使用;即使在有某些症状的时候,也可以用普通抗生素,如果这样至少可以少花一半的费用。
“为什么会有这样事情发生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几乎所有的医院都是‘以药养医’!”北京市某大医院的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全国情况来看,目前药品收入是医院主要经济来源,有些医院的药品收入比例高达医院总收入的60%,“如果医院药卖少了,可能就无法生存,医生的收入肯定也会减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医生疯狂开药,为自己和医院谋求高利润。”
为了遏止“以药养医”导致的医生开大处方的现象,南京市雨花台区所有医疗机构推行了药房托管制度,全面实现了药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患者明显感到吃药便宜了。”雨花台区卫生局局长钱颐这样告诉记者,药房托管就是将医院药房以托管的形式交给医药公司经营,所有药品都由医药公司来配,收益后按照协议中的比例由医药公司分配给医院一定的利益。
今年4月底,雨花台区首家实行医药托管试点医院的是铁心桥卫生院,从该医院几个月的运行情况来看,医药分离后,由于卫生院只负责看病开处方,医药公司负责卖药,药房药品的价格平均降低了20%,处方平均值由150元降到了80元。钱颐告诉记者,这就意味着,在雨花台区所有区属医院全部实行药房托管后,患者在该区医院就诊至少能减少20%的药费支出。因此他认为,药房托管是解决医药不分、以药养医问题的有效探索。
药房托管只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暂时斩断了一个隐性存在的“医药链”,而为了生存,医生、医药代表还要创造新的“链条”
“药房托管是解决医药分家一个很有益的尝试。”针对南京市药房托管的这一做法,中国医学科学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药房托管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遏止“以药养医”的现象,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不行的。他说药房托管只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药房的所有权仍属医院,只是经营权、管理权等交给了托管单位。“正是有这样一个前提,医院和医药公司就存在很密切的利益关系。”
首先,药房托管后医院与托管单位之间还是存在利益分配的问题,因为,托管单位需按照双方约定的比例,将一部分经营利润上交铁心桥卫生院。“只要存在利益关系,无论是所有者还是经营者,都希望利润越多越好。因为双方都有利益在里面。”
其次,药房托管后医院与药房虽然在形式上分离了,医药代表不再直接与医生发生关系了,但是因为存在上述利益关系,且托管单位承担经营权后同样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药品经营的问题仍然存在,只不过是利益链的组成有所改变,从“医药代表——医院——医生”转为“医药代表——医药公司——医生”。
这位专家说,药房托管之所以目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关键是暂时斩断了一个隐性存在的“医药链”,而那些医生,医药代表为了生存还要创造新的“链条”,一旦这个“链条”形成,那么药房托管马上就要成为“明日黄花”。
实行医药“收支两条线”,让医院药房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经营机构,彻底实行分业管理
“解决以药养医的前提是必须增大财政对医院的投入。”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张拓红副教授说,目前医院的经济收入渠道主要有3条:财政投入、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差价收入。而从现在的情况看药品收入占大头。因此控制医院药品费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加大财政对医院的投入。
探讨篇:药房托管能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吗?(2)
“其次是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水平,使之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他说,在增加政府投入保证医院基本发展的基础上,完成医院由“以药养医”机制向“以医养医”机制的转换,让医生根据自己的服务技术水平取得自己相应的劳务费。张拓红说:“当然,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必须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同步,否则药品费用还没降下来,医疗费用又升上去,导致‘两头翘’,群众不能接受。”
针对这一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的王佩君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护士给病人打一针可以按劳计酬,医生查房看病忙死忙活却没有增加收入,医生的收入还不如护士,这种分配体制,你说医生怎能认同?”她说,“以药养医”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走不通;而医院现行体制也严重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使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在质量和效率上展开公平竞争,最终让群众受益。
对此,国务院研究室陈文玲指出:对于营利性医院与公益性医院,政府应尽快制订划分标准,对这些挑选出来的公益性医疗机构进行全额投入,使它们能够真正承担起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健的职能,而不是以创收为目的。对具备市场化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产权改革的多种形式,促使其商业化,开展特需等高端服务,适应多元化的就医需求。
陈文玲还建议,实施医药分离,要变医院药房为社会药房,医院仅仅留一些急救类药品。同时建议我国分三步推进这项工作:第一步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收支两条线”;第二步将医院药房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经营机构,隶属关系仍由医院代管;第三步彻底实行医药分业管理。
相关链接
“以药养医”现象的形成
医院药品加价制度早已形成。按有关规定,医院最多可以在药厂提供的进货价上加价15%,作为医院的补偿收入。同时,医院还可以从药厂的进货价中提取5%的利润。医院曾较严格地遵守了这一规定。
但是,随着政府补贴越来越少,药品收入就成了医院经济来源的大头,再加上看病属于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就给某些不合理现象提供了生存空间,导致大处方、开贵药、乱开药的行为出现,形成了“以药养医”的现象。
目前,医疗行业内对医院的药品收入比例有一个说法:三级医院40%,二级医院60%,一级医院70%。越是小医院,越是要靠药补医。
药品收入成为医院主要收入
长期以来,我国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收费始终过低,挂号费、住院费、医疗处置费、诊断费、手术费等均不能反映其成本。有专家估算,我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占50%~60%,医疗仪器检验收费约占20%~30%,医生医疗技术服务收费约占10%~15%,国家补助只占很小的比例。
各方评说
北京某医院院长:政府在决策前,应该算一些账。其一,医院管理过程中还要不要确保医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医院从药品等方面获取的资金,要用来更新设备和维修房屋等。如果取消药品收入,这些钱从哪来?其二,政府要确定医务人员的收入维持在何种水平,因为只有有一支稳定优质的队伍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其三,医院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投入问题怎么解决?如果有缺口的话,怎么补偿医院?政府应该对这三方面进行详细的测算后,再进行政策调整。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以药养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要么提高政府财政补贴,要么提高医生技术劳务所得,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才能堵住“大处方”,解决“看病贵”的现象。医疗卫生改革是世界性难题,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医改大方向就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找准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
典型事例剖析
小胡与哥哥同是安徽金寨县古碑镇中心学校初二学生。今年10月,成绩优异的兄弟俩分别被诊断为恶性骨瘤和白血病。面对穷困的家庭和无助的父母,兄弟俩以抓阄的方式决定家里借来的钱用在谁身上。抓阄时,弟弟写了两张“治疗”的纸条,让哥哥先抓。弟弟表示:“我这病治疗要花太多的钱,哥哥成绩比我好,让他先治疗。”
因贫寒看不起病而不得不以“抓阄定生死”,是对政府医疗救助制度的呼唤。能从这些在贫病交加的绝望生命中和求生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