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开-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
寻找昨天
在我很小的时候,邻居住着一位独臂将军。空荡荡的袖管,使他肩头的 将星更增添了神秘的光泽。
一次,我站在他脚边。仰起头,像仰望着一座高山。“你怎么只有一支 胳膊?”
“被子弹咬去了。” “子弹有牙吗?” “当然有。”
将军的笑容灿烂极了,没有一丝阴影。 这也许就是我最初认识的昨天。 它使一个完整的人变成了残疾,也使一个普通的人变成了将军。 我说不清它究竟是残酷,还是仁慈。
当解放军出版社把创作长篇报告文学“解放石家庄”的选题交给我,我 才有机会走进昨天的世界。
叩响一扇扇将军的门,用纤细的手推开他们记忆的窗;走进一家家图书
馆、资料室,在浩瀚如沙的文字里淘金;来到不知换过多少茬士兵的连队, 面对褪色的战旗,张开想象的翅膀;
漫步昔日铁马金戈的沙场,静静凝眸坠入山巅前那一轮燃烧的残阳,任
思绪随风飘荡??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 301 医院的高干病房里,我与一位陌生的老人邂逅。 有人告诉我,他就是石家庄战役中 3 纵 7 旅的旅长易耀彩。想不到,踏破铁 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悄悄地打量着他,满头青丝,精神矍铄,与我先前见到的那些老态龙
钟的将军截然不同。老人笑着让我猜其年纪,我有意打了个埋伏,“大概不
到 70 吧。”老人听罢,开怀大笑,笑声中荡出一种孩子般的满足和天真。 因我已买了出差的机票,于是约好,回来后就去采访。老人欣然应允。
“我等着你,到时候一定给你好好摆摆龙门。”两个月后,我从外地返京,
正准备去采访易耀彩将军时,却被一张报纸冻僵了步履—— 刺目的黑框镶嵌着将军那张英武的脸庞,深邃的眼睛望着所有注视着他
的人,微微绽开的嘴角似乎含着某种遗憾??他走得那么突然。 他把他的昨天带走了,他把他所知道的 7 旅带走了,带进了那个令人无
法寻觅的黑框??
不停地奔波。 不停地采撷。
不停地面对报纸上那一个又一个刺目的黑框伫足长嗟。采访本变得越来 越沉重,堆积在脑子里的却是一砣砣浓得化不开的色块。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梦。 那凝重的色块奇异般地化开了,变成了一幅画。我久久凝视着画卷,在
梦中寻找过去。
暮秋的阳光,不像夏天那样炽烈,也不像冬天那样惨淡。高耸入云的石 家庄解放纪念碑,犹如一柄被战火锻造的利剑。疾驰的战马,“咴咴”嘶鸣 着踏过历史的尘烟。骑兵高高扬起的披风,像胜利的旗。
我独自在纪念碑前沉思。 每一座纪念碑,都是一枚历史的书签。
但愿它能为我导航,驶向被漫漫迷雾包裹着的海洋。我把手轻轻放在光 洁的大理石基座上。
它醒来。缓缓地转动头颅,让阳光扫过微微发涩的记忆。无声地和我交
谈。
谈成功与失败。 谈毁灭与永恒。 谈昨天与今天。 谈战争与和平。 谈得好不投机。
忽然,一个稚声稚气的童音打断了我们的交谈。 “妈妈,这个人是不是佐罗?”一个胖胖的小男孩走过来,指着那尊青
铜雕像。
“不是,那是解放军。” “不对,就是佐罗!就是佐罗!” 年轻的妈妈不再言语。 我却从那童稚的话语中感到一阵莫名的苍凉。 不由得想起了发生在这个城市里的一件事。 公共汽车上,一个小偷被捉。
惶惶然,小偷丢开赃物,掏出匕首,朝着那宽阔的胸脯猛扎下去。
车厢里一片死寂。 几十名乘客(包括被窃的失主),全都悄悄地背过身去。英雄的血,在
地板上溅开一片殷红,却始终未能唤醒那一车麻木的灵魂。
那汽车恰恰就从这纪念碑旁驶过。
我从纪念碑基座上走下来,走向与纪念碑紧紧相依的大石桥。弯曲的桥 身使人想起老人的脊梁。
桥头,一个瘦瘦的中年人,正蹬着梯子,专心致志地往那刻好的字里抹 金粉。
这座桥,已被列为石家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耀眼的阳光,铺在被金 粉勾勒的字上,折射出一片灿灿的金黄。遗憾的是,参观的人少得可怜,其 魅力远远比不上石家庄附近仿照《红楼梦》营建的宁国府和荣国府。
桥上的四尊石狮子,仿佛也因寂寞而显得无精打采。它们是那场战斗的 见证。那伏尸喋血的场面,它们永远也忘不了。可是,似乎再没有谁想静下 心来听听它们的话语。
从桥边走过的人,都步履匆匆,一张张脸上充满着梦想、期望、欢乐。 历史,被岁月冲淡了痕迹。 一辆公共汽车在离我不远的车站停下,我紧跑几步,跳了上去。我不知
道它的起点和终点,也不想打听。
窗口像流动的画廊,画面不停地扑过来,移开去,一幅又一幅。高耸的 饭店。
繁华的街道。 恬淡的田园。
车轮在纵横交织的马路上旋转。 碾过闹市。 碾过郊野。碾过色彩斑斓的经济开发区。 碾过矮小的火柴盒似的旧宅院??
再也看不到昨天那累累的弹壁;再也听不到昨天那尖利的枪声,再也嗅 不到昨天那扑鼻的血腥??
昨天,在经历了战火焚烧之后,已经属于另一颗恒星。一位当年指挥过 石家庄战斗的将军,故地重游时,竟迷失在丛,林般的楼群里??
“下一站,烈士陵园。” 我的心突然被触动了,急忙站起来,挤到车门口。
陵园里静悄悄的。 苍绿的松墙神情凝重,水泥铺成的地面铁灰一片,一排排墓床枕着金色
的黄昏,格外安宁。
几只蹦蹦跳跳的小鸟,忽而飞上树梢,忽而栖落墓碑,撒下几串啾唧。 三五个捧着书本的少年,来来回回地走动着,像是在背诵什么,却听不
到声音,只有那水红色的衬衫,为这黯淡的基调揉进几枚鲜亮的音符。
寥寥几只花圈,不知是什么时候摆放的,上面的花朵早已枯萎,不时被 风衔走几个花瓣,飘得很远很远。
倒是那些不甘寂寞的野花,一簇簇,一丛丛,点缀在墓地周围,像彩色
的星星,啄破了灰濛濛的沉寂。 我默默地在墓地徜徉,希望能发现什么。 解放石家庄时,据不完全统计,有名有姓的牺牲者就达 1350 人。
忠魂长眠无语。只有那悲壮如血、燃烧如火的精神,像巍峨的纪念碑,
在后人的心中冉冉升起。
作者简介
马继红 1954 年出生于北京。196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卫生 员、护士、新闻干事。1974 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著有报告文学集、散文集、 长篇纪实文学、长篇报告文学 5 部。1980 年作品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现 为总后勤部专业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
马春林 1950 年出生于北京。1968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战士、 新闻干事。1977 年开始业余创作,主要以报告文学、影视剧本为主。著有长 篇报告文学《黄金与十字架》、报告文学集《天下第一兵》。创作的电视剧 有《五彩贝》、《军旗下的红十字》、《太阳树》、《核桃人》、《红土地 的呼唤》等。现为解放军报社军事编辑。
石门开
第 1 章 兵败大清河
历史有时像一枚硬币,当它把辉煌的一面展示给你的时候,你千万 不要相信,另一面也同样辉煌。
战车的轮子
天闷得出奇。 密匝匝的高粱地里,响起一片“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喘息声。 高粱已经成熟,丰满的穗头似沉甸甸的头颅,压得挺拔的高粱杆不住地
轻轻晃动。空气中弥散着高粱成熟那特有的苦涩微甘的气味。 嚓啦啦。
嚓啦啦。 一双双疲惫的脚从地里蹚过去,柔韧的叶片被折断,纤细的高粱杆在断
裂中呻吟。深绿色的汁液浸出来,地上像铺了一层绿毡。 没有人说话。只是偶尔不知谁的扳机触碰到什么物件上,发出一两声短
促而刺耳的声响。
这是晋察冀野战军 4 纵 11 旅的一支部队,奉命向平(北平)、津(天津)、 保(保定)交界的大清河开进。
营长胡立达停住脚,扯下帽子,攥在手里,像攥着一把揉碎的树叶。
他忧郁地望望天空,乌黑的三团疾速地翻滚着。那形状,使人想起古战 场上奔驰的战车。乌黑的车轮,乌黑的车身。
一阵沉雷滚过,似车轮摩擦大地时发出的轰鸣。
同一时间。 陕北窑洞里,一双充满魅力的眼睛微眯着,也在注视华北大地上的这驾
战车。
他在地图前已经站了很久了,弹落的烟灰在地上铺了薄薄的一层。 晋察冀,这毗邻东北、山东、晋绥、晋冀鲁豫四个战略区的丰腴大地,
这贯穿平汉、同浦、陇海、平绥数条大动脉的咽喉要塞,这容纳着北平、天
津、保定、唐山、石家庄、张家口等重要都市的战略腹地,从解放战争一开 始,便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毛泽东的目光朔流而上,一直追溯到几年 前的那次重大转折。
1945 年秋。 当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拖着一条笨重的假腿,双手哆嗦着吃力地登上泊
干横滨的“密苏里”战舰,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朱德接连发出七道进军令,命令各解放区部队依据波斯坦公告规定,向附近 城镇及交通要道的日军发出通牒,限期交出全部武器。
遥居西南的蒋介石,岂容大半个中国落入共产党人之手。在美国政府的 干预下,蒋介石火速调遣精锐部队,向被解放军包围的城镇、要道推进,抢 地盘,抢城市,抢胜利果实。大规模的空运,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 属罕见。
一夜之间,几十万伪军摇身一变,成了“国军”。 与此同时,蒋介石致电日军总头目冈村宁茨,让日军在国民党受降前,
做“有效的防御”,致使不少解放区部队不得不含恨撤离已包围并一度占领
的大中城市。
雾都 8 月,毛泽东赴约来到山城,参加国共两党对等的谈判。蒋介石以 为毛泽东不敢来,但他来了。有人会设圈套,有人敢进圈套。设圈套者最终 未必能网住别人,进圈套者则最终撕破这圈套从而更磊落地展示自己。
险棋一步,大勇者胜,大智者胜。 在谈判中,蒋介石提出了“统一军令”和“统一政令”的口号,想惜此
取消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民主政权。不少人也跟着叫喊“不要另起炉灶”。毛 泽东幽默地回答:“不要另起炉灶的话,我很赞成,但是蒋介石得要管饭。 他不管我们的饭,我不另起炉灶怎么办?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蒋介石 的炉灶里不许我们造饭。”
事后,蒋介石找到周恩来,“盼告诉润之,要和就照这个条件和,不然, 请他回延安带兵来打。”
毛泽东闻之,朗然一笑,“现在打,我实在打不过他,但我可以用对付 日寇之办法对付他,他占点线,我占面,乡村包围城市,莫看我们只有几十 万条破枪,试看鹿死谁手?”
一席话妙语连珠,又无疑高屋建瓴。
1946 年初。 当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双方,终于在《国共两党停止军事冲突协议》上
签字的时候,国际舆论却出现了明显的偏颇。
美国总统杜鲁门致信即将来华调停的特使马歇尔上将,“我特别希望你 说服中国政府,召开一个包括主要党派代表所组成的全国会议,以获得中国 的统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