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艳史-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老人依然很生气,后果呢?
老人依旧抛下一句话:“再过五天见面。”说罢又拂袖而去了。
张良的第二次约会也这样以失败告终。
都说事不过三,张良的第三次约会终于成功了,虽然他最终并不是抱的美人归,但他却抱着比美人更重要的《太公兵法》而归了,可谓收获不小。
这一次,张良就是傻瓜也不会再迟到了。他的办法很简单明了,那一夜甘脆就不睡到家里(寒舍),而是直接卷起铺盖地毯睡到桥上得了。
这下,老人没折了,交给他一个包袱就走了。
据说这个包袱里就藏着姜太公当年留下来的《太公兵法》。
有了这本书,张良等于得到了姜太公兵法战略真传,多年潜心学习后,已具备了运筹帷幄的万千韬略。
此时与刘邦一见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搞明白,刘邦是怎样一见面就把张良整的服服帖帖。但我知道,良臣择禽木而栖。张良当时遇到刘邦这一幕就好比姜子牙遇到周文王一样,良臣和明君本来就是斑配的一对。
张良不需要借别人的慧眼,以自己的肉眼看清眼前这位一脸龙象之人的不凡之气。
他才是我要等的明主。
他才是我要找的谋臣。
张良和刘邦如是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项氏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七、 项氏集团的发迹史
(1)项梁的韬光养晦
让大家久等的项羽终于要登场了,激动啊,首先让项羽同志用一句话来发表一下登场的感言吧。
项羽旁白:就一句啊。让我想想说什么好呢!他轻拍着头,憋了良久,终于说道:对不住各位父老乡亲,败军之将实在无脸见人ing。
靠,都说了什么了,现在才刚登场,还没到乌江兵败的时候呢。项羽意识到这一点,突然面红耳赤的起身跑了。
各位看官别急,都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项羽就算牛了点,也不能这么没礼貌吧。他跑了,他的家人总跑不了吧。咱们先问侯一下他的祖宗十八代再说。
项氏在中国是一个特别的姓。项家人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贵族,为楚国的繁荣和复兴立下汗马功劳,因功勋卓越被楚王赐为项氏。
项家也不负君王厚爱,几乎每代都出名将来。到项梁的父亲项燕时,因为当时秦强楚弱,项燕成了保卫楚国的守护神。但项燕一个之力不可能阻挡得了强大的秦军前进的步伐。最终,项燕为国捐躯了。而楚国也随之灭亡了。
项梁为逃避秦军的“斩尽杀绝”政策,不得不隐遁它乡。
而项羽自幼丧父,十来岁时就被叔父项梁领养。
项羽字籍,从力大过人,常常有举鼎过头的惊人之举。且长着一双双重瞳子眼(据说是帝王才有的眼睛),眉宇间有一股英豪之气。
为了培养这个接班人,项梁几乎倾尽自己所有的精力。
首先:教项羽识字。
然而,三年下来,先生发话了:孺子不可教也,还是让他学剑吧。
项梁看着先生忿忿而去,那个揪心的痛啊,虽然有一半是为自己那白花花的银子就这样白白的浪费掉了。
然后:教项羽练剑。
同样,三年下来,先生发话了:孺子不可教也,还是让他学点其它的吧。
文也学不好,武也学不好,项梁不禁有些生气了,将来光复楚国还指望这小子呢?
这时,项羽说话了:学书不过记个姓名,学剑也不过抵挡一个人,这些有什么了不起。我要学的是抵挡万人之术。
好家伙,这小子志气倒不小,兵法正是项梁的长项,当年他在父亲项燕的耳濡目染下,自然学了不少用兵之道。
最后,没折了,他亲自教项羽兵法了。(自己教的好处是可以省去一大笔雇佣金)
然而,项羽是个浅尝辄止的人,不到一年,就对兵法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了,一谈到兵法就大呼头疼。
用现在的话来说,项羽每学一样东西都是半桶水。当然,半桶水虽然没有一桶水那么的高度和深度,但半桶水的好处那就是至少自己将来有领悟和提升的广大空间。
每样都懂一些,自己就变成全能选手了,这对于只精通一门的人来说,他反而具有独特的优势。
当然,话虽如此,那时的项梁为此却没有少生闷气,其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态势。
前面已经提到,那年春天(公元前223年春天),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东巡。张良当时精心的准备了一个暗杀行动的同时,我们的项羽同志也没闲着。他和叔父站在会稽街头,望着秦始皇那宏大的气势,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将来我要取代他。(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和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及第一个拉大旗起义的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思大同小异,都是典型的“取代主义”者。
用俗一点的话来说,他们的话也是他们当时心目中的理想和目标。
至于是不是这句话惹的祸,现在已无从考证。反正项羽说完这话句,不久就有人把他们叔侄告到县衙里,罪名是“莫须有”的造反。
项氏叔侄也不是省油的灯,闻得消息,脚底沫油,赶紧溜了。这一溜就到了一个叫“吴中”(现在的苏州)的地方。
到这里后,项梁开始展现英雄本色,他豪爽大方,仗义疏才,办事果断,不久,成了这里红白大事的操办人。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司马迁《史记&;#8226;项羽本纪》)
当然,项梁这么热衷红白大事的操办也不纯粹是想“为人民服务”,还有其政治目的。
在操力过程中,他一边组织人员配合使用,一边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本领,为日后起义做准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当陈胜起义的号角吹响神洲大地时,项梁知道他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了。十余年的光景,项羽也早已被他调教成一个风度翩翩的人才了。
十年磨一剑,这句话果然不假。
(2)就从这里出发了
楚虽三千,亡秦必楚。
陈胜是楚国人,项梁项羽也是楚国人。后来正是楚国人的前仆后继,才把腐败的秦王朝彻底推翻。
正在项梁开始筹备起义事宜时。在这个节骨眼上,会稽太守殷通主动把他请上府去了,把他的起义日期又大大向前推进了。
如果后来殷通知道自己这一请是引狼入室的话,他一定会自己粗率的行动而感到后悔。
当时殷通以敏锐的眼光看到秦朝马上就要灭亡了。历史的潮流如此,已经不可逆转了。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此时不起义更待何时。他找来项梁是想让他助他一臂之力。
一些必要的客套过后,殷通终于说到了正题,他正色说道:“我想起义。”
我想起义,多么直白的话啊,简骇明了,连傻子也听得懂。
项梁闻言先是一震,然后装成比傻子还傻的样子,表示听不懂太守的话。
“我想起义。”当殷通第二遍说这句话时,项梁才知道太守并不是在说玩笑,也不是在试探自己。
“大势所趋,太守真是识时务者了!”项梁说这句话时,已明白太守这次请他来的目的了,心里不由暗道:可惜你虽识时务,却不识人,我唐唐项氏名门之后,岂会和你这个昏庸无能的太守同流合污。
“我想任你和桓楚做将军。”殷通的话果然不想他所料。
项梁先是客套的说自己“无德无能”之类的话推托一翻,然后才说:“桓楚最近不知所踪。除了我侄子项羽外,其它人都找不到他。”
“那赶紧把项羽请来。”
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太守的智商简直就处在一个婴儿阶段,在他还不完全了解这个人的情况下,就冒然把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他固执的以为他是身为唐唐太守,他管辖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敢听他的。更何况这次是重用他们。
如果是一般的人,也许他这样做无可非议,但问题是,他此次要用的人是项梁,一个非同常人的项梁。
随后的事实证明,殷通的智商比婴儿还要低。
因为随后项梁引来了磨刀霍霍多时的项羽,项羽进府后,就毫不客气就给了殷通一刀。
殷通的防御能力这么差,连项羽都感到不可思议。
就这样,项梁项羽就这样轻松的合计杀害了会稽太守殷通。然后叔侄两振臂一呼,早就对秦朝不满的众人欢呼跳雀,纷纷涌向项梁叔侄身边,不几天他们身边就汇集了八千余人。
此时正是公元前208年,项氏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项字大旗迎风飘扬,打出的广告语是:
选择项氏集团,成功就在眼前。
第七章:借出一段奇缘来
做人要HD,献花,收藏,收藏,献花。。。。。。。。
……
(3)项氏集团的迅速壮大
项氏集团建立后,因为其信誉和广告打的好,各有识之士闻之纷纷慕名而来,并且强烈要求入股。
总经理项梁和懂事长项羽正在筹划着怎样壮大项氏集团,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对送上门来的股东们(包括小股民)自然来者不拒,并且按投股大小给他们不同职务来当。
这其中以陈婴和英布两人所带的股金最多(各有二三万人马),所以成了项氏集团的顶梁柱。
这里不防来说说这两位大股东。
陈家在东阳县很出名。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忠厚,县里人有什么事都会首先想到请他来帮忙。因此大家对陈婴很是尊重。
陈胜革命的道火迅速传开后,东阳百姓一起杀了那个胡作非为的县令。几千人聚在一起,准备参加到革命当中来,可杀了县令后,他们才发现,他们还缺一个信服的头领。
群龙岂能无首。
这时大家想到了老好人陈婴。
陈婴虽然乐于助人,但却不愿当头领。但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你越是不想当,众人就要拉你下水。
陈婴就是这样被众人强拉着下了贼船。
做好人真难啊,这里大家总算信了吧。陈婴当了头领后,附近起义的人闻风而来,纷纷归于他旗下。
到了两万人马时,众人纷纷要求陈婴自立为王。
陈婴此时站在贼船上进退两难,不得已只好回家去问老母。
知儿莫若母,老母对他说的话,中心思想归纳起来就只有这么两句:你只是一个做侯的料,不是为王的命。
老母的话毫不客气,一针见血的告诉陈婴,众人推你为王并不是看中你的才,而是把你当成挡箭牌,革命如果最终成功了,他们可以封妻荫子,荣华富贵一生,一旦革命失败了,他们做为附从之人容易逃命,而你却成了罪魁祸首。
与人无争,就能亲近于人;与物无争,就能育抚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动到来;与利无争,利就聚集而来。祸患的到来,全是争的结果。而无,也就无灾祸。
————《难得糊涂经》
由此可见陈婴的老母见识有多深远,居然懂得糊涂经了。陈婴本来就无当王之心,回去后,便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