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曾祖荫烟草论文集 >

第2部分

曾祖荫烟草论文集-第2部分

小说: 曾祖荫烟草论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甑菰觯凰谴丛斓哪昶骄笆瘴蛟�1978年前年平均税收(万元)的倍;是建国以来年平均税收(万元)的倍,在1979年税收294万元的基数上平均每年以的比例递增。

  开阳烤烟产量、质量的高速增长,使开阳迅速成为全省闻名的富裕县。到1997年时,全县农业人口已达358131人,烤烟产量为353473担,几乎达到每个农业人口1担烟,创开阳种烟史的最高水平;实现产值万元,创第二个高效益年(最高效益是1996年,为万元);农业人口人均种烟收入为元,也是第二个高收入年(最高收入年是1996年,为元),均价达到元(1996年为元),税收实现2572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51998-2002年,国家实施计划种植、合同收购的年代。这段时期国家给开阳下达的烤烟计划指标先是万担,后是16万担。这个指标对开阳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开阳烟农每年都要超种烟,开阳不收的烟叶就外流了。根据曾祖荫的调查,得出了这个年代开阳烤烟的真实生产情况:在这五年中,开阳平均农业人口为人,平均每年递增;平均每年产烟叶19526担,平均每年递增;烟叶平均年产值为万元,平均每年递增;烟叶平均均价为元/担,平均每年递增;农业人口人均年种烟收入为元,每年平均递增;平均每年创税万元,平均每年递增。以上的数据说明,除了烟叶均价是上升的外,农民收入和国家税收都大幅度下降了,这从侧面说明了烤烟生产对开阳是多么重要!

  毫无疑问,以上数字所展示的成绩是伟大的,这些成绩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充分说明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必将以更加繁荣富强的姿态进入二十一世纪。

  伴随着开阳烤烟生产的发展壮大,尤其是烟叶质量的迅速提高,开阳的知名度也相应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开阳跨入全国烤烟先进县行业,当年12月,在全省烤烟生产会上,开阳被评为省的优质高产县,且烟叶质量名列全省第一,以后直到1982年,连续四年保持烟叶质量全省第一;1979年开阳成为全省13个基地县之一;1982年又成为全省31个重点产烟县之一;1987年贵州农学院对开阳烟叶进行化验,认为开阳烟叶外观、内在质量好,达到优质烟叶特征;同年在贵州遵义,开阳烟叶受到世界著名烟草专家、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署顾问左天觉博士和中国郑州烟科所所长朱尊权高级工程师的赞扬;同年9月,开阳烟叶参加了北京国际博览会,受到中外专家的赞扬;1987年12月,开阳被国家烟草专卖局评为烤烟生产先进单位;1988年开阳再度被国家烟草专卖局评为烤烟生产、收购工作先进县;1989年和1992年开阳两次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烤烟生产先进县;开阳多次被安顺地区行政公署评为烤烟生产先进县;1997年8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特邀美联社记者来开阳参观、考察烤烟生产和收购工作。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开阳烟叶质量稳步提高

  烤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烟叶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靠科学技术,这一基本结论是开阳近六十年种烟实践,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种烟实践做出的。

  漫长的种烟历史,无休止的科学试验及普及推广,形成了开阳自成体系的科学种烟理论。那就是:要生产出产、质皆优的烟叶,因地制宜、调整布局是基础;选用良种、假植壮苗为先导;适期播栽、单垄精植、经纬成行、空间营养、协调一致、控制株数、适当留叶是前提;施足氮肥、增施磷钾、农肥化肥、经济配用、分层施放、定量到株是核心;加强管理、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增质为保证;成熟采收、优化烤房、科学烘烤是关键。

  这一理论在大田实施工程中体现为科学的系统程序:良种良法配套、狠抓育苗假植、主攻大田移栽,精心田间管理,功成采收烘烤。苗、栽、管、烤环环紧扣,良法操作,贯彻始终,不违农时地将科学技术措施落实到烟田与烤房。

  以产优质烟而富饶,而闻名的开阳县,正是在坚持自己的科学种烟理论和不断完善大田施工程序中走出来的。然而,这些理论和程序的形成,却有一个漫长的实践和不断学习、引进的过程,它们本身就是历代科学种烟理论及实践与开阳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烤烟良种的变迁。开阳早在1943年就从瓮安县引进了美国品种“佛光”和“特字400号”,这两个品种在开阳种植了近30年,到1970年才引进了“红花大金元”,为了适应当时烟厂原料紧缺的需要,1974年又引进了多叶品种“春雷”系列。原料紧缺矛盾解决之后,烟叶品质的优良上升为主要矛盾,于是1980年又引进了美国品种“G-28”,1983年又引进了“G-140”。经多年实践,开阳认定,要发展烤烟生产,必须采用良种,到1986年全县以“红花金元”和“G-140”为当家品种,淘汰了“春雷”系列多叶品种,并严禁种多叶品种,并试种“Nc-82”和“k326”等优良品种。直到今天,“Nc-82”和“k326”仍是开阳的当家品种。近年来开阳积极进行品种试验,并对“云烟85”、“k346”等品种进行中试,以期解决“Nc-82”、“k326”种植多年、品种退化和病虫害加重的矛盾。

  2育苗和假植的历程。“秧好一半谷,苗好一半收”,这就是开阳人的培育壮苗观,可见其重视程度之高。1970年前,开阳烤烟是露天裸种育苗,1971年县烟叶站派潘国华同志请来河南技术员2名,在城关进行塑料薄膜育苗,经过6年推广,于1977年实现全县育苗塑料薄膜化。

  塑料薄膜育苗在开阳的试验成功并普遍推广,使开阳烟叶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使烟叶产量也大幅度提高,这就是1969年-1978年这个灾难深重的“文革”时期开阳烟叶产量和质量得以较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原因。这10年的年平均产量是上一个10年年平均产量的2倍;产值是上一个10年的倍;均价是上一个10年的倍;国家税收是上一个10年的5倍。塑料薄膜育苗的成功,大幅度缩短了育苗期,使原先裸种露天育苗的苗龄130天-150天,变成塑料薄膜育苗的70天-90天,变原先的“小满”至“夏至”栽烟为现在的“立夏”至“小满”栽烟,使商品质量好的“伏烟”比例大幅度增加,商品质量差的“秋烟”、“青烟”比例大幅度减少。这就是塑料薄膜育苗大幅度提高烟叶质量的根本原因。

  塑料薄膜育苗是科学种烟史上划时代的转折点和里程碑,是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光辉典范。

  在1987年前,开阳都是实施的“母床”烟苗直栽大田,烟农谓之“栽滑烟”,1987年开阳实施“中美合作改进中国烟叶质量”试验、示范课题后,开始推广“营养块”假植育苗技术,到1990年时已普及全县,1990年开阳人自己发明了“开烟一号制钵器”假植育苗,这项技术已在开阳大部分烟区得以推广。“营养块”育苗和“开烟一号制钵器”假植育苗解决了培育壮苗问题和从根本上解决了适时移栽问题。就培育壮苗论,“开烟一号制钵器”比“营养块”育苗好得多,也比其它各种形式的假植育苗优越,这一结论是专家试验和广大烟农实践经验做出的。

  1996年,开阳首次从毕节引进包衣种育苗,当年试种8000亩,1996年从南京引进包衣技术,自己生产包衣种31000包(合3100公斤),供1997年生产用。1997年开阳包衣种面积达31000亩,占种烟面积的;1997年又从南京引进烘干机,为开阳和清镇市、修文县、熄烽县生产包衣种193954包(合公斤),供1998年生产用,1998年开阳烤烟育苗全部实现包衣种化,播种面积达60000亩。

  塑料薄膜育苗、“营养块”和“开烟一号制钵器”假植育苗、包衣种育苗是开阳烤烟育苗史上三个转折点和里程碑,它们都在各个历史时期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烟叶质量和产量,都把开阳科学种烟水平推向一个新阶段。

  2001年开阳引进了漂浮育苗,这是当今国内外最先进的育苗方式。但在开阳必须建大棚,还需要有增温设备,这对千家万户非规模经营的烟农来说是难以做到的。2002年曾祖荫发明了“有氧发酵酿热漂浮育苗”,这种育苗方法不需要大棚和特设增温设备,只需用厩肥发酵酿热升温即可育苗。经过试验,这种育苗方法在开阳海拔1000米的烟区育出了标准的壮苗(本试验于2002年2月28日开始育苗,5月7日移栽,苗龄69天。烟苗茎高厘米,有效叶片,根系发达,无病虫害)。这种成功的育苗方法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赞扬,有关文章发表于《贵州农业科学》2003年第31卷第2期上。

  3移栽和施肥的历史。移栽是烤烟生产阶段的关键环节。移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时间问题;一个是移栽质量问题。移栽时间问题是要求必须使烟株的生长发育和成熟采收处于大自然的最佳水热状态,才能使烟株获得最佳的产量和质量;移栽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解决植株地上部的空间营养,务必使每棵植都处于相同的光、热、水、气营养之中,使烟株个体充分发育,群体协调生长;另一方面是解决植株地下部营养,这是施肥问题。烤烟施肥必须保证每棵烟株都能建成尽可能庞大的根系,并且其庞大程度应该相同,还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各种元素供应烟株生产发育需要,到烟叶成熟时这些营养元素已恰好被烟株吸收完。施肥问题是烤烟移栽质量的核心。

  上文的论述就是开阳自成体系的烤烟移栽理论,而这一理论的提出来源于开阳漫长的种烟历史和不断的科学实验。

  70年代中期以前,塑料薄膜育苗未普及,开阳烤烟移栽大多在“小满”至“夏至”之间,薄膜育苗、“营养块”和“开烟一号制钵器”假植育苗相继普及后,才从根本解决了及时移栽和壮苗问题。那就是全县实现了“立夏”至“小满”之间的壮苗移栽。确切地说,移栽时间的大体解决在70年代中期以后,而从根本解决和实现壮苗移栽则是在1987年以后。

  60年代以前开阳多系平土栽烟,70年代以前移栽密度在每亩1600-2000株之间,1985年以后才基本实现了全县单行起垄栽烟。所以80年代中期以前的烤烟移栽地上部营养问题都解决不好。1987年中美合作试验以后,移栽密度才达到1000-1300株的水平,并普及推广了拉绳定点移栽,这才基本解决了植株的地上营养问题。1991年首先在哨上乡推广高垄品字型移栽,把植株的地上部营养推向更高水平。

  高垄品字型移栽,加上控制密度,能使烟株的株、行距一致,更重要的是能使烟株在各个方向上纵横成行,使烟株吸收光、热、水、气一致,即空间营养一致,达到使烟株个体充分发育,群体协调一致,从而获得最佳产量和质量。高垄品字型移栽是目前解决植株空间营养的最佳方式。1998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