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唐-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潜点点头,心暗忖,所谓出了命案肯定是某些人在搞鬼,其目的便是将李潜等人拦在关外。否则为何早不闭关,晚不闭关,偏偏这个时候闭关?李潜估计那些人正在集合人手,他们被拦在关外的时间越长,那些人准备的就越充分,情形对他就越不利。
李潜刚想让马三奎拿自己的名刺去叫人开关,却突然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那些人早就在关内做好了伏击的准备,因为他们肯定能猜到闭关根本挡不住自己,却能挡住老百姓。如此一来,就不存在误伤百姓的可能,他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对付自己。
想到这种可能李潜心里顿时一惊。大谷关他来过几次,知道通往潼关的路位于谷底,两侧皆是陡峭的山坡,在这种地形下如果有人在两侧埋伏百十个弓箭手,自己这一百多人能活着冲过去的只怕连一半都没有。该怎么办呢?
李潜思忖了片刻忽然看到手上拿着的藤筐子,登时心大喜。这筐子是将山藤破成几股编成,缝隙很小,而且山藤强韧有弹性,与三国时南蛮兵所用的藤牌相似,只是没有把手而已。李潜拿起一个筐子在胳膊上比划了一下,发现如果给藤筐装上个坚固的把手正好能当盾牌使。
李潜大喜,对那老山农道:“老人家,你有多少筐子?”
老山农不假思索地回道:“一共四十个。”
李潜道:“老人家,关门封了,你也进不了关,不如直接把这些东西全卖给我算了。”
老山农迟疑了片刻道:“公子要这物件做什么用?”
李潜道:“我看这筐子编的颇为精致,很是喜欢,准备拿回去用。”
老山农感激地道:“俺知道公子是个善心人,看俺可怜才买俺的筐子。俺这里谢谢您了。”说着便要向李潜作揖。
李潜连忙拦住他道:“老人家多虑了。我真是喜欢这东西才买的,不是因为可怜你。你说这些得多少钱吧?”“”
老山农盘算了片刻道:“您给一百个钱吧。”
李潜摇头道:“太便宜了。三哥,给老人家拿一贯钱。”
马三奎虽然不明白李潜为什么要买这些藤筐,不过没敢插嘴问,依言从袋子里取了一贯钱递到老山农手里。老山农摆着双手连连推辞道:“使不得,使不得。这些真不是值钱的东西。公子您可怜俺,将俺的东西全买了,俺要是多要您的钱就是不识抬举了,公子,俺只要一百个钱就够了。”
马三奎道:“老人家,你就拿着吧,多余的钱是公子赏给你喝酒的。”说着硬将钱塞到老山农手里。
老山农手里拿着钱有些拘谨地冲李潜作了个揖道:“那俺就收下了。俺在这谢公子赏了。”
李潜笑笑,道:“老人家,不必多礼。你可知道附近还有没有卖这东西的?”
老山农连连点头,道:“有,有。我们村出来卖这东西有五六个人呢,他们腿脚利索走的比俺快,都在前面呢。公子若是需要,俺带您去找他们。”
李潜点点头,吩咐马三奎跟着老山农过去,将所有这种筐子全买下来带回去。老山农又对李潜千恩万谢了一番才在马三奎的催促下带着马三奎去找其他人。
李潜回到队伍里,让谢志成拿了自己的名刺去见守关的官员,告诉他队伍要立刻入关。如果那守关的官员不从就直接绑了。不过,他们入关之后,不能放一个百姓过去。
谢志成立刻领命而去。
很快马三奎带着几个山农推着独轮车、挑着胆子过来。山农们将符合要求的筐子全部卸下来后,李潜然马三奎每人给一贯钱。这些人听了大喜,向李潜千恩万谢了一番才高高兴兴地离去。
马三奎望着一地筐子不解地道:“郎,您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李潜伸手取了一个藤筐,道:“三哥可曾听说过三国时诸葛亮征南蛮所遇到的南蛮藤甲兵?”
马三奎迷茫的摇摇头。李潜忽然想起这时还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更不会有说书人走乡串户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除了少数读书人,应该很少有人听说过藤甲兵。于是他便解释道:“诸葛亮征西南蛮时,发现西南蛮兵因为缺少铁器、牛皮所以没有汉军所用的盔甲。不过,南蛮很聪明,他们将山藤放在桐油里浸泡,然后制成藤甲。这种藤甲非常轻便,而且刀剑难伤。诸葛亮的大军遇到藤甲兵后被杀的大败而回。后来诸葛亮发现这种藤甲固然坚韧轻便,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便是极易点燃,于是便在山谷设伏,一把火烧死了数万藤甲兵,这才平定了西南蛮族。”
李潜将藤筐在左胳膊上比划了一下,道:“刚才我就发现这藤筐很怪异,你看这样像不像盾牌?”
马三奎笑道:“别说,经郎这么一提醒,我发现这东西还真象盾牌呢。”
李潜双手用力压了压藤筐道:“有些软,一个肯定挡不住箭矢,得两个叠在一起才行。”
马三奎迟疑了片刻,道:“郎,按律箭矢、盔甲可都是违禁物质,私藏私造都是谋逆大罪……”
李潜摆摆手道:“他们连我这个朝廷命官都要杀,弄来些弓箭有什么稀奇?况且大谷关内的地形非常适合两侧埋伏弓箭手伏击。嗯,也许是我多虑了。不过有备无患,多做些准备总比没有准备好。”
马三奎点点头,“郎说的是。”
李潜吩咐道:“三哥,麻烦你安排兄弟们每人拿两个,用绳索绑紧了,然后再绑上刀鞘或者木棍什么的,凑合着当盾牌用。万一遇到有弓箭手伏击也能挡一挡。即便没有弓箭手伏击,与敌人对冲时也能挡对方的兵刃不是。”
“还是郎想的周到。我这就去安排。”
马三奎招呼众人将藤筐分发下去。不多时谢志成回来,道:“郎,都安排好了。”
“可还顺利?”
谢志成笑道:“负责守关的是虢州折冲府的一个队正,起初我好话说尽他也不愿开门,还拿出一付公事公办的面孔。我便拉下脸来告诉他郎这次押送的是朝廷要犯,若是耽搁的行程或是出了什么问题,为他是问。他一听马上就软下来,答应让我们入关。”
李潜点点头,道:“告诉兄弟们准备入关。一会入关后四哥你先带人留在后面,等我看看关里有没有异常再入关。另外,那个队正叫什么名字可问清楚了?”
谢志成点点头,“问清楚了,叫刘大郎。郎是不是想等这事完了好好查查这厮为何要突然闭关?”
李潜将刘大郎这名字默念两遍记在心里,摇摇头道:“我想等这事完了给这厮烧点纸钱。”
谢志成一愣,以为李潜事后要整死刘大郎。
李潜看到他的神情,解释道:“无论这次我是否会出意外,这厮都会被人灭口。所以,我若平安无事得给他烧些纸钱,求他保佑我找到线索抓住幕后黑手。”
谢志成恍然大悟,点点头道:“他若真有这本事,我也给他烧纸钱,而且还会多烧些。”
李潜笑了笑,意味深长地道:“走吧,别让那帮人等急了。”
关门打开,马三奎带着前锋一行人快速入关。老百姓们也想趁机入关,却被守关的府兵用刀枪拦住。那些老百姓立刻不干了,纷纷指着李潜带来的人质问道:“凭什么他们能入关我们就不能?是不是你们收了他们的钱?”
刘大郎正站在门旁等候李潜过来,听到这句戳了伤疤的话登时脸色一会青一会红,恶狠狠地冲着那些老百姓喝道:“你们吵吵个屁这些人乃是官差,正在执行特殊公务,他们当然能入关了。你们这帮刁民再吵吵我就把你们全都抓起来打板子”
第二一一章致命一击(四)
第二一一章致命一击(四)
刘大郎正站在门旁等候李潜过来,听到这句戳了伤疤的话登时脸色一会青一会红,恶狠狠地冲着那些老百姓喝道:“你们吵吵个屁这些人乃是官差,正在执行公务,他们当然能入关了。你们这帮刁民再吵吵我就把你们全都抓起来打板子”
听到刘大郎的话,那些百姓立刻闭上了嘴。自古以来都是民不与官斗,刘大郎官职再低可也还是官,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他说了就算,若真被他抓起来打板子,那也是白挨。
刘大郎看到百姓们被自己一通呵斥登时噤若寒蝉,心小小得意了一把。这时李潜看到马三奎打出了一切正常的手势,便策马来到关门前。
刘大郎看到李潜走在队伍间,而且衣衫华贵器宇不凡,立刻明白他便是名刺的主人,赶紧快步上前躬身长揖道:“卑职拜见郎。”
李潜在马上回了礼道:“刘队正辛苦了。本官有些急事赶着入关,就不与刘队正多聊了。本官入关之后该怎么办刘队正心里有数了吧?”
刘大郎连连点头,“请郎放心,卑职省的。”
李潜点点头,“那就有劳刘队正了。告辞。”说完李潜意味深长地看了刘大郎一眼便打马入关。刘大郎一直冲着李潜的方向躬身等候,没有看到李潜的眼神,否则他对自己目前的处境肯定猜出一二分来。直到所有人入了关,他才挺直腰杆冲着门外的老百姓喝道:“今日闭关,不会再开了,你们赶紧回去吧。莫要等天晚了再想回去也回不去了。”
百姓们听到他如此说,纷纷交头接耳议论起来。刘大郎听了百姓的议论心烦躁,纷纷手下的士兵道:“将这些刁民全都赶走。”
士卒们接到命令,立刻举着刀枪过去驱赶百姓。百姓们无奈,只得在心暗骂了几句,然后悻悻地带着自己的东西离开。等走远了他们才低声咒骂起来。
刘大郎看到百姓们都离开了,暗暗叹了一声,吩咐手下关门。他知道这次无端关门的事肯定瞒不住,如果上面追究起来,他能否保得住官职还不好说。刘大郎心里暗想,看来这次少不得又要破费了。只是这次得找哪个门路才能让自己安然无恙呢?
李潜等人穿过大谷关前行数里后便让队伍停下,吩咐将队形变成两列,把段迁、丁雷等一干人护在队伍间
段迁看到这情形便提出要见李潜。李潜得知之后命人将他带过来。很快,段迁被带到李潜面前。
段迁拱手见过李潜之后低声问道:“郎,有状况?”
李潜点点头,道:“入了潼关便是京畿之地,那帮人纵然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在京畿大动干戈。从这里到潼关一路地势险要,我们的位置在下,两侧都有山岗极易被伏击。换做是我也会选在这里设伏。”
段迁想了想,道:“若郎信得过老朽,老朽愿意说服他们助郎一臂之力。”
李潜笑着点点头道:“求之不得。”
其实李潜与段迁、丁雷之间早有默契。段迁等人由囚犯变成帮手也是李潜计划的一部分。之所以段迁这时提出来这个建议,主要是做戏给其他人看,免得引起误会。
段迁得到李潜的应允立刻回去做另外九人的工作。
这时卢照全策马来到李潜身边道:“郎果然好计策,不费吹灰之力便收服了段迁、丁雷。”
李潜微微一笑,道:“何以见得?”
卢照全道:“卢某又不是傻瓜,若非郎提前说服了段迁、丁雷,以段迁人老成精的秉性,又怎会在这个节骨眼上主动提出为郎分忧?”
李潜知道瞒不住卢照全,便赫然一笑道:“说来还要感谢那些人,若非他们早已舍弃了他们两人,且又一再苦苦相逼,他们又怎会被李某拉拢过来?还是古人说的好,识时务者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