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奴-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嘉木又问:“你们。。。”他觉得有些难以启齿:“你们夫妻几人?唉,不对,不是这么说。”他换了说法:“你们一夫多妻还是?”‘一妻多夫‘他还是没说出来。
阿错想,阿奴事先警告过不准多说寨子里的情况,不过这个问题没什么吧,他回答:“一夫一妻。”
沈嘉木满脸疑惑,阿错又道:“我们满十五就可以行成年礼,之后就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成亲,不过要我阿爸卜卦,看一下吉凶。若是合不来,只要跟我阿妈说一声,分开后再找过就是了。”
“你阿妈是族长?”
“对。”
“你阿爸跟阿奴的阿爸。。。”沈嘉木打了手势,阿错的汉话一般般,咬文嚼字他听不懂。反而打个手势他明白了,他回答:“我阿爸是大长老,是阿妈的第一个丈夫,阿奴的阿爸是第二个,现在的,我四弟阿坤的阿爸是第三个。”
哦,原来阿奴的阿妈嫁过三次,沈嘉木以为明白了。其实阿奴的母亲是娶了三个丈夫,云丹反而听明白了。
沈嘉木又问:“你们女子怎么当家?”
阿错比较了一下寨子里跟汉地的不同,说道:“孩子归女方,成亲后不住在一起,没有小老婆,一家大小都由最年长的女子管理。”
沈嘉木最后还是问出了他一直想问的:“你们不是一个妻子有好几个丈夫?”
“没有。”阿错回答的很干脆,只有阿妈有三个丈夫,阿奴以后可能也会有。这句话他不想说,阿奴不愿意提阿妈,而且她只愿意嫁阿岩,对阿妈一直生孩子,阿奴不止一次表示厌恶。
云丹插嘴了:“我们这里有一个妻子,好几个丈夫的。不过都是穷人。”
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沈嘉木连忙问了云丹几句,云丹的汉话比阿错更糟。不行,他心痒难耐,要找阿奴问问。唐以后,东西女国皆不见踪迹,没想到这里还有线索。
阿奴正在烤野羊肉,肉被他们割成一条条的,涂了一层盐和花椒水,穿在木签上。
见沈嘉木过来,她忙把手里烤好的肉串给他。
闻着香气,沈嘉木囫囵吞了几口烤肉,将问阿错的问题又对阿奴问了一遍,阿奴直摇头,她只听说过《西游记》的女儿国,那是唐三藏从西域去印度的的路上,怎么会拐到这里?葱岭,葱岭在哪?阿奴一头雾水。
她又指点沈嘉木去问罗桑,罗桑的汉话跟阿错差不多,不过沈嘉木还是从夹杂着吐蕃语的汉话中捞到一点资料。罗桑说,据说‘察木多’(今昌都一带)以前就是属于一个叫‘松巴’的国家,国主是大小两个女王,被松赞干布赞普吞并后,成为了吐蕃最大的一个邦‘松巴茹’,据说国内最大的巴、农、蔡邦等松巴贵族成为了吐蕃新贵族,现在已经成了世袭贵族,这个国家可能就是汉人说的那个‘孙波’,至今那里还有很多一妻多夫的现象,都是穷人,大都是兄弟们一起娶一个妻子,也有父子同娶的,不过很少。罗桑说这样的家庭比那些贵族一夫多妻的家庭更和睦,有限的财产也不会外流。至于什么东西女国,他不明白。不过听说东边‘促浸’(今金川,丹巴一带)那边,以前也有一个国家,国主也是女王,现在不清楚怎样了。
罗桑建议沈嘉木最好去问阿波,他的一个吟游诗人朋友,吐蕃的历史就在他的嘴里。不过阿波行踪不定,只能看运气了。
至于阿依族,只是个小部落,哪里是什么国家,不过他们要去阿依族,要经过一个叫‘博窝’(今波密)的国家,那里是悉补野部落的起源地,就是吐蕃的发源地,伟大的松赞干布赞普的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博窝的嘎朗王与吐蕃王室有着很亲密的血缘关系。
这边沈嘉木一走,刘仲连忙问阿错:“不是说要十五岁成年后才能成亲,阿奴怎么这么早?”
阿错却不想回答这个问题,要怎么回答?
他当时只有四岁多,只知道妹妹还没有到时间就出生了,阿妈出了很多的血,他看见来帮忙的阿松妈端出一盆又一盆的血水。阿妈最后还是活下来了,醒了以后却对着妹妹大声咒骂,她脾气暴烈,发起火来所有的人都害怕,他也很害怕,只敢躲在门外偷看。阿妈只听阿爸一个人的,阿爸那时候又去山上修行了。
后来他看见阿岩来了,他是阿爸的徒弟。
阿岩把妹妹抱走了,他才想起来,妹妹没有哭,出生时没有哭的婴儿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寨子里没有人愿意多看阿奴一眼,即使是他们尊敬的‘鬼师’的求恳。最后是古戈的妻子拉妲,阿吉拉的阿妈同意喂养阿奴。他去偷看妹妹,看见拉妲抱着她和阿吉拉一起吮吸奶水,阿奴好像只有阿吉拉一半大。她看见阿岩过来,马上不吃了,手伸开要抱。拉妲也没办法,阿奴没有力气大口吃奶,她的奶水也不够两个孩子。最后阿岩弄来了一只生了小羊的母羊,阿奴开始喝羊奶,才活了下来。
阿爸下山后痛骂了阿妈一顿,带着他和两个双胞胎弟弟一起去看望阿奴,两个弟弟才两岁多,将阿奴亲的满脸口水。阿奴那天举着小拳头对他笑了,妹妹笑起来像一朵小花似的,他觉得很开心。那以后寨子的女人们才愿意挤出奶给阿奴。
阿奴五岁的时候宣布要嫁给阿岩,阿岩苦着脸,可是还是答应了,他们只等阿奴满十五岁就可以成亲了。阿奴情况特殊,因为愧疚,寨子里的人没有人敢质疑阿奴的决定,大家已经认定他们是夫妻。
阿错含含糊糊的回答刘仲:“阿奴以后是族长,规矩跟别人不一样。”
云丹忽然爬出池子,侯在旁边的侍女连忙过来帮他穿好衣服,扶着他走了。他已经有一个月没有打理个人卫生,满脸的络腮胡子。侍女问他是否要刮胡子,他摇摇头,胡子遮住了他的脸,看起来沧桑一些,可以隐瞒真实年龄,人们会将他当做有担当的成年人看待。
第二十三节 美好前景
更新时间2010…3…20 8:26:29 字数:4202
第二天,下起大雨来,看着泥泞的道路,罗桑只能宣布继续休整。
阿奴找到古戈,他们一起去找那些买来的奴隶们。
他们跟着卓玛的娃子(农奴仆人)住在一起,即使昨天洗过澡,衣服鞋袜还是散发着怪味,帐篷里很脏,臭烘烘的。
阿奴忍不住歪头朝外吸了一口气,,见他们都跪在地上行礼,忙摆摆手:“都起来吧。”想来这样行礼是卓玛的娃子们教他们的。这样也好,他们还要在吐蕃的土地上走一个多月。
阿奴摆好自认为严肃的脸色,用汉语说道:“我们还有三个月的远路要走。”据她观察,害怕的大多是汉人,吐蕃人习惯了高原,他们中有的人之前就过着迁徙的游牧生活,四处为家,倒不觉得行路辛苦。
底下的人们嘤嘤嗡嗡的议论起来。
阿奴继续说道:“如果生病了,最好跟古戈大叔说,我们有郎中,有病要早治。”她环视了一圈,见众人表情各异,她加重语气:“只要你们活着,我就不会丢下你们。”
底下议论的声音一直继续,阿奴懊恼地想:“我还是太小了些,古戈大叔或者沈嘉木来说会不会更好?”
有一个叫三娃的汉人站起来,他壮着胆子吱吱唔唔的说:“我能不能不走了?”
阿奴皱皱眉,三娃一脸渴望的看着她。
阿奴问:“为什么?”
“我实在是走不动了。”他脱下鞋子,脚上都是磨破结痂的血泡,还有鸡眼。
阿奴低下头,阿依族人走了快一年,已经习惯了,现在有时候还有马可以代步。奴隶们都是用双脚走路,虽然他们以前都穷苦人家出身,但是谁也没有走过这么远这么难走的路。
阿奴沉吟片刻,很严肃的对三娃说:“吐蕃有句话‘地上没有无主的人’,你要留在这里,只能永远做奴隶,卓玛家的奴隶算是很好过的,有的人家的奴隶过的日子连狗都不如,动辄挨打,每天只有一顿稀汤,而且子子孙孙都是奴才。”
见他们的脸色都变了,阿奴趁热打铁:“他们还有一种奴隶叫‘朗生’,意思是会说话的畜生。”她抿紧了唇:“你们不想做人,要做畜生吗?”
鸦雀无声。
三娃低下头咕哝:“跟着你们,我们也是奴隶。”
阿奴有些激动:“我不会打你们!不会饿着你们!不会把你们当畜生一样看!我们那里人少土地多,只要你们勤劳肯干,努力开荒,就会有自己的土地,每年只要交一点点粮食给寨子里。路虽难走,我都走过来了。你们都比我大,难道还不如我吗?”
“你也是用脚走的?”三娃问。
“不用脚,难道用手吗?”阿奴好气又好笑:“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再走三个月就可以到家了。有田有地的日子只要熬三个月就可以实现了,那里没有地主,没有当官的,没有头人。。。。。。”
一个汉女叫秀秀的打断阿奴的话,兴奋的问道:“我开的荒,地就是我的?”
“对。只要交一点点粮食给寨子里就行了。”
“那我们,我们还是不是奴才?”另外一个问。
阿奴尽量微笑,低声说道:“还没有走出吐蕃的时候,你们就是奴隶身份。我们进出各位头人的领地的时候,需要你们的卖身文书,不然你们会被当成没有主人的奴隶。”
那走出吐蕃以后就不是了,人人面露喜色。
“还有,这些不能告诉别人。”阿奴告诫,众人鸡啄米似的点头。
阿奴对三娃说:“你过来,脚要治一下。还有谁的脚烂了?”几个人站起来,阿奴把他们交给古戈,古戈带他们去纳达岩那里。
阿奴转身吐了口气,抬眼看见刘仲歪在帐篷边上,皱眉骂道:“走路都要人扶,下雨到处乱跑做什么?”
刘仲嘿嘿一笑:“我看你到这里来,跟过来看看有什么事。”
他瘦了很多,已经找不到两个月前小地主似的又憨又傻的模样,脸上蜈蚣疤让他看起来有些可怖。只是天天被阿奴洗脑,加上比大象腿还粗的神经(阿奴说的),他现在顶着那条疤已经习以为常,别人的异样眼光对他而言如同隔靴搔痒。
雨小了,阿奴扶着他慢慢地走,刘仲有些不自在。昨天听说阿奴已经嫁给纳达岩,眼前这个一起玩笑,数次救他于危难的可爱小姑娘已经是别人的了,他感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被人抢走,夜里辗转反侧,一会儿生气,一会儿失落。
阿奴才比他的肩膀高一点,发丝不时的拂过他的鼻子。阿奴扶着他呢,他不舍得放开,忍住打喷嚏的冲动,把头转开。
阿奴哪里会去揣摩他的心思,一路东张西望。
忽然不远处,一股喷泉拔地而起,大约有四五个人高,蒸汽直冲云霄,热浪扑面,似乎连雨丝都被蒸发掉了。一个牧民从旁边走过,双掌合十对着阿奴说了一句,微笑走了。
“他说什么?”刘仲仰头看着喷泉。
“他说,看见这个间歇喷泉的人有好运气。”阿奴笑道。
见她有了笑容,刘仲觉得天都放晴了,不由自主跟着微笑起来。不知道为什么,一看见阿奴戚眉,他就觉得心慌。
没有高兴两秒,阿奴又拉下脸,刘仲忍不住问道:“今天怎么啦?”
阿奴闷道:“没有什么,只是没有可以开心的事罢了。”
“要不,我跟你讲个笑话吧。”
“嗯。”
“有一次,太子哥哥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