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48部分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48部分

小说: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惶澹旧鲜粲谠耘嘧苈坌灾省
  西汉《汜胜之书》(公元前1世纪)史称18篇,存者不过3000余字,总结了关中地区的耕作技术,也只限于种植业。东汉崔寔(?…170年)《四民月全》虽已涉及农、林、牧、副,却略于技术而重于农事之安排,不过是一部月全性质的农书。
  《齐民要术》则是在前代农学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魏晋以来400年间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生产的新经验和新成就。
  《齐民要术》的最大功绩是:其一,它全面、完整地总结了以耕…耙…耱为主体,以防旱保墒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以增进地力为中心的轮作倒茬、种植绿肥等耕作制度,以及良种选育等项措施。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思想;其二,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园、林经验,林木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畜禽的饲养管理、外形鉴定和良种选育;农副产品加工和微生物利用以及救荒备荒的措施。填补了传统农学的空白,为后来农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毫无疑义,《齐民要术》的出现,是我国传统农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齐民要术》之所以能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是与当时历史条件和贾思勰的文化素养、科学态度分不开的。
  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发源地之一,旱地农业生产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虽说东汉以后的200年间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因长期战乱而累遭破坏,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却未因此而中辍。以耕作为例,魏晋时期,“铁齿”(人字耙)和“耱”(无齿耙)的出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耕…耙…耱结合的耕作技术,提高了旱地防旱保墒的能力,到北魏时,又积累了一整套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墒情而进行的耕…耙…耱经验,从而形成了更为完整的耕作体系,不仅增强了防旱保墒的能力,而且增进了土壤肥力,提高了产量。
  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为贾思勰的写作提供了生动的资料和内容。
  贾思勰生活于北魏末期。青少年时期,正值孝文帝提倡经学,实行“文治”,深入汉化运动的高潮,孝文帝极力倡导农业,朝廷议政都以农事为首,令各州、郡、县官经常督促农业生产,做到“无失农时”,违者免官,甚至“一门之内,终身不仕”。太和九年(485年)又实行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使“土不旷墱*”,规定种植五谷瓜果蔬菜,植树造林,解决人民吃饭问题。
  贾思勰对经学颇有造诣,既受历代重农思想之影响,又得到“太和之风”的熏陶。因此,他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在他任瀛州(今河北省保定市及其以南)高阳郡(保定市一带)太守时,勤于职守,督导农桑,对瀛州及其邻近州县的作物进行深入调查。他特别重视良种的推广,这是种植物增产的关键。他对80余种粟类品种的性状特征的分析,是他多年调查的结果。及至后来他退居田园,更是亲自到稼穑、桑果、畜禽甚至场院整治等生产活动中去观察和分析农业生产技术的每一个环节,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如,济州以西(现在鲁西)的长辕犁不如齐人的尉犁那么“柔便”;蚕茧用盐杀蛹法比曝晒的要好。正是由于贾思勰坚持调查,坚持实践和坚持科学分析的求是作风,才使《齐民要术》植根于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而赋予它以科学的生命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序”中说他著书目的只是“晓示家僮”。如果联系当时(主要是肃宗灵太后擅政)的社会现实来看,他在“序”中猛烈抨击当政者的骄奢,无不透露着著者爱国爱民之心,也透露了他著书的目的是在劝导政府和官吏重视农业生产,为“平民”谋求“资生之业”,让人民安居乐业,使国家强盛起来的强烈愿望。
  《齐民要术》一经问世(初为手抄本传布),便引起历代政府之重视,北未朝还规定“非朝廷人不可得”。明代王廷相(1474…1594年)称它为“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唐、宋以来出现不少农书,无不以它为范本,其中,元《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清《授时通考》均受其影响。《齐民要术》在国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传到邻国日本,引起日本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大约在19世纪传到欧洲,英国学者达尔文(1809…1882)在其名著《物种起源》和《植物和动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就参阅过这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并援引有关事例作为他的著名学说——进化论的佐证。在当今欧美国家面临农业危机的状况下,《齐民要术》更是引起欧美学者的极大注视和研究,说它“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巨著。”
  七十一:《梦溪笔谈》
  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在中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作者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进士,曾任负责天文、历法的提举司天监,负责兵器制造的判军器监。负责全国财政的权三司使,负责边关政务和防务的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又曾出使辽国,并曾多次巡察地方政务,相度农田水利,后因边事获罪被贬。他博学多才,为一代学问大家,史称:“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宋史》本传)本书乃集其一生学识和见闻之精萃而撰成,因成书于梦溪园,故名《梦溪笔谈》。
  其最初版本为30卷,条数可能亦较多,但早已亡佚。现存26卷本至迟在南宋初年之前亦已流行。《补笔谈》2卷、《续笔谈》1卷则为本书成书后,作者所写的补稿。《补笔谈》为作肯或后人所编,《续笔谈》则为后人所辑补。把原书与补、续合编成册,最早出现于明代会稽商濬在万历年间所刻《稗海》的再印本。现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胡道静先生的校正本最为流行。胡先生对原书的不少错讹进行了订正,并加有大量注释、解说,又把书中条文按顺序编加序号,计分为609条,使阅读、寻检更为方便。
  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17门,涉及典章制度、财政、军事、外交、历史、考古、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广阔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如叙典章制度,有官制、礼制、兵制、舆服、仪卫、文牍、掌故。叙财政,有茶法、盐法、均输法,以及北宋历朝铸造铜钱之情况。叙军事,有阵法、兵器、筑城、屯边、战守、粮运、谋略。叙外交,有作者熙宁八年(1075年)受命使辽,与辽方谈判边界争议的记述,为史籍中关于宋辽使节往来之最翔实、精确的实录。其于史学,除全书所记述大多为可靠史实外,又有很多记述,为其他史籍所无,或较其他史籍记载翔实。如王小波、李顺起义事件,以及不少科学技术发明事略,即是如此。这些记载,弥补了史料之缺陷,或考证了史料之错讹。其于考古,对各种出土文物之时代、形状、花纹、文字等,均有细致的考证,对宋代考古学之发展,其影响颇大。其于文学,除文字流畅、洗练,描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本身就是一部笔记体文学佳作外,于诗、词亦有独到之论。其叙艺术,有书法、绘画,音乐方面更有清乐、雅乐、燕乐,以及律制、音制、乐器等。书中强调把形式、内涵、情感、技巧融为一体,再行升华,追求“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的艺术境界,如是等等,可见全书极富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本书之著名,尤以科学技术价值见称。
  全书所论及之科学技术内容极为广泛,据英国专事中国科技史之大家李约瑟博士统计,书中有关科学技术之条文有207条,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强。内容包括有天文、历法、数学、地质、地理、地图、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农学、医药学、印刷、机械、水利、建筑、矿冶等各个分支。
  在天文方面,记述有作者改进浑仪、浮漏、圭表之事迹,开了宋元时代天文仪器改革之先锋。又记述有作者利用改进后的浑仪,连续对北极星进行3个月之观测,绘制星图200余幅,得出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之结论;利用改进后之浮漏,进行长达10余年之测量,第一次从理论上推导出冬至日长度“百刻而有余”,夏至日长度“不及百刻”的结论。对岁差、日月五星之运行、二十八宿距星等,亦均有所论及。
  在历法方面,记述了作者主持编订《奉元历》之始末,民间天文学家卫朴之成就和在改历中之贡献。又论及历代历法之疏密,以及历法推步之术。书中所记载的“十二气历”,以节气定历,为一纯阳历制度,乃对传统阴阳合历所作的一根本性变革,是作者之首创。19世纪英国气象局采用的肖伯纳历,与此相似。
  在数学方面,记述有作者首创之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为一种求解垛积问题的方法,属于高阶等差级数求和之范畴。会圆术为一种已知弓形圆径和矢高,求弧长的方法,属于求解高次方程的问题。这二种方法,开辟了中国传统数学新的研究方向,对宋元时期中国数学的高度发展,其功甚大。
  在地质、地理、地图方面,记述有浙江雁荡山“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西部黄土地区“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等地貌特征,指出此乃流水之侵蚀作用所造成。又记述了河北太行山之山崖间,往往衔蚌壳之化石,在石壁上横亘如带,从而推断这里为昔日之海滨,华北平原乃泥沙淤积而形成。又记述有作者利用木屑、面糊和熔蜡,以及用木刻等方法,制作立体地理模型,并被推广的情形;还有作者“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按“二十四至以布郡县”,绘制天下州县图“守令图”的情况。
  在物理学方面,记述有指南针乃方士(即风水先生)利用铁针磨磁石磁化所发明,当时有四种使用方法,即水浮法、置指甲上、置碗唇上和悬丝法,并指出指南针不全指正南,而常微偏东,指南针有指南、指北二种。这是关于指南针发明、应用,及地球磁偏角之发现的重要史料。又记述有作者关于球面镜成像的实验。指出凹面镜照物时,有一处叫“碍”(即焦点),在此点之上照物无所见,在此点之外照物成倒像,在此点之内照物成正像,并用小孔成像、细腰鼓、船上橹担等现象作比拟,来解释凹面镜成像原理。指出凸面镜只成小于原物的正像,并解释古人铸镜,镜大则平,镜小则凸的道理。
  此外,还记述有演示月亮盈亏的模拟实验,演示声音共振的实验。对于海市蜃楼、虹、雷电等现象,以及透光镜,也都有所记述,并进行解说。
  在化学和矿冶方面,记载有利用铜铁离子置换反应,而发明的湿法冶铜方法“胆铜法”,以及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方法灌钢法。又记述了石油、井盐、池盐,以及青堂羌族的冷锻铁甲法。
  在农学、生物学方面,记述有不少作物和动、植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