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苍狼(二)-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航拍
第二章 特情绝密的内容
第三章 深渊奇景
第四章 浓雾中的怪影
第五章 困境
第六章 出口
第七章 封闭的房间
第八章 走廊里的怪声
第九章 一个疯子
第十章 大坝中的神秘威胁
第十一章 影子里有鬼
第十二章 奇怪的影子
第十三章 “鬼”影
第十四章 尸体的走廊
第十五章 避难所
第十六章 亲昵
第十七章 敌特
第十八章 死结
第十九章 冒险
第二十章 生变
第二十一章 一切都只是开始
第二十二章 蹊跷
第二十三章 报告
第二十四章 不安
第二十五章 通气会
第二十六章 思念
第二十七章 钢缆
第二十八章 无法参透
第二十九章 深渊中带回来的石头
第三十章 伊万
第三十一章 推断
第三十二章 直面
第三十三章 进入深渊的第一层
第三十四章 坠落
第三十五章 真正的边缘
第三十六章 大秘密
第三十七章 回归
第三十八章 新的会议
第三十九章 起飞
第四十章 飞行日志
第四十一章 深渊之下
第四十二章 看到了自己
第四十三章 大翻滚
第四十四章 人影
第四十五章 裴青
第四十六五章 黑暗的寂静
第四十七章 噩梦
第四十八章 人间
第四十九章 不太对劲
第五十章 森林中的来客
第五十一章 套话
第五十二章 最好的历史
第五十三章 计划
第五十四章 事故
第五十五章 无法抗拒
第五十六章 救援
第五十七章 徒劳
第五十八章 必然导致必然
第五十九章 回去
第六十章 “鬼”与“鬼”的战斗
第六十一章 逼供
第六十二章 怜悯
第六十三章 翻转180度
第六十四章 我和“我”
第六十五章 煎熬
尾声
后记
序言
仅以此文献给在祖国广袤大山中艰苦奋斗过的老一辈地质勘探工作者。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引子
如果我在四十年前的当时,带着那只胶卷盒,立即原路返回,顺着水势逐渐低落的地下河离开,那么以后的一切事情,可能都不会发生。
然而,在黑暗的地下河上,我们却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
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知道自己的那个决定是否正确,但是我相信,即使时光倒流到那一刻,我还是会作出相同的选择。
性格决定着命运。
文摘
第一章 航拍
1962年与1963年的交汇,那个异常寒冷的冬天,想必很多人都有记忆,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尾声,“大跃进”悄然结束,中印边境的战争局势已经明朗,很多人都以为混乱的局面已经过去,国内会迎来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些大事件上时,没有人能够想到,在中国东部的地下深处,我们正在面临一个抉择。
几十年前,日本人在那条深埋在地下一千二百米处的地下河里,建设了如此巨大的工程,只是为了在这条狭窄的河道里飞起一架飞机,飞进那片好似无穷无尽的地底虚空中。并且,这一次飞行记录下来的秘密,全部都在眼前这卷胶片里,这份东西如果上缴,那么,以我们的级别,我们这辈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知道,日本人在这个巨大的深渊里究竟看到了什么。
而我们就算立即离开,最少也需要跋涉十多个小时,才能回到洞口。另一方面,能够放映这卷胶片的机器就在身后的大坝里,只需要耽误一两个小时,我们就能知道日本人在这里活动的目的,甚至是了解到这个深渊里隐藏的秘密。
那么,在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之后,是走是留,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很难的选择。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决定无疑有点冒险,当时逃进水里的家伙肯定还在附近潜伏着,如果继续在这里逗留,这家伙一定会是一个麻烦,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太多。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没有考虑太多,成了整件事情的转折点。
决定了以后,我们一边防备着身后是否有人跟踪,一边走上了回途。
按照我们来时候的路线,我们很快就回到了大坝里,一路走得小心翼翼,也许是因为路线熟悉,没出现什么意外,我们顺利地回到放映室里。
我们重新打量这间放映室,比起之前的走马观花,我发现这个放映室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小。可能是里面局促的长木椅给出一种错觉,所有的东西上都有一层极厚的灰尘,这让我担心放映机还能不能使用。
放映机在整个放映室的后方,是一台铁皮的大概弹药箱那么大的机器,有两个转轮连接胶片的转头,上面全是灰。王四川拿着铁棍守在门口,以防被偷袭。
我没有摆弄放映机的经验,几乎是一身冷汗地研究着那只铁皮机器,害怕一不小心弄坏。
其实,放映机的构造并不复杂,当时的机械大多是简单的轮组结构,但是,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什么,我无论如何也没法把胶卷盒装上去。忙了半天,手上全是汗也没有什么进展。最后还是马在海帮我装了上去。也许因为他是工程兵熟悉机械原理,他只是看了几眼,就摸到了窍门,接着又找到了开关,启动了机器。
前面满是灰尘的白布上突然出现了黑白色的图案,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航空摄像技术非常不成熟,模糊的黑白画面有点抖,什么都看不清楚。
然后,马在海摇动着胶片轮轴,白布上开始出现活动的画面,我突然兴奋起来。日本人当年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设这座大坝,以及他们在深渊里带回了什么影像,很快就可以有答案了。
最早的画面是白色的,带着黑点,应该是胶卷上的废片,好比照相机胶片最开始的部分总是黑色。马在海缓缓地摇动轮轴,画面上的黑点跳动着,让我们知道胶片在往前走。
走了大概有一分钟,屏幕上却没有任何变化,我有点着急,不知道是马在海不敢加速还是放映机有问题。正在我担心能不能放出影像时,幕布上有一行字一闪而过。
马在海好像愣了一下,停住手慢慢往后退,把那行字倒了出来,那一行字定在了幕布上。
这是一行很潦草的“日文字”,掺杂着一些“汉字”,我虽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还是能看出,这是一行非常严厉的警告。
第二章 特情绝密的内容
黑色的字在白色的底布上很清晰,那几个“汉字”我认出是一个警告,署名的部分是“特情07 绝密 筑城工程部队”。
“工程部队”这几个字,使得我一刹那间以为是我们自己的抬头。日本人也用汉字,“筑城工程部队”这个虽然很像中文句式,但我们一般称自己为建设兵团,或者“内蒙工程部队”。“筑城工程部队”听起来非常奇怪,可能是日本人在这里建设要塞的部队自称。
让我觉得有问题的是,这一行字并不是字幕那种工体字,而是手写的,像是拍完之后用笔写在了胶片上。
那行字很长,我猜想这警告会不会是说,这是一盒绝密胶片,你没有权力观看之类?这行字肯定蕴含了其他信息,因为它只是这么写在胶片上,在幕布上显示的时间不会超过一秒,等别人意识到它,胶片早该看完了。
“绝密”两个字让我觉得呼吸困难,我想到了下来前发的誓言,想不到日本人也用相同的字眼。
我对马在海打了个招呼,马在海反应了过来,又开始转动摇柄。几秒钟后,上面终于出现了画面,我们再次屏住呼吸看起来。
有连续画面的部分长短不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少,我们看完全部的胶片,只用了一个小时时间。但是播放完后,没有人去理会静止的屏幕,只是静静地坐着,心中的惊骇难以形容。
胶片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面是大概十分钟的各种零散的资料片段,之后是整体的航拍片段。
整段胶片其实质量不高,解放前各种空中侦察中进行的所谓航拍,一般都使用航空照相机。当时的航空摄影机因为各种技术限制,在空中拍摄得到的画面都抖得非常厉害,这从美国拍摄轰炸长崎的黑白胶片上就能了解。
庆幸的是,这份胶片还算可以基本表现出画面的各种细节,我能分辨出白布上的图像。只是没有声音,不知道它是不是本来就是默片,还是这里没有喇叭设备。
胶片本身的内容十分的少,感觉没有去铺陈气氛,更注重于记录一些信息。这份胶片中包含的很多细节、每一段拍摄的东西,时间都非常短,而且都和之后的事情有关系,无法省略,我需要全部记述出来。
这卷胶片,应该是日军的随军摄影师拍摄的,当时的日本是一个战争机器,随军摄影师负责记录的战争侧写片段,有些会被作为战争资料保存,有些会在军事会议上使用。现在的日军侵华资料,基本上都是这批人留下的。
我想那个摄影师可能想不到,我们会是这段影片的第一批中国观众。
第一部分画面,是地面上的情景,黑白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机场。那是个白天,能看到非常明亮的天空。当时我们处在地下河的深处,举头就是漆黑的岩石,看到幕布上映出苍白天空那一刹那,我心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渴望。
机场上停着几架飞机,四周有很多的飞行员和日本鬼子在搬运东西,镜头拍摄到那些鬼子后,又一下转过来,改为拍一个穿着军官服装的人,重复了好几次。这组画面被快速切换,再加上多余的抖动,给人一种非常急促的感觉。
没等我看清那个日本军官的模样,这些镜头又飞快地跳了过去,变成了两个日本飞行员在飞机的翅膀下谈话,两个人一边说话一边拍着飞机的起落架,一副哈哈大笑的表情。
没有声音(就算有我也听不懂),这些画面让人产生很多的联想,接下来,镜头变成了从飞机舷窗往下拍的景象。能看到地面的村庄、森林和河流。那是真的在天空里,不是在地下河。这应该是他们来这里的前期过程,当时东三省还被日本控制着,他们在这里可以从容地调动飞机。之后镜头一会儿扫向舷窗外,一会儿拍摄飞机的内部,我能猜到这是一架运输机,里面蹲着很多的鬼子兵和成堆的东西。
所有的鬼子都低头不语,随着机身的晃动而晃动,看上去非常疲惫,很像我们当时在卡车后斗里的情况。
画面快速切换,这一部分很快就放完了。
这些镜头看上去没有什么意义,但却包含了很多的信息。第一,在**战争时期,只有相当紧急的行动,才会使用飞机运兵,说明摄影师应该是从离目的地很远的地方赶来的,而且很紧急;第二,摄影师拍了很多生活化的画面,这也许可以推测出,他在拍摄这些画面时,还不知道自己在执行真实的拍摄任务——否则,我相信他绝对没有那种闲心。
往后,画面立即变成他们进入丛林的片段。我看到了那几栋现在已经腐朽在林子深处的日本木房军营。
在影片里,那里应该是刚刚搭建完成,这时我又看到了那个日本军官,黑白的画面使得他的面色看起来非常苍白。他正在呆呆地漫无目的地看着忙碌的人群。
这一次,镜头停留的时间长了一点,我看着画面上那张脸,心里觉得有点毛毛的。
也许是因为电影里的日本人都长得非常可笑,台本戏里的鬼子也都是找丑角来演,但这个真正的日本鬼子,却长得十分正常。
再要仔细去看,却发现他的脸上透出一股很怪的气质,这股气质,远远比电影里的那些反派演员给我的感觉可怕得多。
我的童年经历过**战争的最后阶段,那个时候,我听说过无数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