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做强者-第4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宁手下的总参部在制定作战方案时,也考虑过南蛮入侵的问题;对于吕宁来说心里很明白,如果不把南蛮的问题解决,迟早有一天会出大乱子;而对于南蛮的讨伐又不能象对外征伐那样实行三光政策,毕竟南蛮也是华夏民族,只能是威慑加安抚。
历史上的诸葛亮讨伐南蛮时,也是花了数年时间才平定,南蛮问题是个复杂的事,搞不好会留下后遗症,这也是吕宁最担心的事。
亲亲,手中有红票、花花请多砸点,这是对泠雨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在此泠雨跪谢了!
第681章拿下汉中
郭淮大军偷袭西城得手后,没有继续对南郑挺进,而是在西城内稳定民心,出榜安民告示,这对于稳定西城等讨伐下来的城傎非常重要,毕竟在汉中一带张鲁的影响力很大,张鲁利用天师道治理汉中,很是有好多的百姓信仰,其张鲁手下民众有大半都是张鲁的教徒。
随郭淮大军的蒋干也独自前往南郑城中,希望通过蒋干的的说服能让张鲁投降,这样能避免继续攻打城池,也能让百姓少受战火的牵连。
汉中南郑张鲁的官邸内,亲卫来报告道:“主公,有吕宁的信使求见?”
张鲁听后一愣!此时吕宁派来信使,想都不用想就是来说服的,这一点不用怀疑;自从吕宁崛起到现在,张鲁可是和吕宁没有任何联系,现在大战时来信使,会有什么好事。
张鲁道:“叫吕宁的信使进来吧!”
张鲁也真想听一下信使怎样说?
蒋干进来后,对着张鲁抱了下拳,淡淡的道:“蒋干见过张太守。”
见到蒋干的傲慢劲,旁边的杨松叫嚷道:“见到我家主公,为什么不下跪?”
历史上的蒋干本来就是名非常傲慢的人,现经过在晋阳政务学校学习后,早受到吕宁的影响,不兴搞什么下跪之类的礼节,就算是吕宁手下的人也是如此,最多就是抱下拳就成了,那还有什么下跪礼啊!
杨松此人在历史上是名贪得无厌之辈,特别是好财好色,也正是这样,才让诸葛亮让人贿赂,做出对张鲁不利的事,从而让张鲁灭亡。
蒋干胸脯一挺,一付高傲的模样。
张鲁苦笑道:“蒋先生,在这战火硝烟弥漫之际,你到我这里来做什么啊?”
蒋干哈哈一笑道:“张太守,本人是来救你性命的。”
杨松再次叫嚷道:“放肆!”
张鲁呵呵一笑道:“小子,你就不怕我先把你给砍了?”
蒋干道:“张太守,你敢吧?你知道把我的头砍下来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现张太守只有孤城一座,陈仓原本有六万兵马,可张卫将军偷袭不成,反损失了二万兵马,你手下还有兵马能抵挡住我大军的攻击?你城中能组织起一万兵马已经算不错了,能抵挡得了吗?一旦我被砍头,我想那南郑城真的会血流成河,这一点你应该相信。”
张鲁听后一愣!对于吕宁手下大军在草原上的铁血手段心里可是明白,在大草原上基本算是鸡犬不留,吕宁大军过后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就算是俘虏也是彻底斩首,最多留下部分做奴隶用。
张鲁还清楚吕宁很护短,手下的人受气后一定会帮出头,现在说是砍蒋干的头,其实就是想吓唬一下,还真不敢动手。
阎圃瞄了一眼蒋干,微微一笑道:“蒋先生,还是说下你们的条件吧?”
这种事张鲁不好问,可对于张鲁的首席谋士当然要主动问一下,这是对张鲁今后安排的考虑。阎圃心里也明白,此时的情况再也无法再阻挡徐晃大军的入侵,再打下动也只是白白的损兵折将。
蒋干微笑道:“张太守必须无条件投降,我军会确保张太守的性命;投降后张太守要到晋阳生活,担任制下的天师道总教主,只是张太守不能强迫百姓信仰天师道,最好是到海外去传授天师道,去教化海外的蛮族。”
吕宁对于什么教派到无所谓,吕宁本身就不相信那些东东;当然品宁最在意的是佛教,不希望大汉民族象后世一样有众多的佛教徒;现在虽然佛教在大汉还没有什么大的气候,可后世的传播速度会非常的快,甚至超过儒学的传播。
在吕宁后世的记忆里,所有信仰佛教的国家貌似都是被其他国家所征服过;从印度、东南亚、东亚、中国都让佛教搞得人没有了欲望,没有了血性,只想着生死轮回;这其实是误国、误民族的信仰。
现在的吕宁治下,早就取消了儒家独大的局面,什么墨家、兵家、法家全部放开,算得上是百家争鸣,基本没有什么限制;而且还鼓励工匠,抬高工匠的地位。在吕宁的心里,法家能治国,兵家能定国,墨家能强国,儒家能修身。
张鲁听后心里可真是兴奋,能做总教主,这可是张鲁毕生的追求;这么多年来,张鲁的天师道也就只在汉中有点起色,在其他地方都没有什么教徒。
张鲁道:“你是说让我做天师道总教主?”
蒋干道:“张太守,主公是这样说的,可主公更希望你派教徒到海外传播,吸收教徒,辖区内要尽量克制,特别不允许强制百姓入教。”
张鲁听后点点头,有吕宁的支持,能在海外传播教义也是不错的选择,总比受到禁止强啊!况且能在海外吸收教徒更是大好事。
张鲁道:“那吕宁想怎样安排我手下的官员呢?”
蒋干道:“张太守手下的文武官员,投诚后必须分别晋阳政务学校、军事学校进修后,根据各人的能力再安置相应的工作,如果是能力弱者只能回家种田;至于你手二士兵吗?只能是解甲归田,前期俘虏的士兵还要做几年苦力;地方治理全部按相关的政策规定执行。”
杨松叫嚷道:“什么?我们要进修?要考察能力?”
蒋干道:“不错,这是必须的,任何官员都要接受,这主要是让大家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条款,便于今后更好的工作。”
张鲁手下的官员见老大都想投降,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再说了投降吕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吕宁现在是天下最有实力的诸侯。
在张鲁的召唤下,手下各关隘的大军停止抵抗,按受徐晃大军的接收;徐晃大军立即接上汉中一带的所有关隘,宣布汉中彻底拿入吕宁的帐下。
拿下汉中后,徐晃大军没有继续向益州挺进,而是让蒋干继续前往益州去说服刘璋投诚;当然,蒋干出使益州的主要目的还是想见张松;历史上的张松可是老早就有了投诚的意思,还把益州的地图送给了刘备,为刘备入益州创造了条件。
亲亲,手中有红票、花花请多砸点,这是对泠雨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在此泠雨跪谢了!
第682章对峙
凉州,赵云八万大军横扫雍州各地,歼灭马超的十万西凉铁骑和韩遂的十万联军,所到之处举城投诚,顺利拿下长安、天水、陇西、狄道、抱罕、石城、安定,连韩遂的老窝金城都拿下,大军攻克陇右,直逼武威。
西凉是个汉族、羌族聚集的地方,多少年来一直都是战乱不断,此地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加上凉州经济发展非常的落后,大多数还是靠游牧为生,形成了部落之间的强内肉弱食,征战不断。
数百年来,凉州战乱不断,基本没有出现过什么统一的局面;在凉州一切均以实力说话,各个部落或头目都有自己控制的领地,相互间也有联合,共同达到利益最大化,这在凉州早形成共识。
赵云大军歼灭韩遂率领的羌族联合大军后,韩遂跑到马腾处寻求联合,准备共同对付赵云的讨伐;而此时的马腾也刚刚损失十万西凉铁骑,实力进一步削弱,要需要联合西凉各方的势力抵抗赵云大军。
西凉各头目达成共识后,分别前往羌族各部落说服出兵,并威胁羌族各部落如果不出兵抵挡赵云大军,一旦赵云大军入侵后,那羌族各部落就有灭族的危险。
对于威胁利诱,羌族各部落还是相信赵云大军入侵后会给羌族各部落带来灭顶之灾;毕竟吕宁大军确实是灭了匈奴、鲜卑族等好几个民族,也确实是采取了凶残无比的手段,这一点羌族各部落是清楚的。
马腾、韩遂二人在羌族各部落间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特别是他们在羌族各部落间宣传赵云大军是来灭羌族各部落的话语,很是有煽动性,二人居然在短的时间内各拉起了十万羌族铁骑。
赵云、田丰二人收到情况后也派人前往羌族各部落间张贴各种政策,同时郭嘉、田畴二人也给潜伏在凉州的间探下达了指令,让其在羌族各部落间实施反抑制,在各地宣传吕宁其下的各种法律及对待羌族的政策法规。
羌族及西域各国吕宁还是准备要将其拿入管辖民族,想通过文化入侵来同化之;毕竟后世的羌、维吾尔族都是华夏不可分割的民族,是可以通过同化而改变的。
赵云、田丰及吕宁手下的诸人都明白,一旦西凉的羌族各部落顽强抵抗的话,那会给赵云的征伐大军造成极大的麻烦,甚至会有大的伤亡,这可是吕宁等人不愿意见到的。吕宁心里更明白,赵云大军完成西凉的讨伐后,随后就是要对西域诸国的征伐;再往西那就有太多的外夷蛮族需要征伐。
赵云大军攻下陇右后,只是逼向武威,并不急于进攻,想先把宣传工作做好,把各种准备工作做好;赵云准备一举把马腾、韩遂二人的二十万联合大军给彻底消灭,那样的话,西凉问题就圆满解决。
马腾、韩遂二人在羌胡部落里的影响力确实很大,能在短时间内拉起二十万羌胡铁骑,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搞定的。马腾、韩遂二人二十成双大军面临赵云的八万大军压迫下,二人再也不分兵对敌,二人手下的兵马扭成一团,就驻扎在武威城前抵抗赵云大军的进攻。
马腾、韩遂二人拉起的二十成双羌胡铁骑,在战力上虽然无法跟赵云的大军相比,可毕竟羌胡部落属于草原上的马背民族,羌胡人从小就习练骑射,其能力也不容忽视;虽然是临时拉起来的铁骑,装备不好,可其兵力是赵云大军的三倍。
赵云、田丰二人心里也明白,如果是正面作战的话,手下人八万大军是能打败马腾、韩遂二人手下的二十万铁骑,可自身的伤亡也会很大。赵云可不愿意手下的大军有大的伤亡,这八万大军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部队,伤亡过大的话到什么地方再找这样的精锐之师啊!
赵云道:“元皓,咱们和马腾、韩遂的二军也对峙了近半月,虽然小的交战不断,可达不到全歼对方的效果。”
田丰微微一笑道:“子龙,西凉贫瘠,百姓的生活一直没有得到好的改善,粮草一直都很紧张;而马腾、韩遂二人拉起来的队伍都是从羌胡地区临时拉起来的,其粮草也是从凉州的大户里强制性抢劫来的,其数量不会很大,根本无法保障二十万大军的消耗;而我军粮草充溢,不用担心时间长短,只要咱们把马腾、韩遂二人的大军沾在此地就是胜利,只要对方的粮草跟不上,那咱们的机会就来了。”
在粮草问题上,全天下就吕宁治下的充足,这主要是吕宁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治下有近五千万人口,特别是还取消了农业税,这为粮草生产创造的条件;加上吕宁花巨资扶持农业生产,再加上吕宁治下的粮食不对外销售;这十多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