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国-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兵到达孙军原来营地的时候,那里应该已经没有人了。于是,他们将继续前进,自湖泊的南面绕过去,到达小红山的南面。然后翻过小红山,对于可能存在的孙军伏兵,实施打击。
北门出来的四千士兵,出城之后,沿长江江岸往东北而行,至幕府山的北面。幕府山山脉,最高的劳山山峰,高度也只有六十丈,是一座非常小的山脉。他们将翻越幕府山,到达北崮山。从北崮山可能有的伏兵的身后,实施打击。
南门出来的四千士兵,出城之后拐向东面。他们并没有交战的任务,而是直插曲阿。
太史慈、于禁,分别率领甲队和丙队。其余各队,都由千夫长指挥。
……
孙策的计策拿出来之后,除了周瑜,其余将领都觉得挺妙。很多天都没有打仗了,人人都憋了一股劲。建业城太卑鄙了,就这么躲在城里,靠弓箭射人,都不敢出来单打独斗。怎么骂都不出城。好了,这下好了。有孙策的计谋,建业城的薛礼总该出来了吧。因而,将领们普遍都对晚上的战斗充满了期望。
周瑜事后也想了想孙策的这个计谋。周瑜吃不准建业的薛礼到底会不会出城追赶。不过,周瑜也认为,薛礼不出城则罢,孙策这边无非就是白忙活一场;薛礼一旦出城,多半是跑不掉的了。
周瑜、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六将都在军中。伏兵仅孙策一人带队。军中弄了个空棺,代替孙策的位置。晚饭吃过。天色暗了下来,夜幕降临了。孙军全体出动,向东撤退。
走在最前面的,是仪仗队。当然,这是士兵们临时客串的仪仗队。主将死了,总是有些排场的。走几步,哭一声;行几程,洒纸钱,都有讲究。
约两里,到了湖边。拐向东北,继续前进。边走边为莫须有的亡灵超度。
这一段斜道共有十里。之后,向东一里便进入埋伏的所在。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在这段斜道将要走完的时候,被建业薛礼军追到。然后装作逃跑,建业薛礼军追击之中必不防备。然后由孙策掌握时机,在合适的时候突然杀出。大队再返身冲杀。那样一来,必获全胜。
很顺利,就在十里斜道走到八里的时候,周瑜听到了建业城方向传来的脚步声。此时,周瑜等将按照举哀的排场规矩,走在队伍的前端。又因为此行并非举哀,而是作战。队伍过长,将不利于指挥。于是,就弄了个十人一排。队伍不长,只绵延一里。只到脚步声之后,周瑜下令,让将领们回到自己所带的士兵那儿去。暂缓前进。交战之后,略略相持,然后再败退。
……
将领们各自回到自己所带的士兵那儿去。这样的命令绝对没错,绝对正确,但效果却不大好。蒋钦、周泰,两员大将,共带了三百人前来投靠孙策。虽然被孙策封为军前校尉,却并没有另外拔给士兵。因而周瑜的命令,二人听在耳里,感觉周瑜是在提醒自己,记住自己的身份,你们就是三百,不,一百五十人将。
陈武又有不同。跟随陈武投降过来的有一万士兵。当然,那一万士兵有八千人已经长眠于建业城东了。但是,除了自己的两千士兵之外,另外两千从张英那儿俘虏的士兵也是寿春士兵。因而,也可以说,陈武的名下还有四千士兵。陈武不喜欢听到周瑜这样的命令。陈武的兵多,兵多就意味着有可能造反。好在孙策不在,陈武就闷声不响地过去了。
黄盖、韩当没有士兵。硬要说有,就只能是吕范那一百人。因而周瑜的命令对这两人无效。尽管无效,但这两人却感觉,周瑜是在提醒二人,自己没有兵。而周瑜却有三千士兵。其中一千,就在眼前。
就这么一支军队,这么一支职责不清、职能不明的军队,将帅之间、将领之间、将士之间又怎能不闹矛盾?原本战斗力就不强,还偏偏自己损耗掉一部分。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
是周瑜不会分派将领的职责?当然不是。全军就听一个人的,那就是孙策。因而周瑜不能插手。插手就会令孙策不快。周瑜可不愿意因为这些小事,而断送了曾经有过的纯洁友谊。
……
来了。是甲队和丙队。太史慈和于禁驰到距敌一百步距离,拉住了马缰。后续士兵跟上,不断往两边跑开。
孙军这边,周泰正欲上前,被陈武抢先一步。陈武打马出列,面对于禁,喝道:“来将通名受死!”于禁没有理会。
于禁并不是害怕单挑之人。尽管在三国系列游戏中,于禁的个人武功被定得很低。但那却不是事实。想想看,于禁的个人武力通常为七十几,而对面的陈武呢,则在八十多一点。难道说于禁这样的五子良将还打不过一个陈武?
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也用不着回答了。名将,之所以为名将,拥有个人武力是必然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名将能够冷静地观察战情,名将能够将战斗向对于自己军队有利的方向进行引导。
此时,两军总共才相距一百步。这么近,是因为于禁、太史慈都从郭图那儿知道了,孙军缺乏弓箭。
既然孙军缺乏,我军富余,当然就要以我之长,制敌之短了。因而,上来的第一下,就是弓箭。
在这种情况下,还单挑干什么?反倒把自己士兵的弓箭给挡住了。因此于禁没有理会。对面陈武再骂:“既然追来,又不敢交战,堂堂建业守军,难道就是一帮孬种?”
第二卷 第220章 半将强兵
第220章 半将强兵
于禁还是没有理会。此时。甲丙两队均已横向展开。其展开的长度,还略微长于孙军五千士兵的长度。但是,士兵们钢刀没有出鞘。人人左手持弓,右手拿箭。箭尾的分叉挂在弓弦之上,但弓弦并没有拉开,弓也没有举起来。
太史慈、于禁都不言语,让士兵们与孙军就这么对峙。对于孙军来说,是需要引敌来追的。而要引敌来追,就得给敌人以追击的理由。那个理由,就是自己不敌,败退了。而要显示不敌而败退,不打是不行的。一定要打,而且还不能一打就退,那样就太假了点。还需要坚持一下,然后再败退。敌军不怀疑了,这才会放手追击。
现在就没有打。而且,周瑜发现,田军这边的士兵居然少于孙军。这就有点难办了。五千人,怎么才能有合适的理由败给两千人呢?周瑜没有想出来,因而就没有发布攻击的命令。整个战场之上,就只有陈武一人在高声漫骂。
太史慈、于禁这样的逼而不攻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给包抄士兵争取时间。孙策不是在北崮山和小红山设下埋伏了吗?田军的八千士兵不是绕道抄到埋伏者的身后去了吗?所谓绕道。就是要多走路。多走路,是需要时间的。这些时间,就得甲丙两队来争取。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陈武嗓子都骂得有些嘶哑了,敌军仍然不为所动。最后,陈武忍不住了,就这么单人走向了敌军。
“目标,这名敌将,”于禁命令道,“举弓,放箭。”结果不言而喻,陈武堪堪冲到三十步距离,就被突然而至的一千箭矢射成了刺猬。“搭箭。”于禁又命令道。
与眼前的五千孙军交战,于禁和太史慈都知道,孙军打不了多一会,就会掉头逃跑。因而就不能总是站在远处放箭。最多发两箭,就要冲向敌军,展开近身肉搏。那样敌军就不能够轻易逃走了。因而箭矢的消耗量将是很低的。既然消耗很低,射将领就完全可以的。
陈武就这么死了。然而,陈武的死亡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陈武之死,让周瑜看到了敌军有很多弓箭。其实建业守军一直就有很多弓箭,只是周瑜一直没有想起来。周瑜就想,虽然敌军人少,但弓箭多。我军一冲,敌军一放箭,这就可以逃跑了吧?于是,周瑜就下达了全线进攻的命令。
……
甲丙两队所站的位置,距离孙军一百步。孙军一直都在弓箭射程范围之内。但那何时射箭。却由孙军做主。太史慈、于禁这边,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孙军开始攻击了,就等于是拖到了最后的极限。因而,先是周瑜的命令,再是孙军的动作,然后才是田军的箭雨。
周瑜命令的是全线进攻。孙军里面,周瑜自己招募的那一千人听到命令,立即行动。其余四千士兵,都是来自寿春的降兵。而这些士兵平时都只接受孙策的命令,孙策领军在外,士兵们就认陈武,但陈武又偏偏死了。因而这些士兵的动作就慢了好几拍。
太史慈的位置在偏北的方向,因而最先察觉到孙军那一千人的进攻。太史慈喝道:“举弓!”带的是甲队,甲队士兵当然举弓。但实际上,乙队的士兵也同时举了弓。这是因为,士兵们事先都知道,太史慈的这一下“举弓”的命令,是需要全军遵守的。
“射!搭箭,举弓,射!”通常。只要求第一箭听从命令。发了第一箭之后,就全凭士兵。动作快的就箭快一点,慢的就射慢一点,凭自己的能力就是了。此时,太史慈一连命令了两箭,是因为总共只射两箭的原因。
两箭射完,“冲啊——”还是太史慈下的命令。于禁没有半点不服气的意思。由太史慈还是于禁下达这样的命令,不取决于己方,而取决于敌方。敌方孙军哪个方向的士兵先动,就决定了己方由哪个方向的将领下达命令。
……
如果在白天,甲丙两队对孙军如此这般地射出两箭,四千箭矢能杀敌两千以上。这当然是于禁训练的结果。但在这样的夜晚,效果就差了一些。只杀死了一千五百人左右。
两军对冲。这似乎是传统所说的两军相逢勇者胜。黄盖一马当先,冲了过来,正遇一名甲队士兵。黄盖一鞭击下,那名甲队士兵举刀一挡,被震得虎口流血,腾腾腾退出好几步,坐倒在地。第二名甲队士兵一刀斩向黄盖左腿。黄盖左手鞭一划,既挡敌刀又反攻敌兵,连消带打。双方兵刃相交,当的一声,力均力敌。第二名甲队士兵的力量竟然与黄盖的左手旗鼓相当。那招连消带打的招数就夭折了。第二名甲队士兵连环五刀砍出,盖黄左鞭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右鞭跟上,才将士兵击退五兵。但盖黄右鞭尚未抽回,噗地一下,盖黄的右脚小腿已被第三名甲队士兵砍了一刀。黄盖盛怒之下,趁着巨痛还没有传到脑际。含忿一鞭,狠狠地击向第三名甲队士兵。然而,这时,黄盖的战马倒了。这是第一名甲队士兵下的恶手。黄盖猝不及防之下,跌倒尘埃。三名士兵上前,很快就将黄盖杀死。
这就是田兰的甲丙队士兵。俗话说得好,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田兰士兵会的招式不多。就是颜良文丑各自传授的五招。总共十招,翻来覆去的练。到最后,就算是颜良、文丑亲自试招,在同为步战的情况下,也不过仅仅稍占上风。所以,说田兰的士兵人人相当于半个武将,是一点都不夸张的。除甲丙队之外的士兵,格斗能力略微差一些,但综合素质也是很不错的。
黄盖这样的武将,未能幸免于难,孙军其余五千士兵就更不行了。甲队拥有一千杀三万的光荣历史,丙队拥有攻取东阿、俘敌五千的辉煌战绩。两只部队凑在一千,实在是给了五千孙军足够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