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人,吹灯耕田-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大郎听了后不但十分赞同张巧儿的点子,还主动提出和张巧儿合作挣钱———齐大郎愿意出银子在最繁华的长街上租间铺子,让张巧儿开间独一无二、专卖各式各样熟鱼的小馆子,这样一来张巧儿不但晚上能够开店挣钱、白天也可以。
张巧儿把齐大郎的提议细细一想,觉得这样的合适方式未尝不可———齐大郎出银子、巧儿出手艺,铺子开起来后所得盈利对半分,这样双方都不算是吃亏。
于是张巧儿很快就欣然收下了齐大郎拿出来的银子,随即先是在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的“牛行街”选了铺子的地址,紧接着和铺子主人谈租铺子的价钱。这些都谈妥后,张巧儿等人还得去找入货的渠道,以及请人粉刷装饰铺子,买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等,一直忙活了小半个月才把熟鱼铺正式开了起来。
而有了固定的铺子后,张巧儿也就不用担心诸如“水煮活鱼”、“酸菜鱼”、“泡椒鱼头”等菜式,反复加热会破坏肉质口感这个问题了,因此铺子一开张张巧儿就主推这三种从现代搬过来的菜式,再使了些新鲜有趣、给客人们一点优惠的营销手段,第一天就吸引了不少图新鲜的客人、赚了一个开门红,让熟鱼铺的生意有了好的开始!
张巧儿和吴氏因有之前在家乡摆摊子的经验,所以铺子的生意她们很快就上手了。于是“张记熟鱼铺”很快就步入了稳定的经营轨道,每天都能源源不断的赚进不少银钱,让张巧儿一家人乐得眉开眼笑,在汴京城的小日子也慢慢的过得既充实、又富足。
日子就这样在忙碌中一天天的流逝,一转眼“张记熟鱼铺”就已经开张两年多了!这两年来“张记熟鱼铺”从一间不起眼的新店,慢慢的发展成汴京城十分有名、当地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熟鱼店!
不但当地的老百姓经常上门光顾,许多前来汴京城游玩的人,也把到“张记熟鱼铺”吃上几盆熟鱼,当成了来汴京城必做之事———也就是说,“张记熟鱼铺”已经成为了汴京城的标志性小吃之一了!
不过这铺子渐渐的做出名气后,张巧儿也很快就有了新的烦恼———以铺子这两年的势头来看,将来只会越做越好、名气也会慢慢的越做越大,并且现下汴京当地人提起张巧儿家的熟鱼铺,一般都会说“牛行街的张记熟鱼铺”。
因此要是铺子租约到期后、主人不把铺子租给张巧儿他们,那“张记熟鱼铺”就不得不搬离原来的地方,那许多远道而来、专门想光顾“张记熟鱼铺”的客人就会找不着店铺,也会让铺子蒙受损失。
除此之外张巧儿还有另外一个顾虑———这铺子搬了地方本就对生意多有影响,但倘若是有有心之人占了“张记熟鱼铺”原先的铺子,开了家名字一模一样的铺子,让慕名前来的客人误当成原先的“张记熟鱼铺”,花了银钱却没有吃到新奇美味的熟鱼,那最终只会影响了真正“张记熟鱼铺”的口碑和名声。
因此张巧儿思来想去,最终认为如果能够趁早把眼下经营熟鱼的铺子买下来,让这铺子成为他们的产业、那她心里的那些顾虑也就能全部消除去!且即便是眼下这铺子的主人不肯卖铺子,那张巧儿他们也可以事先在周围紧挨着的地方买间铺子,将来若真是要搬铺子、也不用搬离太远,也就不会让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名气散了去。
于是张巧儿细细的琢磨过这件事后,马上就把齐大郎这个股东找来,把她的顾虑都一一对齐大郎说了,不过暂时没提把铺子盘下来一事。
没想到齐大郎听了后不但一点都不着急,还洋洋得意的抛出了一个特大喜讯:“四娘,你考虑的这些事我早就已经考虑过了,并且也早就做出了对应之举?”
张巧儿见齐大郎竟和她不谋而合,当下微微感到有些意外,不过这齐大郎一向都很有做生意的头脑、会和她会想到一块儿去倒也不奇 怪{炫;书;网,于是张巧儿马上抛开那丝意外、追问道:“齐大哥哥,你采取了什么对应之举?”
齐大郎闻言有点小骄傲的扫了张巧儿一眼,扬着下巴答道:“四娘你怎么突然变笨了?你且仔细想想,既然我们怕别人霸占了我们现下铺子的位置,那我们只要在别人下手前把我们的铺子买下来,不就不用再顾虑这点了?我去年回乡打理家乡产业回来后,就用收上来的田租把铺子盘下来了!”
张巧儿见齐大郎一脸得意,一副等待她崇拜他、夸奖他的模样,顿时忍俊不禁、并且故意十分老实的说了句:“咦,没想到齐大哥哥又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我也正想着和你商量把铺子盘下来呢,没想到你已经早我一步盘下了铺子……”
张巧儿的话果然让齐大郎脸上的得意、瞬间消失得的无影无踪,让他的脸上只剩下一丝郁闷,心里更是叫苦连天啊———为什么他的媳妇儿不是和他一样能干、就是比他能干?他什么时候才能比她能干一回,压住她、让她对他刮目相看啊?!
齐大郎的郁闷张巧儿自是尽收眼底,不过她却不得不费力的忍住笑,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和齐大郎谈正经事:“既然齐大哥哥已经把铺子盘下来了,那我们也就能有个长久做生意的地方了,指不定将来还能把我们的熟鱼铺做成百年老字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是啊,我们的熟鱼铺生意一日比一日红火,打出金招牌来是迟早的事,”齐大郎先是附和了张巧儿一句,随后突然记起了另外一件想和张巧儿商量的事,于是马上重新打起精神、兴致勃勃的提议道:“四娘,我们两家的人手这么多,单单是顾一间鱼铺似乎有些大材小用了,不如我们再开间茶坊挣钱如何?”
齐大郎的提议让张巧儿颇感意外,并下意识的问道:“开茶坊?”
“没错,我们可以在潘楼街往东去的那条十字大街上开间茶坊,那条十字大街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听说那一带的茶坊因生意太好,每天早上五更时分就点了灯、开门迎客做生意……”
张巧儿也想做点别的小买卖来分担风险,免得熟鱼铺一时出了什么岔子、让他们一下子断了生计,且张巧儿觉得开茶坊倒是不错的点子,于是当下就和齐大郎细细的商讨起来。
张巧儿听了齐大郎的种种打算后,很快就觉得这茶坊要是真开起来、生意很可能也会不错!并且张巧儿还可以把现代诸如奶茶、花茶、梅子茶等,都想办法在北宋调制出来卖!这样一来,茶坊依旧可以靠这些新鲜茶品来吸引客人!
于是张巧儿和齐大郎很快就初步达成了共识,准备考察市场过后再进一步商讨细节,待开茶坊的大小事宜都商讨妥当后,他们就可以动手筹备开茶坊一事了。
且先不提张巧儿和齐大郎如何筹备开茶坊,却说这两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却也不短。这两年来张巧儿等人身边发生的大小事务也有不少,最重要的一件便是张巧儿等人守满了二十七个月的孝,除了服、出了孝期,可以谈婚论嫁了。
除此之外,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张二郎在顾氏夫妇的打点、疏通下,得以到国子监里就学读书。这国子监乃是大宋最高学府,并且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为学生,寻常老百姓就是有钱也进不了。
不过在顾氏夫妇的相助下,齐大郎和张大郎虽然进不了国子监读书,但却也进了汴京城十分有名的太学读书。太学一般从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学生,齐大郎和张大郎虽然学问都算不错、基本功也都学的扎实,但依旧得靠顾氏夫妇帮着打点关系、才能挤进人人都想进的太学读书。
而张二郎进了国子监后,不但自己认认真真的跟随名师学学问,还多留了个心眼、用心的把名师的讲解偷偷记录下来,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送去给张大郎,让他和齐大郎一起研究“名师课堂笔记”,以这样的方式让张大郎和齐大郎都受益匪浅。
而两年一过、齐大郎就已经十九岁了,在北宋算是大龄男青年了!因此齐大郎才一出了孝,就有许多不知道他已经定了亲的媒婆上朱家,拉着姜氏十分热情的替齐大郎说亲,似乎有不少人家的小娘子都相中了齐大郎。
而那姜氏这两年多来对张巧儿的态度依旧如故、没有太大变化,她依旧是既不喜 欢'炫。书。网'张巧儿、也不讨厌张巧儿。因此姜氏不知道是不想插手齐大郎的亲事,还是另外有别的什么打算,总之她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刻意给张巧儿添堵,直接以齐大郎已经定了亲这个事实把媒婆都逐一打发了。
而张巧儿如今也已经十五岁了,吴氏以为姜氏把媒婆都打发了后,齐大郎应该会主动请她上张家商量成亲一事才对,没想到齐大郎却一直不曾主动提起这件事。
齐大郎那头没有动静,可把吴氏给急得吃不好、睡不着!
最后她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找上了齐大郎,一打了照明就开门见山的问道:“齐家大小子,这成亲一事你们两个小的不着急、我这个当娘的可是快急死了!真真是应了那句‘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老话!我和你说啊……”
吴氏一提起亲事,齐大郎就有些不好意思的红了脸,也不敢接吴氏的话,而是乖乖的保持了沉默,低垂着头任凭吴氏恨铁不成钢的训斥他。
而吴氏见她都提点了齐大郎大半天了,齐大郎还是一点表示都没,当下就更着急了,道:“不是婶子我催你们啊,你今年可是已经十九岁了,我家四娘也已经及笄到了适婚的年纪了,我们两家的孝也都已经守完了……这亲事要是再拖下去,我们家四娘可就成了老姑娘了!”
“我现下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我只要你给我一句准话———你到底打算什么时候让你母亲上我们家来商议成亲一事?别告诉我你还想再等个三、五年?!”
“吴身子,我没有想再等三、五年,我只想等……等……”
齐大郎话才说了一半就没了声音,且马上变得支支吾吾的、不肯正面回答吴氏的问题,似乎他有什么难言之隐让他难以启齿般。
而吴氏见平常都很爽快的齐大郎突然婆婆妈妈起来,心里顿时觉得很没底,于是当场便揪着齐大郎不断的进行逼问,可惜齐大郎却从头到尾都紧紧的抿着嘴,惜字如金、一句实话都不肯说。
第五章 病中见真情
齐大郎被吴氏逼问到最后有些狼狈的落荒而逃、只留下一句话给吴氏:“吴婶子您放心,我很快就会风风光光的把四娘娶进门,我不会让四娘受丁点委屈的!”
可吴氏要的不是这些空话啊!
她是想让齐大郎付出行动、早点把张巧儿娶过门,然后尽快给她生个白白胖胖的外孙,好了却搁在她心计上的那桩心事啊!
且先不提吴氏这头如何,却说齐大郎和吴氏谈过一次后,马上更加用心的筹备开茶坊一事,很快就盘下了一间小小的茶坊,打算和张巧儿商量如何布置茶坊,并且重新划分了平日里的时间,打算挤出一部分时间来打理茶坊。
话说齐大郎到了汴京城后,对自己的要求一直都很严格,他不但和张巧儿一起做生意赚钱、还尽心尽力的照顾弟妹,并且来到汴京城、逐渐的开阔眼界后,齐大郎不再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