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冰人幽灵 >

第75部分

冰人幽灵-第75部分

小说: 冰人幽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来时,他们把我们送进他们制造的一个空间跳跃点,我们从那里穿过,直接回到太阳系,最后我们回到家乡的地球。”
       我们组织了第一次最有意义地登山,登上凤凰山顶,看周围的山矮了一个或几个个头,城市的楼群看起来也只是火柴盒子码起来的大小。
       郑愁意气风发地说:“纵观外星人,再看我们人类的发展过程,我们看出人类是在不断地前进和犯错误下,修正自己的错误推动自己向前发展的。”
       是啊,不断修正自己,不停息地向前走,我好象找到了最重要的内容。
       在“时光穿越模拟室”内苏醒过来,我睁开眼肚内咕咕叫,虽然在服务过程中注射了几次养分,当时一整天没吃饭,肚子还是有反应的。我接过服务员递过来的一杯牛奶。
       我仍不能相信未来运算得如此的逼真出现在面前。不知道现在和将要找的爱人是不是小月呢,毕竟那是后来的事情走到一起去的,蝴蝶效应,小小的错位就能让未来完全不一样。
       服务员安慰顾客的心情说:“先生,何必在意是否是真实的未来呢,你看到了未来可能前进的方向了,这还不能让你确定怎么走现下的路吗?”
       “谢谢。”我走到街上去,现在一无所有,但并不后悔,我该给自己找一份固定一点的工作了。
       正在疾步向前走着,身子撞到一个人,把那人手里一抱的东西都撞掉下来了,还有他鼻子上的眼镜。
       我向他陪礼道歉,把眼镜拾起来给他,并帮他收拾掉落的东西。一抬眼我看见熟悉了几千遍的面孔,脱口而出说:“王博士。”
       “你认识我,”博士扶好眼镜,看见地上有些东西摔碎了,大怒说:“你或许认识我,但我不认识你。你要想逃避你的撞碎我东西的责任是办不到的,你得赔偿我的东西。”
       他一把不放地揪住我。
       “你没钱,就在这上面签个名字,成为我的私人实验物吧。”他把拟好一份合同递到我手来说:“签!”
       ——完——
外篇 附:
           附:
       据路透社18日报道,世界上最古老、保存也最完好的木乃伊“冰人奥茨”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上被人发现至今已经14年,由多国基因专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研究小组正用高科技对这具骸骨进行研究,试图揭开它最后的秘密。不过,令科学家困惑的是,仿佛埃及流传的“图坦卡蒙的诅咒”一般,多名曾经接触过“冰人奥茨”木乃伊的人,也都遭遇了所谓“冰人的诅咒”,先后离奇地死于非命。
       多人疑遭“诅咒”身亡
       1991年,德国业余登山家赫尔穆特&;#183;西蒙在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海拔3000米的冰山顶上发现了一具被冻僵的木乃伊,众多科学家研究发现,这具被称做“冰人奥茨”的木乃伊距今大约有5300年,是最古老、也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但赫尔穆特&;#183;西蒙去年10月在攀登阿尔卑斯山时不幸葬身雪山,自己也成了一名“冰人”。事实上,西蒙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惟一一个接触过“冰人奥茨”而死于非命的人。
       据悉,第一个遭遇“冰人的诅咒”的人是著名科学鉴定专家莱诺&;#183;亨因,他是第一批接触“冰人奥茨”木乃伊的人。当年正是他自告奋勇、徒手从雪堆中将“冰人奥茨”的骸骨挖掘了出来。然而一年后,当他驾车出席一个有关“冰人奥茨”的研讨会途中,突然遭遇车祸,亨因的汽车与另一辆汽车迎头相撞,亨因身受重伤不治身亡。
       此外,帮助搜寻这副骸骨有功、又一起参加冰人挖掘工作的山区向导费特兹,也在一次登山意外事件中摔死;之后,一名曾经拍摄整个冰人骸骨挖掘过程的电视台记者,也患上脑癌痛苦地死去。
       噩运在去年最终降临到“冰人发现者”赫尔穆特&;#183;西蒙的身上,去年10月当他爬阿尔卑斯山旧地重游时,却在冰人骸骨发现地点附近遇上恶劣天气,失足摔死。
       令人更加沮丧的是,西蒙的葬礼举行完刚刚一小时,西蒙雪山遇难当天负责上山搜救西蒙的救援队队长沃纳克,又突然心脏病发作身亡。
       研究人员对冰人奥茨进行研究。
       冰人复原图
       奥茨被发现时的照片。
       也有人大难不死
       据欧洲著名的冰人研究者、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教授沃尔特&;#183;莱特纳称,在西蒙遇难的当晚,他自己也差点死于非命。当时,他正带着一组美国记者在“冰人”发现地附近解释有关冰人被谋杀的理论。一场暴风雪席卷了他们的营地,下山道路全被阻断,就在他们差点被冻僵的时候,一架赶来搜寻他们的直升机发现了他们,将他们救出。
       莱特纳称,与冰人有关的一连串离奇死亡事故让他深感迷惑,他感到无法用科学去解释这些巧合,然而,莱特纳称自己也不相信真的存在什么“诅咒”,莱特纳道:“就算西蒙发现了冰人木乃伊,但木乃伊为什么要惩罚他呢?所谓的诅咒说法没有任何意义。”
       冰人研究仍在继续
       据报道,在复杂的DNA检测和侦破技术的帮助下,欧洲科学家将在数月内确定“冰人奥茨”的种族之谜,此前意大利人、德国人和古拉丁文化信仰者都纷纷宣称“奥茨”是他们的古代祖先,科学家关于冰人的种族判断必将在欧洲引发一场争议。意大利波尔查诺基因医学协会“木乃伊起源”调查小组负责人彼得&;#183;普拉姆斯塔勒道:“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知他是一名中欧人,通过新的检测方法,我们可以了解更多有关他的出生信息。”
       据对“冰人”研究多年的莱特纳教授称,他相信“冰人奥茨”是在一场本部落的内斗中,被更年轻的争权者杀害的。因为“奥茨”死时约为45岁,身上有数处伤口和另外几人的血迹,人们在“奥茨”的尸体旁还发现了一把铜造斧头、皮帽、皮鞋、一个箭袋和一把匕首。莱特纳教授道:“如果奥茨是被敌对部落成员杀害或是死于普通的犯罪谋杀,那么对手一定会夺走他携带的贵重物品———譬如通常只由部落首领携带的铜斧。因此,45岁的奥茨很可能是被部落内部更年轻的竞争者在政治利益冲突中谋杀而死的。”沈志珍
外篇 关于韩松的《红色海洋》
           必将被重读的一部中国科幻小说——关于韩松的《红色海洋》(作者:陈烨河) 
       必将被重读的一部中国科幻小说——关于韩松的《红色海洋》(作者:陈烨河)
       选自科幻评论杂志《边缘》2005。5期,下载地址:2。/94ul/edge/theedge_5_1。exe
       韩松的《红色海洋》于2005年1月出版,算得上是科幻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先不谈文本本身的优劣,就韩松在科幻作家中的独特地位,已经足够引起人们对于这部长篇小说的关注。诚如大家所知的那样,韩松的作品近年来在科幻小说中更显著地呈现出“阳春白雪”的发展趋势(相教以前,韩松近几年的小说在娱乐性上大大减弱),主流(当然也就可以说是“非科幻主流”)的写作手法以及晦涩难解的思想内涵是其后期(也就是目前)作品的重要特征。因此,韩松作品在科幻小说中的境遇,愈来愈像《尤里西斯》在主流文学中的境遇——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啃”的,读者的阅读不是因为故事多么地有趣、情节多么地曲折,而是作为一项挑战,努力地去突破“理解”上的障碍。《红色海洋》更是如此。
       《红色海洋》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分为四个大的部分,每一部分各自独立,但从整体上看,也能发现各章之间的逻辑关联。第一部分标题为“我们的现在”,讲述了关于海底“人”的故事,这些人生活在红色的海水中,有各自的种群,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相互争斗厮杀;第二部分标题为“我们的过去”,讲述的是人从陆地世界进入海底世界以后的故事;第三部分标题为“我们的过去的过去”,讲述了人从陆地回到海洋的原由和过程;第四部分标题为“我们的未来”,讲述了三个中国历史人物的故事。实际上,除了第一部分是一个整体,在其他三个部分内,每一章都可算作一个独立的故事,它们与其他章节之间不具备强有力的因果关系,也没有清晰的线索将其贯穿起来。
       阅读《红色海洋》,我不得不惊叹于作者在记叙上的行云流水、在想象上的天马行空、在寓意上的凝厚深远,体现出作者作为一个成熟的小说家所具备的老练、沉稳和深邃。这与作者的“中国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的荣誉是相符的。但当我沉浸在阅读中时,也多次感到困惑、眩晕甚至不堪忍受,誉美之词是《红色海洋》所不缺少的,或许谈一点阅读之惑倒更有价值。
       一、泛滥的暴力与过度的性
       整个阅读中,《红色海洋》给人一个极大的印象是,几乎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在极力渲染血腥的暴力。场景的描绘自然是不少的,在“我们的现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描写的是海底人的生活,而所谓生活的内容,几乎就是暴力、征服和厮杀,这个红色海洋里弥漫着血腥的气息和空洞的尸体。身体被划破、内脏被掏出、血液被吸干、令人作呕的气味在海水中弥散,类似场景的反复描写成为第一部分的重要组成。
       如果说海底人的生活就是以同类相食为核心,作者对文本的建构是依赖于所建构的世界的内在逻辑,那么在第三部分“我们过去的过去”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叙事中,作者依然理由并不充分地刻意制造了诸多令人费解血腥场面。譬如在第三章“红色海洋”中,作者描写了“僵尸”变为一块块的碎肉轰然倒塌,继而居然有人将这些碎肉塞进嘴里。整个场面怪诞而令人作呕。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部小说所表述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人吃人”。比如借人物之口反复出现的歌谣:“炎帝皇帝呀,率熊罴虎貅之军,吃人无数;殷纣王呀,杀死姬昌长子伯邑考,做肉羹,送给姬昌吃。”还有:“明国十八年大旱呀,舅舅锅里煮外甥,女人锅里煮女婿。”都非常直接地提示出作者试图表达的内容。显然,所谓“人吃人”只是一个隐喻,但问题是,是否有必要着力于血腥场面的大力渲染呢,以几乎让人不堪忍受的暴力场景来暗示这个并不复杂的隐喻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更进一步,本文对于血腥的热衷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作者乃是站在一个第三方的立场上进行一场冷峻的叙述,恰恰相反,这不是冷峻,而是对于血腥充满热情。除却小说内容中让人不堪忍受的暴力,即使是在修辞上,作者也对这一氛围的营造念念不忘。且看这两段叙述:
       “红色更加浓厚……活像是青春少女的柔软肚腹被剖开,祭神时溢流出大片鲜血,染红了贞节的自然界,与昨日睡眼惺忪的淡妆少妇颇有不同起来。”(第343页)
       “……但是在废墟中,却有一面同样火红的旗帜在飘舞,藻丝正从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