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正说明朝十六帝 >

第8部分

正说明朝十六帝-第8部分

小说: 正说明朝十六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治:名垂史册
  朱棣君临天下之后,尊儒纳士,编纂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迁都北京,疏通了大运河,派遣郑和六下西洋……这些成就,足以令成祖傲视古今。
  三千文士修大典。永乐元年(1403)七月,朱棣下诏编纂一部类书。他雄心勃勃,想要永乐大典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特命大才子解缙负责,要求“毋厌浩繁”,尽量收罗。第二年十一月,解缙将编纂好的图书进呈天子。朱棣很高兴,赐名《文献大成》,赏赐解缙等147位有功人员。
  然而不久,朱棣发现这与他的要求相差很大,主要是还有许多典籍未能收录。于是朱棣决定重新编修,并任命靖难功臣姚广孝以及刑部侍郎刘季篪(chí)和解缙总其事,前后参与者近3000人,可谓人才荟萃、人文盛事。朱棣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命在文渊阁开馆修书,由光禄寺供给朝夕膳食。他看到文渊阁中的书籍尚不完备,命礼部选派通晓典籍的官吏四出购求典籍,“书籍不可较价值,惟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正是在朱棣的关注和支持下,3年之间,大典得以编纂完成。
  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大功告成,姚广孝等人将《永乐大典》进呈朱棣。《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内容包罗了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戏剧、小说、技艺诸项。此前的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只有100卷,北宋的《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都各有1000卷。《永乐永乐刻本大典》的规模之大,确实是历史上无与伦比。《永乐大典》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照录原文,未作删改。这种做法保持了书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永乐朝《永乐大典》只有一部正本,存放在南京的文渊阁,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运到北京。朱棣曾经打算将《永乐大典》付印,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实在是艰难之至,不得已放弃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皇宫三大殿失火,幸运的是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竟然奇迹般的幸免于难。有了这样的教训,世宗意识到光有一部正本太危险了,遂命108个书生抄写大典。这些人每日人抄3页,历时6年之久,才抄成一部副本,藏于皇史宬。只可惜正本在明末不知去向,多半是毁于兵火。副本到了乾隆时期只有9000余册,少了近3000册。后来被儒臣们私自盗去了不少,剩下的在清末时不是被烧了就是被掠往国外,至今偶尔会在一些拍卖会上发现《永乐大典》的踪影。据估计,存世的《永乐大典》约800册,只是原来的3%左右。建国以后,中华书局曾将《永乐大典》存世残本予以影印出版。
  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回族,本姓马,小名三保(一作三宝),人称三宝(保)太监。他在洪武年间成为明军俘虏,入燕王藩邸为宦官,成为朱棣的亲信。从永乐三年(1405)开始南京郑和府后花园遗址,到宣德六年(1431),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在永乐朝。郑和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也是西方公认的“世界十大航海家”中惟一的中国人。
  朱棣为何让郑和六下西洋呢?按照《明史》中的说法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目的有二:一是寻找建文帝踪迹;二是向海外诸国显示大明王朝的繁荣富强。
  郑和造大铜钟永乐三年,郑和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出使南海以西诸国,最远到达印度半岛的古里国,勒石为记,于永乐五年才返回。成祖似乎对郑和的第一次出航非常满意,在他回朝的第三天就命工匠改造249艘海运船,以备郑和下次使用。
  随后,郑和分别在永乐五年、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以及宣德六年六次出使西洋,到达过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六甲、马来西亚、印度、马尔代夫等南亚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
  榜葛剌进麒麟图
  郑和下西洋,集中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航海水平,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早约一个世纪;加深了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2005年恰巧是郑和首次下西洋的600周年,他所创造的航海奇迹将永远彪炳史册,为世人所敬仰。
  三年修得北京城。朱元璋虽然有过犹豫,但最终以南京(当时称应天)为京师。朱棣则长期生活在北平,视北平为龙兴之地。即位之初,他仍以南京为京师,但对北平感情很深,因此永乐元年(1403)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建议将北平升为陪都,朱棣非常高兴,改北平为北京,称行在。
  朱棣刚刚用武力夺得皇位,担心人心不稳,并没有立即提出迁都,而是逐步逐项解决迁都的明清北京内城中轴线示意图外围问题。永乐元年,设置了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等衙门,为向北京运粮重开海运,迁徙他处富民到北京。因为海运风险较大,朱棣又于永乐二年下令疏通运河。永乐四年(1406),他下诏修建北京宫殿,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集木材。不过这次并没有提出迁都,而是以准备北巡的名义。
  真正表明朱棣迁都决心的是在永乐七年(1409)。这一年,朱棣巡幸北京。这次巡幸,朱棣在自己身边设置了行在六部、都察院,与南京各自形成一套系统。另一件事更可以彰显他的心迹,即为徐皇后在北京选建陵寝。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病逝。对于这位与他同甘共营建紫禁城所用斗尺苦、患难与共的徐皇后,朱棣并没有把她安葬在南京,而是在北京昌平为她建造陵寝,也就是后来他也下葬的长陵。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朱棣已经决计要回到他兴起的地方。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的经济得到了繁荣,疏通的运河保证了粮食的运输,北京周边的军事防御力量也得到了加强等,这些前期措施使得迁都北京水到渠成。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朱棣公布了迁都的想法,自然得到了朝臣的一致拥护。永乐十五年(1417)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至十八年基本完工,前后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京。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宫中的奉天、谨身、华盖三大殿遭雷击起火,化为灰烬。朱棣以为是上天示警,下诏求直言反省。其实许多大臣家在南方,本来就不愿意迁都,因此借此事交相上疏反对迁都。朱棣很不满,甚至杀死了言辞激烈的萧仪。反对迁都的大臣不再敢指责皇帝,转而攻击那些拥护迁都的大臣。双方争辩激烈,朱棣命他们于午门外跪着辩论。户部尚书夏原吉为稳定局面,主动将责任承担下来,才逐渐缓和了矛盾,迁都之议平息下来。
  可以说,朱棣能够最终夺取皇位,并实现了很多不平凡的功业,除去一些有利的客观因素外,更与他个人的雄才大略分不开。
  智谋:计定江山
  成祖一生,智谋过人,历史上流传有很多关于他的智谋故事。
  自投罗网年轻的建文帝即位后,一口气削夺了五个藩王。虽然燕王尚未被削,但是他的周围已经布满了新皇帝的诸多眼线,北平也被重兵包围,形势岌岌可危。朱棣没有坐以待毙,私下里培养了一批死士,还在燕王府里打造兵器,但这些进行得十分隐秘。他在王宫后苑修建了很大的地下室,圈以高大的围墙,围墙下埋着缸瓮,以防止声音传到外面。同时养了许多鸭鹅,用鸭鹅的叫声掩饰打造兵器和操练的声音。
  十三陵大红门
  没有不透风的墙,建文帝听到一些燕王的行迹,愈发猜忌朱棣。由于还没有准备充分,朱棣决定亲自去南京,借以缓和气氛,争取时间。他当然知道此行的风险,说不定会有去无回,但是他相信自己会回来,会使仁弱的建文帝相信自己没有谋反之心,还可以探听朝廷的虚实。建文元年二月,朱棣来到了南京。
  对于燕王自投罗网,户部侍郎卓敬劝说建文帝将燕王徙封南昌。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办法,然而建文帝优柔寡断,没有采纳卓敬的建议,几天后将燕王放归北平。朱棣的这次自投罗网,体现了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的成熟和胆色,收到了奇效。五个月后,一切准备妥当的朱棣毅然以八百骑兵举事。
  佯狂装疯建文元年六月,燕山护卫百户倪谅向朝廷告发朱棣的两个部下为燕王招募死士。二人经过审问,供认了朱棣的一些阴事。建文帝没有更多的证据,所以没有削燕王,而是下诏训责。朱棣害怕这是削藩的前兆,遂生一计,用以迷惑建文帝。
  北平的人听说燕王突然疯了,经常可以看到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乱跑、乱喊,有时躺在大街上昏睡。建文帝听到传言,命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探听真情。二人来到燕王府,看见朱棣围坐在火炉旁边,浑身颤抖,似乎很冷的样子。看见张、谢二人前来,朱棣手拄拐杖,走路踉跄。张、谢二人被朱棣精湛的演技欺骗了,上奏朝廷,建文帝信以为真。
  其实朱棣并不是第一次装病。早在周王被废之后,他就一直称病不出,借以韬光养晦,麻痹对手。不过当时他确实有一块心病,他的三个儿子在南京,可能已被扣为人质。一旦他有异谋,三个儿子性命堪忧。于是他借口病重,请求建文帝让三个儿子归府照顾自己。这是一箭双雕之策:如果朝廷放归三个儿子,则免去了质于人的情况;如果不同意放归,可以探知朝廷的意向,早做谋划。建文帝拿不定主意,后来在徐增寿的蛊惑下竟然将朱棣三个儿子送归燕国。朱棣大喜过望,连称“天助”,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几个月后毫无顾忌的朱棣造反,建文帝真是后悔莫及!
  智擒张谢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是建文帝安插在朱棣身边的两双眼睛,负责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这时燕王府护卫百户邓庸赴南京公干,被齐泰逮捕入狱,经审讯,供认燕王准皇帝尊亲之宝(白石)备举兵的各项事宜。建文帝大惊,密令张昺、谢贵捉拿燕王府官属,伺机逮捕朱棣。朱棣得知事情紧急,立即命张玉、朱能率仅有的八百壮士入卫燕王府。
  当时的情况对燕王十分不利,如果强攻,损失过大,所以只能智取。朱能献策,擒贼先擒王,抓住张昺、谢贵,其他人就好办了。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人埋伏在端礼门两侧,然后派人请张、谢前来。张、谢怀疑有诈,不肯前往燕王府。朱棣又命人拿着朝廷要抓捕官属的名单前去,这样二人才相信。在燕王府,张、谢的随从被拦截在大门外。朱棣拄着拐杖坐着,设宴行酒。他拿起一块西瓜,放在嘴边,欲尝又止,对二人说:“现在平民百姓,兄弟宗族之间,还知道相互体恤。我身为天子近亲,却朝不保夕。既然这样,天下还有什么做不得呢?”说完,愤怒地将西瓜摔到地上。埋伏的勇士听到暗号,一拥而上,将张昺、谢贵擒获。随后,朱棣命朱能、张玉等人迅速击败了城内的守军,控制了北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