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管理生产的机构
但是,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做到这一切,想用宣传感化和试验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理想,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人们对他们这种主张给了一个非常恰当的称呼──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最著名的代表,除了欧文以外,还有法国人圣西门和傅立叶。
既然欧文的理想不过是空想,那么他的新和谐公社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欧文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对受剥削和压迫的劳动人民深为同情。他后来和一个工厂主的女儿结婚,并且成了这个厂的经理。这样,他聚积了一大笔钱。1824年,他带着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来到美国印第安纳州,花20万美元买了8万英亩土地,开始兴建新和谐公社。这真像一只春燕凌空而起,传来了春天的讯息,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希望。不少人纷纷从美洲各地来到这里,期望在这里建设新的家园。甚至连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像美国费城科学院长威廉·麦克留尔、经济学家和博物学家约西亚·华伦等也来到这里,热情地参加新村的建设。还有不少人川流不息地来到这里参观访问。那些对社会主义没有反感的人,情不自禁地对它大加赞扬;那些对社会主义抱敌视态度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公社的成就。
欧文在1825年10月发表的一篇演说中,阐明了他创办新和谐公社的目的。他说:我来到这个国家是为了介绍一个崭新的社会,把愚昧而自私的社会制度改变为一种开朗的社会制度,这一种制度将逐渐把一切利益结合起来,并消除引起个人之间一切纷争的原因。我已买下了这片产业,并且亲自来到这里实行这种办法。
然而新和谐公社并不是和资本主义世界隔绝的。加入这个公社的人来自各个地方,抱有各自的目的,追求不同的利益,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这样,入社的社会上层分子和普通劳动者之间很快产生了矛盾,加上宗教信仰不同和民族偏见,使这个公社并不像预想的那么和谐。而且按照欧文的理论,公社经济活动的目的只是满足公社社员的需要。因此,公社不仅没有积累,而且消费超过了生产。公社中从事和生产脱离的科学研究和文艺活动的人太多,而技术员、熟练的工匠和工人很缺乏。工厂、作坊常常停产。公社一家能和当时美国最完善的染坊相媲美的染坊,终日无事可干。一个每周能生产400磅棉纱的纺织厂和一个每天能生产60桶面粉的面粉厂常常停工。3600英亩麦地缺少足够的人力来耕种。欧文自己也再没有钱来补贴公社的亏损了。4年以后,新和谐公社无法继续维持下去,终于宣告破产。
同一个时期里,在美国纽约等地建立的另外18个欧文式的公社和40几个傅立叶式的合作公社也都失败了。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但是他们的主张中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按劳分配的思想)已经成为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到新和谐公社遗址凭吊的人们,仍然由衷地敬佩当年创立新社会模型的那些志士们的勇气。
73。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20年代,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正在为他们的理想四处奔走,而工人阶级已经在酝酿着自己的实际斗争了。法国里昂的工人站在这种斗争的最前列。
一提到里昂,人们就会想到这是法国的丝绸之城。从16世纪起,它出产的丝绸畅销欧洲,特别受到各国王公贵族的喜爱。在里昂城的中心,可以看到整洁的大街、林立的店铺和穿戴讲究的行人。可是在工业区,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里街道狭窄,遍地垃圾,街道两旁密布着低矮破旧的作坊。在作坊里干活的都是面色苍白、骨瘦如柴的纺织工人,其中有许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一天要干15到16个小时的活,挣到的钱只能买1磅面包,勉强维持生活;下工以后,还要拖着疲倦的身体走到郊区的住地。那里的房子破旧不堪,难避风雨。还有不少工人连这样的房子也没有,只好露宿街头,或者睡在机器下面。这样的生活把工人们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开始了反抗。他们最迫切的要求是增加工资。1831年10月,工人代表提出了工资标准草案,要和资本家一起开会讨论。
可是,资本家们根本不打算接受工人的要求。开会的这一天,他们想方设法地讨价还价,而工人代表则是理直气壮,毫不让步。正在双方激烈争论的时候,从外面传来了震耳的吼声和歌声。原来6000名纺织工人停止了工作,列队来到省政府门前示威。他们高唱着战歌,雄赳赳地来到了会议厅外。资本家们赶忙闭上嘴,仔细一听,听出工人们在唱《马赛曲》。他们顿时着了慌,乱成一团,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有几个大商人凑到一起交头接耳商量对策,决定先来个退兵之计,然后再想办法。这一天深夜,工资标准协议终于被通过了。胜利的消息一传出,整个里昂的工人区立刻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工人们为斗争的初步胜利而欢呼。
然而,资本家们并不甘心认输。他们派人向内阁总理告状,反对工资标准协议。政府立即根据制造商的要求否决了这项协议,还准备用武力镇压工人。将军罗盖公开叫嚷:如果工人敢于起来,那就叫他们的肚皮开花。制造商们有罗盖撑腰,马上背信弃义地撕毁了协议。3个星期过去了,工资还是照旧。这种强硬的态度使工人们预感到一场恶战就要开始,他们立即行动起来。
11月21日早晨,工人们罢工了。一支2000人的游行队伍从工人区出发,直奔市中心。他们4个人一排,踏着坚定的步伐,高歌行进;
前进,前进,
冲向敌人的枪口,
冲过枪林弹雨,
奔赴胜利!
这时候,里昂通向工人区的城门已经有重兵把守。士兵们一个个手持马刀,荷枪实弹,满面杀气地站在城门口。显然他们已经接到命令,要向冲进城的游行者开枪。
游行队伍走到城门前,被军队挡住,一支支乌黑的枪口对准了工人们的胸膛。
工人们毫不示弱,齐声愤怒地高喊:放我们过去!反动军官也大声回答说:回去!都给我回去!双方怒目而视,气氛十分紧张。这时候,一位年轻的工人冲出队伍向城门跑去,口里高喊;弟兄们,冲过去!
砰!砰!砰!军队开枪了。几颗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鲜血浸透了上衣,他倒在了血泊中。工人们愤怒极了。他们呼喊着冲向敌人,没有枪支,便挥起木棍、腰刀;有的人拿起了石头,有的人抡起了拳头不一会儿,他们在城门外的空地上,筑起了街垒,用夺来的武器向敌人射击,政府军队顿时乱了手脚。
枪声传到了工人区,这里的人们立即沸腾了。他们拥进军械铺,把里面的枪支、弹药和刀剑抢在手里,又一齐赶到城门前。
工人的力量加强了。他们向政府军发动猛攻,终于破门而入,冲进了城里。
城里每个主要街口差不多都有政府军防守。工人们把路上的石头和灯柱刨起来,把货车推翻,又运来木板和桌柜,筑起了一处处街垒。就这样,他们同政府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缺少子弹,他们把机器上的铅质零件拆下,熔制成小块顶替。英勇的少年儿童也投入战斗:送子弹,送食物,侦察敌情,有的直接拿起了枪。妇女们做饭,护理伤员。工人们越战越勇,攻占了一条又一条街道,一座又一座房屋,从四面八方向市政厅推进。
下午,在市政厅周围也出现了起义者的街垒。在一处坚固的街垒上升起了一面大旗,迎风招展,上面写着两行醒目的大字:工人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
晚上,工人们连夜派人和其它行业的工人联系,起义队伍不断扩大。里昂城整夜枪声不断,火光冲天。各路反动军队招架不住,纷纷向军营和市政厅退却。
第二天早晨,罗盖妄图重整队伍进行反扑,但是官兵已经溃不成军,他手下只剩一小队骑兵可以作战。凶狠狡猾的罗盖摇头叹气,无计可施。他焦躁不安地踱来踱去,盘算着脱身之计。偏偏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地来向他报告坏消息:兵器库被捣毁,军营失陷,200多官兵被俘,运粮队中了埋伏罗盖又急又怕,好容易挨到深夜,他就偷偷地带领着残兵出城逃跑了。
23日清晨,起义队伍占领了整个里昂城。武装起义司令部立即派出哨兵和巡逻队,社会秩序很快恢复了。起义工人成立了工人委员会,宣布废除捐税,实行工资标准协议。委员会还发表告市民书,宣布自己的政治主张,要求实行民主选举,把自己的代表选进政府。这是因为,当时的工人还没有彻底摧毁资产阶级政府的思想。省长和官吏们照旧在发号施令,管理市政。工人领袖甚至邀请警察局长也参加他们的辩论会。他们对政府的官员完全没有戒心。
资产阶级政府利用了里昂工人的麻痹大意,在国王的支持下调来了大军。12月1日,6万名政府军包围了里昂城。第三天,处于被动局面的起义队伍被血腥镇压下去了(1834年,里昂工人再次起义,也失败了)。
里昂工人的起义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表明它已经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
74。震动世界的宣言
随着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一种代表工人利益、能够指导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学说产生了。这就是出生在德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也叫科学社会主义)。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他的父亲是个律师,犹太人。母亲是荷兰人。马克思在学生时代就以成绩优良、志向远大闻名。他在中学毕业考试的作文中曾经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1836年,马克思到柏林大学学习,他不但努力钻研哲学、历史、文学,还特别关心社会政治活动,参加了反对专制统治的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毕业以后,他应聘做了《莱茵报》主编。这时候的马克思,已经把改造世界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了。他在《莱茵报》上写了许多抨击普鲁士专制政府的文章,受到群众欢迎,名声越来越大,也就受到专制政府的忌恨。后来,政府查封了《莱茵报》。马克思为避免迫害,只好出国,到了法国巴黎。在法国,他亲自参加了工人们的活动,了解了工人的思想,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这理论是要为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服务的。这期间,马克思结识了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莱茵省巴门市。他家开办纺织厂,恩格斯从小就亲眼目睹了工人繁重的劳动和艰苦的生活,对劳动人民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他不愿意继承家业,却广泛地接触社会,阅读自然和社会各类书籍,并且到军队服役,成为一个思维敏捷,身体强壮,学识渊博的青年,为后来成为伟大思想家和理论家打下了基础。
1842年,恩格斯到了英国的曼彻斯特,名义上是经商,可他一到这座工业中心,就天天去访问工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