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系列传记-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惺裁此鹕说模欢羌藄ong人(弱者)便压不住火,一碰上硬的便没了主张,只好拿大话吓唬人。一句“你等着,咱们走着瞧”,既体面,又风光,还让你睡不着觉。
副主任插着腰,叉着腿,死死地盯着慧素,恨恨地说:“你们真以为我们就没办法了,是么?作梦!告诉你们,别狂大了劲,闪了脖子。你们等着,咱们走着瞧!”
言罢,几个人威风凛凛地走了,街门摔得山响。临走时丢下的那几句话,也不能不让人考虑。这年头,那些人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不足为怪。这般顶撞,他们肯定不服气。慧素坐在房中,暗暗坦忧了。
相比之下,村子里的生活虽然苦一点儿,毕竟没这么多麻烦。人一上了岁数,便喜欢清静。可惜,偏有人和他们过不去!
里屋,张伯驹伏在桌上,奋笔疾书。
他实在是吞不下这口恶气。陈毅先生并张茜夫人:
一别数载,思忆每每。我与慧素二人,颠沛流离,罄竹难书。革命一起,即遭贬黜。日日游斗,不能一刻休暇;暗暗地牢,辜负二年时光。后远遣乡下,躬耕陇亩,力尽筋疲,相濡以沫。尚幸好人仍在,私相关照,得已偷生。冬日到来,赐返京师,疗治体病。不想,又遇市井小人,恶言相向,立目横眉,未可一世。威风凛凛,詈言咄咄,教人实难苟活。
无奈,特致函先生夫妇,一吐胸臆。不知这般加害,却是何方精神?
张伯驹 1971年11月18日
慧素进屋的时候,张伯驹已经把信写完,正在气吭吭地找信封。慧素知道家里没有信封,便找出一张牛皮纸,裁开来,动手糊了一个。张伯驹写好信皮,便道:“拿去,马上发了。”
慧素拿上信便出去了。事到如今,只好请陈毅同志出面了。以往,她几次让伯驹给陈毅写封信,伯驹都是不肯。让他开口求人,比什么都难。
信发出去后的第五天,回信来了。
是张茜的笔迹。
张先生并慧素夫妇,你们好!
信收悉。
最近几年,仲弘一直关心你们的情况,因为太忙,加之心绪不好,所以也没怎么写信。你们的信昨天我已给仲弘念了。他因患癌症,在三○一医院住院,已属晚期,身体差得很。听完信,他便交待秘书,对你们的事多加关心,并向总理反映一下。如今国内局面原非当初所愿,中央又刚出了事(林彪事件),所以,一些本应当及早解决的问题,就这么拖了下来。
盼二位保重身体!
张茜
1971年11月21日
闻听陈毅已因癌症入院,且已到了晚期,张伯驹黯然神伤,后悔写了那封信。这种时候,还去打扰他,让伯驹心下阵阵难过。
“我们自己克服吧,看他们还能怎么样!”张伯驹把信小心地折好,放到抽屉里,看着慧素,好一会儿又说:“我就不信这天会总是阴着不晴!”
十九
想不到,下午,王樾来了。执手话旧,自是一番感慨。
王樾的身子已经明显地发福了,精神却依旧很好。一别十余年,大家皆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浩叹,不过,相比之下,倒是王樾,更见年轻。
“差一点,我们就见不着了。”王樾笑盈盈地说:“现在我才知道,能吃得苦的人,未必便能忍得气。那一年,我真是打算死了。”
张伯驹实出意外。
在他的印象中,王樾是最看得开的,一生的座右铭便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者,自打“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他便献身于民族的复兴,功劳多多。难道,这场“大革命”对他也不放过么?“‘大革命’一开始,我的家便被连抄了八次!”王樾伤心地说:“伯驹,我后悔没像你那样,把东西捐献出去呵!”
王樾一声哀叹,往事便江河之水一般泄了出来。
1966年8月,“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席卷了中国的大地,“破四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始了对文化的征伐。
这天一大早,街道管片的民警王连生急匆匆地来到了王樾的家。
“王老,到处都在抄家,您这儿,我怕也躲不过去了。”王连生焦虑地说:“这一片,就数您最出名,枪打出头鸟,不能不防着点儿。丁字街的陈半丁家昨天也抄了。齐白石家、李苦禅家,也都抄了个底儿掉。不是我拦着,上个礼拜他们就来这儿了。”
王樾担心地问:“都抄些什么?”
“什么都抄!金银财宝、古董、古书,总之,一切‘四旧’的东西。”王连生的神色很紧张,话说得也很快。“王老,您最好收拾一下,把最珍贵的东西挑出来,先放到我那儿去。”
王樾感激地看了看王连生。
王连生不到三十岁,中等个儿,白净,看上去挺斯文,薄嘴唇,讲起话来特别快,一双眼睛透着精明。
“快点,我怕他们就要来了。现在,他们正在周用良家抄呢。知道周用良吧?周一良的妹妹家,去了几十人!”
王樾有些慌了。他想不出哪些东西更重要。
他有八间书房,是用来放书画和古董的,光是轴画,就有两千卷!
还有秋瑾——鉴湖女侠的日记九本;
邓中夏的日记六本;
李大钊手书的对联;
敦煌的壁画两块;
古代的三叶虫化石;
精心、写作了几十年的《春妃秋郎阁曲目》手稿,近两万页;
全套的《新青年》杂志;
还有一万多本书,其中,有许多是善本书,孤本书。
哪一件都极为珍贵!
见王樾犹豫不决,王连生有些沉不住气了,催促道:“你快一点,我得马上走呢。让人家看见了,麻烦!”
王樾定了定神,马上想到了一件东西——《聊斋志异》下部的手稿。
手稿他已找出来了。本来,他是打算俟这部一千多万字的《春纪秋郎阁曲目》脱稿之后,便着手进行整理的。他已退休十年,终因岁数大了,又不想假手于他人,所以,《春妃秋郎阁曲目》到现在,才算接近尾声。这是部大型的戏曲辞书,从三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搞了。
《聊斋志异》的手稿放在桌子上,方才他正在看。
他急步走到桌边,双手捧起了那叠足有一尺高的手稿说:“这件东西,是无价之宝,什么也换不来的……”
“这是什么?”王连生的脸立时沉了下来,目光中透出了怀疑。
“《聊斋》,蒲松龄的《聊斋》下部的手稿!”王樾的语气十分庄重,希望能引起王连生的重视。
“《聊斋》?讲神讲鬼的那个《聊斋》?”王连生接过那叠手稿,胡乱一翻道:“这种反动的东西,别人烧还来不及烧呢,你还当宝!现在这是在破‘四旧’!”
“这……真是……”王樾一急,便说不出话来了,额上沁出了汗。“这件东西,真是最珍贵的了。”
王连生的目光咄咄地瞪着王樾,好一会儿,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字:“好呵你,好心当成驴肝肺,糊弄我,当我是吃奶的孩子!”他把那叠手稿高高地扬了起来,看着王樾,一声冷哼,便把那叠手稿摔到了半开的门上。
正巧,街道上收烂纸的孤老头背个纸筐,正从门外过,王连生一见,便叫住了他:“嘿,老雷,把这堆烂纸收走!”
“你……怎么能这样!”王樾光火了。
这时,门口响起了汽车声,接着,十几个戴袖章的红卫兵冲了进来。其中,最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
“反动学术权威王樾,从现在起,红卫兵要对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个短头发的姑娘扯着嗓门喊道。手中,提着一条巴掌宽的牛皮武装带。
王樾正色道:“我从来不反动,你们可以到中央美术学院去调查!”
那姑娘走到墙边,一指墙上挂着的一幅北宋画家李公麟的《牧马图》道:“不反动,挂这个干什么?这是什么东西?这是‘四旧’!”说着,一皮带抽了上去。
那画年代已久,纸早酥脆,让皮带一抽,马上便碎了。
“你们……”画樾心疼得叫了出来。
老雷走了进来,笑嘻嘻地把那部珍贵的手稿装到了纸筐里,背走了。
“老雷!”王樾朝外面喊。
皮带在空中呼啸了一声,抽在了桌面的玻璃板上,整块的大玻璃粉碎了。
“你想干什么?”一个威风十足的男学生立目横眉,站到了他的面前,“是不是不服气,想搞对抗?”
王樾无言,脸上的肌肉抽搐般滚动。
那一侧,大规模的抄家已经开始了。
就在这一瞬,他看到,在靠窗台的角落里,还丢着《聊斋》手稿中的一页。
“你出去!”一个人向他呼喝。
他用力地咳了起来,咳得满脸通红,咳得弯下了腰,咳得蹲在了地上。
趁人不注意,他拾起了那一页手稿。因为没地方藏,趁势把那一页手稿夹在了一本厚厚的地图集里。然后,他才站了起来。
一个小个子红卫兵,把一个笔记本从高高的书架上丢到了地上。
王樾喊了起来:“那是秋瑾的遗物!”
“谁是秋瑾?”一个杀气腾腾的人问。
“她是著名的女英雄。”
“呸,叛徒,破鞋!你这个地方,还能有什么好人的东西,全是封、资、修!”
又一是叠笔记本。
“那是邓中夏的笔记……”
一句话没说完,几个人便拽着他的胳膊,把他推进搡搡地拖到了院子里。
耳际,传来了花瓶被打碎的声音,书籍被撕烂的声音,花盆被推翻的声音。
这便是“革命”的任务么?
一切,都太令人无法置信了。这社会在痉挛,在抽搐,更在疯狂。尤其可怕的是,是这些打手们居然掌握着真理!
红卫兵们整整折腾了一上午,装了一车东西,浩浩荡荡地走了。余下的书籍之类,都堆到了两间大房子里。另外,周用良家的书也拉过来了,堆在另外一间屋子里,三个房,都贴上了封条。
望着劫后的惨状,他的周身像害寒热病一样发抖了。
就在这天下午,他听到了老舍自杀身死的消息。老舍是他的朋友,满族人,比他小四岁,生性朴实、耿直。解放后,他写了二十三个剧本,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他的《方珍珠》、《龙须沟》、《西望长安》、《荷珠配》、《柳树井》,写得多好。这样的人,也会去自杀。
“那么,我还活着干什么呢?”他问自己。
这天夜里,他独自一个人,走到了太平湖边。当生与死十分接近的时候,生是一种负担,而死是一种解脱。死是容易的,活下去却要承受十倍的艰难。
粼粼的湖水,勾起了他情思。
他想起了许多已经作古的朋友:李大钊、鲁迅、邓中夏、刘志丹、赵平复(柔石)、应修人、闻一多,许多许多。他们都死了,可他们是肩着黑暗的闸门,为了放一缕阳光进来而死的,还有一些人,也死了,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尚可说是对旧社会“吃人”的抗议,老舍呢,他却死在今天。他的死,更多的留给人们的是什么呢?是悲哀,是无尽的叹息……
他开始了自责。
如果明天人们发现他自杀了,该怎样说?让人们说:“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轻松”吗?
不!他毅然转回了身。
回到房中,他取出一张大纸,用泼墨,画了一幅大大的芭蕉,在上面用浓浓的笔墨,写了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