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3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辐辏云云。考《宋史·柏本传》虽载柏尝撰《研几图》,然其本不传。元代诸儒,亦未尝一字及是书。至明永乐中,突出此本。自二五交运以下,为图者凡七十三。又衍圣公孔昭焕家别传一本,增缀以李元纲《圣门事业图》、徐毅斋《性命心说诸图》,共为图八十五。大抵支离破碎,徒乱视听。即真出於柏,亦无足采,更无论其伪撰也。
△《太极辨》·三卷(永乐大典本)
元孙自强撰。自强,会稽人。仕履未详。是书大旨谓圣人之言约而明,先儒之论详而汨。又谓汉、唐以来语焉而弗明,濂、洛诸贤明焉而未纯,学者因其辞之纷纭,不以异端傅会於圣经者鲜矣。故条举《太极图说》、《正蒙》及《朱子四书集注》诸书言性命者而辨之。其谓经典未尝离气质以言性,盖驳张子义理之性、气质之性之说。后来李光地《孟子札记》、《榕村语录》,皆与自强所论同。
然自强之书,外间实无传本,光地盖闇与合耳。
△《鲁斋心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许衡撰。衡有《读易私记》,已著录。是书刻於嘉靖元年。前有怀庆府知府洪洞韩士奇序,称正德庚辰,得《鲁斋全书》,其行实文章备之矣。既而得其写本心法,细阅之,的然见我鲁斋行实文章所以重於世者,悉自斯录中流出。则斯录视全书之补於世何如,酷爱之。惜勿传,因广以梓云云。今考此书即全书中语录之下卷,而摘其语录上卷之三十二条,乱其次第,窜入其中,非全书之外别有此书也。士奇所云,失考甚矣。其斯以为书帕本欤?
△《圣贤语论》·二卷(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
元王广谋编。广谋始末未详。其书以《礼记》、《家语》、《史记》诸书所载孔子言行,始於相鲁,终於公西赤,分四十四篇。卷首有孔子像、素王事实。
又载至元十年所定庙制及祭祀仪注乐章,后有嘉靖癸巳书林余氏自新斋跋语,盖明人所重刊也。卷端题曰新刊标题明解圣贤语论,岂当时各路或以孔子遗语命题试士欤?《元史·选举志》延祐条格所不载,莫之详矣。其书体例庞杂,注亦浅陋。虽元人旧本,殊不足录。何孟春注《家语》称有元王广谋本,多所窜乱,今未之见。此书当即一时所成也。
△《圣学心法》·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成祖文皇帝撰。前有永乐七年御制序,谓以君道、父道、臣道、子道揭其纲,其下分而为目。有统言者焉,有专言者焉。今案首三卷及第四卷之前半,皆言君道。自统言以外,分子目二十有五。第四卷之后半卷,则以父道、子道、臣道附之。父道、子道有纲无目,臣道亦首为统言,而分列四子目。所采皆经史子集之文,每条后各有附注。考《实录》,载永乐七年二月甲戌,上出一书,示翰林学士胡广等曰:朕因闲暇,采录圣贤之言,今已成书。卿等试观之,有不善,更为朕言。广等观览毕,奏曰:帝王之要,备载此书,请刊印以赐。上曰:然。
遂名曰《圣学心法》,命司礼监刊行,上亲为之序。则此书实成祖所自编,不由词臣拟进。其序以唐文皇作《帝范》十二篇自比。案成祖称兵篡位、悖乱纲常。
虽幸而成事,传国子孙,而高煦、宸濠、寘鐇之类,接踵称戈,咸思犯上,实身教有以致之。而乃依附圣贤,侈谈名教,欲附於逆取顺守。自序委曲繁重,至五千馀言,抑亦言之不怍矣。至於杀戮诸忠,蔓延十族。淫刑酷暴,桀纣之所不为者,夷然为之,可谓无复人理。而其序乃曰秦、隋之君,用法惨酷,倚苛暴之吏,执深刻之文。法外加法,刑外施刑,曾何有忠厚恻怛之意。死人之血,漂流於市;受刑之徒,比肩而立。此仁人君子所以痛伤也云云。天下万世,岂受此欺乎?
△《性理备要》·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王三极撰。三极号少墩,仙游人。是书成於万历丁亥,取《性理大全》,摘其要语,以便诵习。仍冠以成祖御制序。去取不甚中理,盖坊刻陋本也。
(谨案:此书因《性理大全》而删削之,皆永乐中所纂之原本,故仍列永乐中所纂之原第。若杨道会之《性理钞》,锺仁杰之《性理会通》,詹淮、陈仁锡《性理综要》、《性理标题汇要》,皆颠倒窜乱,非复原文,则仍各从其时代编之。)
△《颜子鼎编》·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徐达左编。高阳删补并注。达左字良夫,平江人。元季遁迹邓尉山。洪武初,起为建宁县学训导。旧本题为元人,误也。阳,嘉兴人。始末未详。观其持论,乃李贽、何心隐之流耳。考历代史志无颜子书。胡应麟《甲乙剩言》称,明太祖时朝鲜国进颜子书,却之。知其伪托也。惟宋张栻采经文为《希颜录》,元高安李纯仁、河北李鼐,递相补益。达左此编,成於至正庚子。前有自序,称鼐所编未及见纯仁所编,集亦有未然,因更定以成此编,阳又因达左之书重为点窜,首列达左旧目,各注其当删之由。次列新目,各注其增入之数。末有阳自识,称损益私裁,先后妄参,盖已非达左之旧矣。考达左原序,讥二家於《庄》、《列》之寓言杂取而不择,伊、雒考亭之绪论犹未尽举。而此本所引《庄》、《列》,连篇累牍,且所注提唱心学,剌剌不休,与达左之旨全乖。盖姚江末派,借颜子以阐禅宗,遂使先儒编辑之本志,窜乱无存。斯非特轻改古书,抑亦厚诬先贤矣。
其曰《鼎编》,盖即鼎新之义。即其命名,亦明季纤诡之习也。
△《西村省己录》·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顾谅撰。谅字希武,上虞人,西村其别号也。洪武中,以荐为无锡县教谕。
录中皆论修省之道,大旨醇正,词亦平近易晓,然持论未免稍迂。其书一刻於正统,再刻於弘治。万历九年,其十六世孙充,复访求旧本,手写而刊之。
△《杂诫》·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方孝孺撰。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正学,天台人。以荐召授汉中府学教授。建文中,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改文学博士。燕王篡位,抗节死。事迹具《明史》本传。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文。是书分三十八章,所言皆立身、行己之道,於日用为切近。已编入《逊志斋集》第一卷。此乃弘治辛酉,蜀人邹鲁摘出别行之本也。
△《夜行烛》·(无卷数,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明曹端撰。端有《太极图说述解》,已著录。明初理学,以端为冠。而其父崇事佛、老,端因采经传格言切於日用者,辑为此书。名《夜行烛》,以进其父。
其书分类编辑,为目十有五,大抵取浅显易解之语。
△《月川语录》·一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明曹端撰。端讲学之书,有《理学要览》一卷,《性理论》一卷。又有《儒家宗统谱》、《存疑录》,亡其卷数,并载《千顷堂书目》,今皆未见。是编乃真宁赵邦清辑其讲学之语为一卷,非端之全书,亦非端所自著,不足以尽其底蕴。
然《千顷堂书目》载《月川语录》作一卷,则所见亦即此本矣。
△《从政名言》·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薛瑄撰。瑄有《读书录》,已著录。案瑄年谱,宣德元年四月,服阕至都,上章愿就教职。宣宗特擢为御史,寻差监沅州银场。此书第二条,称吾居察院;第四条,称余始自京师来源南;则作於奉使沅州时也。其言皆切实通达,然精要已见《读书录》中,此其绪馀矣。
△《薛子道论》·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明薛瑄撰。皆自瑄《读书录》中摘出,别立此名,以炫俗听。盖明末诡诞之习,凡属古书,多改易其面目以求售。虽习见如《读书录》者,尚不免删窜以市欺也。
△《明良交泰录》·十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尹直撰。直有《名臣赞》,已著录。是编为其致仕以后所作。成於弘治十七年,而表上於正德六年。书中皆援引经史,附以论断。一卷易三篇,书十二篇。
二卷诗五篇,春秋传五篇,礼记二篇,孔子三篇,孟子五篇。三卷以下,则备述历代君臣问答之语,治忽兴衰之故,始自汉高,迄明孝宗,而明事当古事二之一。
盖亦范祖禹《帝学》多述宋代祖宗之意。惟末卷自录其献纳之词,连篇累牍,虽序中引夏侯胜、魏徵、韩琦、司马光、欧阳修、杨士奇、李贤为例,然胜未尝著书,徵事为王方庆所集,琦特自编奏议,修与光与士奇与贤皆自为记载,非自附诸古名臣后,表进於朝也。《明史·直本传》,载孝宗薄其为人,令致仕。弘治九年,表贺万寿,并以太子当出阁,上承华箴,引先朝少保黄淮事,冀召对。帝却之。此书或亦是意欤?
(案:直之进退,未合儒者之道。然其言则儒家之言,列之《儒家》,从其书也。)
△《朱子学的》·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明邱濬编。濬有《家礼仪节》,已著录。是编上卷分下学、持敬、穷理、精蕴、须看、鞭策、进德、道在、天德、韦斋等十篇,下卷分上达、古者、此学、仁礼、为治、纪纲、圣人、前辈、斯文、道统等十篇。蔡衍鎤序曰:上编自下学以至天德,由事而达理,而终之以韦斋,所以纪朱子之生平言行,犹《论语》之有乡党也。下编自上达以至斯文,由理而散事,而终之以道统,所以纪濂、洛、关、闽之学之所由来,犹《论语》之有尧曰也。然濬阐朱子之言以示学者,即仿朱子编《近思录》、《小学》之体足矣,何必摹拟《论语》,使之貌似圣人?况扬雄、王通之僣经,朱子尝深讥之。濬之是编,岂朱子所乐受乎?
△《居业录类编》·三十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胡居仁撰。陈凤梧编。居仁有《易象钞》,已著录。凤梧字文鸣,庐陵人。
弘治丙辰进士。官至右都御史,巡抚应天。是编凡分三十一类,类为一卷。序云录旧无铨次,不便观览。顷自山东巡抚改佐南台,舟次之暇,辄手自编订,以类相从,付门人无锡陈大尹名世,校而刻之,以广其传。此本盖从刻本传写者。昔薛瑄《读书续录》亦有原本及分类二刻,然论者谓分类失瑄意,此本亦犹是也。
△《道一编》·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编朱、陆二家往还之书,而各为之论断,见其始异而终同。
考陈建《学蔀通辨》曰:程篁墩著《道一编》,分朱、陆同异为三节。始焉如冰炭之相反,中焉则疑信之相半,终焉若辅车之相依。朱、陆早异晚同之说,於是乎成矣。王阳明因之,遂有《朱子晚年定论》之录,与《道一编》辅车之说,正相唱和云云。然则此书乃程敏政作也。敏政有《宋遗民录》,已著录。
△《性理要解》·二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蔡清撰。清有《易经蒙引》,已著录。是编以《性理要解》为名,而上卷题虚斋《看太极图说》,下卷题虚斋《看河图洛书说》。前有苏濬序,称其冥搜之暇,神游太极。左图右书。字字而栉之,言言而综之,亦但举二书。其序词气拙陋,殆出依托。疑清本有此残稿,其后人汇为一编,强立此名,又伪撰濬序於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