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易例》·二卷(桂林府同知李文藻刊本)
国朝惠栋撰。栋所作《周易述》目录,列有《易微言》等七书,惟《易微言》二卷附刊卷末,其馀并阙。此《易例》二卷,即七书中之第三种,近始刊本於潮阳。皆考究汉儒之传以发明《易》之本例。凡九十类,其中有录无书者十三类。
原《跋》称为未成之本。今考其书,非惟采摭未完,即门目亦尚未分。盖栋欲镕铸旧说,作为《易例》,先创草本,采摭汉儒《易》说,随手题识,笔之於册,以储作论之材。其标目有当为例而立一类者,亦有不当为例而立一类者;有一类为一例者,亦有一类为数例者。如既有扶阳抑阴一类,又有阳道不绝、阴道绝义一类,又有阳无死义一类。此必欲作扶阳抑阴一例,而杂录於三处者也。曰中和,曰《诗》尚中和,曰《礼》、《乐》尚中和,曰君道尚中和,曰建国尚中和,曰《春秋》尚中和,分为六类,已极繁复,而其后又出中和一类,君道中和一类,卷末更出中和之本一类,此亦必欲作《易》尚中和一例而散见於九处者也。古者有圣人之德然后居天子之位一类,徵引繁芜,与《易》理无关,而题下注曰:“即二升《坤》五义。”此必摭为《乾》升《坤》降之佐证,而偶置在前者也。
又如初为元士一类,即贵贱类中之一。《乾》为仁,《震》为车,《艮》为言三类,即诸例中之三。天地之始一类,即卦无先天一类之复出。皆由未及排贯,遂似散钱满屋。至於《史记》读《易》之文,《汉书》传《易》之派,更与《易》例无与,亦必存为佐证之文,而传写者误为本书也。此类不一而足,均不可据为定本。然栋於诸经深窥古义,其所据摭,大抵老师宿儒专门授受之微旨,一字一句,具有渊源。苟汰其芜杂,存其菁英,因所录而排比参稽之,犹可以见圣人作《易》之大纲,汉代传经之崖略,正未可以残阙少绪竟弃其稿矣。
△《易象大意存解》·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国朝任陈晋撰。陈晋字似武,号后山,亦曰以斋,江苏兴化人。乾隆己未进士,官徽州府教授。是编不载《经》文,惟折衷诸家之说,明《易》象之大意,故以为名。考《左传》韩起聘鲁,见《易象》、《春秋》,则《易》之主象,古有明文。陈晋以象为宗,实三代以来旧法。卷首标凡例七则,多申尚象之旨。书中首论太极五行,兼谈《河》、《洛》、《先天》诸图,然发挥明简,惟标举其理所可通,凡一切支离推衍,布算经而绘弈谱者,翦除殆尽。其《凡例》有曰:“后之言象数者流入艺术之科,其术至精,而其理亦更奥涩。然偏於一隅,似反涉形下之器。”可云笃论。次论彖、论爻、论象,不废互体之说,盖以《杂卦传》为据。次论六十四卦,各括其大旨,亦大抵切人事立言。终以《系辞》、《序卦》、《说卦》、《杂卦》,其文颇略。盖著书之意在於六十四卦,馀皆互相发明耳。
△《大易择言》·三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程廷祚撰。廷祚字绵庄,号青溪,上元人。是编因桐城方苞《绪论》,以六条编纂诸家之说。一曰正义,诸说当於《经》义者也。二曰辨正,订异同也。
三曰通论,谓所论在此而义通於彼与别解之理犹可通者也。四曰馀论,单辞片语可资发明者也。五曰存疑,六曰存异,皆旧人讹舛之文,似是者谓之疑,背驰者谓之异也。六条之外,有断以己意者,则以“愚案”别之。其阐明爻象,但以《说卦》健、顺、动、入、陷、丽、止、说八义为八卦真象,八者之得失则以所值之重卦为断。其明爻义则求之本爻,而力破承乘比应诸旧解。其稽六位则专据《系辞》“辨贵贱者存乎位”之旨,凡阳爻阴位、阴爻阳位之说,亦尽芟除。盖力排象数之学,惟以义理为宗者也。
△《周易辨画》·四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连斗山撰。斗山字叔度,颍州人。是书大旨,谓一卦之义在於爻,爻画有刚有柔,因刚柔之画而立之象,即因刚柔之画而系以辞,其道先在於辨画,故以为名。末有《辑图》一卷,则即朱子旧图而略为损益之。其说专主卦画立义。
如《屯》之《大象》云:“四偶以次条列如丝,中画一奇如梭。上互艮,手。下动震,足。如织纴然,故有经纶之象。”未免穿凿太甚。然其逐卦详列互体,剖析微渺,亦颇有合於精理者。盖即爻论爻,乃能以《易》诠《易》。虽间有附会之失,而错综变化之本旨,犹可藉以参观。固与高谈性道以致惝怳无归者,尚较有实际焉。
△《周易图书质疑》·二十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赵继序撰。继序号易门,休宁人。乾隆辛酉举人。其书以象数言《易》,而不主陈邵《河》、《洛》之说。谓作图者本於《易》,而反谓作《易》者本於图,盖因钱义方之说而畅之。全书不分卷数。首为《古经》十二篇。次逐节诠释《经》义而不载《经》文,但标卦爻,用汉儒《经》、《传》别行之例。次为图三十有二,各系以说,而终以《大衍象数考》、《春秋传论易考》、《易通历数》、《周易考异》、《卦爻类象》。又一篇辨吴仁杰本、费直本而不立标题,列於《周易考异》前。疑即《考异》之末简,传写颠倒也。全书多从卦变起象,而兼取汉宋之说,持论颇平允。惟以“帝出乎震”为夏之《连山》,“坤以藏之”为殷之《归藏》,本程智之说而推衍之,未免曲解夫子所赞《周易》也。岂忽搀说旧法,自乱其例乎?
△《周易章句证异》·十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翟均廉撰。均廉字春沚,仁和人。乾隆乙酉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是书取《周易》古今诸本同异之处,互相考证。如李鼎祚卦辞前分冠《序卦》;周燔卦辞前列《大象》,卦辞后列《彖传》;赵汝楳卦辞前列《大象》,卦辞后列《彖传》,次《文言》,次爻辞;李过、方逢辰《乾卦》卦辞后列《彖传》,次《文言》释《彖》处,次《大象》,次爻辞;蔡渊卦辞后列《大象》,次《彖传》,《文言》别为一《传》,《传》低一字;王洙於篇中不载卦辞,别为一篇之类。此篇章之同异也。如《乾卦》三爻,孟喜作“夕惕若夤”句,“厉无咎”
句;苟爽、虞翻、王弼作“夕惕若厉”句;邵子、朱震、朱子作“夕惕若”句。
此句读之同异也。逐卦逐爻,悉为胪列,间或附以己意,以“廉案”二字别之。
古今本异同之处,校勘颇为精密。虽近时之书,而所言皆有依据,转胜郭京《举正》以意刊改,托言於王、韩旧本者也。
○附录△《乾坤凿度》·二卷(永乐大典本)
按《乾坤凿度》,《隋、唐志》、《崇文总目》皆未著录。至宋元祐间始出。
《绍兴续书目》有《仓颉注凿度》二卷,后以郑氏所注《乾凿度》有别本单行,故亦称此本为《巛凿度》。程龙谓“隋焚谶纬,无复全书,今行於世惟《乾坤二凿度》”者是也。其书分上、下二篇。上篇论四门四正,取象取物,以至卦爻蓍策之数。下篇谓坤有十性,而推及於荡配、陵配。又杂引《万形经》、《地形经》、《制灵经》、《蓍成经》、《含灵孕》诸纬文,词多聱牙不易晓。故晁公武疑为宋人依托,胡应麟亦以为《元包》、《洞极》之流。而胡一桂则谓汉去古未远,尚有祖述,有裨《易》教。评骘纷然,真伪莫辨。伏读御制《题乾坤凿度诗》,定作者后於庄子,而举《应帝王篇》所云“儵忽、混沌”,分配乾坤太始,以推求凿字所以命名之义。援据审核,折衷至当。臣等因考《列子》、《白虎通》、《博雅》诸书,皆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为气、形、质之始,与《凿度》所言相合。独《庄子》於外篇《天地》略及“泰初有无”之语,而其他名目,概未之见。则儵忽、混沌,实即南华氏之变文,作《凿度》者复本其义而缘饰之耳。
仰蒙圣明剖示,精确不刊,洵永为是书定论矣。按《七经》纬皆佚於唐,存者独《易》。逮宋末而尽失其传。今《永乐大典》所载,《易》纬具存,多宋以后诸儒所未见,而此书实为其一。谨校定讹阙,釐勘审正,冠诸《易》纬之首,而恭疏其大旨於简端。
△《周易乾凿度》·二卷(永乐大典本)
案《周易乾凿度》,郑康成注,与《乾坤凿度》本二书。晁公武并指为仓颉修古籀文,误并为一,《永乐大典》遂合加标目。今考《宋志》,有郑康成注《易乾凿度》三卷,而不及《乾坤凿度》,则知宋时固自单行也。说者称其书出於先秦,自《后汉书》、南北朝诸史及唐人撰《五经正义》,李鼎祚作《周易集解》,徵引最多。皆於《易》旨有所发明,较他纬独为醇正。至於太乙九宫四正四维,皆本於十五之说,乃宋儒戴九履一之图所由出,朱子取之,列於《本义·图说》。故程大昌谓汉、魏以降言《易》学者皆宗而用之,非后世所托为,诚稽古者所不可废矣。原本文字断阙,多有讹舛。谨依经史所引各文,及旁采明钱叔宝旧本互相校正,增损若干字。其定为上、下二卷,则郑樵《通志》之目也。
△《易纬稽览图》·二卷(永乐大典本)
案《后汉书·樊英传》注,举《七纬》之名,以《稽览图》冠《易》纬之首。
《隋志》《郑康成注易纬》八卷,《唐志》《宋均注易纬》九卷,皆不详其篇目。
《宋志》有《郑康成注稽览图》一卷,《通志》七卷。而马氏《经籍考》载《易》纬七种,亦首列《郑注稽览图》二卷。独陈振孙《书录解题》别出《稽览图》三卷,称与上《易》纬相出入,而详略不同,似后人掇拾纬文,依托为之者,非即康成原注之本。自宋以后,其书亦久佚弗传。今《永乐大典》载有《稽览图》一卷,谨以《后汉书·郎顗杨赐传》、《隋书·王邵传》所见纬文及注参校,无不符合,其为郑注原书无疑。惟陆德明《释文》引“无以教之曰蒙”、《太平御览》引“五纬各在其方”之文,此本皆阙如。则意者书亡仅存,已不免於脱佚矣。其书首言卦气起《中孚》,而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又以自《复》至《坤》十二卦为消息,馀杂卦主公卿大夫候风雨寒温以为徵应。盖即孟喜、京房之学所自出。汉世大儒言《易》者,悉本於此,最为近古。至所称轨{⺮折}之数,以及世应游归、乃兼通於日家推步之法。考唐一行推大衍之策,以算术本於《易》,故其《本议》言代轨德运,及《六卦议》言一月之策九六七八,《发敛术》言中节候卦,皆与《稽览图》相同。独所云天元甲寅以来至周宣帝宣政元年,则似甄鸾所推甲寅元历之术。而又有云太初癸巳,则古无以此为元者。其他杂引宋永初、元嘉,魏始光,唐上元、先天、贞元、元和年号,纷错不伦。盖皆六朝迄唐术士先后所附益,非《稽览图》本文。今审核词义,随文附书以为区别。并援经注史文,是正讹舛。依马氏旧录析为上、下二卷,庶言《易》学者或有所考见焉。
△《易纬辨终备》·一卷(永乐大典本)
案《辨终备》,一作《辨中